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命题人对续航的阐释根本就是错误的 | 二湘空间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图源见水印
每年高考结束,作文题目都是一个重要话题。简单来说,现在的高考作文题基本上都是找一个名词或者形容词,让你写一篇以它为主的命题作文,至于究竟该如何展开,该朝哪个方面重点阐释,则完全凭个人的理解。而如何获得这样的理解,我在高中的时候研究了三年都没有研究出结果。不单如此,我们那个有好几位特级教师的语文组也没有总结出什么太好的规律传授给我们。所以,高考作文中对题目的理解,实际上只能靠运气:碰巧和命题人想到一块去了,就能拿高分了。
因此,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都给人一种难以捉摸的感觉。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命题人会用三言两语对他的作文题稍加阐释。这短短的20几个字,就是我们接下来写1000字的全部依据。好在我高考的那个年代,这些阐释还比较实用,靠谱,因此,考生不必太困苦。
但是今年,情况突然严重恶化了。今年北京卷的高考题是“续航”,命题人阐释道:原指连续航行,今天在使用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为青春续航、科技为经济发展续航等。
这个题目一出来,我们大学的那些同学就都骂开了:先不说这个题好不好写,命题人对续航的阐释根本就是错误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写?是顺着命题人的思路,接着错下去,写一篇大义凛然,但实际上完全不符合事实的文章,还是冒着拿低分的风险,用正常的解释来写?
首先,什么叫做续航?如果从字面解释,“续”确可以解释成连续,但这并不是我们在航空领域所用到的解释。航空方面我们是这样解释续航的:如果从时间的层面,续航指的是在特定载重量、燃油搭载量、速度、大气环境的情况下,飞机以该状态能飞行的最长时间;从距离层面上,则是指这样能飞行的最长距离。
因此,续航与“连续飞行”其实没有关系。连续飞行强调的是对飞行路线的安排,而续航则强调的是飞行的能力。举个例子,一架波音787,加满油可以大约飞15000公里,我们就说它的续航是15000公里,或者大约是17个小时的飞行时间,但我实际飞行的里程肯定是比它小的,时间也肯定短于飞15000公里所需的时间,否则就不能保证安全。比如说我开了这样的一架飞机,执行了一个北京飞香港的航线,大概是2500公里,持续飞行时间大约是三小时,那我的续航是多少?答曰这2500公里和三小时,是我连续飞行的时间,但不是我的续航。我的续航仍然是15000公里和17个小时。
用汽车的例子,大家会更明白:电动车所谓的续航,指的就是充满电所能行驶的最大距离,而你所谓持续行驶的距离,则是指你上车到下车的间隔。二者是一个概念吗?显然不是。出题人给出的定义,实际上就是“持续飞行时间”或者“持续飞行距离”的定义。这两个定义在航空上,自然也有它们的意义,但它们显然不是续航。
我知道高考的出题人在出卷子的时候是封闭起来的,接收到的信息之类的都很有限,但我还是想说:就没有一个途径,让他们获得这样的专业知识吗?至少,纸质的书籍和参考资料是可以带进去研究的,我觉得稍微靠谱一点的字典或者辞书总也不至于有这样的错误吧?
不过,今年北京卷的命题人也不必太难为情:对于中国的教研人员而言,在专业知识上犯错本来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之前苏教版有一篇课文叫《悲壮的两小时》,讲的是联盟一号返回失事的故事。此篇课文完全就是胡编乱造,连标题都错的不能再错:航天器返回时,从打开降落伞到最终着陆,也就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了,哪里需要两个小时?于联盟一号究竟发生了什么,可以看我之前写的文章。我当年中考一模的时候,语文的阅读题出过一篇于试飞员的文章,也是错的,不能再离谱。
我们固然不要求教研员拥有和专业人员一样的素养和知识水平,但我们至少有权利要求他们教给我们的东西、出给我们的题目,是符合科学、符合事实的。我们需要问:如果你的授课内容是基于错误的事实上,你又打算如何让孩子相信你教的道理?基于这样的事实,究竟能开展何种教育?
以前我写过很多科普航空航天的文章,今年北京卷的作文题告诉我:有必要继续这样做。当专业,或者半专业的人士选择沉默时,错误的理解就会大行其道。今年的北京作文题,只是诸多例子中的一个而已。
听说马斯克的星舰有个俄罗斯祖先?
李毅又放厥词:死1亿4千万是个常态,根本是小菜一碟
海北尬生:因其尝求学于北海之北,每不顾环境而放尬言,故起此名也。喜航天,爱读书,本学理工,爱好文学。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更多往期精粹
万维刚:中国将如何应对芯片战争的最新升级,退缩还是加倍努力?
李毅又放厥词:死1亿4千万是个常态,根本是小菜一碟
马斯克访华,他力推的脑机接口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