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一次我要自己找到炬火 | 未来的事

南都观察 南都观察家 2019-07-26


又到了一起来看“未来的事”的时候。南都观察会定期推荐我们认为有意思的未来活动,可能是某个周五下班后就能参加的分享会,可能是需要花掉整个周末才能逛完的展览,甚至可能必须请假才能抵达现场……


这些活动发生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会在你的心中埋下一滴小小的热情,也可能会让你有些失望,但它们都再一次指向未来。编辑部的同事也会藏在其中一些活动里,有时候是去帮忙,有时候是去围观,有时候过了很久很久,会突然在一些文章中闪烁出这些活动的细节。


让我们一起去到未来。也许在某个活动里,我们会见到彼此。(长按或者扫描图片二维码可以了解活动详情)



今天的第一份活动推荐依旧要献给“大自然”,献给那个与我们渐行渐远的乡土中国,意外也不意外。意外的是,乡土自然总会以某种形式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具体是何种形式却愈发不可预见,就像那三个活出城市的野居青年,那一对与竹鼠为伴的华农兄弟;不意外的是,乡土自然成为了一个永远存在的历史范畴,每当我们试图解释当下的某一需要、动机、行为,“回家”则是必然的方向,就像恩格斯为了弥补马克思对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表达缺失而写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首都图书馆自2003年举办至今的“乡土课堂”也是其中一例。1月5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学术带头人董绍鹏将以“自然之石佑人间平安,管窥民间石敢当崇拜”为题带来一场科普讲座。他将从“石敢当崇拜”这一民俗出发,再一次回到以现代性的眼光看来既古老又神秘的自然世界,再一次探寻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变与不变。



如果仅仅将重回乡土自然视为一场回家之旅,那我们一定遗忘了仍然有一些人正与乡土朝夕相处;如果仅仅将乡土自然看成渐行渐远的对象,那我们一定不知道这群致力推动乡土教育的逆行人。


教育是否应该统一为固定的程式?若是,它肯定会带上浓重的城市烙印;若不是,乡土教育的特性应该为何?它一定是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学校吗?它还要为我们编织美丽乡愁的文化想象而牺牲自己多久?这一系列的问题并不容易回答,莫衷一是是可以想见的结果。但往往令人唏嘘的是,最需要得到答案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最无权给出答案的人。


但至少行动是有迹可循的。十年前在贵州省长顺县开始的农村教育尝试,被制作成纪录片《这方热土这方情》。该片完整地记录了学术界、政府,以及民间教育机构,以乡土教育探索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小而美、小而优的过程。也许,我们可以通过这部纪录片来试着接近答案。



当然,对于那些处在乡土自然与我们渐行渐远的大背景中的逆行人来说,想要拉近自己与自然的距离不一定是身入乡村,还可以在城市中打造一个“平行城市”。


以上海为例。在上海市徐汇区某时空裂缝处,一个只能存在48小时的城市将会在1月19日-20日成为现实。在这里,你能享用到一顿丰盛的剩食(表面有破损或临近保质期,但依然可食用)派对,你能见识到刚被打捞上来的海洋垃圾,你能彻底摆脱衣柜里的“前任”,你能从二手书店中获得大量的一手知识,你也能聆听到“城市英雄”现场的分享。而更重要的是,你能在这个城市里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会如何在保证自己个人利益的同时,分一杯羹于自然。


就如此活动的主办方提出的宣传语——寻找对自己好,对地球也好的365种生活可能性。环保的观念的确需要这样的转变:不再只是强求一个人如何大公无私,而是鼓励其与自然平等相待。



不同身份的人,选择拉近自然距离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原创,就是艺术家们对自然最好的致敬。浪漫主义诗人爱德华·杨格就曾认为,“独创性作品可以说具有植物的属性:它从天才的命根子自然地生长出来,它是长成的,不是做成的”。


丝绒陨就是这样一位诗人艺术家。在十余年与诗歌为伴的日子里,写诗已成为他的生活方式,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而必然。据说他累计的诗作已有数千首之多,因为没什么事业心,大量诗作被他直接挂在豆瓣网上或自己印成诗集作为馈赠朋友的小心意。


但如同浪漫主义艺术家们最后也不得不屈从于职业生存压力的现实,《年轻人,请忍受一下》便成为了丝绒陨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诗集。1月5日,码字人书店与武汉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年轻人,请忍受一下》丝绒陨新诗集全国首发分享会。会上,包括丝绒陨在内的五位青年诗人将会展开对谈,如果你也希望属于自己的诗作有朝一日能够“自然生长”出来,不妨去听一听这些先行者的经验。



然而,“自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当我们取其广义的概念。如果我每天放学都要完成家庭作业,那写作业就成为了我的自然法则;如果我每天睡觉前都要刷一刷手机再入睡,那某天因生病吃药而在没有刷手机的情况下入睡就算是颇为特别的一天;如果我能用阅读填满我的2019年,那么,读书就将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延绵到比2019更远的未来。


有没有想过让阅读成为自我人生的自然法则?相较而言,“知识速食”更容易成为自然法则中的一员。如今,很少有人能够完全做到拒斥知识,抑或是什么也不读。原因非常明显,外部现实的巨大压力迫使我们急于寻找慰藉,所以当我们发现物品可以作为这一慰藉时,我们就皈依了“拜物教”,当我们后来发现知识可以作为这一慰藉时,我们又成为了“知识付费”的忠诚客户。


但是,真正的阅读毕竟不是快餐,如果你想品尝欣赏它,那你就必须要拿出“好饭不怕晚”的耐心与决心。如果你想指望它成为某种化解焦虑的慰藉,恐怕不会起作用,因为那些皇皇巨制的思想圣餐不仅解决不了你的实际问题,还会占用你许多的时间,最终让你更加焦虑。那为什么我们还要阅读?答案其实已经蕴藏在这26本书中。就一起阅读吧,你不需要再等待普罗米修斯为你送来炬火,这一次,你要自己去找。



本周日下午,南都观察将带来新一场“年度对话”,我们邀请了五位不同年龄和领域的嘉宾,围绕“中年”的不同面向展开一次对话。这其中,有人走过不惑之年,继续坚守前行;有人则刚刚作出选择,转入下一个路口;有人更想借此机会问问前辈是怎样翻越了一座座山丘。顺势而行,还是逆流而上,或者另辟蹊径,丰富的人生状态,映照出社会的不同可能性。


穿过山海,经历跌宕,一切是否如当初所向往?与自己,与他人,更与世界对话,每个人的选择,都决定着潮水的方向。


如果你已经错过了本次对话的观众报名,或者你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亲临现场,没有关系,下面的二维码指向本次活动的直播。



除了以上这些活动,不妨再点击下面的两张图片,它们是南都观察前两周的“未来的事”,有些有意思的事情仍在未来。



“未来的事”推出一个多月以来,我们推荐了不少活动,也去到了其中一些的现场,以下两张图片及对应的链接分别是我们在苏州的“基金会发展论坛”和沧州的“农村垃圾分类经验分享、交流会”上的一些新发现,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在某个现场也见到你——


____________

“未来的事”接受各种有意思有意义的活动推荐,请尽早将包含完整信息(时间、地点、议程、介绍等)的活动链接和推荐语发送至邮箱 guancha@nandu.org.cn,如果能再附上活动主视觉,或者主办方最喜欢的几张大尺寸的照片,编辑部会更开心。


欢迎和我们联系,周末愉快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