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凯军谈水行业创新与创新的基本规律

在“2019(第十七届)水业战略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王凯军发表了题为《创新发展与企业的创新之路》的精彩演讲,演讲实录全文共分上下两部分,此为上篇,主要阐述水行业创新与创新的基本规律,明天将继续推出王凯军对企业创新之路和环境产业创新机会的分享,敬请关注。

来源:中国水网    整理:洪翩翩

在我国,创新发展排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那么,什么是创新?在水行业,为什么有些技术创新可以被大家快速而广泛地接纳?在企业的创新之路上,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正处在变革中的环境产业蕴含着哪些创新发展的机遇?

2019年3月23日,在“2019(第十七届)水业战略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王凯军发表了题为《创新发展与企业的创新之路》的精彩演讲,演讲实录全文共分上下两部分,此为上篇,主要阐述水行业创新与创新的基本规律,明天将继续推出王凯军对企业创新之路和环境产业创新机会的分享,敬请关注。

王凯军

关于创新,习总书记曾指出,要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

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习总书记所提到的现象比比皆是:引进国外十几年前的“先进”技术,好不容易实现了本土化应用,结果这一技术在国外又完成了新一轮创新,我们接着追赶。要如何打破这样的轮回?“只有创新、创新、再创新。”

王凯军提到,这两年国际上,特别是国际水业,也越来越重视创新。2018年9月,在第11届IWA世界水大会上(IWA World Water Congress),厌氧氨氧化技术和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重要推动者——荷兰教授Mark van Loosdrecht发表了关于技术创新的精彩演讲,他表示,创新是指在实践中成功应用的想法和理念,而发明只是一个注册了ID号的设想。同时Mark认为,创新需要三大驱动力——好奇心、技术挑战和市场需求,这三大驱动力就好比解决通用问题的三步思考法则——WHY, HOW和CAN。

 

Mark van Loosdrecht

会上,王凯军详细分享了他在荷兰的博士师兄Prof.Cees Buisman教授有关创新规律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Buisman得出水行业创新的第一个基本规律,即水科技技术成果转化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历经应用研发阶段、中试研究、示范工程、早期应用、快速推广、成熟应用六大阶段,而在技术发展的每个阶段,推动发展的主要角色是不相同的。令人遗憾的是,通过案例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大多数技术要走完这六个阶段,一般需要11-16年的时间,在风险投资眼里,这个技术要跨越2-3个投资周期,这是很难接受的。

对此,王凯军以其研究组的相关数据为例进行了论述。他提到,在污泥热解设备的研究中,从热分析仪、到小试,两段催化集成、再到移动式热解中试、工程示范等,算下来需要十余年。同样,在管式UV/O3高级氧化技术与设备研究中,从实验室逐步拓展至工程示范也历经了十余年。

众所周知在国内,王凯军教授一直致力于厌氧消化技术的创新与成果转化,而在这一研究方向上,从2009年至今的十年间,他的课题组已累积投入硕士、博士、博士后共计20人次,累计500人/月。“可见,技术创新的投入大、历时长,成果才能显现。

Buisman教授通过对过滤技术、生物除磷、热水解、SBR等六种水处理技术创新规律的研究发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驱动力,即需求和价值,而这其中,危机(社会需求)驱动,能够将创新推广过程缩短一半。王凯军表示,水处理技术最强劲的发展驱动力是社会需求,而需求又是由危机和认知推动。

以Nereda工艺作为例,好氧活性污泥技术的开发过程,是产学研的完美结合。而该工艺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前后历经20年时间(从1993年到2013年)。

据了解,荷兰代尔伏特理工大学(TU Delft)对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研发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9年,Mark发布首篇好氧颗粒污泥的学术文章。2005年与荷兰某公司合作率先推出了基于好氧颗粒污泥中试技术的Nereda工艺。2008年,世界上第一座采用Nereda工艺的市政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南非Gansbaai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效果稳定且出水水质良好。2013年,这一技术开始在商业推广。

他统计了在1998年到2017年20年间,好氧颗粒污泥研究的英文学术文章达到2000篇,中文文章1000篇。假设一个研究团队平均发表5篇文章,可以看到,在国际上同时进行这一研究的机构就达400个。那为什么只有荷兰的Mark成功了?

 

对此,王凯军给出了Mark的答案,Mark认为,学术界的制约创新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受目前发Paper为导向的生存模式制约;二是学术界偏向于让发明长期处于“充满前景希望”的状态;三是舍不得放手,把技术藏在大学里,这样技术是无法成为创新应用的。

所以Mark提出,创新需要桥梁式的人物将学校的知识与生产实践的问题连接起来,形成让工程师、科学家、产品经理和市场更好互动的创新合作模式。

 在创新合作模式上,荷兰的经验以博士生为中心的创新、多学科组织创新、企业参与创新、适度规模的创新研究主题和创造高度信任的合作机制。王凯军认为,遵从和利用创新规律,必须以人为本,实现各个参与方的共赢是制度安排,会大大加快创新进程。

回归演讲主题,对于什么是创新,凯军特别认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给出的精辟定义——创新是“使人力和物质资源拥有更大的物质生产能力的活动;如何改变现存物质财富创造潜力的方式都可以称为创新;创新是创造一种资源”。

他提到,创办仅仅十余年的荷兰Wetsus研究院针对科技创新的特点,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形成分工明确,相互支撑的创新网络,组织100多家企业,50多位教授,196名博士开展23个主题,62个项目的研发工作。目前,这一研究院已成为世界领先的水处理创新机构,成果转化率达到40%以上,孵化企业27家。有意思的是,这家研究院每年的研发经费仅1500万欧元,其中330万来自于企业。

如果按照彼得·德鲁克的定义来理解创新的话,王凯军认为,我国最大的创新可能是改革开放,因为改革的每一项举措都使物质生产和能力得到增值。而为什么活性颗粒污泥技术能够在过去5年里有50多座污水厂采用了该工艺进行新建或改造,迅速而大范围地被应用,恰恰是因为它确实降低了70%的土地使用,降低了30%以上的污泥处理费用。


 论坛暖场视频欣赏


近期热文

内求定力外联共生,2019水业战略论坛开幕

【年度大榜】2018水务企业业绩榜及影响力企业榜单发布

傅涛:环境产业最终将成为两山产业

邱晓华:未来国资改革去处与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桑德罗立洋:技术创新内生驱动,构建共生型价值体系

粤海水务谭奇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水企使命与担当

杨斌:首创股份“生态+”战略引领下的卓越运营能力建设实践

中国节能赵友民:积极践行主体平台责任 共抓长江大保护

中持股份邵凯:三维度解析中持的创新发展之道

赵笠钧:环境产业需要同行的力量,走向共生性繁荣

光大水务王冠平:在环境产业多变的今天,要用技术提升价值

岭南水务李恒山:因水缘聚 引“岭”未来

唐福生:未来已来,创业环保创业在路上

翰祺环境郭永伟:依归技术初心,专注解决难题

北控水务李力:行业影响力企业发展理念的思考和实践

康恒环境与中法企业签订四方合作协议,锁定近20亿欧元项目

赛诺水务张岩岗:适合自己的路,才能行远弥坚

清研环境刘淑杰:RPIR技术创新之路

知合环境乔瑞平:水环境治理技术及模式创新

万朗水务集团樊雪莲:智慧先行的治水新理念

戴日成:拥有创新技术的企业一定有用武之地

博汇特潘建通:地表准Ⅳ类出水生化工艺的探索实践

商达环保郑展望:以“以用为本”的后端运维视角构建农村污水治理整体方案


编辑 | 李艳茹、汪茵

统筹 | 谷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