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封面故事丨优秀品质,决定人与机的分界线

彭运康 新教育家 志道
2024-10-25



研究显示,未来十五年约50%的工作岗位将会被智能机器人替代。以日本为例,现有90%的工作岗位都会消失,五大银行每家裁员超一万人,曾经二十多人的银行,只需四五人便能完成所有工作。


 全球最大线上教育平台“edX”研究发现,从大学毕业后拥有第一份工作起,年龄在25~44岁的人中有29%完全改变了工作领域。未来,全球超过3.75亿人可能会被迫转换职业类别。


在充满变革的时代,在人工智能崭露头角的世界,以知识传输和测试为主导的教育体系,逐渐失去了未来。


  杨 霖  

四川新世纪品格教育研究院学术院长

儿童教育专家

中国品格教育专家

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

教育部“国培”专家

国家品德课程教材编委

四川省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




新世纪品格教育研究院学术院长杨霖介绍:“我们身处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有人说,今天是迄今为止科技发展最快的一天,也是你余生中科技发展最慢的一天。

“要适应未来,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需要改变,但同时,又有些元素不会随之改变。”杨霖指出,无论教育如何改变,变的只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内容,学生通过教育而具备的核心素养是不会改变的。

自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以来,核心素养在国际教育领域中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实践的革新。

核心素养的提出,实际上是为教育内容指引目标。例如在OECD的统计中,“使用语言、符号及文本的能力”“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能主动行动”三种核心素养,成为世界各地共通的教育培养目标。中国在2016年也提出了教育的核心素养——学生适用终生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纲要指出,要强化课程的育人导向,将教育方针细化为具体的课程,以培养核心素养,包括正确的价值观和必备的品格及关键能力。

面向未来,无论是核心素养,还是新课标各学科的培养目标,都提到了一个词——必备品格。

杨霖表示,在人工智能展示了其学习能力后,全世界的教育家都意识到,让学生“认识世界”的知识体系已不再是未来的首要教学目标,“改造世界”的课程逐渐走到台前。其次,涉及培养思维品质和社会情感教育的品格教育不容忽视,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人类的同理心、责任感、道德感等优秀品质,将成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最重要的基石,这些优秀品质决定了在“人机共存”世界中,“人”与“机”的明确分界线。


从本质上讲,今天的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才,而未来充满变化,今天的学子要在未来走得更好、更远,需要具备一系列优质品格,以确保他们对新知识富有热情,对未来社会能迅速适应,并乐于帮助和带动他人一起成长进步。

“判断一所学校是否成功转型,最重要的一点是观察学校的办学准则、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准则是否始终锚定学校的办学目标、育人目标。如果学校的办学目标符合培养核心素养的底层逻辑,但没有任何项目课程给予支持,那这所学校即便拥有再优秀的设施设备、硬实力、软实力,也只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利己主义者。

杨霖介绍,品格教育可以注入全天的学校生活中。“比如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有许多内容就与品格教育有关联。”比如学生经常忘带书本、学习用具,尤其是小学生,这些情况就与有序品格的培养有联系;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没有好的听课习惯,这与专注品格有联系;同学之间相处不和谐,情绪管理能力低,易情绪化,这与友善品格有联系。

有序品格如何培养?很简单,教学生顺手收拾、物有定位,教他们养成课后三件事的习惯(收拾课桌、收拾书包、备好下一节课的课本),教他们排队、整齐、出列等基本准则。友善品格也是如此,孩子们在学校里主动和老师、同学问好,和别人说话时面带微笑,和小伙伴一起玩时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并去赞美别人。这些都是在学校能够去引导和培养的品格特质。学校倡导什么行为,学生就会具备相应品质。

但是,杨霖认为,现在的品格教育存在一个问题——停留在概念里。“有些学校提倡美德,但仅仅停留在提倡而已。”

我们的教育者若总以言语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告诉他们要有序、要友善,然后用知识和概念来解释有序和友善,没有行为的具化体现,那么孩子将无法理解到底什么是优秀的品格特质。

杨霖举了一个例子——一位老师问孩子们:“乞丐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说:“乞丐很邋遢。”因为书里形容乞丐,用的就是“邋遢”一词。老师又问:“邋遢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说:“邋遢就是像乞丐的样子。”最后,老师拿出一张爱因斯坦不修边幅的照片,问:“你们知道这是谁吗?”

并不意外,孩子们回答:“这就是邋遢的乞丐。”

因此,用概念解释概念,用知识解释知识,用词语解释词语,就会导致孩子们产生如此的刻板印象。“或许有的孩子没见过乞丐,或许有的孩子不知道‘邋遢’是什么样子,才会闹出以上笑话。”

新课标之所以强调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与合作式学习,因为这些方式能够将知识转化为素养,将一些基本概念催生为孩子的生活经验,最终转化为核心素养。“所以在品格教育当中,我们一直倡导将一个品格转化为行为,让孩子在知行合一的前提下,收获不同的积极品格特质,形成未来社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


学校层面设计的行为准则,目的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规范学生行为的第一步,在于老师对行为准则的示范,以及对学生良好行为的鼓励。

一名母亲带着五岁的孩子去公园玩,看见公园里有好多小哥哥小姐姐,母亲便告诉孩子:“你去和他们一起玩吧。”孩子向前走一步,又向后退一步,却始终不敢上前。母亲便又鼓励道:“去吧,勇敢一点。”说着,便想将孩子推过去,可孩子始终不敢迈出这一步。

看到孩子的反应,母亲并不认为孩子是怯懦的,相反,她认为孩子只是不知如何与人相处。于是她告诉孩子:“你把手上的玩具拿到哥哥姐姐面前,问问他们喜不喜欢。”孩子照着母亲说的去做,果然成功地融入了哥哥姐姐的小团体中。

“在品格教育中,我们也总结了12种交朋友的方法。”杨霖说,“但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成为故事中母亲那样的角色,对孩子的行为予以鼓励,在他们面临困难时做出示范。”

杨霖讲起自己在成都教科院附属学校担任校长时经历的一个故事。一名初一学生,平时不喜欢上课,却有着一种神奇的天赋——听音乐过耳不忘。听过的音乐,就能哼出来。杨霖得知了这一情况,询问音乐老师,在每天中午的个人特长表演时段,能否让这个孩子弹上一曲?音乐老师不是很确定孩子是否会弹钢琴,但孩子并未抗拒,便跟着音乐老师学起了弹奏《天空之城》,学会后,于展演会上将这首曲子演绎了出来。

当时杨霖记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当音乐老师用赞美的语言宣布他到来时,所有同学都用惊讶的眼神看着这个害羞的男孩。他不用乐谱就完整地演奏了一曲《天空之城》,所有同学都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男孩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掉。如果只用成绩来衡量,他也许永远不会被发现、被赞美,但我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在乎每一个不一样的、独特的、另类的孩子。也许很多年、很多事情都过去了,可是在这里留下的点滴美好,会伴随着他们成长,并将这种美好传递出去。

孩子的班主任将这段话发给了孩子的父母,孩子的父亲也写下了一段文字——

杨校长细微地体察到孩子笨拙害羞背后的孤独单纯,不吝给予他温暖和赞美。作为父母,我们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所有老师以及同学的掌声,不仅鸣响在孩子耳畔,也鸣响在我们做父母的耳畔以及我们一家人的心尖。希望我的孩子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做一个心怀敬畏、不失信仰的人。

这个孩子后来考入了成都体育学院。

其实,品格教育的落地方式有很多种,系统性的教学内容早已在全国推广开来。但要全面高效、高质量落地品格教育,最终依靠的是一线老师。通过老师们的观察、示范和鼓励,为未来的“人机共存”世界,种下带来积极影响的因果。





-END-
封面故事丨访谈罗晓晖:致学习,快乐比苦难更重要美育丨带着孩子建一座美术馆那些被“水蛭型父母”吸血的孩子,一个个都活成了药渣……“追蛇效应”下的家长:跟孩子较劲已经输了!麻木应试,无法创新,你被功利化教育“僵化”了吗?

383期/2024年

文稿 | 彭运康

排版 | 张庆、实习生 苏海琪

审核 | 彭运康、朱埼铖  

版权说明丨品质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新教育家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联系。

投稿邮箱丨the_educator@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教育家 志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