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东一女孩高考后打暑假工,半天就被撵回来了......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世界上绝没有这样的魔术:长期宠溺孩子,却指望其一夜之间变成有独立人格、有爱、有担当的人。
唯有从一开始就引领孩子尝辛劳、知甘苦、明是非,且坚持不懈,孩子才能免于迷失心性、无知无畏。
生活的场景如此广阔,足够展开各种教育实验——无论是让孩子出门打零工,还是家庭内部实行以家务换报酬,或是鼓励孩子课余摆摊、以兴趣爱好赚小钱,都是培养孩子正确金钱观、人生观的良好途径。






“打了200个电话,半天就被撵回来了。”

近日,山东一女孩,填完高考志愿后,想着去打暑假工,便在中介那里交了300元介绍费,找了一份工作。

女孩的工作,主要是打电话,挖掘潜在客户。


本以为,这样的工作并不难,一天挣两三百,是轻轻松松的事。


所以女孩说起这件事时,脸上尽是掩饰不住的笑意。



但没想到,上班第一天,女孩就受到了暴击。


整整3小时,她一次次拨通电话,又一次次被挂。


一个上午连续打了200多个电话,最后还是被机构嫌弃任务不达标,直接把她辞了。


“连吃饭都是自己掏钱,交通费也没有……3小时的工钱啊!”


女孩越想越委屈,最后竟哭了出来。


有一说一,女孩虽白干了3小时,却懂得了打工的艰辛,明白了挣钱的不易,收获了宝贵的一课。


正如高赞评论说的:让孩子知道世界的不容易,是给孩子最好的成人礼。


是啊,同样是高考结束,同样是成人礼,有太多的孩子,却只知道大额消费,到处旅游、各种买买买,根本不懂父母赚钱的辛苦。


比如有位小红书博主高考完2天就花完了妈妈3个月工资。



买的是“苹果三件套”,笔记本,手机,手表,还有一些大牌化妆品、护肤品,七七八八算下来,2万块就剩下35元。


可谓父母挣钱跑断腿,孩子花钱动动手指。

 

还有一位刚高考结束的网友,父母答应给她2000元买手机,但她却看中了6000元的,被拒绝后,她竟公然发帖怒骂父母:


“你养不起就不要生小孩,不要把自己能力不行加诸于孩子身上,6000块钱没了真的吃不起饭吗?”



一边心安理得花着父母的钱,一边又对父母百般嫌弃。


“后高考经济”热潮的背后,无疑暴露了很多家庭教育的一个错误:


对孩子太好了,让他们不知生活疾苦,不懂父母艰辛。


所以啊,面对过了18岁即将步入社会的孩子们,最好的成人礼,莫过于教会他们责任与担当。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让他们亲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重庆电视台播曾报道过一位洗车工——宋大姐。


她每清洗一辆车,需要蹲起20次,弯腰50次,耗时40多分钟。


清洗、擦拭、吸尘,一套动作看似简单,但一天下来,汗水早已浸透衣服,脸上也沾满灰尘,全身几乎累到要散架。


即便如此辛苦,宋大姐还是省吃俭用,这才攒下2万元的存款。


然而,在一次取款时,她却发现,2万元的积蓄,只剩下了8毛钱。



而偷偷取走这笔钱的,不是他人,正是她护在手心里的儿子。


她辛辛苦苦攒了一年的积蓄,儿子三两天就花光了,并全部用在了游戏充值上。


宋大姐痛苦不已,儿子却一脸无辜:


“我不知道花掉的钱是这么大一笔数目,不知道这是妈妈所有的积蓄。”


正如经济学家杨长江所说:


“中国孩子压根儿就没有金钱意识,孩子们不知道金钱是从哪里来的。在孩子的眼中,金钱就像是一种玩具,一张可以随意摆弄的纸。他们完全忽略了金钱背后的劳动付出。”


因为不知道挣钱有多苦,孩子花钱才不痛不痒。


因为不知道生活有多不易,孩子才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每个孩子成人前,接受的首先是父母的教育。


父母若一味把孩子养在温室中,过度满足孩子,让孩子习惯了享受和索取,那孩子到了社会这片海,就会出现巨大的排异反应,无法立足社会。


真正为孩子计之深远,就应该家里什么条件,就怎么样养孩子,尽早让孩子知道家庭条件有限的事实。


而这就是在提醒孩子要理性消费,不要做欲望的奴役。


有网友分享过亲身经历。

从小学开始,妈妈每月发了工资,都会用张纸写着:菜钱××元、水电××元、储蓄××元……


如果有剩余的,就会分她一点,如果没有,那就会跟她说:没钱了,这月没得你的。

有时实在想买什么东西,妈妈就会拿出那张纸计算开销,想办法从别的项目挤钱出来,给她买东西,要是实在挤不出来,她也不会无理取闹。

让孩子明白,消费应当基于实际需要和家庭经济状况,而不是盲目攀比和追求虚荣。

没有天生就懂得体恤父母的孩子。

让孩子参与家庭财务管理,了解家庭的收支情况,可以让他们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同时也培养起对家庭的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会促使他们在未来面对消费决策时更加谨慎和理智。


只有清楚地知道家庭真实情况,孩子才会在有限的财富里,学会取舍,懂得克制。


也只有了解人间疾苦的孩子,步入社会后,才能及时认清现实,快速适应社会,在社会中成长。


上海科学院沙拉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父母若在该教会孩子付出的年纪纵容他们的索取,在孩子该成长的时候替他们负重前行。


那这样的“爱”一定会成为“害”,最终不仅寒了父母的心,也赔上了孩子的品行。


父母应当学会适度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引导他们学会感恩和回馈。






儿女伸手向父母要钱并得到想要的数字,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有的父母不这样认为。知乎上,一位答主在回答“什么时候你突然明白钱有多重要”时,说了一件事,引发共鸣。


有一次,已经上大二的女儿向他要8000元,打算换手机。


这个父亲表示不理解,因为女儿的这部手机买了不到3年。女儿表示,手机有点旧了,周围很多同学都换手机了——划重点:对钱没概念,她并不清楚8000元是很多人达不到的月收入。此外,还爱攀比。


父亲对女儿说,想换手机自己打工挣钱,做暑假工也能赚两三千,不够的话可以补贴。另外他提出,一个学生用三千左右的就行,毕竟家里不是开银行的。


第二天,女儿就到奶茶店上班,一天150元,干了25天,加上加班费一共领到了4000元。


父亲提议去买手机,女儿说:“先不买了,挣钱太不容易了,我的旧手机还能用。


父亲开玩笑让女儿请吃饭,女儿倒是大方地带家人吃了顿烧烤,花了300元。吃完,女儿说:“我理解你们的辛苦咯。”父亲感慨终于看到“回头钱”了,看着女儿懂事的样子,他泪流满面。


从一个不知道钱从何而来,到知晓“苦钱”,继而理解了父母的人,这道成长的课题产生了奇效。


设想一下,这事儿如果不是因为父亲提出打暑假工的建议,而女儿又愿意尝试的话,很可能走向反面:父女一言不合爆吵,矛盾和裂缝随之加深。


显然,在儿女不能理解挣钱难、不能理解父母用心良苦的情况下,双方因为金钱问题而“开战”,具有很大的几率。而想到曾有做女儿的上网讨伐、谩骂父亲不能满足自己的消费要求,我无法不为此心惊片刻。


改变局势的,并不是说教,而是实践或言一场生活实验:让一个从没有挣过钱的人,沉浸于刻骨铭心的挣钱体验。

事非经过不知难,钱非挣过不知苦。金钱本身是无声的,但通过何种方式得到金钱,可以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


人生在世,最难的事莫过于挣钱,而最容易的事莫过于花钱。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父母缺乏正确的立场。


他们立志给儿女最好的生活,哪怕家庭拮据不堪也不管不顾,恨不能自己辟谷,把最好的吃食全然送给儿女。儿女想买部8000元的手机?安排!大不了借钱呗。


这种一味纵容孩子物欲,自我感动为“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意识和做法,是很成问题的。


今 日 互 动


面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家长应该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点击下方,参与投票↓↓↓

-END-


特别报道丨钥匙玩校:打开生命特别报道丨珍视玩伴的热情 才能保护孩子眼里的光特别报道丨教育中最美好的“自发性”可以怎样体现?特别报道丨钥匙玩校,让我逃离了原先命运的沙尘暴特别报道丨一段真实可见的成长经历


第472期/2024年


排版、汇编 | 张庆

审核 | 朱埼铖

版权说明丨品质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新教育家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联系。

投稿邮箱丨the_educator@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教育家 志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