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涛:从王凯军新书里学管理和看个人成长
点击上方蓝字,进入主页,右上角设为星标,同时点击“赞”和“在看”哦
本视频为薛涛受邀参加《王凯军环保回忆录》图书分享会的现场发言整理,为便于大家阅读,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本文主要从个人成长和企业战略选择角度,对王凯军之所以成为王凯军老师进行了深入分析,挖掘了王老师身上的复合优势,以及他敢于平视,与人为善等美好品质。这些也成为所有人可以借鉴的经验。
来源:中国水网 整理:谷林
∎ 薛涛21年E20年终总结:个人与公司如何共发展∎ 流水拾花:少不学道,犹如没病不能瞎吃药∎ 薛涛:一个上岸咨询人的启示∎ 三个近义词还是反义词,谈如何提升个人与组织效率∎ 王凯军:技术进步是产品化前提,物化技术可能会大行其道∎ 王凯军: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突破与革新之路∎ 王凯军:水务行业如何实现双碳目标?锚定新技术方得破解之道
01
一个人的一生是由很多大的选择和小的选择决定的。每一次的选择最好匹配自己的能力和爱好。接地气的技术研发是凯军老师的核心长板,再加上他在于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复合能力,最终成就了行业唯一的王凯军。无论对于个人职业发展还是企业发展来说,学会从管理学的战略选择角度思考,都有很大帮助。
02
在无数选择中间,王老师以模糊的正确的选择,形成了自己特殊的人生轨迹。无论企业战略还是个人战略,都是在做选择。决定选择的三要素,就是自己的长板(老子说的物形之)、时代因素(上善若水)和选择者的人生观(阳明说的致良知)。如果选择做企业,王凯军或许会是一位企业家,但中国的环保企业家很多,王凯军老师却只有一个,爱看德鲁克和学管理成就了王凯军的复合长板。
03
人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企业也是;凯军老师的成功的因缘和合,比如他20年前就提出的产品化驱动,就是产业当前发展的方向。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有机结合在存量市场上的二次优化,将是行业下一个春天的重点。BOT时代的结束和北控碧水源等当前面临的危机挑战;由量转质就是内卷,转型都是卷出来的。
04
我们的胆怯限制了我们去发现和掌握机会。对什么事一旦仰视,智商就会被压制,所以要有胆识,要有平视世界的能力;凯军老师的厉害之处在于很年轻的时候,就有平视世界的水平,在尊重国外技术优点的情况下,也敢去做自己的突破。在当前内卷的时代中,发展的路径就是长板和兴趣结合。如凯军老师的成功不光因为技术天才,也在于他的复合能力。人有没能力站在未来看现在,是核心的差距。
05
看书不是书,看到后面的人性才是要害;学管理的好处就是学会看/做方法论;复合能力的获得可能来自乐趣的掺杂,就是好奇心和快乐;德鲁克、老庄和稻盛和夫应该是凯军老师实践的指南;稻盛和夫所倡导的精进和为善,给凯军提供了力量;善的力量:开放、知止、谦逊、共赢、输出(奉)、平视、胆识、洞察;东方哲学的力量、稻盛和夫和他的师父阳明,是中国未来内卷中的心灵指南。
在离开环科院以后,凯军老师在科研院校、政府和企业之间,选择了去院校获得比较大的自由。我认为这是凯军老师人生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选择。
当然人生中一些大的选择,是由各种细小的选择决定的。这次选择是一个明显的大选择,匹配他的能力和他的爱好,这个选择也最终塑造了凯军老师在环保上的影响力、贡献以及成就。
我们可以看到,王凯军老师对于产业的关注和投入的热度比较大,他希望技术开发以后,能够在产业中心转化,促进整个行业的提升。他未必愿意在一个技术上反复打磨一辈子,他的技术又和应用场景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相关。
《王凯军环保回忆录》一书上大概有5到6个需求场景中间技术的突破,无论是国外技术转化,还是国内技术原创。比如说污泥有机废弃物处理,包括厌氧包括纳米平衡剂、地下污水厂、污水概念水厂等,都是随着时代的周期,做了很多突破性研发。
接地气的研发和突破是凯军老师一个核心的长板。同时,在企业战略和个人发展中间,在管理学、环境产业以及政府环境管理方面多重的复合能力是他的第二个长板,这两个优势相加,塑造了王凯军在行业内的如叫钉子般的附着力和油水混合的复合力。这跟他的兴趣专长都有关系,在这种兴趣和专长的综合作用下,他又在知行合一中间悟出很多哲理性的思考。
凯军老师的哲学,就是对一些管理学现象的思考,包括对系统的认知,对于综合性和平衡性包括产业、商业、政府管理和技术的商务关系,以及公共管理包括环境管理,然后他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商业逻辑的整合。所以,在与产业相关的技术研发上,凯军老师的长板引发他对复合性的关心、关注,也反过来让其综合能力有所变化和提升,最终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所以,从管理学或者战略角度进行问题思考,对于我们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企业的发展,都有很大帮助。
王老师的人生历程中,看起来有很多偶然,实际上又感觉到其中有一种冥冥之中注定的东西,这就是一种模糊的正确——在一个大的原则下去做很多事情,然后形成了自己特殊的人生轨迹。
相关链接:
流水拾花:模模糊糊的正确,恍恍惚惚的成功——绿茵陈
凯军老师从环科院这样比较严格的科研体系里,一路选择,最后进入清华大学这样相对自由的科研体系里,选择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凯军老师从政府机构直接走进企业,他可能会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但优秀的企业家很多,优秀的王凯军老师却只有一个,比较珍贵。
说起来,从企业战略到个人战略,都是在做选择。到底用什么原则去做这个选择,需要向长远看,要发挥自己的所长。
王凯军老师不可能被复制,因为时代的原因,很多东西都过去了。记得南怀瑾解读老庄时貌似说过,我们刚入世的时候看的是论语,那是百货店,有你生活中所必须的东西。当我们四五十岁的时候,看的是老子,那是药店,是解决我们人生的本质——我们所追逐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原则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在复盘,或者在确认我们为什么会走到今天。
凯军老师人生中的选择,其实很多是本质的东西。他追求开放创新。他看到一些技术产业化之后就会放手,让企业去完成下一阶段的任务,中间他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可以看到,凯军老师没有从金钱的角度出发去抱住一个技术,把它做大做强然后上市,成为一位企业家。
“我相信他有这样的能力,这可能也不是他全部的能力,但是企业家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比如公关、营销等等。在国内环保市场,做乙方会比较残酷,这也许不是他所擅长的,也许需要他自己涅槃。总之,如果这样的话,凯军老师对各种创新的热爱,以及他在此的复合能力长板就会被浪费掉。所以他许多选择背后,一定有其人生观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说过,人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无论是个人到企业其实都很难复制,比如北控水务,比如凯军老师,因为时代的周期已经过了,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去看未来。
在凯军老师的人生历程中,他在20年前就提到了产品化、Lipp罐。E20环境平台最近正在推产品化,认为环保产业应该向别的行业看齐,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产品化绕不过去,必须要做。而凯军老师在20年前就提到要标准化、装备化,要有系统,以及智慧的加持。当时他和山东十方环保合作,在谈到厌氧技术在工业上以及在有机垃圾处理上的转化时,他都在强调这个,到现在,实际上这条路还没走完,十步只走了一二步。产业发展,需要我们这个行业的精英继续推动。而王凯军老师的前瞻性,让我印象深刻。
除此之外,还有凯军老师对商业的敏感性。2003-2008年,正是国内BOT最初发展的黄金时代。胡晓勇带领中科成通过BOT快速发展。2007年,由化学工业部第三设计院改制而成的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它曾参与了柏林水务的投资,上市之后比较看好工业特别是化工市场,却没有在BOT上做很多,从而错过了那段BOT发展的浪潮,否则它可能会成为一个小的北控水务。还有曾经的凯丹水务、天津环科院等,也都是做了几个小BOT项目就不再做了。
那个时代有一个周期,就看谁能抓住。其实这是一个产业或者商业上的问题,凯军老师当年在这方面也有思考。现在,北控水务作为一个行业领头者,所面临的挑战是资产由量转质、扩张速度下降。这时,该如何实现技术驱动?在此,北控水务可能比中持实现技术驱动还要复杂,因为它原来在资本方面太强了。
实际上,环境产业一路走来,真正走向技术驱动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而类似这样对于企业战略的思考和对市场的观察,在他的人生中有很多。依据凯军老师这些年所积累的经验,相信以后这样的事情还会出现不少,而他的技术能力的发挥,在产业未来中,也会占据更高的位置。其中关于产品化驱动的思想,未来也会有更高的评价。
从量转质是一个行业内卷的过程,这其中的技术创新,和适应的商业模式结合,会实现存量市场的二次优化。我相信,这会是环保行业的下一个春天。
那么,是不是一卷了,大家就没有机会了?
其实我们都是站在现在看过去,然后觉得那个时候机会多,实际上就看能不能抓住机会,或者有没有能力。一般人做不到站在未来看现在。
其实站在未来看现在,依然会觉得有很多机会。只不过是有一些东西抑制了我们对于机会的发现和把握。
如侯总(行业投资者)所言,如果我们较早地进入闭环,就封闭了自己的发展空间。我理解,闭环就是你胆怯。
我曾经讲过一个人生长到50岁的循环,就是从胆识到常识,从常识再到学识和知识。
人为什么会胆怯?因为你没有实现平视。对什么事一旦仰视,你的智商就是被压制的。
比如你如果特别怕你导师,一见他就哆嗦,你就很难吸引他对你的关注和他对你的认同。
污泥行业有个网络名人叫泥客庄主,是一个外资企业的代表,基于本身位置,他应该对国内的技术有一些瞧不起,是俯视的态度。俯视就会影响对一些事情的客观判断。泥客庄主对行业和项目的很多质疑文章,非常受行业认可,其中中国水网也报道过他对于广州污泥项目采购的批评,留给大家深刻的印象。但他对凯军老师的质疑并不成功。
在污泥市场的草莽时代,国产技术中间有90%部分实际上并不成功。其中很多人做项目靠的是关系,做一两个就消亡了。比如当时较受关注的低温干化、高压板框技术,最后都“掉下去了”。但凯军老师参与的几个技术总体上是成功的,至少成功率比别人高。
我国的环保技术,的确有很多引自国际创新,比如滤池、MBB、生化中的各种工艺,都是国外先出现,但是我们也有可以平视西方世界的优势,比如中国市场有很强的化工优势,有很强的反向创新和走向世界的能力。
凯军老师难得的一点就是,他还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平视世界的水平。他尊重国外技术的一些优点,同时也敢去突破,没有被仰视压制了智商,我觉得这个确实是一种天分。
他天分的背后是什么?我觉得还是他在此方面确实有专长,有自己的长板,是个技术天才。
记得环保圈里最傲气的一位企业家韩小青说过,环保行业里他只认“两个王”:一个是他的老师王占生,另一个就是凯军老师。他的话或许只属于个人意见,但作为一个对自己的技术自视甚高的企业家,也足见他对凯军老师技术能力的认可。
我们常讲,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企业也和人一样,在大家前进的过程中都会有很多疑惑,尤其是在比较内卷的背景下,如何找到自己的长板?如何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
永生者都是长板和兴趣相结合,在兴趣的基础上,把长板精良地发挥出来。当然,光有长板不够,还要有很多其他东西在里面。正确的选择,还需要有一些“道”的东西。光有技术天才,也未必能成就一个成功的王凯军,其中也肯定有一些复合能力的作用。
我觉得学习管理学,对于人生的认知有帮助,会让你学会看系统、看方法论,进而学会综合调度,这样看待市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会更准确,这属于复合能力,肯定比一个纯技术专家要强。凯军老师一直在非常有意地培养和实践这方面能力,而且得到了乐趣。也正是因为不光是有技术上的长板,所以才会成为现在的王凯军。
在管理学领域,德鲁克肯定会占有一定地位。凯军老师没有提到老子,但我想他对老庄的思想肯定有很多的感悟。还有一个人,我觉得凯军老师的行为和其所强调的,都和它非常共振,他就是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强调,在追求对事物不断亲近过程中,它都要有一个东西去打磨,打磨到至少在市场上能够自己跑了,才会放手,这就是稻盛和夫所强调的“善”的力量。
这个东西看起来很教条很迂腐,实际上它是日本当年走到由量转质中间,自己摸索的一个经验,一种无论公司还是个人,都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内卷中突破的本质的精神力量。
王老师很开放,很多事情企业家找他,他去帮人解决问题,就是一种“善”。针对一些技术、商业模式等的商业利益出现了,他不会去想着说自己原来的贡献有多大。当然,他肯定也会收获一些回报,但一定不是最大化的。他把最大化的部分让企业去完成,尊重各自的长板短板。如果抱着对自己利益的追求,想着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就不是王凯军。
王凯军老师给我的图书的赠言让我很感动,他写他要拍马力追。其实我有啥,除了能喷两下,其他方面也没有什么长板,但王老师能看到每个人的长板。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王凯军老师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有技术天赋,但也不是干什么都有天赋,可他把别的长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他几乎就没有了短板——长板挺长,短板不短,综合能力之下朋友也多,他还愿意把自己的核心利益包括他的核心思想进行输出,愿意输出自己的经验以及方法论。而通过分享他又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能力。
这些年,凯军老师不断输出各种东西,但不一定要求每次输出都有最大化的回报。他输出的本质,是基于解决环保问题的自然输出,也有可能是企业家向他寻求的帮助,这本身不就是“善”的力量吗?能够谦逊地看待每个人的长处,这本身不就是“善”的力量吗?
稻盛和夫的书看上去没有德鲁克的书有逻辑,因为德鲁克是典型的西方思维,层层推进,符合人的组织行为学,让人看得很过瘾。而稻盛和夫重在“悟”,有种东方智慧,他的管理思想里面有一种本真的力量。
所以,凯军老师已经践行了稻盛和夫的某些人生观。对于中国即将跨入的由量转质的时代,日本在20年前就已经到了。什么人能在群体中脱颖而出,我觉得就是类似凯军老师这样开放、谦逊和积极的人吧。而王凯军老师的人生历程,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人人性的光辉。对于无论多大年纪的人,都值得借鉴和思考。
最近流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万物可格,就是从所有的事物里面探索,去悟出人生更多的道理。用悟出的道理促进认知提升,认知提升再促进对事物控制的能力,中间还会实现平视能力,胆识就会上来,就有更多善的能力,让你更有能力帮助其他人,中间又反哺你,驱动各种资源和提升自己的机会,就形成了良性的循环的人生。
本期编辑:徐冰冰
统筹:李晓佳
END
“E20水网固废网”公号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若转载,请联系授权。违者视为侵权,本公号将保留对侵权者追究版权责任的权利。申请授权可联系刘女士微信:Liu-T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