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不想生了?
Mary Cassatt • 1901
携程的创始人梁建章老师多年来一直关心中国人口问题,是反计生的响亮声音之一。如今即便是最蠢的知识分子和媒体人也不会公开支持计划生育政策了,即便他们内心是犹豫的。
然而为什么反计生?追问反计生的出发点,反计生背后的原因之重要性,我认为并不是吹毛求疵。
若不是为了能更好地为人们所理解,反对计生这件事多说一句都显得滑稽,这就好像除非讨论更细致的权利来源之类的更抽象问题,否则长篇大论说“我们反对杀人强奸”是可笑的。也就是说,反对计生一个理由就够,生不生是个人基本权利。
但显然梁建章先生并不是从这一点反对的,而是从结果论,也就是梁建章先生盯住的是最终的人口,准确讲,是他眼中的健康的人口比例。因为计生必然导致老龄化的不可逆事实,这往大了说可能会让一个种族在数百年之后彻底消失殆尽。所以,在如今计生政策名存实亡、垂死挣扎之际,梁建章先生趁热打铁,呼吁国家至少要用GDP的2%到5%来补贴和奖励生育。至于为什么是2%-5%,恐怕也是掐指一算。
人口老龄化已经是不可逆的事实,除非社会出现不可知的巨变,哪怕是统计局这种神算机构都能对未来人口比例有个大概的结论。这是计生的一个必然恶果,无法修复的恶果。但人们也能明显感觉到,如今就算彻底放开生育,人们的生育意愿也很低,这也是梁建章们忧心忡忡的地方。
纯粹为了提高生育率的措施,鼓励生育能不能达到效果呢?我不知道。虽然并不反感鼓励生育政策,但我认为或许更好的政策不是财政的补贴,而是有更好的办法。
人为什么不想生了?
以前,在城市化之前的中国,90%的人生活在农村,经济条件是远不如现在的,但从来没有过“生孩子的意愿”这种问题存在。农村人恐怕更不可能操心孩子的读书问题。此处并非赞美过去比现在好,也不是说农村人不重视教育,而是当时家家户户就是这样,没有别的选项。那是一个熟人社区,每个孩子都可以放心放养,随便串门,村里瞎逛,几乎不存在被拐卖的危险。这就大大减轻了看护的成本。包括你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是这么长大的。
为什么以前人更贫穷更落后却从来不担心养不起。现在经济发展如此迅猛,尽管不是平均分摊到每个人头上,但多数国人的生活水平是有了可感知的到的提高。然而,经济发展了,人越来越不想生了。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是飞速城市化的过程。一个又一个大城市不可阻挡地出现,即便不都是往一线跑,人们也在不断往力所能及的二三线城市聚拢。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背后的动力就是聚集效应带来的规模化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但城市化也诞生了一个个陌生人社会。很多人都需要重新建立关系网络,这是迷人的,也充满不安全感。是商业网络联结起陌生人之间的衣食住行。我们出门吃饭不必担心被不认识的饭店老板毒死。而以往的国营饭店你可能要担心被服务员大骂的风险。
人们赚得更多,吃穿更好,却唯独生育这件事变得非常可怕,以至于彻底断了念头。养孩子什么地方最贵?房子?如果不是特别叽歪,暂时租房子不是问题,奶粉尿布?显然也不是,这花不了几个钱,而且有很多价位商品供选择。最大头是教育、看护、医疗的成本。有孩子的家庭(现在都流行叫中产)被房价、教育、医疗等等压得喘不过气来,犹豫要不要的被吓得干脆先回避这个问题。
城市化,聚集了人口,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收入,却唯独育儿越来越难。按道理这么多的人自然有巨大需求,这是个让资本笑出声来的市场才对,一切城市化带来的好处在这里怎么就失效了?因为这是个理论上的大市场而已,实际情况是处处受到管制和干预。也就是说,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发展程度严重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当然,其中不得不提的高房价也是如此。为何滞后?一句话,供给被掐死了。
如果你有机会去昂贵的私立医院走一圈就知道,原来医院环境可以做到一尘不染,医生的态度可以好到你怀疑是不是进了片场。而你稍微思考突然可能明白了,这些硬件设施根本不至于生一个孩子五万块钱。也就是说,暂且仅说硬件环境,本应该让很多人享受到,在他们能承受的价格之内。至少针对各种收入层次的医院(或者一些诊所)将大量存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要么去为了医生两分钟的诊断排一上午的队,要么花大钱去和睦家。
在市场上,没有什么商品和服务是特殊的。如果某种日常生活必须的商品和服务出现不可思议的难,上学难看病难,一定是供给被掐死造成的。这一点不需要怀疑。至于那些动不动说“医疗资源稀缺”“教育资源稀缺”没办法的人,也许是中了什么文章的邪,变成了复读机,因为不需要聪敏的头脑都能想到,这些资源的稀缺不是天然的稀缺,是人为的稀缺,是一口气关闭了五十多所打工子弟小学和幼儿园的稀缺。
值得反复强调的是,没有人说过市场化是万灵药,也不会有任何人站出来说市场化一定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政府倒是经常暗示这一点),彻底解决问题,更不会有人说这个过程不会出现欺诈和低劣商品服务等现象。但市场化可能是现存的最合理的解决方案。人们的对安全感的极度渴求导致了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加上各种所谓民营xx出事的新闻来个几轮,很容易就只看到不好的地方。但我却认为,自由市场最美妙的地方恰恰是那些当下的人们根本想不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产品在竞争中出现。这一点参考那些没有受管制的领域。
不只是针对教育和医疗行业,更多的全方位地减少管制和干预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而且这种就业不是政策硬给安排出来的,不是一个工厂8000员工2000个保安的那种就业。我相信,如果在医疗和教育市场有进一步的改革,将会进一步激发民间经济活力,人们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的经济恐惧会少很多。
财政直接补贴和奖励生育的鼓励方式,简单直接,似乎安排合理,因为是一种听起来比较理想,类似重新划分总财政蛋糕。与虎谋皮,想得太美。实际情况可能是为进一步增税找到了“合理”的理由。另一方面,这也是对不生育的纳税人的不公平做法。还有很难避免的情况,人们为了获取补贴的弄虚作假,或者干脆就是仅仅为了补贴而生育,至于钱花在哪里谁知道。最后,这个发放过程中的贪污消耗就更不用说了,扶贫越扶越贫几乎是定律。
生育这件事的根本所在
前面说了我不反感鼓励生育,鼓励啊,提倡,这没什么,爱听不听的。但鼓励生育政策的出发点是人们的负担太重了,这也是事实。而解决这个问题,减少各种领域的管制和干预显然要比财政补贴更合理。
重复一遍,政策上给尚处管制和干预状态的领域松绑是最好的生育鼓励!
但最终需要明白的是,如同当初反对计划生育政策一样,生育本就应该是个人的基本权利,包括不生。也就是提倡也好,减少管制减轻人们的养育压力也罢,人家就不生了也是最基本的自由。
为什么要揪着这一点不放?因为是不是这么想的非常重要。实际上以“健康人口比例”这种角度论述生育问题是很危险的甚至是邪恶的。因为这时候人不再是人,而是某种工具,觉得人多了,强制堕胎;觉得人少了,强制配种。尽管目前还没发展到强制生育的恐怖地步,但只要不是从权利角度谈生育问题,都有可能最终滑入这一灾难性的局面。
所以,谈论生育问题,最根本的观念是,生育是基本人的基本权利,生几个或者不生,都是自由。极端点说吧,如果全世界人民都不想生了呢,那就一起把地球留给大自然吧。但这时候梁建章老师会不会呼吁强制配种呢?以他的理论指导思想看,还真不好说。这就是我和梁建章最大的区别。
最后的鸡汤时间
我预感未来我身边会有更多的朋友们加入丁克一族。当然,尊重每个朋友的生活方式这是不用强调的。所以下面要说的是个人偏见,也许是我年纪大了(其实不算太大)开始会想一些老了之后的生活,我就想,人一天天变老,真到了六七十岁,也许钱积累够用了,但欲望很低,世界依然围绕着年轻人在聒噪着营销……算了,我毕竟也没七老八十过。我想说的是,在生活方式上我们普通人随大流是或许是比较稳妥的选择吧。是的,我保守了。
⚠️以上言论不构成对生育的鼓励或建议。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