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认真审视“人到四十”这个命题

《四十:一九七六》

著者:  汪滢滢

出版时间:2018年9月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生于1976年的我,在2016年即将来到时,开始认真审视“人到四十”这个命题。

出于对岁月、对生命的困惑,想到要拍摄我的同龄人们,了解她们如何看待40岁这件事,更想从她们的身体上,眼神里,捕捉岁月赋予人生的意义。

40岁是什么?我问了所有参与拍摄的姐妹们这个问题,相信这个问题也同样摆在很多人面前。

四十岁象征着人生的中点,从身体机能上来说,生命画出了下行线。就好像花儿成熟必将衰落,这是人生的必然。但是,对于人生这场“旅行”来说,我们看到了四十年的风景,体会了40年的人情冷暖,目送了一万四千多天的日升日落,繁花渐隐时,人生的真义却逐渐地在向我们打开。

直至2016年12月10日,共有36位来自不同城市的同龄姐妹们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与我分享了她们的生命历程,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作者简介

汪滢滢

文学学士,独立摄影师,独立纪录片导演,富士胶片全球签约摄影师,美国艺术摄影中心2017先锋艺术家,2018Abigail Cohen马格南纪实摄影奖学金提名。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展、画廊机构展出,并被多家私人机构收藏。项目主要关注生命困惑和自我身份认同的议题。其中,作品《四十:一九七六》《洄》多次获得国内主流媒体关注和报道。画册《四十:一九七六》2018年由浙江摄影出版社郑幼幼工作室策划出版。



名人推荐

莫毅  当代艺术家 摄影家

2016年工作坊期间看见了滢滢拍摄的有关四十岁女性的作品,非常喜欢。区别于纠结在艺术和摄影形式上的人,看得出她是在针对自己的问题,从探寻和解决自己的精神出发的她的照片向我展示了一种社会学的架构和可能,可以由她个人的小点牵引出一大片与她同样年龄女性的精神和生活。我觉得她可以按一个项目去做,既可以在项目中用各种工具和媒介探寻、消磨、安顿自己,也可以触动她的对象们从深处回看和省视她们自己,还可以把这所有的再告诉给外人……这是告慰和告别自己敏感的四十岁的方法,是一种很文化的很赞的想法。时隔两年,听说滢滢的书就要出来了,希望这本书一如她的初衷。


何伊宁  摄影史学者 策展人

“繁花渐隐,方知人生真义”,汪滢滢的第一本摄影出版物《四十:一九七六》从年龄议题出发,将身体和面部肖像和个人记忆中的重要物件的静物照片并置,细腻的展现了这些出生在1976年的女性的自我关照。在《四十:一九七六》中,作为观看主体,包括摄影师在内的女性们对经历了时间、生育等等因素而不断变化的身体展开了重新思考,将身体和书写的意义交织成了一篇视觉的诗集。


谭秦  艺术评论家

面对这组《四十:一九七六》镜头下的主人公的自信和感恩,所传达的美学和心理的震撼,我更愿意提及的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1840-1917)的那尊老年妇人裸体雕塑,罗丹将这位悲剧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者面前,不仅没有歧视之意,反而让人深思和唏嘘。这种悲剧美学之于当今中国的娱乐至死和明星泛滥形成深刻的对比。前文提到的《品读世界摄影大师精品》系列包括纽曼、伯克・怀特、维吉、尤金・史密斯、曼瑞、欧文・佩恩等六位西方早期摄影大师,除了新闻摄影和观念摄影之外,最吸引我的是纽曼的艺术家“环境肖像”和佩恩的人体(局部)摄影。当初在上海生活时在影像艺术家马良的工作室欣赏了大批的民国摄影作品,后来在北京华辰影像拍卖的预展和图录中也更多的注意黑白作品和人文思想题材,在此提及,是觉得汪氏的作品中有许多相似之处。

诚然,在我国的艺术行业不甚发达和审美立场如前文所斥的背景下,这种带有专业性的人体摄影和纪念物高精拍摄,确实是经过训练的人和对应的设备才能呈现其意,这也正合了艺术家的心意。她创作这组作品的立场和实施的方式本来就是对“女性主义”的态度,不是为了争取什么,而是身为女性艺术家的关注和言说。


王天羲Timothy Wang  

 旅美艺术家 知乎盐CLUB荣誉会员 摄影书评人

汪滢滢出生于1976年,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36岁时她得到了第一部自己的单反相机,开始探索摄影和视觉语言。38岁时,她辞去了工作,开始全职创作。

《四十:一九七六》“Being 40:Born in 1976”(以下简称“1976”)是汪滢滢的第一个正式摄影项目,完成于2016年。这组作品以女性视角对年龄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从作者自身对于「四十岁」这个年龄惶恐的思考和追问出发,并在2016年内拍摄了三十六位来自全国各地出生于1976年的女性。
2016年,她们到达了四十岁,她们身体与面孔的影像也被记录下来,如同一种符号,也像是一种纪念。在由打乱顺序的肖像、身体、文本和对应的纪念物之间建立的视觉空间中,完成了对年龄、时间与身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考。
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汪滢滢对四十岁的惶恐和疑虑,她试图通过与同龄人交流和观察她们来找到答案与安慰。这种调查使摄影师的行为从客观观察转变为自我观察——在作品中作者即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对象。无疑,这种代入自我的双重身份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1976」出发于一个问题:四十岁对于女人意味着什么?
对于年龄的思考是一个艰难而宏大的问题。年龄作为一个人根据时间捏造出来的概念,可以被理解为人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经验和信息堆积发酵的程度。年龄被赋予了各种复杂的意义:来自社会,来自家庭,或是自然的意义,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世俗的刻板印象。对年龄的讨论本身存在于一个巨大的范围内,但是汪滢滢在「1976」中,根据自己的身份,将这种讨论聚焦到了一个特定的点:四十岁,女性。相对于其他年龄和性别的坐标,这个点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因为你可以轻易的将它理解为一个女人一生的中点,也可以将它理解为是身体的一种状态。但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自身出发,通过塑造一个模糊的、具有代表性的四十岁女性的集体形象,引导观众对年龄进行思考。
在这些照片中,人物褪去了所有能表示身份、阶级和个性的衣物,赤裸着面对镜头,这不仅让画面显得非常简洁,更重要是这种观察变得更加统一。在影棚中拍摄,没有背景,没有色彩,以剔除无效的信息和杂音,从而实现形式上的简洁和视觉语言的凝聚。身份、姓名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当下的状态。甚至连人物相关的故事输出的程度也是受到控制的,在创作过程中,汪滢滢实际上拍摄了一些访谈视频,倾听了被拍摄者的经历和故事,但是在摄影书的编排中却刻意隐去了故事的具体细节。这样做有许多好处,第一,这种开放的语境为观众塑造想象的空间与被带入的可能性。第二,这种方法建立一个整体形象。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反传统的、在一定意义上反对真实的方法,保护了被拍摄的人物。人物身份在这部作品中是最不重要的,甚至是多余的。为了更好的处理身份,在摄影书的编排过程中,作者消除了肖像与身体一一对应的关系,隐藏了身份。而形式上的简单就是对严肃话题的最大的尊重。图像的表现方式是人物很真实的状态,没有任何的造作或着形式上的操控。
个体特征会即兴触发摄影师的拍摄创意,在影棚中即兴捕捉,没有过度摆拍。拍摄过程也没有复杂的处理,作者选取拍摄对象时唯一的条件就是出生于1976年的女性。她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陌生人,有不同的职业和经历,通过网上发布的招募信息加入拍摄计划。这种自发的被记录的诉求,意味着四十岁对他们来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也说明了对于四十岁隐蔽的思考是广泛存在的。同时,这些照片的拍摄过程和被摄者的诉求具有一种紧迫性,因为年龄增长是不可逆的,当拍摄结束,当2016年的最后一天结束,具有相同属性的图像就永远不可能再被制造出来了。于是这些照片被赋予了一种证据一般的意义。
她们的眼神中充满了一种稳定感,这种眼神似乎能够代表她们所在的年龄。这些眼神没有经过任何引导,而是来自于作者感性的、基于直觉的拍摄。
她们的身体犹如雕塑一般,皮肤的纹理,伤疤,以及女性特有的妊娠纹,是身体在时间塑造的符号,这些照片,就像是完成了一次长达四十年的曝光。而内衣在皮肤上留下的压痕则是一种短暂作用的结果。永久与刹那在此时形成了一种奇异的对比。
每一副肖像都有与之对应的一个纪念物,以很小的幅面和文本一起呈现。纪念物的小幅面凸显了肖像的主体地位,它们只是肖像的附带物,它们作为物品的意义来源于人的经历和故事,从而变成了一种符号。被消除身份和个性的肖像无意中也会排除情感,就如同托马斯鲁夫的《肖像》,但与鲁夫的群像不同的是,这些纪念物在此却与文本一起成为了情感狭窄的出口,可以是毛绒青蛙、情书、项链、手抄歌本、婚纱… 每一件纪念物都对应着某个四十岁女人的童年、成长经历、对于四十岁的看法,以及对于未来生活的期许。纪念物对应特殊经历、故事和个体特征,但是最终可以被宏观的观察。所以这些经历和故事产生了共性,从而可以更广泛的映射到任何一个1976年出生的女性的命运中。在众多的个性中寻找共性。
这部作品始于对四十岁惶恐和焦虑倾诉,却在末尾结束于一地鸡毛的生活琐事——衣柜里塞满了胸罩,堆积如山的洗干净的碗,隐喻着静态图像暂停瞬间之后的现实的继续。
日本女摄影师石内都也曾通过影像探讨过四十岁对于女性的意义,并出版画《1.9.4.7》,在1988年到1989年间石内都拍摄了各种年龄在四十左右的女性手脚的图片。这些图片聚焦于女性手脚褶皱粗糙的皮肤,这种特写的镜头类似于商业广告照片中的画面,但是被拍摄的不是光滑而修长的手脚,而是布满岁月痕迹的身体。但事实上汪滢滢并没有受到石内都的影响,她在完成自己的作品之后才得知近三十年前石内都有过相同的思考与探索。对比两人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两个作品都是基于同一个问题,但是表达的方式却完全不同。石内都的作品具有非常强的类型感,情感非常尖锐,在概念上更加抽象,但也显得较为单调。而汪滢滢的作品则更加立体,在视觉上抽象与具象交织,信息更加丰富,观看时富有节奏感。可以说,二者是在不同的角度探索同样的问题。但是考虑到时代和社会因素的不同,两组作品所呈现的画面和带给观众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
在汪滢滢的《四十:一九七六》中,整体上对于宏观形象的塑造对抗着对于年龄的刻板印象,也向观众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年龄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的?是趋同性?生命的进程?还是社会的程序或仪式?或者是自我的怀疑?刻板印象所带来的焦虑会抑制本应随着年龄和经验获得的精神的上升。而消除刻板印象的目的,是让生命的进程回归它的本质,即身体的衰老本应该伴随着精神的上升,而不是惶恐与焦虑。
在这个漫长的思考完成之后,在影像的余音中,是面对四十岁的坦然,是对待生活的坚定,与对未来的期许。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2018年11月11日,银盐空间联合1908阅览室、“凡是摄影”杭州站举办艺术家汪滢滢新书发布会。届时,汪滢滢会在现场与大家一同分享新书的创作历程与感悟。

发布会将由展览|分享|对谈|签售四部分组成。

发布会当天展出10张《四十:一九七六》的铂金印相原作。

艺术家本人将会分享自己的创作历程及正在进行的新项目。

《四十:一九七六》的编辑郑幼幼、设计师邹巍、摄影集收藏家葛亚琪和艺术家本人就新书的编辑制作过程,以及女性摄影师的话题进行对谈。

活动最后,会有签售环节。



  繁花渐隐,方知人生真义

  汪滢滢《四十:一九七六》


时间:11月11日(周日)14:00

地点:杭州市上城区中山南路77号20幢 银盐SPACE

主办:1908阅览室、凡是摄影杭州站、银盐SPACE



更多阅读

中国渔业摄影周:献给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影像文化礼物

人性之像:藉由影像,拉近国际社群之间的距离

段岳衡:以最经典的黑白色调向大自然致敬

今天,你的摄影图像AI了吗?

诺基亚:我是不是应该再爱你一次

第12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亮点抢先看

柯达和时尚品牌合作:你准备好把胶卷穿在身上吗?

中国摄影家协会“在线影展”申办流程

手心手背都是宝:意想不到的“黑科技”来了


第十二届中国摄影艺术节

预热|第十二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宣传视频

第12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亮点抢先看

倒计时16天|第十二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展览


更多周末看展

三影堂带你回顾日本摄影大师植田正治

影像见证: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第三届宁波国际摄影周来啦!

“1992首届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作品展


更多值得一看

本周值得一看的摄影展(第111期)

本周值得一看的摄影展(第110期)

本周值得一看的摄影展(第109期)

本周值得一看的摄影展(第108期)

本周值得一看的摄影展(第107期)


更多荐书 

一瓣思量,一瓣柔肠,一瓣念旧,一瓣新愁

摄影教育并未处于危机之中

怎样区分“摄影师的艺术”和“艺术家的摄影”?

当代摄影这一创意领域多元多派,精彩纷呈

这本书教你专题摄影怎么拍

《摄影师》: 交织光影与漫绘的阿富汗战时人道之旅

他被迫为党卫队摄影,冒生命危险保留下大量底片

《走进一座大教堂》不仅有教堂

《不锈时光》:任曙林回忆自己的青春与摄影之路

从开国大典到尼克松访华,他用摄影见证了历史

观望房地产不如了解一下影像收藏与投资

 光影创作课:21位电影摄影大师的现场教学

你有好多不理解的摄影问题?来看看摄影美学史吧

真正的评论家是如何“写摄影”的

 摄影与电影间,有着怎样联系和差异?

陆元敏《无题》:想展出近期拍摄的彩色照片

见证世界历史的每个重要时刻都有希帕摄影师存在

《古建筑摄影技法与实战》:以匠心,致匠心

从世界名流的标志性肖像到深刻而温柔的街拍

去发现大自然作为艺术家创作的每一件神奇作品

通过照片回想这一路走来的快乐和艰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