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私摄影”到底是什么?

作者: [日] 饭泽耕太郎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译者: 林叶 
出版年: 2018-11


几乎人人都知道私摄影,但很少有人知道私摄影究竟是什么。

私摄影,可以说是极为流行的一个摄影概念,也可以说是极易受误解的摄影概念。

在这本经典日本摄影论《私摄影论》中,摄影评论权威饭泽耕太郎从日本摄影谱系出发,以中平卓马、深濑昌久、荒木经惟、牛肠茂雄四位代表性摄影家为例,以简洁清晰的文字、敏锐的洞察力讲述他们各自传奇的人生历程,解说一百多幅相应时期的精彩作品,观察、深入其作品中的“私性”表现,解读令人痴狂入魔的私摄影。


作者简介

饭泽耕太郎(KOTARO IIZAWA)

1954年出生。日本摄影评论家。日本大学艺术部摄影学科毕业,筑波大学大学院艺术学院研究科博士。日本20世纪前半叶摄影史研究头一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介绍并评论以荒木经惟为代表的知名摄影师作品。1990年创办摄影杂志《Déjà-vu》,并担任主编至1994年。

获得三得利学艺奖、日本摄影协会学艺奖等。主要著作有《欢迎来到摄影美术馆》《私摄影论》《“女子摄影”时代》《写真的思考》等。

现在在东京综合摄影专门学校、大阪艺术大学等学校执教,并运营着东京惠比寿的一家摄影食堂——“摄影集食堂MEGUTAMA”。


译者简介

林叶

自由译者、自由撰稿人。主要从事视觉文化的研究与翻译工作。译作有《艺术的起源》《现象》、《日本摄影50年》等。


广为流传的私摄影概念实为误解?

“私摄影”是否有明确定义?

“私摄影”实则有广义狭义之分?

所有的摄影作品都是“私摄影”?

如何从照片中抹去自我意识的存在?

又如何将自我存在收容于照片之中?

照片中的“我”(=“私”)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

在摄影行为越来越普及的现今,本书将为你带去有关“自拍照”的全新视角,带你窥探“相机×拍摄者×现实世界”之间摇摆不定的关系,介绍摄影表现中“很为惊险也很具挑战性的一个行为出发点”。



私摄

影论

前言

 饭泽耕太郎



决定要就“私摄影”写点文字,这种想法是最近才有的。

当然,到目前为止,我一直都在使用“私摄影”这个词语就摄影家的各种行为进行论述。关于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日本的私人纪实,或者说‘私摄影’的谱系”,我曾经也说过,“即便与其他国家相比,也是史无前例的、有着丰硕成果的”。我始终对这个“谱系”保持着敏锐的嗅觉。

不过,到了最近,我开始有了疑虑,不论是我自己还是其他的摄影写作者,都在非常轻易地、暧昧地解释并使用这个词语。“私摄影”这个词语不胫而走并开枝散叶,最终包含了复杂且广泛的意义内容。这虽然是件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现在甚至连完全相对立的摄影作品也都被贴上同样的标签。 那么,倘若不从我的立场出发,对这样的混乱局面准确地进行整理的话,那肯定是站不住脚的。

并没有想要提出一个唯一正确的解释。相反,毋宁说我希望积极地重新把握附着在“私摄影”这个词语上的多义性及其意义的广度。因为每一位摄影家都有各自关于“私摄影”的实践。

尽管如此,对于所谓“私摄影”为何物、它是如何得到表现的、具备什么样的可能性等这些基本问题,我认为是有必要正面做出答复的。不是将“私摄影”强行纳入某种特定的、被限定了的解释范畴内,而是要打开一个更为通畅的概念。为此,应该也可以说正因为是现在这个时期,“私摄影论”才是必要的。

并不具备那种理论式地探究事物、提出新思维框架的批评家的才能。在我看来,我自己的领域是定点观测式地贴近摄影家实践的现场,并将他们的活动状况转换成语言传达出来的评论工作。故而,在这本《私摄影论》之中,细心周到地解读那些摄影家的表现行为,也是最为重要的工作。为了对“私摄影”进行定义,辨明其可能性,首先必须要做的是对几位摄影家的创作行为进行探讨、研究。

我想要在这里列举的摄影家是以下四位——中平卓马、深濑昌久、荒木经惟、牛肠茂雄。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是我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论述的摄影家。他们的摄影创作,在日本摄影表现的历史中占据了非常稳固的位置,有的时候甚至达到了让历史方向发生巨大转变的效果。重新来探究为什么选这四个人也是有点为难,不过,也就只能相信自己作为摄影评论家的直觉了。因为这四位摄影家,他们各自的摄影创作,都映照出了“私摄影”的可能性。

中平卓马《藤泽·辻堂团地》,1964 年

中平卓马《新宿》,1969 年

两张照片皆收录于《为了即将到来的语言》


一直以来,“私摄影”是维持在什么样的广度上展开实践的?这个问题的答案,通过对他们的摄影作品加以论述,应该会具体地、生动地浮现出来吧。从这里大概就能明白,“私摄影”并不单单是所谓的风格或者方法论,毋宁说是他们不得不选择的某种与生活方式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摄影态度,亦即某种摄影倾向吧。

事实上,我不是在有明确预期的情况下才开始写这本书的。即便我隐约地意识到某种模糊不清的、结论般的轮廓,以及抵达那里的路径,我也不打算紧紧地框死在观点的框架里,而是希望在保持“私摄影”的生命力的情况下,生动活泼地描述它那强大的感染力。街头抓拍时那种完全不可预测的欢欣雀跃之感,我希望能在这样的状态下,来撰写这本书。

上左 深濑昌久《寿》选图,收录于《游戏》

上右 深濑昌久《屠》选图,收录于《游戏》

下 深濑昌久《武》选图,收录于《游戏》


现在,我们正要迎来自摄影发明以来的第二个世纪末。事实上,我对未来并没有那么关心,然而,什么东西正在消亡(同时又有什么东西正在诞生)的预感,我相信很多与这个媒介相关的人也都感受到了。在这个意义上,这本《私摄影论》也不得不背负上现在正在书写的1999年至2000年这个时代的影子。过去的事情也好,未来的预感也罢,所有的一切全都包含在内,以现在进行时的形式进行论述。与此同时,逐步确认摄影这种媒介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也是我的一个微小(却干劲十足)的希望。 


私摄

影论

深濑昌久 “私”这种病(节选)

 饭泽耕太郎

洋子好像非常清醒地认清了,她与深濑昌久之间,不仅只是以往那种摄影家与模特的共同协作关系,深濑昌久的摄影行为中暗藏了某种打算与利己主义。在同一时期写的《不可救药的自私鬼》(收录于《摄影家100人面孔与作品》,每日新闻社,1973年)中,她毫不客气地痛揭深濑昌久的企图:


他每日每夜只想着摄影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让他心怀感情、让他为之而生、让他忧思苦恼的,只有他自己,如果说还有其他生物的话,那就只有那只叫作“笨笨”的笨黑猫了。十年间,他一边与我一起生活,一边只是在镜头中注视着我,他所拍摄的我,毫无疑问,只不过是他自己而已。 
最近,大概是因为39岁这个年龄的缘故吧,他酒后狂暴的毛病也减轻了,非常难得地在家人面前表现出一点正常的体贴关怀,但是作为一起生活的人,深濑昌久完全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自私鬼。


这是多么激烈的讽刺。大概只有和他一起生活过的人才可以写出这样的文章来吧。不过,不是想要为深濑昌久辩护,但“他所拍摄的我,毫无疑问,只不过是他自己而已”这句话,让人总觉得是一种过于片面的说法。因为,在《洋子》中,深濑昌久的确拍摄了很多栩栩如生且魅力无穷的她。尽管如此,从洋子的立场来看,“只对摄影着迷”的深濑昌久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自私鬼”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吧。过去,她可以自如摆出他所期望的姿态并深感其乐,而如今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被单方面地固定了下来。 当然,这一点深濑昌久应该也心知肚明吧。他好像是以同样的形式回答洋子的这个严厉质问一般,在《洋子 1974》 这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从今往后我有可能继续拍摄洋子的照片,也有可能不拍。不管怎么样,要像这一年这样集中地进行拍摄估计是不可能了吧。(中略)想来,我从出生以来,就一直在摄影的环境中成长。我总是以拍摄照片这样的名目,将自己所爱之人牵连进来,结果,包括我自己在内,谁都无法获得幸福。并且,这已经是无法挽回的事情。我总是不断地迷茫,并让人迷茫。拍照这件事开心吗?



他说“这已经是无法挽回的事情”。的确,应该说是踏进了一个无法回头的迷宫吧。话虽如此,像“拍照这件事开心吗”这样的疑问,宛若荆棘一般扎进了读者的心。答案当然是“不开心”,但是深濑昌久却越发激动地想要说“开心”。他非常清楚如果认认真真地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魔法就会解除,他就会被抛入落寞荒凉的境地。因此,他继续“不断地迷茫”,并进一步地向前迈进。 

深濑昌久与鳄部洋子于1976年分手。两年后,深濑昌久整理、出版了《洋子》这本摄影集,在卷末的年谱中,他若无其事地在1976年这一项中写下“与鳄部洋子离婚,移居到原宿”这句话。这本摄影集的封面,是他拍摄的“用于葬礼”的两张洋子身穿和服的肖像照。其中的一张,用于置放照片的镜框玻璃上能看到裂痕,仿佛他们那种爱恨交织的关系已经被固定为某种“无法挽回”的影像。 

与洋子的分离,对深濑昌久来说,也意味着他以性为媒介与世界缔结某种柔和且富有成效的关系的重要手段就此丧失。从此以后,深濑昌久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满怀热情地去拍摄一个女人。夏季,也逐渐地转向了冬季。



私摄

影论

关于日本的“私摄影”

 摘编自《第一章 历史与发展》


时担任《相机每日》总编辑一职的山岸章二,不仅发掘了多个摄影新人,还以一种国际化的视角广泛地开展活动。从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开始,山岸积极地向大众介绍森山大道、牛肠茂雄、深濑昌久、荒木经惟等侧重于“将个人世界作品化”的摄影家。《相机每日》 1972 年 10 月刊以“妻子”为主题制作特辑,除了荒木经惟的《阳子》外,还刊登了美国摄影家埃米特•戈温的《爱迪斯》(Edith)和丹•耐尔肯(Dan elken)的《耳朵》(Ear)。 1975 年 3 月刊的专栏《本期作品》中,山岸做出如下论述:


现代的摄影表现所呈现的引人注目的趋势,或者说人们关注的中心,无论是在美国还是日本,都开始从公众舆论的问题转移到极为个人的表达。关于将个人私密世界作品化的做法,在不久前芥川奖1获奖作品公布时,也引发了各种议论。比如,比起关注国家政治、社会之类现代意识中的怪物,这种做法起码回归到了日本文学中“私小说”的传统,即在“私”这个对象中寻找信赖和真实。这作为一种态度而言无可厚非,但这种将自我主义的丑陋显露或表达出来的做法,简直是为了逃避艰难的自我克制而做的自我辩护,又或者可以说,裸露癖般叙述身边琐事的这种做法其实毫无益处吧……诸如此类的论述,置换到摄影表现中也同样受用。


这一时期的年轻摄影家大辻清司与山岸有着密切往来。大辻也对“私性”表现的可能性进行了不断的探究,并于 1978 年 4 月发表了题为《回归“私性”—— 20 世纪 70 年代“当代摄影”的位置》的文章。


被评价为“自闭的、私密的”摄影表现趋势,其实是从“同时代的摄影”出现的时候开始的。将外部社会作为单纯的风景般的存在,而并不积极地与其产生联系。无论是纪录摄影还是新闻报道摄影,与拍摄对象的交流都是冷静的。即使与拍摄对象产生共鸣,在摄影中这种感觉也会退散,保持客观的视角。这是否与之前提到的极端自闭的例子属于同一种类型并相互关联呢?这一点我还不知道。正如我们看到的《挑衅》杂志所刊登的作品,究竟该如何理解那些作品,同样令人困惑。也许上述倾向可以被归类为朝向“私性”的回归吧。



文中提到的“同时代的摄影”源自 1966 年在美国纽约罗切斯特(Rochester)的乔治伊士曼摄影之家国际摄影美术馆举办的一次展览。展览名为“当代摄影,向着社会的景观”,在当时的日本年轻摄影家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们的创作开始倾向于与日常景象保持一定的距离,进行某种警醒式的抓拍,“同时代的摄影”指的就是表现出这种倾向的作品。另外,《挑衅》(PROVOKE)也于  1968 年 11 月由中平卓马、多木浩二、高梨丰、冈田隆彦等人以同人杂志的形式创刊(森山大道于第二期开始加入其中),杂志主要对激进的影像作品进行介绍及评论。


收录于牛肠茂雄《日日》


这样看来,大辻清司与山岸章二一样,在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到 20 世纪 70 年代之间,也就是“同时代的摄影”与《挑衅》出现以后,都认识到有着“私性”倾向的摄影已经开始慢慢出现。对于那些“裸露癖般”的或者是为了表达反抗而容易陷入极端“自闭”的摄影作品,他们尽管保持着几分疑惑及怀疑的态度,但还是帮助守护这种趋势的发展。


然而,我们可以从山岸章二和大辻清司的文章中认识到,尽管20世纪70年代已经有了“私密世界”、“私性”等用语,但是“私摄影”这个说法尚未清晰明了地出现。直到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到后期,这个说法才越来越多地被使用。柳本尚规发表的文章《同时代摄影批评——向着充满恶意的视角》(《相机每日》1971年11月刊)是一个例外。引人注目的是,他在文中评价荒木经惟的《感伤之旅》(自费出版,1971年)为“私摄影”。虽然不排除其他使用先例存在的可能性,但这大概可以被认为是这个词语最早出现的例子之一吧。


《感伤之旅》是荒木经惟记录新婚旅行的摄影集。然而在这本摄影集中,新婚旅行这个事实已经完全不重要了,反而像是要让世间所有人与“老婆”结伴而行、将随处可见的景象溢满整本影集。

无聊憋屈的车厢、在公园散步打发时间、让人提不起劲的观光景点等,这样的情景不胜枚举。

《感伤之旅》确实并非“私小说”,而是“私摄影”。为此,我不知怎么地就对《感伤之旅》产生了更强烈的兴趣,且更甚于《故乡》。(中略)几个小时一次或者几十分钟一次,我仿若听到了荒木经惟的相机那些仿佛已经被遗忘、相隔久远的快门声,体会着那种愉悦。


三张照片皆收录于荒木经惟《感伤之旅·冬之旅》


除了将“私摄影”与“私小说”加以对照,柳本尚规还指出《感伤之旅》中荒木经惟表现手法的实质,这都可以说是敏锐的洞见。而比起追究“私摄影”一词是否被广泛运用,更为重要的是,那个时期以“私”为决定性因素进行创作的摄影已经普遍存在,狭义的“私摄影”以明确的形式出现的征兆,已经在各种场合持续出现了。




本文图片仅供交流使用

不以盈利为目的

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

▶ 更多荐书◀

见证世界历史的每个重要时刻都有希帕摄影师存在

伊莎贝拉·伯德镜头下19世纪末的中国

摄影可不可以学呢?

认真审视“人到四十”这个命题

从世界名流的标志性肖像到深刻而温柔的街拍

去发现大自然作为艺术家创作的每一件神奇作品


▶ 更多阅读◀

《暖——互联网改变的100张面孔》是这样“诞生”的

看乌镇互联网摄影展的100个面孔,让这个立冬有点“暖

《暖—互联网改变的100张面孔》展览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

时光博物馆,带你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你认真拍照的样子......可真丑!

看到这样的投稿照片,编辑们抱头痛哭……

你拍的不是“民俗”,而是“俗”

给中国摄协会会员的一封信:会员数据库等你来更新

“中外对着拍”12月7日北京巡展


▶ 更多征稿

招募|影像中国俱乐部新会员

招募|“影像中国——宝岛西沙”大型旅拍等你来

中国摄影家协会“在线影展”申办流程

想要中国摄影家协会入会积分?往这看!

“遇见天目山”迎接建国70周年全国摄影大展

第七届“沣标杯”国际听障摄影展暨大美无障“爱”公益摄影展

云龙的美,要让你知道

渔业摄影,不止拍海上日出

2018·中国首届“鄂尔多斯四季美”旅游摄影大展

竹溪流香,排祭留芳:松阳,又到一年小竹溪排祭时

他们在古村落的悬崖上,把旧屋改造成了乌托邦式的书店

松阳让老屋“复活”,邀请您来见证

这个江南小城松阳又一次上了央视

《新闻联播》眼里的松阳是什么样的?

这些秘境古村随手拍出壁纸大片,吸引那么多摄影大咖!

每个人的眼里,都有不一样的松阳秘境

松阳有三个古村落“入驻”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田园松阳”文化旅游季邀你来拍,1万元收藏费等你拿

截稿提醒|“水之影”——水利经典瞬间(2017-2018)

“脱贫攻坚精彩瞬间”2018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征集展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阅读原文,进入影像中国,了解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