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孩子和父母在一起

吴主任 吴主任 2019-01-10

图:Chris Turnham


留守儿童相关文章,你们应该知道我写过好几篇,几乎都消失了。尽管我越来越温和了,但是国家不爱听,人民爱举报。但我还是打算再劝劝有关部门,真的应该从正确的观念重视留守儿童问题。


从哪里开始讲呢,很多人喜欢看数据,先给一段数据好了。


2015年,中国有2.47亿流动人口。全国共有儿童(0~17岁)2.71亿人,1.03亿流动留守儿童中,流动儿童有3426万,留守儿童有6877万;留守儿童中城镇留守儿童有2826万,农村留守儿童有4051万。共计1.03个亿的少年儿童群体受人口流动的影响,这意味着全国每8个儿童中就有3个受人口流动的影响,其中1个流动,2个留守。基本上每4个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中就有1个流动儿童。


我认为这数据偏保守,中国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处于“流动”状态。比如说,在大城市多数人都是流动人口,你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纳税,老实本分,但户口不在,你就是流动人口。这期间造成的不便我们作为流动人口应该都深有体会。


如果不需要为下一代的教育考虑,户籍对工作本身的影响确实可以忽略不计,人们并不在乎所谓本地户籍那点福利,或者说,这种“不公平”能忍。直到要买房,孩子要读书。房子这件事,即便没有限购,在大城市置业也要讲究一点经济实力。事实上,非要等到有房才肯结婚生子的人,严格执行者并不多。搬家麻烦,但租房不是无法忍受。但读书不行,学校可以有好坏,根据自身经济实力择校,问题是,打工子弟学校不间断被关闭这种事比较少成为热点,人们并不关心,真正关心的人群又恰恰是话语权最少的那些。信息再流通,也永远是割裂的世界。


城市里的打工者,有能力把孩子带身边的本就是少数,如上数据显示,差不多三分之一吧。这些人省吃俭用,为下一代人能接受好教育,出人头地。传统的责任感,朴实的价值观。他们甚至从不奢望有一天能在大城市里参加高考。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如果在本地没有户籍,哪怕孩子带身边,有幸还能有学上,到了高考还是得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相比只能留在本地的孩子,这还算幸运。不知道你们看过这组照片没有,今天再看依然非常令人难过。



若不是大量农名工子弟学校被关闭,他们原本不需要这么一次次地经历这种“生离死别”。目前至少还有两三千万留守儿童,这也意味着以上类似场景几乎是大部分中国人生活一部分。对这些家庭来说未免太过残忍。


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当地教育落后以及生存环境恶劣,从真正在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和父母在一起比教育重要得多。人们常说,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教育,大致也是这个意思。对留守儿童而言,不存在完整家庭,他们的生活中没有“父母”这个重要角色。


有人可能会说,即便把孩子带到城市,这批打工父母收入不高能照顾好吗?这种质疑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可能忽略了一点,如何才算照顾好?他们去了大城市,跟父母挤在一个几平米的小房间,学校都是差不多收入的农民工孩子,甚至老师都只是这个群体里教育水平稍微高一点的某些人。以你的生活标准,可能根本瞧不上,但这是他们力所能及范围内,怎么都好过不得不骨肉分离。


再说教育这件事,你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是农村小学甚至农村中学出来的,我并不是要赞美过去的教育多好,而是说,小孩子一开始具体知识的多寡,对未来竞争力而言并非是决定性因素。当然,你也许说起点不一样未来会更难。但我不这么认为,再深究下去就要聊到现存教育的种种不足。总的来说,对儿童而言,能有父母陪在身边比多背几句英语多掌握两个历史知识要重要太多。


教育不一定非得有占地多少平米的校园,多少间教室,什么样的硬件配置,什么资格的老师。不需要,二三十个打工家庭孩子,找个差不多的场地,请几个人看护,做做游戏,简单的算术、识字,都可以。主要是让父母在工作期间有人帮忙照看孩子。所以,除非真赶尽杀绝,彻底关闭民办学校并非易事。就是长期拉锯战和折磨。但为什么要这样呢?一群人白天为这个城市辛苦忙碌,以自己有限的能力让孩子们聚在一起,到底占用了谁的资源?随便一个门槛一个不达标就关停。说到这,我想起傅蔚冈老师分享过的一个“魔幻现实小说”。



当然了,还有些“外宾”会问,为啥不在本地找工作呢?非要跑去大城市把孩子扔家里。是不是家长自己不负责任。因为以前是计划经济,用户籍把人拴在本地,寸步难行,不管你是谁有多大能耐。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丧失了流动性,倒是“平等”了,但是全民皆贫。这种制度下,就会把人当作是包袱,是负担,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不仅是资源,是财富,说得更大一点是地球存在的根本。但前提是,让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自由市场中交易合作。


市场经济口子打开,脱贫致富的机会涌现,每个人都在市场竞争中挣得更好,更多资本和更大自由度释放出了无穷的生产力,中国奇迹般飞跃,绝大多数人也赚得更多。所以,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残余,相比改革开放的步伐严重滞后,这才造成了诸多问题。


还有些人受一些不负责任媒体和无知评论文章误导,不加思考就说教育资源有限。只要需求在,教育资源就在,可以无穷无尽,甚至根本不需要动用任何财政支出,仅仅是允许民间自主办学。


如今对超级大城市的种种限制,所有理由都站不住脚。这种想当然的规划,只不过是加大所有人的成本。如果回得去,人们早就回去了。


当然,你也许会看到一些二线城市好像吸引了不少从京沪深跑回去的年轻人,好像看到了效果,实际上这是企业在牺牲效率而不得不的应对办法,而且也仅限于部分企业可以这么干。由于各种限制导致了在北京或上海的招工成本大大提高,企业为了进一步发展,要么转移业务,要么暂停招聘转向成本更低的二线城市。这时候,有人说,你看这不,分散开了发展这不挺好的嘛。这就非常有迷惑性。因为必须区分是正常情况下的企业长远规划,还是出于被迫。如果是后者,必然有损企业原本效率。


还有一点,人们对大城市或者超级大城市有很大误解。城市是怎么来的?或者我们衡量一个大城市的标准是什么?



看看上面这张图,很美吧,非常美,壮观,现代化大都市,你以为是哪里?看起来应该是个超级繁华大都市吧。这么多摩天大楼,群英汇聚CBD,哟,这不是哈德逊河吗,曼哈顿无疑了。抱歉,不是,这里是于家堡,天津滨海新区。空荡荡的“超级大都市”。如果想让一个地方崛起的方法只是这些钢筋水泥工程,那繁荣发展真是太简单了。找块空地,建一些高楼大厦,这工作容易得很。但实际上不可能如此,人才是一个大城市灵魂,是人口聚集造就了大城市,而不是建好一片鸟笼让人口涌进来。前有鄂尔多斯,现有天津滨海新区。都是只手规划的结果。


人的聚集是因为更开放和自由的环境,而在此期间的劳动创造根本无法肆意规划出来。而大城市高效率规模效益的形成也不是瞬间完成,这过程不是孤立个体的劳动,而是一种日积月累的错综复杂的资源以及行业等等关系网络。举个例子,重新开发一个微信这样的IM技术上一点也不难,让用户下载也不难(免费),难的是人们为什么要去用它。大城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道理,硬件设施反而是最容易做到,但是日积月累的关系网无法瞬间迁移。


为什么要关注留守儿童,另一个可能容易被忽略的重要原因是,这些留守儿童很快便长大成人,好几千万流动和留守儿童就是这个社会的未来。对人性格决定作用的是天生还是后天环境这个争议我们暂且搁置,因为目前的研究结果都无法否认这两种因素。也就是说,每个人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成长环境无法被忽视。这上千万人中出来一些绝望青年干出报复社会或别的恶劣行径,是大概率事件。用我佛的说法,这就是因果报应。



国家整天说精准扶贫,那我们就谈这个精准,精准扶贫难道就是找到需要帮助的对象给发钱?这显然低效,并且从财政上而言也不可持续。


最精准的扶贫就是允许甚至鼓励那些穷乡僻壤的人走出去,因为包括他们在内的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去更好的地方,也就是去大城市里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甚至都不需要任何财政支出,仅仅是允许。而这不是能力问题,这是观念问题。因为我相信国家一直以来都有良好意愿,否则不会提出“消灭贫困”这样的目标。


希望有更多人能关心下上千万留守儿童问题,哪怕只是知道真实的中国是多么割裂。这上千万群体里每天都有各种犯罪和虐待行为发生,但媒体不报道就不会有人知道,更不会有人关心。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做个活动,如果这篇文章还能存活的话,我将挑几本书送给留言点赞最高(截至下周这个时候)的那个读者。


相关:城市的繁荣与伟大


<近期更新>


你愿意帮助弱者吗?

谈谈乐清“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案

房子到底干嘛用?

美国金融大鳄眼里的贸易战

右眼看公务员&左眼看公务员

好消息!房租亲自认错,承诺不再涨,谁说话都不好使

房租能不涨吗

不是为他人,而是救自己

搞垮一个国家只需四招

谁让出租车司机揽黑活?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