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宋亡国时,忠臣为何要抱着皇帝画像一起殉国? | 二湘空间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编者按:空间新书推荐栏目推介最新上市的好书,本期推荐黄博著《如朕亲临》。老读者们都知道,我们这个栏目一般都是推荐小说作品,这是第一次推荐历史学方面的著作。


本书是一部有关宋代政治史和艺术史的通识读物。作者黄博围绕宋代帝王肖像的史实与逸事,看图说话,分析考辨,绘制出一幅别致的宋代政治生活画卷。皇帝的颜值真的会影响国运吗?帝王肖像与王朝政治有着怎样的关联?帝王的“角色扮演”如何深刻地影响皇权运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通过这个独特的视角来了解下宋代史。

《如朕亲临》选读


北宋亡国时,忠臣为何要抱着皇帝画像一起殉国?


文/黄博

靖康元年(1126)九月初三,坚守了255天的太原城终于陷落,城破之日,与金军奋战了九个多月的太原宋军主将王禀见大势已去,和儿子一起背着宋太宗的“御容”画像跳入汾河之中自杀殉国。


王禀为童贯部将,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童贯听到金朝大军向太原扑来的消息后,立即带着亲信逃回开封,王禀遂成为太原城中宋军实际上的前敌总指挥,与太原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张孝纯一起,领导北宋末年对金抗战中最顽强的太原保卫战。张孝纯虽是太原的主帅,但本身是文官,“仗”其实主要是王禀在打,张孝纯在给儿子的信中详细描写了王禀的战绩:


金人每次攻城的战法是,先在阵前排列石炮三十门。每次攻城,以鼓声为号令,鼓声一响,三十门炮同时射入太原城中。炮石如斗大,城楼只要被打中,无不当场坍塌。宋军之所以能够坚持住,全靠王禀想到的一个妙计,预先在城楼的下方放置一圈栅栏,再在城楼上堆放一些糖布袋,这样即便被炮石击中,城楼虽然会有所损坏,但整体结构不会被破坏,可以立即修复。



金军还打造了一种专门用于攻城的“鹅车”,车身像一头大鹅,又用铁皮包裹车轮。鹅车非常高大,金军士兵坐在上面,可以直接登上太原的城墙。只是这种鹅车犹如重型装甲车,在当年只能靠人力的时代,需要数十百人推行才能前进,行动缓慢而且笨拙。王禀的破解之法是,发明了一种外形也像鹅的“跳楼”放置在城内,当金军的鹅车靠近太原城墙时,以跳楼阻挡鹅车靠近城墙,同时让人用绳索捆上大石头扔到鹅车上,再让人从下面用搭钩拖拉鹅车,鹅车失去平衡,就会翻倒在地上。


因此,在此危急关头,王禀成为太原保卫战的军事支柱。太原城陷落后,张孝纯被金军俘虏,王禀则率众突围,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然后背着太宗御容投河自杀,王禀此举更增添了这一可歌可泣的抗金故事的悲壮气氛。时人称许他:“负像赴水,义不苟生。大节卓伟,千载光明!”


无独有偶的是,《靖康小录》又记载了另一件太原城破后,通判王逸誓死不屈的故事,也与太宗的御容像有关。


据说城破之后,张孝纯拿起刀想自杀,身边的人见状立即抱住他,把刀夺了下来,最终成了金军的俘虏。太原府的通判王逸则决心誓死殉国,他“登阁抱太宗御容”,命人放火烧楼,王逸最后和太宗御容一起葬身火海,英勇就义。宋代皇帝的御容肖像,通常有两种形制,一是画像,二是塑像,宋代的史料在用词上往往将前者称为“御容”“圣容”“真容”,而把后者称为“神御”。从史料的描写上来看,王禀背着跑去跳河的太宗御容像,当为画像,因为他在突围之时不可能背着一尊塑像到处跑。而王逸登上阁楼前去拥抱的太宗御容,大概是塑像,因为如果是画像的话,抱着的举动就有些怪异了。


北宋亡国之时,自杀明志的忠烈人物数不胜数,但有意思的是,在这两个殉国故事中,忠臣烈士为什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城破之后与宋代皇帝的御容肖像一起赴死呢?


此举比一般的自杀,在慷慨赴死的路上可谓更加轰轰烈烈,而且黄泉路上有皇帝相伴,也算没有白死了。可是,试想一下如果是在平时,焚烧或毁坏宋代皇帝的肖像复制品,无论是画像还是塑像,绝对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宋刑统》规定的“十恶”中的“谋大逆”和“大不恭”,分别是指“谋毁宗庙”“盗大祀神御之物”等犯罪情节。在皇权政治之下,御容肖像在法律上当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毁坏它,跟毁坏宗庙的性质是差不多的,而将御容从官方供奉之处背出来或抱出来,其性质也与偷盗大祀神御之物无异。


但王禀和王逸在城破之日,与御容肖像一起殉国的举动,在当时却得到的都是坚贞不屈的忠义好评。这恐怕是因为御容肖像与一般的宗庙祭祀品或帝王物品不同,它不是抽象地代表皇帝或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而是皇帝本人的“克隆人”,即作为皇帝肉身的物象化身,御容肖像在实际生活中是被“拟人化”了的,见像如见人。一旦城破之后,御容肖像落入金人之手自不在话下,金人也一定会毁坏敌方皇帝的御容肖像以泄愤。



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当金人在毁坏宋代皇帝的画像或塑像的时候,就犹如“鞭尸”一般,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毁坏一幅画,或一尊雕塑,更是把在精神上羞辱宋朝皇帝的举动形象化了。当宋人看到自己的“皇帝”在自己面前碎为纸屑,或被一把火烧得灰飞烟灭的时候,那种惨痛的震撼将是痛心彻骨的。因此,抱着御容像一起死,不但是忠臣烈士的以死明志,也是为大宋皇室和朝廷保存了最后一点脸面。而且忠臣烈士与皇帝一起赴死,更能激励绝望之中的大宋军民,在心中生出君臣之间同生共死的特殊情感。


不过,对于大多数自杀殉国的忠臣来说,抱着皇帝的御容一起赴死的壮烈场景却并不多见,这是因为宋代皇帝的御容画像或塑像其实是一种比较稀缺的神圣资源。除了京城以外,在地方上只有少数几个州县才有资格获得和供奉宋代皇帝的御容肖像。王禀和王逸所在的太原城,正是这样一个特别的地方。宋太宗即位后,为了天下一统的大业,也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曾亲率大军,北征太原,以武力解决掉了五代十国中最后一个负隅顽抗的割据势力——北汉。攻灭北汉、攻克太原,成为宋太宗一生军事上最亮眼的高光时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有关宋代政治史和艺术史的通识读物。作者黄博围绕宋代帝王肖像的史实与逸事,看图说话,分析考辨,绘制出一幅别致的宋代政治生活画卷。全书以轻快的文笔驾驭严谨的学术主题,拥有象征意义的宋代帝王肖像,在两宋的外交往还、军事对峙中发挥了“如朕亲临”的神奇效果,更在北宋的败亡离散中,催生出一幕幕“誓死保卫御容”的动人故事,体现出帝王肖像的视觉展示对于皇权运作的重要性;同时,透过御容殿的迁转与重建,以及皇帝肖像对神仙与先贤圣人的“角色扮演”,揭示了仪式背后皇权与士大夫、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为宋代政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全书图文并茂,彩色印刷,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阅读趣味性。


作者简介


黄博,1982年生,重庆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藏学和宋史。著有《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10—13世纪古格王国政治史研究》等。


名家推荐


这是一部别致的著作,一部用帝王的肖像记载串联起来的宋代政治生活史。构思新奇,出人意表。大量围绕着宋代帝王肖像的史实、逸事乃至传说,都被黄博融为一炉。学术话语可以写得这样秀色鲜活,直让人亲近。

——王瑞来(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挖掘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历史生活侧面,条析宋人关于“御容”的各种制度,梳理两宋帝王的“御容”绘制,从试图装扮神仙,到努力出演先贤圣人“哲人王”的角色转变,黄博用轻快的笔调,在横与纵两个维度上绘制出了一幅前人不太关注的历史场景。

——包伟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在帝制时代,君主肖像画具有无可替代的政治意义、文化内涵与社会影响。著者开拓性地融汇政治史、美术史与社会史的视野与方法,以貌似庄严的帝王像为绾结的线索,以生动有趣的故实为镶缀的璎珞,独运机杼地编织出天水朝别具一格的政治生活图卷。令人披阅之下,不禁击节而赞:帝王像也有如此出彩的对照记!

——虞云国(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对历史进行抽象或粗线条的论述容易,对历史细节的描述和研究最难,还原历史的真实更难。本书以宋代皇帝的御容画像为切入点,讲述宋代历史及宋辽金之复杂关系。选题之巧妙,文笔之细腻,对历史人物解剖之准确,对历史细节还原之真实,实远胜于一般的通论性著作,也比专深的研究论著更具吸引力,可谓慧眼独具。

——仲伟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溯源”是山西人民出版社旗下图书品牌,邀请专业历史学者执笔,旨在打造一套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叙事流畅性的中国史系列丛书。着眼于一个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与事件,以独特的视角,管窥全豹,追本溯源,将历史学推向大众。目前已出版《大宋开国》《盛唐之子:唐玄宗的成败》《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生活》《盛唐奠基:贞观之治的开创》《沙陀往事:从西域到中原的沉浮》等五种。


~the end~

更多往期精粹


黑孩:一寸风情

刀郎新歌在骂谁?公道自在人心!

《黑炮》成就了刘子枫这匹黑马,开创了貌不惊人也能演一号的先河

《黑炮事件》摄影王新生,去天国的路上,一定还带着一打冰啤酒

在监狱里,他把世界上该走的地方都走了

命运对每个人无限残忍也无限宽爱

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固化和定向思维,但文学是自由和开放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