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教育是一场漫长的行走
有些人一生没离开过自己成长的小环境,担心离开后会失去很多。有些人满不在乎,背个包就上路了。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旅行,观赏不同的风景,交往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在其中感悟、体验。若非如此,就可能会成为一种“单面的人生”,现代社会容易造成这样一种“单面人”。社会分工、职业发展等,容易把一个人绑在一个固定环境中,美其名曰“稳定”。
但我们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住在同一个地球上。我们所面临的很多问题与挑战,都需要大家携手共同应对。
林 敏
我们现在有不少“海归”留学生,但真正“国际化”的并不多,哪怕英语说得很溜,哪怕拿了很好的文凭。他真的国际化了么?有没有一种真正的全球化意识?有没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当别人做判断的时候,你具不具有同理心?当别人持不同意见的时候,当别人不断挑战你的时候,能不能换位思考?
国际化,就是要有自我文化认同,有本土意识,同时又要突破自我意识的框架和局限,真正走出去。你能尊重不同的文化吗?你能真正理解他人吗?当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你能做到宽容、包容吗?说易,做难。
国际化教育,实际上是要把一个人变成一个“大写的人”。使他能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使他能不断地挑战自我,和他人建立连接。这个连接不光是和同类人的连接,还有和不同者的连接,这很不容易。
▲西外学生行走敦煌之路
从宇宙的角度来看,所有人都是同类。所以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要在天地宇宙间,就是这个道理。天地之内,才开始有分别。你是哪里人,哪所学校毕业,父母从事什么工作……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人人都怕沦为社会底层。西方虽也有职业之分,但很少说哪个职业更高贵、哪个更低等,水管工可能比大学教师工资还高。
所以说,ChatGPT来了也好,人工智能来了也好,无论它们如何影响教育,在价值观和情感联结这一块,是不能完全取代的。教育就是要提供真正的人文,使人和人之间产生真正的交往,还有情感的分享,教育就是要关注到人内心对生命的神圣感。这种神圣感,是人工智能永远创作不出来的。
我在自己的旅行过程中,碰到过各种各样的人——大学生、工人、公务员、教授、老板。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以及不同的文化环境,但我和他们聊得都非常好,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设想,如果整天在图书馆、教室、实验室里做自己的事,我对人生和教育就不会有这样的理解。
无论你在哪里生活,你首先碰到的也都是基本的生存问题,不会有很大差别,每到晚上,家家户户都会飘出炊烟。所以我想,我们还是要做基于生活、基于世界、基于人性的教育,这些东西是教育真正的基石,我们要将这些东西不断地在日常教育中呈现出来。当然,不是用生硬的方法呈现,不是讲大道理、空道理,而是要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
▲气候和环境等问题,需要全人类携手应对
●特别报道丨贵阳市观山湖区第一幼教集团:快乐游戏健康成长,让每颗星星都闪亮●邯郸初中生事件 | 如何消除孩子基因中的恶魔?●特别报道丨观山湖一幼:快乐游戏,健康成长●“两会”这10个建议,直击当下教育痛点!●封面故事丨访谈向以鲜:看见杜甫,重塑自己
汇编、排版 | 张庆、实习生 苏海琪
审核 | 张犇鑫 金鑫
版权说明丨品质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新教育家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联系。
投稿邮箱丨the_educato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