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摄影可不可以学呢?


《来!这样学摄影》

著者:  袁洁

出版时间:2018年9月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和传统教授拍摄技巧的图书不同,本书作者结合实际的教学场景,针对性讲授了大众摄影爱好者学习摄影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涉及从选题、拍摄,到编辑、后期,再到呈现与传播的各个环节,试图给出的是一套系统的摄影解决方案。

全书五个章节,通过有感于真实教学场景的39篇推心置腹文章和正反199幅(组)案例,分别涉及摄影学习的五个步骤:制定学习目标、拍好单幅照片、专题组照创作、数码后期、呈现和展示作品。

读者根据本书的一章章讲解可以有效学习,最终掌握一套学习摄影的科学方法和流程。其中,影友的真实案例能够帮助初学者解决普遍性的自学困惑。


作者简介

袁洁

摄影教师,影像文化作者。本科毕业于西安美院设计系,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著有《光的喜剧:有关摄影的想象》。现居北京,从事摄影教学相关工作。


很多人其实是从喜欢旅游转入喜欢摄影的,在网上搜索“旅游摄影”,就能看出大众心中好的旅行摄影佳作是什么样子。


《来!这样学摄影》


你是哪类摄影学生?


《来!这样学摄影》一书的开篇,作者袁洁就提出这个问题。这样一个看似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作者看来却影响着摄影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也影响着每个个体对于摄影的感受。不同类型的学生会对摄影有着不同的需求,按照袁洁的经验,正在阅读本书的你很可能属于下面这几类中的一员:

第一类

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打发枯燥的时间,把学习摄影看作和学习瑜伽、学习英语一样的生活调剂,不渴望在摄影方面取得多大的成就,更看重参与其中的享受。假如学习摄影的过程太过枯燥和艰难,他们可能会快速放弃学习。


第二类

买了一部相机但一直不会使用,一看相机说明书就头疼,索性报一个班让老师当场亲自指导。这类学生所从事的领域大都与摄影关联不大,单纯地认为摄影就是拍照技术。他们的性格大都干练理性,崇尚实用主义。


第三类

年少奋斗,老来悠闲,想通过学习摄影来为自己的晚年找点事情做。他们选择摄影主要是因为它比绘画、音乐等艺术更容易入门,还能锻炼身体并且接触大自然。这类学生中有许多人年轻时也曾是理想主义者,当初也曾怀揣着一颗文艺心,可惜年轻时为世俗琐事所耽误,到有闲有钱之时才开始重拾自己曾经的精神追求。


第四类

热爱旅游,因为热爱旅游才热爱摄影,因为要拍好旅游纪念照才开始萌生了想学摄影的念头。他们发表自己摄影作品的途径不是给媒体或者去参赛,而是发布在朋友圈或者旅游社交平台来获得那些不太懂摄影的朋友们的称赞。这类人群单纯简单,遵循快乐摄影的原则,对专业没有太多执念。


第五类

接触摄影多年,喜欢参加摄影比赛,虽然大奖不多却小奖不断,是周围朋友中的摄影老师,上到最新器材选购,下到具体实操他们都无所不知。这类学生大都技术精湛、吃苦努力,一切经验都来自于自己的实践,讨厌虚头巴脑的无用理论,认为实战才是摄影学习的唯一。他们渴望摄影之路上的成功秘籍,特别沉迷所谓的“一招制胜”式的摄影教学,性子急,有投机思想。


第六类

文艺青年,认为摄影是自我品位与个性的体现。他们不太满意自己现在所从事的行业,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能转行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靠摄影来养活自己。


文艺青年的标配是一本书、一杯咖啡,还有一台经典相机。摄影不应该是附庸风雅的生活方式,真正的职业艺术家没有闲情装腔作势,他们的时间宝贵,每一分钟都应该用来创作。


《来!这样学摄影》


必须要看到上述这六类人群有着非常不同的学习目标,这导致了他们需要学习的内容和入门的方法也完全不一样。


就拿第一类和第四类学生来说,他们只是把摄影学习当成享受生活的一种体验,这类学生大都不喜欢起早贪黑去拍摄山川河流,更不喜欢学习枯燥的技术,如何拍摄轻松的生活类照片是他们关注的方向。


第二类学生学习目的很明确,他们就是想学习拍摄技术,甚至就是想学怎么拍“糖水片”。而没有就业压力的第三类学生则大都希望了解各式各样的摄影类型,从而结合丰富的人生阅历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因此,他们大都求知欲很强,什么类型的摄影都想尝试,什么摄影资讯都想知道,假如只有单调的拍摄而没有摄影理念的讲解,怎么可能满足他们的胃口!


第五类学生则完全相反,他们有着坚定的拍摄激情,能够吃苦,天生就对器材和技术很执着。不过他们或许不知道,搞了这么多年的摄影所面对的难题早就不是技术问题。他们做的太多,想的却太少。理清自己脑中的摄影概念,打破固化思维,补充理论知识才是他们的首要任务。


第六类学员则想靠摄影来谋生,因此他们最需要系统学习摄影,苦练摄影基本功,除了拍出自己的代表作外,还需要学会如何职业化营销自己和作品,努力积累行业的人脉与知名度。



《来!这样学摄影》


搞清楚了自己的定位和需求,那么接下来就是怎么学的问题了。


按常理来说摄影应该被归为人文学科,有许多摄影作品算艺术的范畴(当然,也有一部分摄影不属于艺术,关于摄影是否是艺术以及如何被定义的话题在本书就不展开了)。普遍流行的一个观点认为:艺术是教不出来的,靠的是天赋。我一直认为这种回答虽有道理但也有一定的片面性。确切地说,摄影所涉及的实操技术肯定是能学会的,譬如曝光、对焦、景深控制、构图……无论你的基础多差这些知识一定是可以学会的,只需反复练习就可以解决,与先天的禀赋关系并不大,笨学生与聪明学生在摄影技术上的区别就是聪明学生可能学一遍就会了,而笨学生需要学一百遍而已。

我认为不可学的部分主要指艺术创作中对选题的感受力以及独创到位的表现语言,不过这部分内容也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有效提高的,并不是说后天就完全无能为力,只要你遵循摄影学习的三步走:

第一步,剔除脑子固有的错误认知,制定出符合自身的学习目标。

第二步,先学习单幅照片的拍摄,包括审美力的学习、摄影语言的学习、后期处理技巧。

第三步,学习组照的拍摄和作品的最终呈现。

对于上述六类人群这三步走都是适用的。那些只把摄影当成兴趣爱好和休闲生活方式的学生只需要完成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学习内容就够了,拍摄单幅照片最适合这类学生。想要深入探究摄影领域,渴望系统学习摄影的学生则必须要有第三步的学习,因为想要让自己变得更专业,就必须要学习如何来拍摄一组带有个人观点和态度的组照,否则永远无法体会到摄影真正的乐趣和魅力。同时,学习让自己的作品不再只是发表在朋友圈里,通过画册与展览的方式来有效经营好自己的作品,这也是第三步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


《秋日暖阳》,Y 女士/ 摄影。这张照片用了多重曝光,把两张看似无关的照片合成到了一起。


请不要悲观,没有人天生就会拍照,在学习中过分强调天赋的重要性很可能是一种自恃清高的精英思维。摄影是完全可学的,摄影水平的提高也是切实可见的。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学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有的进步让他们自己都感到惊讶,比如Y女士的经历。

Y女士是我当老师后教的第一批学生,她在年轻的时候学过美术,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她的摄影创作一直都在美术的框架里走不出来,拍出来的照片总有一种华而不实的甜腻感,虽然也挺好看,可我总觉得她还没有找到摄影的大门,还在门外徘徊。

说实话,我一开始并没有感受到Y女士属于那种极具天赋的学生,但好在她特别勤奋,总在拍摄,这点给我印象深刻。我教过各种各样的学生,有时候让人眼花缭乱,很难都产生深刻的印象,真正坚持到目前还没有放弃拍摄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当然,进步最大的也正是这一小部分人。



《街头剧场》,Y 女士/ 摄影。这两张照片是作者最新的作品,对画面的控制张驰有度,空间关系很到位,是街头佳作。

这两张照片都是Y 女士的作品。上图是早期的,下图是近期的,一对比就很明显地感觉到作者对画面的控制力有了很大提高。上图照片的视点单一,而且后期修图粗糙;而下图则构图饱满,有了街拍的空间意识。


我经常想,到底天赋和勤奋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通常认为,天才总是走捷径的,勤能补拙都是对笨人讲的。我们总把勤奋和有天赋看成对立的两面,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其实不对,勤奋与坚持也是天赋的一种表现,庸人大都懒惰并且喜欢找各种借口来说服自己妥协。

一个人如果能长时间坚持摄影创作而不放弃,那就说明冥冥之中他与摄影极为有缘,这就是有天赋的表现。

接着来说Y女士吧。我大概有许多年都没怎么和她联系了,直到前段时间她找到我,并给我看了一组她拍的人文街头摄影,进步之大可能连她自己都想不到。那一刻我涌上心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么多年了,你竟然没有放弃还在坚持摄影啊”。

摄影可不可以学呢?我想Y女士这个例子已经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所谓的摄影天才是极少数的,大部分普通人都可以通过本书教授的学习方法和自己的勤奋努力取得很大进步。况且,初学者学摄影也并不是为了千古流传于人类的摄影发展史,对不对?既然没有野心,那么也就无须纠结有无天赋了。只需拿起相机,拍起来吧!



参考中国摄影出版社《你是哪类摄影学生?》


更多荐书 

陆元敏《无题》:想展出近期拍摄的彩色照片

见证世界历史的每个重要时刻都有希帕摄影师存在

《古建筑摄影技法与实战》:以匠心,致匠心

从世界名流的标志性肖像到深刻而温柔的街拍

去发现大自然作为艺术家创作的每一件神奇作品

通过照片回想这一路走来的快乐和艰辛

荐书|认真审视“人到四十”这个命题


第十二届中国摄影艺术节

第12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亮点抢先看

第十二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宣传视频

倒计时16天|第十二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展览

摄影英雄争霸三门峡 | 六大门派一览

送您一张第十二届中国摄影艺术节电子请柬


更多阅读

中国渔业摄影周:献给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影像文化礼物

段岳衡:以最经典的黑白色调向大自然致敬

诺基亚:我是不是应该再爱你一次

柯达和时尚品牌合作:你准备好把胶卷穿在身上吗?

手心手背都是宝:意想不到的“黑科技”来了

《暖—互联网改变的100张面孔》展览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

看乌镇互联网摄影展的100个面孔,让这个立冬有点“暖

《暖——互联网改变的100张面孔》是这样“诞生”的


更多周末看展

三影堂带你回顾日本摄影大师植田正治

影像见证: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第三届宁波国际摄影周来啦!

王达军:一路“问道”,一路“得道”

“1992首届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作品展


更多值得一看

本周值得一看的展览(第112期)

本周值得一看的摄影展(第111期)

本周值得一看的摄影展(第110期)

本周值得一看的摄影展(第109期)

本周值得一看的摄影展(第108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