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到处都有可写的脱贫故事

张席贵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1-05-28


央广黑龙江记者站记者乔仁慧寄语本报读者。


7月25日,说起“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活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黑龙江记者站记者乔仁慧满是喜悦和自豪。她说参加采访活动,发现了好多接地气的线索。


乔仁慧(后)在黑龙江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采访非遗传承人孙玉林。

瞿文斌 摄


用独特视角“吃偏饭”


在众多采访线索中发现不一样的新闻,这是乔仁慧在多年工作中练就的“慧眼”。


6月11日,他们抵达此行的第一站黑龙江桦川县,按照日程安排,她可以在当地采访两个典型,然后赶往下一站。乔仁慧在采访中听说,在桦川县苏家店镇朱家村有位党支部书记叫刘子玉,他29岁时回到村里工作,在不到6年时间里,让朱家村从“上访村”一跃成为全县闻名的“美丽村、和谐村、小康村”。


乔仁慧当即向随行的工作人员提出,她想采访刘子玉。乔仁慧说,去采访的时候,刚进村委会,外面便下起了雨,雨下了两个多小时,他们便聊了两个多小时。


“广播采访要用语言呈现画面和思想,对方是什么状态、选择哪一句话语,语言描写和背景声音非常重要。”为了这次采访,乔仁慧和同事们不断挖掘,不但采访刘子玉写出了《“小”书记和老乡们的小康路》,还发现了另外一个脱贫后搞起文学创作的典型苏中华,写出了《苏中华的“散文诗”》。


到采访对象身边去体味


在此次采访活动中,乔仁慧与同事迟嵩、冯志远写出了大量有影响的深度稿件。乔仁慧说,在面对采访对象时,一定要把自己的身段放得低一些,再低一些,这样更容易采访到最真实的、自己最需要的内容。


位于黑龙江省同江市的街津口赫哲族乡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18户赫哲族贫困户于2019年全部脱贫。


乔仁慧在采访赫哲族村民何淑艳时,一度遇到了难题。


“无论你问什么,何淑艳都会答‘嗯’和‘是’。”乔仁慧告诉记者,她发现驻村第一书记一说话,何淑艳的脸上立即浮现出笑容,并且愿意说更多的话。


乔仁慧在拉家常中了解到,何淑艳家因病致贫,导致精神状态也不好。驻村第一书记张继伟多次到家中走访,解决了医疗保险看病报销的后顾之忧,又安排适合的工作鼓励她恢复对生活的信心。何淑艳的丈夫谷富海说,现在家里各项补贴加上夫妻双方的收入一年有近3万块钱,心情好了,日子过得也有劲了。了解了这段内情,乔仁慧用深情的笔触写出了《街津口赫哲族乡:“六姐”脱贫记》。


为了写好每一个故事,乔仁慧努力把自己和采访对象放到一样的生活时空中,用心去体味和升华。在同江市,她早晨5点多就单独赶到了寒地玫瑰园现场,因为村民要采摘带着露水的花。乔仁慧对记者说,如果和大家一起去,你问一句,他问一句,就不会录成她想要的广播效果。尽管起得很早,但是录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想一百个点,不如走一个点


“有一次采访,大家都很辛苦。”乔仁慧告诉记者。


“在祖国的最东方抚远采访,那天刮风、下小雨,平均气温17度。”乔仁慧告诉记者,采访完回到宾馆要立即写稿,写完稿就睡着了。等到被太阳晃醒,乔仁慧以为自己睡过头了,才发现不过凌晨3点多,原来这里天亮得比较早,而写稿后她累得忘记拉窗帘了。


“一个好的记者,一定要经常在基层采访。”乔仁慧说,只有走得多、看得多,才能有更多的思考。


“想一百个点,不如走一个点。走出来才会发现,到处都有可以写的新闻故事。”乔仁慧也曾是一名援藏的女记者,特殊的人生经历,让她对新闻始终怀有敬畏之心。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中,她用“带露珠”的新闻作品抒写这个伟大时代的感人故事。



(责任编辑:路滢月)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90后”记者探寻湖南小康发展路●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山水田园氲书香  一起来看浙江诸暨的“枫桥经验”●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这是一条不能错过的新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串”起乡间故事     “绘”出陇原巨变●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头号主播“鹅书记”●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圈”出幸福生活    “逆”出乡村新颜●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阳光的老乡  实在的小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汪文汉:既是记者又是帮扶人

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大家很难在杂乱的消息列表里找到我!
其实只要简单的几步操作,将我置顶起来——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微信矩阵

↓看看更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

版话儿

版人版语

传媒瞭望

发行观察

广电家

好书品读

印业独家

中国农家书屋

中国出版

↑喜欢我,就点开二维码图片并识别我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