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是否怀念起北京的雨?|原创

2016-06-21 乔言 中国好书


文|乔言

60多年来,西安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伏天持续一个多月不下雨,漫漫的关中平原热浪滚滚,花草树木很多被晒死,晒蔫。天上像被七个太阳炙烤着。关中大地上的农人不得不顶着太阳给大田浇水。白鹿原上的一些村民又抬出雨神,在古老的族长引领下,敲锣打鼓,几步一磕头要到黑龙潭去“取水”。

就在这样的酷暑时节我北京的友人来到西安,他的到来让我想起北京的雨。

抽半天时间在家,因为太阳晒得没法出门。

烧水泡茶消暑。

现代电器化的普及让很多家庭都很少用传统的水壶烧水,在这个炎热的礼拜六早晨,我把扔在阳台好久的水壶洗干净,接了一壶水放在煤气灶上。唯心地认为,也许用煤气烧的水比用电烧的水纯净、好喝。其实我内心知道,产生这种奇怪的心理是内心已有怀旧思绪在作祟。怀旧是一幅逆光且光影柔和的老照片,能看清几许温馨,几许柔和,还有几许淡淡的伤感。人们怀有这种伤感的情怀,很多都是我们无法挽回的,只能眼看着青春的逝去,用一种或隆重或默默无闻的方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北京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常年四季刮风居多,四季分明。冬天北京的风能吹的人脸上像被冰渣子打在脸上一样疼。北京城有许多看起来并不洋气的杨树。呼啸的北风吹得杨树枝桠呼呼作响。今天北太平庄的北师大附近就有许多这样的杨树,而杨树上还有很多乌鸦或喜鹊的窝。隆冬时节常能听到呼啸的北风吹着杨树呼呼作响,天空中经常有“哇哇”的乌鸦飞过。大风、杨树、乌鸦在莫种意义上也变成了北京这座古都的一道风景线。北太平庄附近有许多民居,在低小的四合院里,油漆斑驳的窗厨书写着北京城历经风雨的沧桑。四合院的灰墙就是北京的历史,沉静而又雅致。

但我更怀念北京的雨。

北京的雨就是家乡的雨。下雨的情景和家乡下雨一模一样,连雨滴里都充满着亲切。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的南部,在太行山的怀抱里。夏季时我的家乡碧树成荫,树叶娇翠,每当下雨时,房檐上的雨滴充满了清新的气息,或滴滴坠落,或连成细线流泻到石板地上,满满的全是温暖和温馨。

我最开始到北京时,体会到的不是北京的大雨或小雨,是北京下雨的感觉。

那时,我住在丰台五里店的小区旁的胡同里,住在大杂院里。

最初体会到雨的感觉是在门前的马路上,那条路是抗日战争时期修的,在经历60年风霜雨雪后,那条路变得残缺不全。

每年的冬季在这条路上都会有许多的冰溜子。太阳出来后,一会儿就被人踩车扎得泥泞不堪。有时我会和路边的人们站在路边看着309319路公交车上拥挤的人们,当时我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要站在马路上看那过去一趟又一趟的公共汽车。后来我想过这个问题,那是一种存在于城乡结合部人们心中对城市生活的一种向往,看城市人的生活起居,投之以羡慕的眼光。

在那时,一般人都不愿花上几块钱去来回挤几趟公交车,因为进城后,我们挣得钱太少了,生活实在太拮据。

这样的路边,还是少不了几个卖报纸的小摊位。最初,这不是传递什么文化,是为了谋生。路边菜市场卖菜和卖报纸的小摊都是为了生存,而这些人群以河南人居多。

就是在这泥泞的路边,我居然还是体会到雨天的感觉。那时我觉得这泥泞的市郊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因为我再也没有办法及时改变眼前的一切,觉得北京城市郊区这样的泥泞路也是一种文化。

五里店的卢沟桥路在当时不知道有多少抗日将士在这条路上洒热血,保家卫国,但悲壮的历史是没有办法扭转的。谁曾想,经过了几十年的光景,在这条沾满抗战鲜血的战道两旁,会鳞次栉比地坐落着住满参差十万人家的住宅楼……

在这条路边有一个五里店小区,小区的道路两边形成了一个市场,当地的人们就在这个市场上互通有无。那时我时常奔走在这个市场中,这个市场是我人生中在城市里逛过的第一个市场。我印象中,在市场的中间,有一间低矮的小屋,这个小屋也是外地人租的,与其说是本地人专门租给外地人,倒不如说是外地人看上这个小屋的商机,和本地人一起修建成这个低矮的小屋,屋顶上盖上石棉瓦,石棉瓦上再盖上油毡,裸露的红砖墙上什么也不需要附加,安装上简陋的门窗,一座房子就盖成了。每个月小屋的主人都会从承租方那里得到一笔数目不小的租金。而房客能在这个冬天寒冷,夏天炎热的小屋里过活,心里也总算有了一个家的着落。毕竟这是迈出了在城里生活的第一步。

这个小屋是一家租书的地方,是一位河南籍年轻人经营的,里边有许多的武侠小说,还有市面上比较流行的小说。我的记忆里北京夏天的雨不会一连下几天,而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日子更不是十分的多。

有一次在雨中,我去借书。

走进这间小屋,发觉地上放着几个脸盆,滴答滴答不断地溅起水花。屋里布满潮湿的空气,昏暗的光线和着年轻店主瘦削的脸庞显得柔和,安静;在他那滔滔不绝的话语里能看出,他是一个十分爱学习的青年,鼻梁上近视眼镜后面的眸子里还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不知怎地,许多年后我都忘不掉那个我把破自行车支在小书屋门口后,进去租书的场景:潮湿的小屋,几个立着的书架,书架上那些当时流行的小说,年轻的面庞,似乎时光经得起时间的雕刻,永远定格在那一刻。许多年后,我学习摄影,脑海里还时常映现出那个脸盆盛满从屋檐上漏下雨水的场景。我时常刻意制造那样昏暗的侧逆光和那滴雨的情景。但怎么也拍不出那温馨的雨滴和那盆子里溅起的那无比透亮的水花。有一次,我拍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心情一下变得十分的失落和伤感。那逝去的青葱岁月,再也不能复制。不同的场景、不同的生活,再也没有一丝记录出当时的味道。

是的,一切皆是瞬间,一切皆是怀念,而那过去了的,都变成了美好的回忆。

当年宋徽宗赵佶的《眼儿媚》是否也是这样的怅然地徘徊?生活在城市的底层,我也免不了有许多对这座城市的伤感。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不相干的场景,一样的心情。

在这个小屋旁还有一片空地,这块空地也属于一片文化阵地,坚守这块空地的是一位“老北京”退休的老者。当时我记得他那里有许多杂志和报刊,如《青年文摘》、《飞碟探索》、《演讲与口才》、《人之初》、《女友》、《报刊荟萃》等。当时,我时常在下雨时还来这个小摊上买杂志。下雨时,这位老者会用塑料布把杂志盖起来,也许是求知的愿望和读书的稀少,当时还有许多人去老者那里买杂志。也是在这个杂志摊上,我读了许多难忘的文章。所谓的文学青年的兴趣,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点一滴的培养起来。

北京的雨是有浓浓的人情味道的。那纷淋淋的雨点打在地上时,那泥土的味道里全是乡土气息。穿行在大城市的街道上,有时看见泥土的影子,闻见泥土的香气就觉得离家乡很近。故乡家园在那些年时刻萦绕在我的心头。

我当时最熟悉不过的就是从北京的五里店骑着自行车到不远处的丰台火车站附近。当时几乎天天穿行在这条道路上。在记忆里穿行在公路的旁边是一条火车道,时常能看到火车缓缓地进站,这似乎看起来没有什么景色而言。因为一列火车缓缓进站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景色了。但当时我常常停下自行车,在路边呆呆地看着火车。车是老的绿皮车,机车头上面有“三面红旗”,列车的前头上是毛泽东字题的“毛泽东”号。车上的旅客靠窗口的大多都会把脸向着窗外。也许是对这座城市的向往已久,也许是怀着对这座城市深深的眷恋,眼神里充满着忧伤的离别和那种怯怯的、陌生的打量。

人都是这样,陌生时不免要产生胆怯的心态,也正是这种谨慎心态才让大家有敬畏之心。京都繁荣,自居不易。而后来许许多多的人通过向敬畏宣战,向卑微挑战,许多打工仔在这座城市安家落户,许多人都成了富甲一方的有名人物……还有许多人背井离乡时,怀揣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在这片土地上忍受寂寞和孤独,终于学有所成,从乡下的泥腿子变成了城市里的知识分子,只是这样的艰辛路走得太长太长,走得万分的艰辛。

这些留在身后的是一声无奈的叹息,一串和着眼泪的故事,留下了自己最青春、最张扬的美丽。

逝者如斯,不分昼夜。这帮带着梦的人们变成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引领者。

亲爱的人们,祝福你们,向你们敬礼。

在这火车道的边上,我看着那下雨时雨打树叶婆娑的样子,我有时和着淋淋的雨丝,有时顶着豆大雨点,飞快地骑着车子。那种感觉是那样的心旷神怡。感到潇洒,快乐。

我喜欢下雨的天气,在老家喜欢,到北京也喜欢。

我在北京有一个好朋友叫易国红,许多年来我们的友谊历久弥坚,如今见面还有说不完的话。当时他在北京丰台火车站附近的一个胡同的四合院里租了一间房子,不,应是他当时的女朋友的居住所在,也就是现在的妻子租住的房子。我们下夜班后老去那里玩,累了就在那里睡觉。我记忆最清楚的就是下雨天我们在这个小屋里听下雨的情景。易先生老是穿过有水坑的胡同,去买牛肉大饼,易先生满脸欢欣地拿着牛肉饼,我们说笑着,吃着喷香的食物。我们躺在床上谈天说地,听着屋外哗哗的雨声,觉得那是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潮湿的空气里有世间最温情的人间冷暖情。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的《八声甘州》是多么地切切思乡。但我记忆最深的还是一场友谊的雨,大雨滂沱中浇灌出暖暖的友谊之花。

1998年的7月,我和易先生在北京五里店的住所里按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过活着——吃着粗茶淡饭,夜里上班,白天睡觉。上班、下班没有一丝的娱乐和休闲活动。记得那一天我们似乎都歇班,而这一夜的凌晨四点就是世界杯的决赛。夜里已经开始淋淋洒洒地下起了雨。早晨我们如约醒来,易先生骑着自行车,我在车子后面坐着。我们要去可口可乐院内的一名职工宿舍里观看“世界杯”——这是一项很时尚的年轻运动。打开简陋的房门时我们不禁一愣,雨下得实在太大了,简直就是瓢泼大雨,我们带了简单的防雨工具,毅然决然地出门了。一路上哗哗的雨声,道路上达一尺深的积水中,自行车轮卷起的水打湿了下半身衣服。天上泼下的雨淋湿了上半身衣服,但我们跑进看电视的屋子时一边扒拉脸上、身上的雨水,还是满心欢喜,仍觉得这是一件极其惬意的事……

时至今日,西京城天上像有七个太阳。烈日炽烤着大地,我们再也没有像当时在马路边买一份报纸贪婪地阅读。就在昨天易先生还为生意来到西安,送他之余写了一点零星的文字。



欢迎读者朋友们推荐您读过并珍视的书籍,注明书名及推荐理由或个人读书笔记,同时也欢迎出版社编辑推荐新书好书,发送邮件至3202795565@qq.com(邮件主题中注明#中国好书#)。


【往期精彩】

《中国好书》公众平台向您约稿

人到中年,路漫漫|深度情感

朋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好文

你是否满足这一生?|深度好文

警报!我要生气了!|车厘子专栏

卑微爱着,不如苟且活着丨深刻原创

最好的礼貌是不多管闲事|周末好

时间面前,改变有多重要|深度好文

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深度好文

母亲:走到天涯海角时时都想念|情感

屈原:一个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好文

给20年前的张“访”小朋友|成长日记

习近平给父亲的一封生日贺信丨父亲节特刊

做一个幸福的人,关心粮食和蔬菜|深度好文

韩逸:别把麻烦别人当成理所当然|原创专栏

品茶悟人生:沏的是茶,尝却是生活|深度好文





在这里,分享中国好书!分享中国好文章!

欢迎推荐好书到微信@CHNbook | 新浪微博@中国好书。

主编微信QQ投稿邮箱:3202795565@qq.com

粉丝互动QQ群:390413084

回复SD可以阅读到最近一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