近日,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的“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论坛上,郑强教授站上演讲台,表达了如下观点——
“国外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发育期、幼年期充分尊重了他们的天性,就是可以玩尽情的玩。玩到18岁一读大学就不再玩了。”“我们现在乱说中国孩子读书勤奋,那是小的时候,中国大学生现在是世界上勤奋的吗?”在郑强教授看来,我们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这是导致教育问题的根源之一。孩子天生就有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渴望发现新事物、探索世界。然而,传统的教育系统往往是一种被动的灌输式教学,强调记忆和应试,忽视了孩子的主动学习和创造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失去了对知识的探索和兴趣,培养出了机械的应试能力,而非真正的学习能力。首先,在中国,应试教育是主导教育方式之一。这种模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知识,追求高分数。然而,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个体差异,剥夺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许多学生被迫背诵大量的知识点,而没有机会去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这导致了学生在应对实际问题时缺乏解决能力。其次,过重的课业负担。中国的学生通常需要背负大量的课业负担,每天长时间坐在教室里学习。他们需要完成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准备,因此无法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自主学习和兴趣培养。这种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此外,还存在着对学科的偏重。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对于重点学科(如数学、语文、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学科。这导致了其他学科的边缘化,孩子们往往无法获得到全面的教育。例如,艺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的教学时间和资源都相对有限,这限制了孩子们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和兴趣培养。另外,教育评价机制也对孩子的天性造成了压抑。中国的教育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导向,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功利化。这种评价机制过于注重短期成绩,忽视了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兴趣培养。学生被迫追求高分数,而忽视了自我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在教育中尊重孩子的天性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这是他们天性的体现。如果教育过程中能够尊重并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探索。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们应该给予他更多的机会去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而不是强迫他去学习其他科目。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孩子的热情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更好的发展。孩子们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渴望去探索世界,寻找答案。在教育中,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去探索和学习。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能够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实践性的学习,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获取知识,而非仅仅依靠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特点和潜能。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尊重并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教育。作为一个教育的实践者,1995年,我从国外留学回到国内,真正做一位教师,我以前在四川大学,应该讲这是我作为大学老师的第一步,后来一直在浙江大学当老师、当教授,从1995年到现在也是几十年的时间。
现在网上有人说,我因为有点地位了,可能我说的有点像爷爷对孙子说的话。其实爷爷教育孙子跟爸爸妈妈真不一样。50岁左右的父母看待孩子,跟年轻的夫妻夫妇教育孩子也不一样。随着年资的增长,积累的丰富,我们越加宽容,越加不是看孩子一定要有显赫的地位,有多少财富,而是非常希望我们的后代:
首先,要做一个完整的人。我们希望他们的身体不要有残缺,即使有残缺,我们也要用精神来弥补身体的残缺。
第二,要做一个完善的人。人最大的完善就是各个器官都要有它的功能。最重要的是这个地方——一颗健康的心,心都撑不起的人,再有四肢都是不完善的,不完整的。另外,我们希望有一颗能够思考的大脑,身体的肌肉再多,长得再粗壮,缺乏基本的思考和智慧的人,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个我们教育希望培养的人。
第三,最高境界叫完美的人。什么叫完美呢?不是高官厚禄,不是显赫,是一辈子的人生不仅让自己得到了幸福,也给别人的幸福奉献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一份力量和劳动。谈到教育家,我认为,首先一定要有见识。这么多年我非常赞成席酉民教授的观点,没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只以单一的所谓“我是专家”来从事教育,恕我直言,这是我们现代教育的诟病和遗憾。
专家、科学家不等于教育家。大学也好,中学也好,小学也好,全民的教育,我们更希望的是出现伟大的教育家。
要说今天教育需要什么?我说,中国的任何大学从来不缺著名的教授学者,我们太需要能够站在时代和民族的高度来深度思考教育的人,所以我想汇聚大量知识是成为教育家的第一要素。
第二,要有责任感。教育,是国家大计、民族根基。对国家和民族没有强烈责任感的人,做不了教育。为什么?教育是长线产品,从来都不能认为今天播了种、明天就能收获。
恕我直言,我们太用短视的目光来看待教育,像产业一样看待教育的时候,缺少激情和热情,这是必然结果。
我们要把它看作是一种事业,事业是为未来而做的。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眼前的困难,怀着这样的信心,致力于民族、国家的千秋伟业,才是教育工作者心中最大的定力。关于一年级学生与大四年级学生的面部差异,我们不应误以为教育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完整、无瑕和完整。我们注意到,许多大四学生的照片被拿出来与大一进行比较时,他们的眼神已经失去了活力,看到女孩也失去了勇气,脸上显露出一种颓废的表情。因此,我们绝对不能让孩子变得愚蠢、呆滞或无知,以至于他们对生活失去了热情。我所说的激情和素养,其核心思想是:对生活和生命都怀有深深的渴望和热情。我想与大家分享,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只有进入名牌学校才能获得成功,而中专教育则可能导致失败”。如果每个人都追求进入名牌学校,那么所谓的内卷现象就始终存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努力让所有人成为名校学子,而不是让所有人成为名校学生。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这件事,我们既不强求也不批评,每个家庭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应该去读中国最好的学校。但我必须告诉大家,如果你未能进入顶尖的学府,未能进入大学,但完成了中专教育,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工作者,那么你的人生将会是幸福的。这并非空穴来风,我从未觉得有地位和财富的人比得上清洁工或食堂炊事员的生活和心灵。因此,教育从业者的职责在于继承社会的道德观念。教师要有一颗善良之心。我们应该用我们的内在情感和真诚的态度去教导家长、整个社会以及我们的孩子。我认为,不要把教育的衔接看得太重,比如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明显是基础教育的所谓考分决定的。我们首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不要过重地把这样的衔接做得多么的完美,认为是在学校或教育不同阶段来完成,这是社会完成的。真正的衔接不是说三段要怎么衔接,而是怎么样把教育跟社会需求和他人生的幸福进行衔接。我们希望中小学留一些空间。中国社会认为绝不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全民的注意力都放到了起跑、抢跑、偷跑。大家觉得能偷跑最好,别人的孩子还在绑鞋带的时候,我的孩子跑了30米,觉得就赢了。我要告诉大家,人生的成长不是起跑初速度决定的。长跑1万米,我们看重的是加速度,途中持续奔跑的能力。我经常讲,我们是学得太多、学得太早、学得太深,伤害了孩子;自然的成长才是天道。举个例子,我所处的专业高分子领域,现在在北大处于领袖地位的一批中年科学家,几乎没有一个是北大毕业的,他们的成功就是不断地学习,始终在学习。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聪明成就不了人,只有勤奋和不断地努力可以成就人。很多的教授,如果我不告诉你他是科学家,你从他的长相看不出他有什么智慧,实际上他也没什么智慧,他就是一门心思一生当中执着地做了一件事。说到这里,我很想给中小学老师减减压,我觉得他们特别辛苦,尤其是中学女老师,小学女老师,真的早上比学生起得早,晚上比学生睡得还晚,她们这种辛苦,很心疼。
汇编、排版 | 张庆、实习生 苏海琪
审核 | 朱埼铖
版权说明丨品质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新教育家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联系。
投稿邮箱丨the_educato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