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蒙氏五大领域之感官教育(三):居家蒙氏之感官教育

2015-10-19 心元儿童之家

感官教育基本上分为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五大部分。除了教室里感官教育的学习(点击了解“蒙氏教室里的感官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家长稍微留心,也可以帮助孩子的感官功能更加精细化。


1
视觉

视觉就是[看],也就是观察


每天带孩子上学的途中,可以问问他,有没有看到什么不同的事物?新的店家?不同的招牌?树木的变化?快到中秋节时,可以带着孩子观察月亮,看看有什么变化,甚至请孩子将看到的月亮画下来,成为一幅月相变化图。路边、公园里有许多的树木、花、草,它们的形状都不相同,你可以带着孩子一同观察它们的差异性。


在杯子里,倒入汽水和倒入果汁会有哪些不同的状况?不同品种的茶叶会泡出不尽相同的茶色,孩子能否发现其中的差异?你是否在这些事物上用心,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观察力?


观察力并不需要靠特殊的玩具或材料才能建立,它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殊能力,并不需要教导,但需要被引导、被培养。


2
味觉

简单的说,味觉就是“吃吃看”,品尝一下


我们每天不停的吃和喝,特别是孩子,更是喜欢吃吃喝喝。此时,正是顺势引导孩子建立味觉辨别能力的最佳时机。多数家庭都备有三种糖:冰糖、红糖、砂糖。这些糖都是甜的,但甜味却不尽相同。你可以用一支小汤匙分别舀一些糖,让孩子尝一尝,辨别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现在流行喝花茶,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紫罗兰茶、菊花茶,它们的味道如何?不加糖是什么味道,加糖后又有些什么不同?或将玫瑰花茶分别放入冰糖、红糖、砂糖,尝起来又会有哪些变化?


水果中,哪些有酸味?哪些有甜味?同一种口味的面包,由不同的面包店制作,吃起来会不同吗?有哪些不同呢?或者,你可以到两三家面包店,购买同一种口味的面包,将每一个面包分成几小块,让孩子尝尝看,并试着找到同一家面包店的产品,不仅能敏锐味觉,也为生活增加了一些乐趣呢!


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可先将食物的味道和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吃香蕉时,对孩子说:这是香蕉,吃起来软软的、甜甜的。吃冰时,对孩子说:这是红豆冰棒,吃起来冰冰的、甜甜的、滑滑的。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认识食物名称,也能具体了解如何用语言表达抽象的感觉。


3
嗅觉

嗅觉即“闻闻看”


走在路上,经过面包店,问问孩子:你闻到什么味道?经过不同的食品店,孩子能否辨别不同的味道?各种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特殊香味,孩子能否辨别这些味道?然而,当花制作成花茶时,会产生何种香味?尝起来又有些什么不同?作菜的必备材料,如八角、花椒、胡椒、豆豉等香料,都有特殊的香味,可提供孩子练习分辨。另外,醋、酱油、麻油等,也是很适合的材料。


在帮助孩子建立嗅觉能力时,尽可能取材自大自然界的香味,而不要使用化学加工制作的味道,引导孩子运用不同的身体机能,认识自然界的事物。


4
听觉

听觉即“分辨声音”


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声音,动物的叫声、风的声音、还有人为的声音。父母可以收集猫咪、小狗、大狗、小鸟等动物的叫声,让孩子练习分辨,并认识各种动物的名称和特性。


另外,不同材质的物品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比如:一个玻璃杯分别用塑料汤勺、铁汤勺、木头汤勺、瓷汤勺敲击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用一支筷子敲击不同材质的杯子时,又会呈现另一种结果;分别在木棒的前端包上不同厚度的布,敲击空的铁盒,会出现大小声的差异。


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亲自动手尝试,享受发现不同材质特性的乐趣。


学习分辨声音不一定要上音乐课,声音分分秒秒围绕在我们的周围,只要引导孩子留心聆听,孩子一定能够听到,并发现它们的不同。


5
触觉

触觉即是“摸一摸”看看有什么感觉?


家里废弃不要的衣物,将它裁剪下来,让孩子触摸,以了解布料的差异,并给予布料命名,麻布、棉布、丝绸、纱等布料都是生活中随时可得、随手可摸的材料。触摸不同的叶片或花瓣,感受一下它们的不同,是软的?硬的?还是毛毛的?滑滑的?家中的卫生纸、面纸、餐巾纸、影印纸、书面纸、牛皮纸等,都可以成为触觉教具。甚至之前提到的香料、水果,闻过、尝过之后都可以摸摸看,发现它们的不同特性。


奇异果毛毛的、苹果滑滑的、柿子软软的、哈密瓜粗粗的、凤梨刺刺的,孩子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事物,成人并不需要特别花钱购买教具,只要多花一点心思引导孩子,让这些具体触摸,转换成孩子的抽象概念,渐渐累积成为他们的知识。


三阶段教学


在日常生活中,可随机使用“三阶段教学”,但是要避免将这种方法视为一套考试的系统,因为太过严肃或形式化地使用三阶段教学,很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厌烦、恐惧,而丧失效用。

三阶段教学

在进行感官教育时,可以运用“三阶段教学”:

第一阶段:命名


一次提供孩子最少两样以上有共同感官特性的物品,例如:拿出三枝不同颜色的色笔,告诉孩子:“这是红色的笔。”、“这是蓝色的笔。”“这是黄色的笔。”帮助孩子将物品的感官特性和语言做联结。


第二阶段:辨别


请孩子分辨红色的笔在哪里?或是请孩子将蓝色的笔传递给你。这个阶段是帮助孩子加强记忆物品和名称之间的关系。


第三阶段:发音


用手指着物品,请孩子说出物品的感官特性,例如:指着红色的笔问孩子:“这是什么颜色的笔?”由孩子说出名称:“红色的笔。”


刺激感官发展,奠定智能基础


蒙台梭利在《发现儿童》一书中提到:“教育有双重目的,一是生物学的,一是社会学的。生物学的目的乃是要帮助个体自然发展:社会学的目的则是要装备个体,使其适应环境.....。”


事实上,感官训练对这两方面的目的都很重要


举例来说,0~3岁的孩子最喜欢把玩具或随手可及的物品放进嘴里品尝,这就是所谓生物学的目的。他们不是肚子饿,也不是无聊,只是想要用自己的身体去做个实验而已。实验什么呢?其实孩子只是想摸摸看有什么感觉?吃吃看是硬还是软而已。


但成人在面对孩子这样的行为时,都会紧张的制止,并取走玩具,除了嘴上说:“不可以,脏脏。”之外,还会轻轻打一下孩子的手心,以示警告。这么做,对孩子来说,并不能学习到什么经验,反而让孩子感受到愈来愈多的限制,导致探索的动力日渐低落。下一次,当孩子拿到好玩的物品时,他们可能会先看一看有没有大人在看他,心想:趁大人没发现时,赶紧把玩具放进嘴里尝一尝吧!


因此,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当我们发现孩子有探索的好奇心时,应先避免危险和不卫生的情况,将孩子的玩具清洗干净,提供一个安全的活动空间,并陪着孩子一起玩,这时再将玩具的颜色、材质告诉孩子,让孩子将感觉和语言做联结。


这样的经验不断积累之后,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也会跟着增强。直到三岁以后,有一天,当他看到其他孩子穿着跟自己相同款式的鞋子时,他会告诉我们:“他的鞋子跟我一样,不过我的是红色,他的是蓝色。”此时,孩子的感官经验,已内化成为一种“智慧”,而且也达到感官教育中的社会学目的。


丰富孩子的感官经验

蒙台梭利在《发现儿童》一书中说:“感官乃是心智了解外在世界所需的器官,正如手是身体抓取物品所需的器官一样。不过,不论是感官或是手,都能经由练习而担任更高层次的工作,因而成为精神上的得力助手。真正的智能教育应该是能够同时提升感官与手的功能,使他们得以更趋完美。


现代父母期盼培养有智慧、有思想、有能力的孩子,然而这一切该如何成就呢?从丰富孩子的感官经验着手,进而培养其辨别能力和感受力,成为一个观察敏锐又有智慧的人。



延伸阅读:

1、蒙氏五大领域指感官教育(一):0-6岁孩子的感官特点

2、蒙氏五大领域指感官教育(二):蒙氏教室里的感官学习

3、和孩子在家时玩点什么好呢?几款蒙氏小游戏,好玩又有益!

4、蒙氏教室里6岁前的孩子学什么?——论蒙氏教育的五大领域

5、蒙氏五大领域之日常生活教育

6、以教具“衣饰框”为例,走进蒙氏日常生活教育的工作


回复数字查看相应内容:

:了解心元校长专栏 :近期活动教师培训

:蒙氏理论居家蒙氏 :儿童心理亲子沟通

:幼儿护理安全知识 :艺术学习绘本英语

:摄影旅游亲子手工


心元教育机构成立于2008年,其下属的心元儿童之家专注于0-6岁婴幼儿教育,采用小班、混龄、全日制模式,聘用经AMI(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S(美国蒙台梭利学会)培训的专业师资,践行蒙氏教育理念,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此外,我们还开设父母学堂、心元学院,通过读书会、公益讲座、工作坊、亲子游等多种形式,带动儿童父母和幼教同仁学习成长,打造“学习社群”。


咨询热线:400-007-1870
机构网站:www.xinyuan.org

新浪微博:@心元儿童之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