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赏析 | 爱向竹栏骑竹马 懒于金地聚金沙——你读过地藏菩萨所写的这首诗吗?

妙声 灵隐寺 2024-03-19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 地藏菩萨像

学佛的人没有不知道地藏菩萨的,也鲜少有人不曾诵持过《地藏经》 。我们所熟悉的地藏菩萨形象,往往是一手执锡杖、一手持明珠的比丘相,高立于大殿之上。那么你知道地藏菩萨还曾有一首七言律诗流传世间,并被收入了《全唐诗》吗?


送童子下山唐  金地藏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九华山地藏垂迹之示生王家

作者简介


在《全唐诗》中,这首《送童子下山》七言律诗的作者是“金地藏”,那么这位“金地藏”就是地藏菩萨吗?他又为何冠以金姓呢?

事实上,这位金地藏是当时新罗国王有一位太子,姓金,名乔觉,此人颈骨高耸,骨相奇特,身高不过七尺,却力大无比。他曾感叹道:儒家六经遍布天下,道家三清法术高明,但只有佛门第一义谛与我心意相合。于是,他舍弃尊贵的王族身份,剃发出家,并于二十四岁那年携白犬善听,渡海西来到了大唐。弃舟登岸后,他一路行脚至安徽青阳县,见九华山的高耸入云,秀丽风光,遂结茅住止于此,岩栖涧汲,过着十分清苦的禅修生活。

相传,金乔觉曾请九华山主闵公(闵让和)布施一袈裟地,闵公应允。金乔觉遂一展衣,遍覆九华。闵公敬叹高僧神异,让其子拜师出家,即道明和尚,后闵公亦离俗皈依。后人为纪念闵氏父子胁侍大师之功,在地藏菩萨像两侧为之立像,年轻比丘为道明,年老长者为闵公。

九华山地藏垂迹之航海入唐

至德初年(756),山下长老诸葛节等数人结伴登山,一路但见深山峡谷,荆棒莽莽,寂静无人。到得东崖,见岩洞内唯有金乔觉孑然一身,闭目端坐,旁边放一折足鼎,鼎中盛有少数白米掺杂观音土煮的剩饭,众长老为有如此苦修之人而肃然起敬。于是共同筹划兴建禅舍,供养地藏。不到一年时间,一座庙宇建成,金乔觉有了栖身修行之地和收留徒众常住寺内的条件,遂率其大弟子、首座僧胜瑜等僧徒,身体力行,斩荆披棘,垦荒凿渠,造水田,种谷物,劳动自给,坚持苦修。

建中二年(781),池州太守张岩因仰慕金乔觉,施舍甚厚,并奏请朝廷将“化城旧额移于该寺”。郡内官吏豪族纷纷皈依,向化城寺捐献大量财帛。金乔觉声闻遐迩,连新罗国僧众闻说,也相继渡海来华随侍。

贞元十年(794),金乔觉已九十九岁,忽召众徒告别,跏跌圆寂。相传其时“山鸣石陨,扣钟嘶嘎,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世人根据佛经中“菩萨钩锁,百骸鸣矣”的记载,认定他即地藏菩萨示现,从此便以金地藏称之,九华山也成为地藏菩萨道场,位列四大名山之中。

九华山地藏垂迹之振锡九华

诗句消释


01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空门】泛指佛法,佛法修行常以观空为入门,故称。如唐王维《叹白发》诗:“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本诗之中也指佛寺,如明代华察《游善卷碧仙岩》诗:“落日下空门,斋钟出林莽。”


【寂寞】原指空虚无物,此处乃孤单冷清之义。


【礼别】辞别。


【云房】僧人所居住的房屋。如唐韦应物《游琅琊山寺》诗:“填壑跻花界,叠石构云房。”明高濂《玉簪记·回观》:“此女当初入观,也非偶然……因此上收入在云房。”


【九华】旧称九子山,在今安徽省青阳县。因有九峰如莲花,故改今名。唐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序:“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十丈。上有九峰如莲花……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宋陆游《入蜀记》卷三:“九华本名九子,李太白为易名。”


在佛门里过的都是很简单的生活,没有人情,没有温暖,没有厚待,久处其中难免怀念家中的日子。因此小童最终还是选择拜辞依止的师父、告别久住的僧房,下山重回世俗之家。



02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竹马】儿童玩具,当马骑的竹竿,典型的式样是一根杆子,一端有马头模型,有时另一端装轮子,孩子跨立上面假作骑马。由于竹马是儿童时期所玩器具,也有成年后回忆儿童时代生活而以竹马代指的。如唐白居易《喜入新年自咏》:“大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


【金地】佛陀在拘萨罗国有许多信徒,首都舍卫城的给孤独长者曾用黄金铺地为代价买下王太子的一座园林——祇园贡献给佛陀,供其修行传道。后世常用金地(布金之地)代指寺庙。


【金沙】佛教认为寺院是藏金之地,而出家修行便是为将来成佛度众打好基础,好像收聚金沙一样。


小童很喜欢回家玩用竹根当马骑的儿童游戏,却不愿意在佛地收聚金沙,慢慢地修行成长,积累成佛资粮。


九华山地藏垂迹之闵公施地

03

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添瓶】即向瓶中添水,是出家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不失为修行的写照,如古德云:“洗钵添瓶,尽是法门佛事;搬柴运水,无非妙用神通。”


【烹茗】烹煮茗茶。


【瓯】盆盂一类的瓦器、陶器。


【弄花】一种茶艺,于泡茶时在杯中冲出种种花纹。


小童你要知道,下山回到世间后,种种五欲尘劳就像用瓶子到溪涧边添水时所见的涧中之月,又似泡茶时在杯中冲出的种种花纹图案。不要以为水中映现的月亮很可爱,那是假的,不实在的;也不要以为那杯中花纹非常美,那也是一时的,眨眼之间就会变异。



04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烟霞】烟指雾霭云烟,霞即晨光晚霞,如南朝齐谢朓《拟宋玉风赋》:“烟霞润色,荃荑结芳。”烟霞二字也可泛指山水、山林,如南朝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夹钟二月》:“敬想足下,优游泉石,放旷烟霞。”


你今天就好好下山去吧,不要频频流泪,也无需心存记挂。你走了之后,跟我在一起的还有这山中的烟霞。以山为伴,以水为邻,我并不会有丝毫孤单之感。


九华山地藏垂迹之现入涅槃

意境赏析


地藏菩萨的化身——金乔觉在九华山住山修行时,曾终日与一小童役为伴。当这个烹茶汲水的小童不耐深山寂寞,要回归家中去时,他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赠送给他。

首联交代了写诗的缘由,也承认了佛教空门的寂寞是小童选择返回俗家的重要原因。

颔联叙述童子的性情。僧人们生活清苦,平时也没有什么爱好。竹马代表俗世的爱好,小童喜欢这种儿童玩具,却不愿意刻苦修行成就菩提佛果。这种贪玩虽是孩童常情,却也令金地藏感到十分惋惜。

颈联是对童子还俗后的忠告。金地藏打了个比方,告诫童子,还俗后也不要太执着,一切都如同水中之月、瓯里之花,皆是梦幻泡影,尽量保持清净心和觉照力,不要被世俗尘劳所迷惑。

尾联安慰童子不要难过,虽然彼此朝夕相处了好多年,早已像亲人那样感情深厚,但是当童子决定离开时,金乔觉并没有在他面前表现得太难过,反而安慰童子不要频繁流泪,自己有漫天的烟霞相伴,并不寂寞。

九华山地藏垂迹之信士朝山

这首诗写得亲切柔和,娓娓情深,叙述的虽是日常近事,读来却深刻感人。纵观全诗,法义上的劝诫生活上的叮咛融为一体(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修行之缘不具的惋惜(爱骑竹马,懒聚金沙)与师徒之情难舍的安慰(好去不须频下泪)交相辉映,情理兼摄,真俗两全,充分地表现出金地藏的慈悲心地和灿烂文采。千载而下,仍如耳提面命,令人动容。

灵隐寺钟楼 地藏菩萨像




线上随喜

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随喜供佛斋僧,广种福田!


往期回顾

☀云林学处学处 | 读《地藏十轮经》(上)学处 | 读《地藏十轮经》(下)学处 | 蕅益大师誓皈地藏菩萨 发愿回向偈

学处 | 诵读地藏经 发地藏大愿

学处 | 盂兰盆会比一般世间孝行殊胜在哪里学处 | 盂兰盆节的由来和意义学处 | 世出世间 以孝为先学处 | 学佛三要诀——怖生死、奋刚勇、开正见学处 | 弘一大师总结《地藏经》的三个要点学处 | 诵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合集)学处 | 阅读体会佛教尊师传统学处 | 《地藏赞》(梵呗唱诵)

☀常识系列常识 | 为什么汉传佛教寺院大都被称为“丛林”
常识 | 你听说过出家人的“身份证”吗——僧籍 度牒与戒牒常识 | 僧人袈裟为何那么殊胜常识 | 出家师父们还有哪些日常服饰

常识 | 人为什么会走霉运

常识 | 佛教中什么样的典籍 可称为“经”
常识 | 《华严经》妙觉法门的三大菩萨
常识 | 吃素与吃斋的区别
常识 | 出家与在家的区别
常识 | 观世音菩萨的十四种无畏功德常识 | 佛教的家庭观

常识 | 地藏菩萨的通灵神兽——谛听

常识 | 为什么要做佛事?

常识 | 佛门礼仪——如何在寺院过堂?


撰稿 | 妙声责编 | 海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