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敏:教育是一场漫长的行走

张犇鑫 新教育家 志道
2024-10-25



有些人一生没离开过自己成长的小环境,担心离开后会失去很多。有些人满不在乎,背个包就上路了。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旅行,观赏不同的风景,交往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在其中感悟、体验。若非如此,就可能会成为一种“单面的人生”,现代社会容易造成这样一种“单面人”。社会分工、职业发展等,容易把一个人绑在一个固定环境中,美其名曰“稳定”。


但我们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住在同一个地球上。我们所面临的很多问题与挑战,都需要大家携手共同应对。


林  敏

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
孩子的中学阶段只有那几年,又面临中考和高考,即使是国际化的升学途径,也面临着各种考试和竞赛,压力很大。面对这种情况,教育者需要问自己:什么是课堂。

课堂不仅仅在教学楼,我们以前总觉得,学校教育,课堂就在教室。但其实这个课堂应当是一个大课堂,我们的教育时空,就在天地宇宙间。比如我们带着孩子去贵州看天眼,就是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如果孩子没有这样一种时空感,没有这样一种眼界和格局,你说他将来能走多远?

特别是ChatGPT出来以后,现在这些重复性的、需要花很多功夫去训练的能力,将来根本不需要了。常规工作像公司文员、一般教师,包括医生的一些工作,还有工程技术人员的一些基础工作,人工智能都可以替你快速、精准、有效地解决了,那么我们还能做什么?除了每天忙碌的日常生活,还有什么是我们可以去感悟、体验的?

教育就是要思考这些问题。虽然可能想得早了一点,但教育就是需要一个提前量。教育最怕的就是滞后。我们常规的教室,到现在不还是讲台、课桌、四面墙、有门有窗?我们就在这个窄窄的空间内,提供所谓的“知识”。我们现在不少考得非常好的孩子,将来出了校门以后,真的能很快适应吗?知识并不等于能力。

所以,我时常在思考,所谓的“国际化教育”到底指什么?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有外教、有英语、有相应课程,就是国际化教育。那么国际化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现在有不少“海归”留学生,但真正“国际化”的并不多,哪怕英语说得很溜,哪怕拿了很好的文凭。他真的国际化了么?有没有一种真正的全球化意识?有没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当别人做判断的时候,你具不具有同理心?当别人持不同意见的时候,当别人不断挑战你的时候,能不能换位思考?


国际化,就是要有自我文化认同,有本土意识,同时又要突破自我意识的框架和局限,真正走出去。你能尊重不同的文化吗?你能真正理解他人吗?当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你能做到宽容、包容吗?说易,做难。


国际化教育,实际上是要把一个人变成一个“大写的人”。使他能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使他能不断地挑战自我,和他人建立连接。这个连接不光是和同类人的连接,还有和不同者的连接,这很不容易。


▲西外学生行走敦煌之路


从宇宙的角度来看,所有人都是同类。所以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要在天地宇宙间,就是这个道理。天地之内,才开始有分别。你是哪里人,哪所学校毕业,父母从事什么工作……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人人都怕沦为社会底层。西方虽也有职业之分,但很少说哪个职业更高贵、哪个更低等,水管工可能比大学教师工资还高。


所以说,ChatGPT来了也好,人工智能来了也好,无论它们如何影响教育,在价值观和情感联结这一块,是不能完全取代的。教育就是要提供真正的人文,使人和人之间产生真正的交往,还有情感的分享,教育就是要关注到人内心对生命的神圣感。这种神圣感,是人工智能永远创作不出来的。


神圣感从哪来?你走的地方越多,接触的人越多,感受不同文化的精华越多,自然就会对人的历史、人的创造、人的发展、人的未来及人性中美好的东西,产生一种神圣感。只有自己体验过,才能感受到,如果没有体验过,就觉得是天方夜谭。

有人说,林校长,我们要考上海最好的高中,考中国甚至国际上最好的大学,神圣感是什么,能当饭吃么?——能当饭吃。如果真的有一种对事对人的美好向往和追求,你活得不会差。因为如果一个人有了这种神圣感,可以忍常人所不能忍,为常人所不能为。人生发展的内驱力被激发出来后,谁能阻挡?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路上”,带孩子去看天眼,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让孩子去感受,去探索宇宙的秘密。

走出去,才能遇见更加丰富的人生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办一所学校,就到处走,天天走,我们大部分时间还在校园。行走是我们看世界的一种方式,在校园里我们同样能看世界。在100平方米左右的教室里,你的课怎么上?你能不能让孩子的思想、孩子的想象超出四面墙?

我记得在教室里就做过几次这样的活动,其中有一次,我们的学生和德国来的交换生在一起,还有的来自美国、英国、南非、加拿大……我们就在讨论:一个人能不能既保有自己的文化认同,又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认同,同时还要有一个全球化的、全人类的认同。这两者能融为一体吗?在很多场合应该也必须融为一体。比如说气候变化问题,单靠哪一个国家能解决吗?解决不了。要全球一起行动,才有可能解决,包括饥饿、能源等问题。

讨论的时候,我们自然就走出了狭隘的自我认同。我们希望孩子从小就了解到,人的认同不仅包括对自我的认同、对家庭的认同、对社区的认同、对社会的认同、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还有更大的对全人类的认同。

这个态度很重要。所谓“国际化教育”,就是要引导孩子走出“小我”。其实“小我”和“大我”之间,是没有一堵墙的。国际化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明白,要基于世界来定位自己。行走世界以后,你才会发觉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不像我们想象那么大。

我在自己的旅行过程中,碰到过各种各样的人——大学生、工人、公务员、教授、老板。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以及不同的文化环境,但我和他们聊得都非常好,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设想,如果整天在图书馆、教室、实验室里做自己的事,我对人生和教育就不会有这样的理解。


无论你在哪里生活,你首先碰到的也都是基本的生存问题,不会有很大差别,每到晚上,家家户户都会飘出炊烟。所以我想,我们还是要做基于生活、基于世界、基于人性的教育,这些东西是教育真正的基石,我们要将这些东西不断地在日常教育中呈现出来。当然,不是用生硬的方法呈现,不是讲大道理、空道理,而是要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


气候和环境等问题,需要全人类携手应对

-END-

特别报道丨贵阳市观山湖区第一幼教集团:快乐游戏健康成长,让每颗星星都闪亮邯郸初中生事件 | 如何消除孩子基因中的恶魔?特别报道丨观山湖一幼:快乐游戏,健康成长“两会”这10个建议,直击当下教育痛点!●封面故事丨访谈向以鲜:看见杜甫,重塑自己

343期/2024年/三月刊

汇编、排版 | 张庆、实习生 苏海琪

审核 | 张犇鑫 金鑫

版权说明丨品质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新教育家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联系。

投稿邮箱丨the_educator@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教育家 志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