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从世界名流的标志性肖像到深刻而温柔的街拍

摄影:[英]简·鲍恩(Jane Bown)

编者:[英]卢克·多德(Luke Dodd)

译者:钱卫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出版: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从学生时代的湿版作品到生命里拍摄的最后一张肖像照,本书回顾了英国摄影大师简·鲍恩(Jane Bown,1925—2014)一生的创作精华。在为老牌星期日报纸观察家报担任摄影师的65年里,她直视过塞缪尔·贝克特的敌意,面对过玛格丽特·撒切尔的强硬,捕捉过若有所思的穆罕默德·阿里。她喜爱在自然光下拍摄人物放松的姿态,用黑白灰表达人物的精髓。除了各界名人的肖像照,她还拍摄时常被忽视的人或事:邮局罢工、渔民的抗议、国王路上的朋克族、女性援助庇护所的儿童等等。

本书由她的好友卢克·多德(Luke Dodd)精心编辑,从她一生的作品中精选了200余幅照片。这些直抵人性深处,又不流于感伤,充满尊重和温暖的作品,奠定了简·鲍恩的英国摄影大师地位。



摄影

简·鲍恩

在曾由男性主宰的英国媒体界,简·鲍恩是一个传奇。1945年她从英国皇家海军女子服务队退役后,在吉尔福德艺术学院参加当时全英国唯一的全日制摄影课程。从1949年起,她在《观察家报》担任摄影师。她动作迅速,行事低调,能让拍摄对象卸下防备,回归自我。用这样的方法,65年间她从未空手而归。1985年和1995年,英国先后授予她大英帝国员佐勋章(MBE)和司令勋章(CBE),以表彰她在摄影方面的杰出贡献。2000年,皇家摄影学会授予她荣誉高级会士(HonFRPS)。她出版过《温柔的眼》(The Gentle Eye,1980)《重要的女人》(Women of Consequence,1986)《重要的男人》(Men of Consequence,1987)和《面孔》(Faces,2000)等多部摄影集。英国威斯敏斯特宫、国家肖像馆、法尔茅斯艺廊等机构收藏了她的作品。

编者

卢克·多德

简·鲍恩的好友,曾在摄影集《曝光》(Exposures)、《前所未见的鲍恩》(Unseen Bown)及影片《寻光:简·鲍恩》(Looking for Light:Jane Bown)中与其合作。

钱卫

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摄影之友》杂志长期译者,译有《荒野之歌: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拆物专家:当代生活常用物件解剖》,另有数本译著待出版。现为图书编辑。



媒体推荐


这本编辑得妙趣横生的画册(看那些可爱的并置图片)印证了《观察家报》摄影师简·鲍恩快速拍摄完美照片的本能。你不记得有多少标志性人物的真正标志性的照片其实是她拍的。——泰晤士报

在这本绝妙的画册中,一个低调、谦逊、内向的女人与她享誉世界的知名作品形成了鲜明对比。——每日邮报

这是一本从查理·卓别林跨越到比约克的精彩画册。她的照片永远那么令人惊讶,还往往打动人心。——观察家报

它奠定了鲍恩作为英国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的地位。——独立报

她捕捉被拍摄者的气质的能力在这本书中显露无疑,从詹姆斯·鲍德温、米克·贾格尔、女王的肖像,到理查德·伯顿、伊丽莎白·泰勒和诺埃尔·科沃德在一起的相当奇妙的照片。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同时它还是对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一份历史记录。——A Little Bird网站

简·鲍恩得到“执着的简”这个昵称的原因是,她从不失误。在《一生的凝视:摄影大师简·鲍恩精选集》中,你会看到她在拍摄肖像时的神奇之处,这些肖像包括米克·贾格尔、玛戈特·方婷等名人,也包括矿工、渔夫、舞女等普通人。精妙绝伦。——RED书评


引言

卢克·多德



简·鲍恩谈到自己时,带着一贯的自我贬低,自称“卖照为生之人”。为观察家报工作的60多年间,她拍摄过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时装秀到罢工,从狗展到考古挖掘,从选美大赛到名人审判。我在她的档案中发现一套标注为“井盖”的底片与印样,那是36幅拍摄伦敦街道上的井盖的特别作品。她作品中非凡的多样性,往往会被她的英国肖像摄影大师的名声掩盖。她曾表示,自己被派去拍摄肖像是因为工作效率高,且不大惊小怪,至少在最初是这样的原因。“以前我从未对人产生过真正的兴趣,后来才变了。那时我最喜欢随意地游逛……现在也是。”为了拍摄肖像,简被迫从边缘走到中心,直面拍摄对象,但她从未放弃另一种更隐秘的工作方式。直到摄影生涯的最后,她最喜欢的都莫过于手持奥林巴斯(Olympus)OM1相机,在一个火车站里徘徊,将不起眼的身形藏于川流不息的通勤人潮中,悄悄进行观察。胶卷中最初和最后的几张,总是简在前往或结束工作的路上拍摄的个人作品。在这些照片里,专注于世俗事务的个体于不知不觉间成为永恒。20世纪60年代初的《苏格兰飞人》中一张令人惊叹的照片便是极佳的佐证:在一个可能是荒废教堂的地方,一位女性蹲着身子将花环系在洗礼盆上,对简和她的相机毫无察觉(第88页)。


系花环的女人,1961年


难用语言来形容在她最杰出的作品中到处流露的艺术敏感性。讽刺的是,从否定的角度描述她倒是容易得多——不喜欢人造光、暗房处理或道具;不用曝光表,而是通过感受落在手背上的光线来调整相机设置;除非万不得已,否则每次拍摄都不超过一个半胶卷;回避彩色摄影;希望在拍照前对拍摄对象只有零星了解,甚至一无所知;从不为了艺术效果而迫冲底片。对简而言,出书或是办展览并非主要目的,拍照这个行为本身才是首要动机。她隐蔽的工作方式和审美是为了保持谦逊。从来没有证据表明她请过助手,找过经纪人,或者试图通过商业画廊出售自己的作品。在整个摄影生涯中,简对自己的工作方式几乎闭口不谈,极少接受采访。她的口头禅是“摄影师既不该被看见,也不该被听见”。没有什么能够动摇这种沉默;准确地说,这反映了她来自直觉深处的工作方式。如果一张照片足够优秀,何须摄影者多言呢?


约翰·列侬,诺尔公园,1967年


1945年从皇家海军女子服务队退役后不久,简报名参加了艾弗·托马斯在吉尔福德艺术学院开办的全英国唯一的全日制摄影课程。训练非常严格:虽然胶片库存是现成的,但托马斯仍然教导学生如何在玻璃版上涂布感光乳剂,怎样掌握甘多菲(Gandolfi)相机。简的一幅湿版摄影作品保留了下来,那是一张怪异的无身玩偶静物照。从简的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出,托马斯深受新客观主义影响,强调形式、构图和物质性。简从学徒时代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使用的禄来福来(Rolleiflex)相机非常契合这种风格,反直觉的技术(取景器需自上而下观看,显示颠倒的影像)提供了抽象的手法,而中画幅胶片则对细节有无比清晰的呈现。摄于1949年范堡罗航展的照片是简在这个时期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堪称形式、内容与构图的完美结合。


让·科克托 巴黎 1950年


简毕业后在伦敦向众多摄影机构和工作室推销自己时使用的作品集得以保留了下来——以静物照与人像习作为主,用来展示她的摄影技术和全面性。虽然这只是早期阶段,但简的许多标志性风格已经初现端倪:热衷于拍摄儿童,偏爱自然光而非人造光,了解如何利用光线来强调心理层面的洞察力,以及和谐而精巧的构图。简在汉普斯特德一家工作室里短暂地工作过一段时间,以拍摄儿童肖像为主,之后得到了观察家报首位图片编辑梅希特希尔德·纳维亚斯基的关注。根据简的说法,纳维亚斯基看到她为牛眼拍摄的超现实特写后非常震惊,认定她在肖像摄影方面很有潜力。1949年1月,她委托简为伯特兰·罗素拍摄一张肖像。“一次可怕的经历,”简回忆道,“我连他是谁都不知道……但光线还不错。”她很快便和观察家报结下不解之缘,与迈克尔·佩托和大卫·西姆等人共同担任该报的常驻摄影师。当时的观察家报深受战后经济紧缩的影响。在8页的大报里,由于配图稀少,照片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最初几年,简的作品往往列于第7版的人物小传旁边。这些作品很正式,大多数相对缺乏生气,会被存档,在日后反复使用。把简在1950年和1993年为约翰·吉尔古德拍摄的照片进行对比,你会明显感觉到新闻摄影的风格有了彻底的改变。在早年拍摄的半侧身肖像中,一本正经的吉尔古德十分拘谨,右臂搭在台座上面的姿势有意令人想起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而在后来的照片中,他完全放松下来,温柔的目光仿佛是周遭树叶的延伸;这一次,正襟危坐的则是脚边的一对石犬。


詹姆斯·鲍德温,伦敦,1965年


到了1960年,观察家报分成了两个版块,扩充到40页。尽管当时报纸的印刷质量可谓惨不忍睹,但令人欣喜的是,编辑承诺会继续在报纸上展示高质量的摄影作品,而且对照片的需求也增加了。简不想抛弃禄来福来,但现在图片编辑想让她拍摄体现社会日益变化的照片,禄来福来使用起来过于麻烦,因而难当此任。带有明显自由主义立场的观察家报对自发的女性运动、青年文化、种族差异、行业动荡和统治阶层的日渐衰落等话题增加了报道力度。20世纪50年代末,简购买了一台35毫米宾得(Pentax)相机。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她会在执行拍摄任务时同时使用两台相机。20世纪70年代初,她买下自己的第一台奥林巴斯OM1相机,此后再也没有用过其他型号。这款相机她有十几台,大多是二手的。她在摄影生涯末期几乎专拍肖像,使用的是85毫米和50毫米两种镜头,不过她的大部分新闻摄影作品用的是35毫米镜头。她曾经承认,自己其实只喜爱一种曝光组合——快门速度1/60秒,光圈f2.8——而且会尽量用这种曝光组合拍照。简喜欢开大光圈,创造出极浅的景深,有时会导致被拍摄者的一只眼睛失焦。这还可以让背景虚化为抽象的光斑——如第125页的查理·卓别林肖像。一扇向北的窗通常会给简带来她喜爱的柔和的间接光。在位于法灵登路的观察家报办公室,大楼北侧的消防通道便是简的“工作室”。那里对她来说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和拍摄对象站得同样高,甚至更高一些,这对于一位身高只有152厘米的摄影师来说绝对非常重要。


孤独症儿童,1966年


在由男性主宰的舰队街,简是个与众不同的存在。她曾表示,性别从未以任何方式妨碍过她。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与世无争,而且兼职的身份能让她远离办公室政治。她从没想过换工作,对所有拍摄任务都会欣然接受。然而同事们毫不怀疑,必要时她也能强硬起来;正如她自己所言:“我的胳膊肘像别人的一样硬。”简还成功回避了当时在编辑部存在的阶级分化与冲突:那时的编辑团队主要由从牛津剑桥毕业的人组成,而摄影师和暗房技工大多来自中产或工人阶级。我非常确信,简享受到了一定的特殊待遇,因为她的口音非常清脆纯正,而且故意模糊自己的来历。她能从容地游走于这两个世界之间。她还是传奇编辑兼老板大卫·阿斯特的最爱。他经常会在拍照后询问简对拍摄对象有何印象。矮小的身材可能会在尴尬的情况下赋予她一些优势。毕竟,那个年代讲究对女性彬彬有礼(虽然这往往是对贬抑女性的一种伪装)。绝对的低调也对她有利。结果是她从未空手而归。她对同僚给她起的昵称相当自豪:“执着的简”。


多诺万,伦敦,1965年


简认为自己并非一个有意而为的肖像摄影师,这固然没错,但她对人其实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她的作品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用禄来福来拍摄的大多出于自己兴趣的照片,以及用35毫米相机为观察家报拍摄的专业作品。早期的照片非常合她心意:“这些照片是真正的我。”为了编这本书而重看这些作品时,有两样东西深深触动了我:极其精致的构图(许多照片一拍即成),和一种我只能形容为充满希望的含蓄。这些拍摄马戏团演员、收割者、吉普赛人、短途旅客和观光者的照片体现了深刻的人性却不流于感伤,因而其中没有拍摄往昔岁月的作品通常带有的怀旧之感。她似乎对社会的边缘人和四处奔波中的人极感兴趣。那些拍摄专注于日常活动中的人们的作品充满了尊重与温暖。但简会保持一段距离。这些极为个人化的照片,体现出一种极其早熟的天赋,拍摄者正通过相机来描绘她理想中的世界。简有一个郁郁寡欢的青春期,导致她终生深深缺乏归属感,她对此十分坦率——十二岁时,她发现自己是私生女,此前的全部生活都是一场谎言。这些早期作品在构图和技术上堪称完美,然而也流露着小心与克制。她反复从背面或侧面拍摄人物,仿佛很害怕直面对方的亲密感。只有儿童会正对她的镜头。看看第37页的绝妙照片,一对情侣正在晒日光浴,那名女性看向她的伴侣时脸上焕发的热情和爱意,从躺椅的狭窄夹缝之间被捕捉下来,而两人对简和她的相机毫无察觉。摄影,以简单的方式,让简安然退返到这个曾经将她残忍放逐的世界。在相机的保护下,她学会了重新信任世界。


滨海绍德森 1954年


简的专业作品风格既来自她的工作方式及图片编辑的要求,也来自有意识的美学考虑。似乎简在掌握摄影的基本要素后,去除了妨碍她施展能力的东西,以便拍摄她真正想拍的作品。她主动寻求朴素,这意味着当她通过镜头观察时,一切无关紧要的东西都会被摈除;重要的只有取景框和眼前的面孔。早年拍摄肖像时,简通常会在采访者身边工作。这个次要角色很适合她,因为被拍摄者无暇顾及简的存在,她便有足够时间来研究拍摄对象和拍照环境,在获得五到十分钟的拍照机会时迅速完成任务。速战速决是她的一项绝活。没有什么比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用不到一个半胶卷完成任务更能激发她的热情。她能从紧张的环境中提炼出最初相遇时的自然感,在她最优秀的作品中展现出近乎纯粹的直接。“传神”一词常被用来形容她的作品,因为她拍摄的肖像能够抓住精髓。而且奇特的是,肖像越是传神,越容易被辨认出是简·鲍恩的作品。


堤岸,伦敦,1963年


1963年,观察家报推出了彩版杂志,编辑大卫·阿斯特将包括简在内的核心员工都调了过去。简需要为杂志拍摄彩色照片和图片故事。虽然本书收录了一些绝妙的彩色照片,但简从未真正接受彩色摄影。20世纪60年代的彩色摄影非常麻烦,不如黑白摄影方便,因为所有的冲印工作都要在场外进行。但她的反对主要是出于美学上的原因:“彩色照片太乱了,让人不知该看哪里。”而且简发现她不喜欢拍摄组图,她的做法是把精力集中到单张的成功作品上。为这份杂志工作三年之后,她故意和图片编辑小吵了一架,于是得以回到大报,重返黑白摄影。她放弃了一个许多同行梦寐以求的机会。


塞缪尔·贝克特,伦敦,1976年


星期日报纸的工作节奏很适合简的性格,还能让她将完整的家庭生活与职业生涯结合好。简平时住在伦敦郊外,每周去办公室两天,通常是周五和周六。这种间断很重要——在家里她是莫斯夫人,在去伦敦的路上就变成了简·鲍恩——相当于默认了摄影主要是一种个人活动。除了生孩子(简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生过三个孩子)和度假造成的偶尔的短时间中断,在6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她每周到办公室的朝圣之旅从未间断。这种节奏和规律性对于童年时代缺乏稳定的简十分重要。她经常把观察家报称作她的“家”,她在踏入办公室接受新任务时的兴奋心情从未消减。即便在摄影生涯的巅峰期,在给照片排版时,她总是尊重图片编辑的决定。她会在接触印相上标出自己选择的照片,其中大约六张被印出来,之后图片编辑决定用哪张,使用时往往还会将其大幅剪裁。在本书中,我尽力将简的作品从类似的限制中解放出来。简为贝丽尔·班布里奇在1981年拍摄的肖像就是很好的例子。图片编辑将那张忧愁的面孔的特写置于拥挤的版面当中,以营造最强烈的效果,这固然可以理解。但完整的画面最能含蓄地展示简的功力:在班布里奇右侧安睡的猫与周围失焦的杂物,让她柔软的脆弱感凸显了出来。


蓝铃铁路,汉普郡,1960年


简在无意中成为肖像摄影师,可能确实是因为她工作效率高,然而当她真正开始通过相机观察人物时,她早已清楚该如何创造一个空间,让拍摄对象能够完全按自己的心意来回应她的凝视。她格外谦虚,这让她能够理解和抗拒摄影固有的掠夺天性:“大多数人拍照片,而我发现照片。”


阿斯科特,1956年


简在无力继续工作后意识到,重复性的拍照活动一直在帮助她免遭忧郁天性的困扰。她最令人难忘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悲伤与怀疑。我相信她不是有意捕捉悲伤,而是她的手法中的朴素在她本人与拍摄对象之间营造出一种直接性,一个产生绝对认同的瞬间。她迅速拍照是因为她凭直觉意识到,这种转瞬即逝的共鸣如果能被捕捉下来会非常动人。非肖像作品也是如此。浏览她拍摄过的那些早已被人遗忘的游行、示威活动、罢工和静坐的上千张印样,最出色的照片——当时很少被使用——是那些单独拍摄一小群人或情侣的作品。简对行动不感兴趣;吸引她的是安静,是一切喧嚣与咆哮静止或消退的时刻。如果能用一条线将她的全部作品串联起来的话,这条线便是静默。她是拍摄静默的摄影大师。

吉普赛男孩,肯特,1961年


很多摄影师将肖像摄影视为与拍摄对象的一种合作,这意味着双方越默契,拍照效果就越好。如果能与被拍摄者产生“火花”,简自然欢迎,但她绝不会为了拍出惊人之作而刻意寻找来电的感觉。米克·贾格尔开怀大笑的著名照片便是简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在他和记者旁边拍成的。默契有时反而会妨碍她:简第一次拍摄比约克时(完全不清楚她是什么人),从接触印相中可以明显看出她费了不少力气,因为她们在一起太开心了。她用了四个胶卷,这通常意味着事情不太顺利。比约克太过尽职,在简围绕着她拍照时,欢快地摆出各种姿势。“不过到了最后,我还是得让她好好看着我……我也看着她,画面突然就出现了。我什么都没做,一切都归功于她。”比约克用手掌掩住面孔的传神肖像的确是最后一个胶卷上的最后一张(第255页)。我在实际中看到过好几次这样的情况,简在一瞬间凭直觉意识到自己拍出了理想的照片。在那种时刻她会说“很好……就是它了”,然后结束拍摄。简最著名的肖像与默契毫不沾边。塞缪尔·贝克特畏惧拍照众所周知,简在他躲避镜头时,将他逼到了伦敦皇家宫廷剧院旁边一条漆黑的小巷里。眼看冲突一触即发,简趁他站定之际拍下了五张照片。此时也许没有默契,但那张肖像里的极端直接和坦率只能在摄影师和剧作家坦诚相对的电光火石之间拍到。


古罗马船只发掘现场,伦敦,1963年


简从不在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无论她住在哪里,总会有间密室或外屋作为她的私人领域,她在可以坐在里面的椅子上,被她喜爱的照片围绕。她能想起每张照片的细节:房间、面孔、光线。她会坐在当中心满意足地静静思考。她乐意看到自己拍摄的照片每周都出现在观察家报上面,但我相信拍照本身带给她的快乐是最深刻的——毫不夸张地说,她是为摄影而生的人。当她通过镜头看出去,在那个她总以爱来描绘的激动时刻,她创造了完全真真正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保罗·麦卡特尼,伦敦,1963年


名人推荐

“她就像英国的卡蒂埃-布列松,创造出最出色的作品。她不依赖于技巧或花招,只是简洁、诚实地记录,用那双敏锐而睿智的眼睛。”——斯诺登勋爵(Lord Snowdon)

“她是一个充分利用瞬间的肖像创作者,把一些独特的东西变成历史的一部分。比如她那张萨缪尔·贝克特的肖像,是贝克特的标志性照片之一。其中有一种愉悦,我认为是她从别人身上发现的愉悦让她的作品总能成功。”——桑迪·奈恩(Sandy Nairne),英国国家肖像馆前馆长

“她是观察家报的DNA的一部分——她对这份报纸的历史和英国的艺术财富的贡献都是不可估量的,并且会比她的生命更长久。”——约翰·穆赫兰德(John Muholland),观察家报编辑



本文内容由后浪提供


更多阅读


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你不会忘记你爱的人的样子 

"一个都不能丢下,要让他们能有好的未来" 

喵星人丑照大赛:千奇百怪

英国肖像摄影奖揭晓入围决赛作品

真没想到,这个高中的学生证件照还能这样拍?!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提醒|这有一大波摄影征集等着你投稿

你一直向往的田园生活,也许就在这里

他们在古村落悬崖上把旧屋改造成乌托邦式的书店

松阳让老屋“复活”,邀请您来见证

这个江南小城松阳又一次上了央视

《新闻联播》眼里的松阳是什么样的?

这些秘境古村随手拍出壁纸大片,难怪吸引来那么多摄影大咖!

大别山精神光明行:感悟信仰的力量

招募|“影像中国——宝岛西沙”大型旅拍

镜头下的美景,石浦人的梦

中国渔业摄影周:献给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影像文化礼物

人性之像:藉由影像,拉近国际社群之间的距离

佳能全幅无反相机 EOS R 详细规格曝光

华为Mate20确定发布日期:10月16日英国伦敦见

富士GFX 50R中画幅相机外观与规格曝光

适马将发布5支新镜,包括一支60-600mm镜头

索尼发布大广角定焦G大师镜头FE 24mm F1.4 GM

华为Mate20Pro官方图曝光:三摄+16mm广角

掌握华为P20 Pro两大“神技”,手机摄影从此不同


更多周末看展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一周年,用馆藏精品重现历史

三影堂带你回顾日本摄影大师植田正治

走进中国美术馆,回忆石少华的韶影华章

与古滇同框,与世界同窗

大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各异、耐人寻味、耳目一新

时代臻善·上海50-70年代女性摄影家联展

十方:三影堂摄影奖十周年特展


更多值得一看

本周值得一看的摄影展(第107期)

本周值得一看的摄影展(第106期)

本周值得一看的摄影展(第105期)

本周值得一看的摄影展(第104期)

本周值得一看的摄影展(第103期)


更多荐书 

一瓣思量,一瓣柔肠,一瓣念旧,一瓣新愁

摄影教育并未处于危机之中

怎样区分“摄影师的艺术”和“艺术家的摄影”?

当代摄影这一创意领域多元多派,精彩纷呈

|这本书教你专题摄影怎么拍

《摄影师》: 交织光影与漫绘的阿富汗战时人道之旅

他被迫为党卫队摄影,冒生命危险保留下大量底片

《走进一座大教堂》不仅有教堂

《不锈时光》:任曙林回忆自己的青春与摄影之路

从开国大典到尼克松访华,他用摄影见证了历史

还在观望房地产吗?不如来了解一下影像收藏与投资吧

 光影创作课:21位电影摄影大师的现场教学

你有好多不理解的摄影问题?来看看摄影美学史吧

键盘摄影师们,来看看真正的评论家是如何“写摄影”的

 摄影与电影间,有着怎样联系和差异?

陆元敏《无题》:想展出近期拍摄的彩色照片

见证世界历史的每个重要时刻都有希帕摄影师存在

《古建筑摄影技法与实战》:以匠心,致匠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