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近读 | 徐红刚:用情怀和 理念作包装的书,读起来容易睡着

2016-12-20 最近读 学而优新媒体


△ 徐红刚


“最近读”是学而优新媒体全新推出的栏目。我们每周邀请一位学而优的新老朋友,就阅读、写作等问题进行同题采访。


我们期望读者可以透过这些问答,了解他们的阅读近况,并通过采访拼图,呈现出一幅思想的图景。



学而优新媒体:最近读到了哪些好书?

徐红刚:如果说繁体中文的,最近读的几本好书在我的微信公众号“视物如睹”(seeing-as)有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不过,有一本香港导演、演员张坚庭(广州人应该知道他开的“表哥”茶餐厅)的书《清唱集》非常有意思,它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明报》专栏结集,不仅写他的影视圈见闻,也写他到世界各地的游记,包括当年陪父母第一次从香港回广州的感受,虽然过了三十多年,并不因为是报纸文字而速朽。最有趣的是,他打电话给早就嫁给英国人的前女友,问她能不能给他这本书写个序,她竟然也答应了。

 

 

学而优新媒体:当前的阅读兴奋点是什么?

徐红刚:韩国。应该说这三四年来我的阅读范围逐渐缩小,现在专注于1945年光复后的韩国现代史这块。我翻了一下我的豆瓣读书记录,去年最后一天读的是韩国高丽大学前校长金俊烨的回忆录《我的长征》五卷本,这套书简体中文版断断续续由三个出版社花了13年才出齐,事实上金先生早年从侵华日军强制征召的韩国学生兵营里逃出来,踄涉几千里参加重庆的韩国光复军,此后一直致力于中国学研究,中国的北大、复旦、浙大等几所高校的韩国研究科系都是在他支援下设立的。


但就我个人阅读所及,发现中国的韩国学研究,好像并不全面也不深入,高校以研究韩国古代史和现代经济建设为主,市场上出版得比较多的也是接受度高的韩流小说及相关周边产品,对于韩国如何从一个贫困封闭军事独裁的国家成长为现代化民主发达国家,原创中文书和翻译成中文的韩文书都少得可怜;而且,国内不少研究韩国的学者,可能懂英文但不懂韩文,所以就闹出过笑话,把高丽大学(Korea university)译成朝鲜大学或者韩国大学;另外,韩国的现当代严肃文学也翻译得太少,像赵廷来、黄皙暎、崔仁勋的经典小说,有的人译本还不如台湾多。


庆幸的是,最近读了崔仁勋的《灰色人》,可以说是今年读过的最好的小说。其他韩国题材的书包括“韩国传奇政治家族系列《朴正熙》、《陆英修》和《朴槿惠》这朴家父、母、女三人传,除了《陆英修》是国内翻译的她的首部传记外,另两部适合做入门读物,但对我来说浅了些。目前国内出的最好的朴正熙传记是韩国名记者赵甲熙的《总统朴正熙传》4卷本,虽然韩文原著一共13卷。中韩建交后不久出了一些比较好的书,如朴正熙总统的秘书室长金正濓的《韩国经济腾飞的奥秘:“汉江奇迹”与朴正熙》、北京大学学者尹保云的《韩国为什么成功:朴正熙政权与韩国现代化》及2005年出版的韩国浦项制铁公司创办人朴泰俊传记《世界钢铁第一人》。相比以往国内出过的金大中及其夫人李姬镐、跳崖自杀的前总统卢武铉等韩国进步派人物的自传或回忆录,上述这些被称为保守派的书也值得一看,因为就韩国而言,保守并不意味着开倒车或者反动,只是他们关注的重点或努力的方向不同而已。朴正熙虽然被一些人称为独裁者,但由于他带领韩国走向现代化,在近年的民意调查中被选为最受欢迎的总统,支持率是第二名的金大中的两倍多。


另外,半年前有新闻预告说前总统全斗焕及其夫人的回忆录也将在今年内出版,眼看今年快过完了,希望不要跳票。全斗焕虽然是光州事件主谋,但向历史交待留下说法也是必要的,真不希望他像当时的总统崔圭夏那样把秘密带进坟墓。正因为如此,今年夏天我海淘了与金大中、金泳三合称“三金”的前国务总理金钟泌回忆录(韩文)。如果看过以卢武铉为原型的电影《辩护人》,也可以找同名小说读读,书比电影更饱满,背景交代更清晰,人物的转变也不像电影中略显突兀。我2014年5月在韩国釜山一家书店见过韩文版,没想到半年后简体中文版就引进出版了。


在釜山宝水洞书店街


在文艺思潮方面,首尔大学教授白乐晴的《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与人:分裂体制下韩国的视角》是上乘之作,可惜出版于1998年,我是从孔夫子旧书网买的;日本学者写的《思想者的足迹:池明观》也值得一读,日本在韩国研究的某些方面甚至比韩国本身还要全面。诗歌方面,近年在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中领先的诗人高银已有三本诗集中文版出版,我买了两本目前只读了其中的《唯有悲伤不撒谎》,不过我更期待写过《五贼》的诗人金芝河的诗集出中文版。娱乐方面,我推荐《韩国影视讲义1:电视剧》,我看的是台湾繁体中文版,读完发现正是因为韩国电视人的用功才使得韩剧走向世界(体制原因另算),有剧作家写剧本甚至写得要住院治疗;这本及另一本我不感兴趣的谈综艺的书完全可以引进出简体版,相信会有市场的。



学而优新媒体:最近会重读一本书吗?

徐红刚:前几天收到《南方周末》第五任主编游雁凌先生寄来的他的回忆录《在这里读懂中国》精装版,去年看过两个平装版后写了篇考据式书评,最近游先生看到后认为写得比较中肯,经人联系上我,电话聊了12分钟并送了我这本书。此前我和他素不相识,这次收到书后又重读,它的最大特点是用事实材料说话,而不是用什么情怀、理念作包装打嘴炮,这几年一读到那种只泛泛而谈理论的书就容易睡着。



获赠《在这里读懂中国》


学而优新媒体:最近在琢磨什么问题?

徐红刚:健康。我现在湖北老家,虽然距离北京有1000多公里,雾霾还是有一定影响,我的鼻子这些天就非常不舒服。7月份我妈做了个手术,我陪护了三个星期,花了六万多,好在医保报销了一部分;近来又听闻有前同事的家属得了重病,治疗费是个大问题,众筹效果不一定好。我就买了个商业保险。11月份为家里买了个净水器,因为现在乡镇污染、垃圾也很多,只能自救自保了。



学而优新媒体:近来印象最深的一次交谈,是怎样发生的?

徐红刚:11月底有事回了趟广州,距离5月份离职后已有半年了,见了几个老朋友、老同事。我跟人交谈喜欢一对一,人数超过三人就觉得太嘈杂聊不出什么。印象最深的是跟教我韩语的金老师的聊天,她是韩国人,几年前随在韩国企业中国分公司工作的丈夫到广州生活,我2013年报了一个韩语学习班,当时我是班上唯一男生,女生学韩语多半是追韩剧粉明星,我在课上明确回答是对韩国历史感兴趣。金老师去年报了广州一所大学的汉语硕士班,前不久刚考了汉语水平考试(六级)。要知道,她有三个孩子,平时要接送他们上国际学校并做饭,她读的是全日制课程!我非常佩服她!她说就算以后回韩国也会继续学汉语,想写一本教韩国人学中文的书,做个中国通。

 

学而优新媒体:在你生活的城市,有你喜欢的“文化场所”吗?

徐红刚:我在广州生活了八年半,现在虽然暂时离开了,还是想回来。以前去中大那一带常去文津阁二手书店,有时也到学而优看看,人文社科选书很好。



学而优新媒体:最近一次旅行是去哪里?

徐红刚:到广州后顺便又去了深圳、香港,香港是我去过最多的城市,从2008年至今有好几十次吧,最爱逛书店,最近发现太子地铁站附近有家“我的书房”二手书店很不错,《清唱集》就是在那里买的,才十几港元。


香港太子地铁站附近的我的书房


学而优新媒体:可有推荐的网站、app或订阅号? 

徐红刚:我几个月前把所有新闻资讯类app都卸载了,近十年来几乎每天都在刷的网站是豆瓣,很多书讯、影讯都是通过豆瓣友邻知道的,订阅号比较喜欢的是“经济观察报书评”,当然感兴趣的话题才会点开看。



学而优新媒体:可以谈谈你正在进行的写作,或者计划中的写作吗?

徐红刚:去年10月开始在报纸开了个专栏,谈书、电影和旅行见闻,以后要出书的话应该也是围绕韩国现代史,我也立志做个韩国通。



*  徐红刚,前媒体人,曾在广州媒体工作八年有余,现暂居湖北。喜好读史,专研韩国现代史,在南方都市报评论周刊开设有“书影游踪”专栏。


“最近读”往期:


1、止庵:重读夏目漱石的《心》,简直完美至极!

2、戴新伟:有文学真好,它是现实生活的救赎

3、李长声:我们能像日本人知道杜甫那样,知道芭蕉吗?

4、李辉:我的阅读不是跟着潮流走的

5、野夫:偶尔也读一些诗,读来皆可下酒

6、胡文辉:在生活空间上,我是实用主义者

7、胡发云:阅读能让你发现这个社会的荒谬

8、陈四益:好书理当坦诚、真实、无讳饰,有真实的历史

9、李公明:通过读书,向天空挥动拳头

10、余少镭:从南到北,读书变得很奢侈

11、李淼:现在忙来忙去,也是为了早日得到读书的自由

12、凌越:和纸媒的衰败相比,出版业倒是渐入佳境

13、黄小鹏:我一直都在某个系统的灰色地带做事

14、薛史地夫:我们超英赶美,误解了许多中华传统哲理

15、李亚伟:这些年的文学,让人提不起阅读的瘾头

16、刘庆元:这个时代,并不像你所想象的那样需要你

17、王宝珍:读书是了解这个世界的方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