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奖金10万,一个不是摄影奖的摄影奖

2016-06-03 拍者

点击左上角蓝字订阅"拍者"



最近,摄影圈里被一则消息刷屏了:

阮义忠摄影人文奖设立。

一、奖金挺高的,10万;

二、组别挺少的,只接受组照投稿;

三、门槛挺“低”的,只要跟人文有关,不限摄影类别;

四、奖项名称挺意外的,并不是传统的“人文摄影奖”。


以上四点,除了对第一点只有“眼馋”的份外,对后面三点,拍者君还是很感兴趣的。

所以,拍者君与阮义忠先生进行了一次简短的对话。



阮义忠



对话阮义忠


拍者君:

为什么只接受组照投稿,而且至少需要20张作品,您如何理解组照和图片故事?

阮义忠:

单张照片虽可显现摄影者的表现力,但看不出他对拍摄对象的关注程度。组照可看出他如何切入主题、叙述现象、道出自己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可反映出摄影师与对象之间的关系。20张照片是门坎,若观察不够细微、周到及深入,是会露馅的。


拍者君:

一般跟人文相关的摄影比赛,大家可能都会认为只有纪实类作品可以参赛。而这次的比赛,明确表示并不限摄影类别。以商业和纪实为例,您认为在人文领域,前者能与后者相抗衡吗?

阮义忠:

商业也是人的行为之一,优秀的商业摄影有艺术高度、具备人文精神。著名的时尚摄影师Richard Avedon、Irving Penn都做到了这一点。而纪实摄影若是拍得不够好,相当于记流水帐,会非常乏味。无论文字或图像的表达,若做不到生动与深刻,就不可能是好作品。商业摄影与纪实摄影属于不同领域,各有各的好,没有抗衡的问题。


拍者君:

看过您之前对奖项名称的解答,但并未解除我的疑惑。“人文摄影奖”,是摄影里的人文类别奖。而“摄影人文奖”,其实并不是一个摄影奖,而是给人文奖设置了一个“摄影”范围。您对此怎么看?

阮义忠:

“人文摄影奖”易让大家认为是针对纪实摄影而设。“摄影人文奖”范围较广,任何摄影手法,只要表达出对生存环境的珍视、对人间事物的关怀,让观者感受到生命的厚度、情感的温度,都是富于人文精神的。可以这么说,它不但是摄影奖,也是人文奖。



▲ 作品选自阮义忠摄影集《人与土地》



摄影人文奖成立宗旨

阮义忠


拍照四十多年,摄影从我的工作、兴趣,已转为理想与信仰。常年透过拍照体悟人生,摄影对我不只是艺术表现,也是人格养成。写书、展览、教书、办杂志,都是希望传播自己深信的价值观。

我一直认为,摄影的本质是发现与记录,也就是向外观看,找到事事物物之间的关系,将其捕捉,把意义传达给更多人知道。文学、艺术的价值正是在此:让别人的生活经验成为自己的成长参考,然后把刻骨铭心的领会表现出来,供另外的一些人借镜。有人共鸣的世界才是温暖的、幸福的,也才能看到希望。

自从计算机及数码相机、手机摄影普及后,摄影的技术门坎变得非常低,却也使得人们开始不尊重对象,不珍惜快门机会与缘分。一位再了不起的摄影师,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百分之五十的创作者,另一半的功劳,应该属于镜头前的人事物。

从台北艺术大学退休后,我在各大城市开设工作坊,时常有机会参加各地的摄影节、担任各项摄影比赛评审。在此期间,除了实地感受各地摄影活动的蓬勃,也观察到目前流行的摄影表现严重偏向观念性,人文精神逐渐稀薄,令人忧心。

摄影也是一种价值肯定,是打开视野、心门,与外界沟通的管道。能肯定外在的好,自己的内在也会更丰富。仅在意表达个人的巧思、观念,轻忽对象的意义,易使影像沦为手段而非创作目的。当然,并非纪实才叫人文,任何摄影手法,只要表达出对生存环境的珍视、对人间事物的关怀,都是富于人文精神的。

如今,观念性、艺术性的摄影表现享有相当大的鼓励,纪实摄影及长期关心某个主题的工作方式,虽然也有若干奖项特别予以关照,但仍需更多有志一同的人士,在各自的岗位上推波助澜。

个人从拿起相机的那天开始,始终如一。摄影增加了我的生命宽度,我也应该在有生之年为它多尽一分力。基于许多朋友、学生的鼓励与支持,我决定成立一个摄影人文奖,期望对目前摄影表现失衡的状况稍作平衡。

达成这个理想与目标,需要很大的福报,唯诸佛眷顾、众缘合和而可得。在此,容我向所有直接、间接帮忙的朋友深深致谢!


2016年3月于台北



▲ 作品选自阮义忠摄影集《正方形的乡愁》



为什么是摄影人文奖


近年阮义忠先生的身影频现大陆。从2013年开始,他在台湾及中国大陆各城市开设工作坊,小班制(每期7-10人),传授美学理论之外、手把手教习传统暗房技术,期间展览、讲座活动不断,与内地学员接触频密。亦常有机会参加各地摄影节、担任各项摄影比赛评审。他的体验是,除了实地感受到各地摄影活动的蓬勃,却也观察到目前流行的摄影表现严重偏向观念性,人文精神逐渐稀薄,令人忧心。

这萌生了他潜藏已久的想法:为华人摄影设立一个奖项。因如今观念性、艺术性的摄影表现均享有多个奖项的激励,而纪实摄影及长期关心某个主题的深入工作方式,却少受关照。但他指出:“并非纪实才叫人文,任何摄影手法,只要表达出对生存环境的珍视、对人间事物的关怀,都是富于人文精神的。”

结合阮义忠个人的成长与创作道路便不难理解其为何会对“人文”情有独钟。六七十年代的台湾,年少成名的他正受到当代文化潮流存在主义、法国新小说、欧美观念艺术、前卫敲打乐曲的激烈影响,一心想要脱离农家子弟的生长背景,认为要现代就必须反叛传统,不带现实生活的人间性和泥土味。这同时表现为只对自己的存在有莫大的兴趣,对别人漠不关心……但是,照相机就像一面镜子,从40多年前拿起它的那天开始,他不禁质问自己:你看到的东西对你有什么意义?而他看到了伴随自己成长的怨恨。他发现自己无法在怨恨的生活方式中找到创作题材、发现要肯定的意义。“一直到现在我还不很清楚,自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熬过那个拒绝土地、拒绝生活的阶段。我只知道,没有任何单一事件能使我解开那怨忿的纠结。”

随着《人与土地》、《北埔》、《八尺门》、《四季》等系列作品的持续多年的跟进拍摄,阮义忠在人性最真诚、善良的一面中,求得了庇护。他发现,拥有这种可贵气质的善良人们,都是那么认命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工作、努力地生活着。他们大多是没念过什么书的乡下人,一切教育来自劳动,来自土地。这令他重新敬畏的沉默与宽容的土地,不觉间使他真心拥抱曾被视为可耻包袱的成长经验……。后来的阮义忠每当回想及此,便感激道:“摄影增加了我的生命宽度。”

法国声誉卓著的摄影家尚‧杜杰德先生在观看阮义忠作品时发出感叹:“尽管文化不同,西方与东方得以聚首。摄影借着深邃的影像告诉我们,这世上没有疆界,只有人。”这位对阮义忠有知遇之恩、曾深刻地影响和启发过他的摄影前辈,也助推了阮义忠创办了影响一代华人摄影家的中英双语杂志《摄影家》。而这十几二十年,其译著及个人出版也开始对新一代摄影青年产生着影响。因缘成熟,阮义忠在大陆开始了他一城一地的工作坊。

“我与摄影,早已不是喜欢与不喜欢的关系,而是我对它有信仰、有使命,希望透过摄影来传达一些理念,但这还不足够,我也应该在有生之年为它多尽一分力。”如其在“摄影人文奖的宗旨”中所言,基于许多朋友、学生的鼓励与支持,他决定成立一个摄影人文奖,期望对目前摄影表现失衡的状况稍作平衡。

这个想法也得到了艺术家陈丹青及摄影家吕楠的积极响应。在人文奖组委会的首次会议中,当阮义忠先生向在座征询奖项名称是否冠以个人名字时,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不管以什么名字命名奖项,都会有异议,所以平息异议的唯一办法就是你的质量。叫什么都不重要。”以纪实风格著称的摄影家吕楠,亦是首次接受邀请而担当此类活动的评审。“一座奖项的高度有赖获奖者的作品深度、力度与专业素养,评审环节至为关键。”

关于定名“摄影人文奖”而非“人文摄影奖”,组委会在经过讨论后一致倾向于“要尽可能地在各个面向上做到开放,不僵化;我们不鼓励模仿,不鼓励重复,而是鼓励讲述你自己的语言,要对自然、对人有新的认识、新的看法。这几乎涵盖了生命所有的一切。”哲学家斯宾诺莎说:“智者不是对死亡的思考,而是对生命的思考。”所谓人文,就是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对生命的向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153o2hla0&width=500&height=375&auto=0



阮义忠摄影人文奖设为每两年一届。

第一届于2016年6月1日启动征稿至9月30日24时(北京时间)截止。

经由初审7位评委、终审4位评委而最终选出获奖者1位,并授予10万元整人民币(税前)的奖金。



▲ 作品选自阮义忠摄影集《失落的优雅》



阮义忠摄影人文奖征稿细则


【征稿要求】

①  不限地域,两岸三地、乃至全球华人摄影师均可投稿;

②  不限年龄,符合当地法律规定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均可投稿;

③  富于人文精神的摄影作品,包含纪实摄影却不限于纪实摄影,任何摄影手法,只要表达出对生存环境的珍视、对人间事物的关怀的摄影作品均可参加;

④  每组作品须提交20-40张照片(格式为jpg,像素大小2MB内,最长边像素1500-2000)、创作自述500字内、个人简历500字内;入围后需要原尺寸图片,具体尺寸以邮件通知为准。

⑤  截稿日期:2016年9月30日24:00(以北京时间)。

⑥  注意事项:阮义忠摄影人文奖终审评委、初审评委及组委会人员的直系亲属谢绝参赛。


【评选说明】

评选分为初审和终审两个阶段;最终选出第一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获得者一名;人文奖前三名将获邀参加颁奖典礼;所有环节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征稿平台】

人文奖官方邮箱:juanijongphoto@163.com(注明 人文奖 字样;文件名称以英文或数字命名,勿以汉字命名)

欲知征稿详情,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阮义忠 Juan I-Jong

摄影家、摄影评论家,阮义忠摄影人文奖创始人。

1950年出生于台湾省宜兰县,就读头城高中时开始作钢笔画,勤读哲学、文学书籍。

大学联考落榜后,于《幼狮文艺》任编辑,发表大量插图,并替上百本书刊设计封面。

1972年于英文《汉声ECHO》杂志社工作,开始拍照。

1988年开始于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任教,2014年以教授资格退休。

1999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之后,成为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的志工,投入慈济为灾区50所学校重建的纪录工作,之后与其夫人袁瑶瑶合作,为慈济志工作传。

2005年起担任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2007年获颁台湾东元科技文教基金会人文奖。

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选为年度全球华人五十位魅力人物之一。

2012年照片故事集《人与土地》、《台北谣言》获选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

2013年获颁第一届全球华人传媒大奖“摄影文化贡献奖”。

近年来于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深圳商报、生活月刊等媒体撰写专栏,并在大陆各城市开设摄影工作坊。



- The End -

图文资料由阮义忠摄影人文奖组委会提供

编辑:小麦



拍者微信:ipaizhe

投稿地址:paizhe.com

合作邮箱:ipaizhe2016@yeah.net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悬崖村"的儿童节 | 善良的孩子们 | 外语好的摄影人 | 李易峰超跑车祸 | 被遗忘的国境线 | 800米悬崖徒手求学路 | 大同富商特大绑架案 | 战时爱情 | 重拍年轻时的恩爱照片 | 疯人院 | 艾滋女童求学记 | 职业影像"造假者" | 持枪者 | 百年皇城 | 晚清档案 | 建国初期明星素颜照 | 军事摄影 | 富二代的私密生活 | 遭遇性侵时穿着什么 | 旅行照片拍摄技巧 | 私闯禁地 | 荷赛颁奖 | 警局摄影师的13万张底片 | 是谁买了北京"豪宅" | 西班牙AV女优 | 北京"睡神" | 镜头下的私生活 | 春光不可负 | 思春期的制服少女 | 抑郁症影像调查 | 无码照片 | 历史著名"假"照片 | 地铁女 | 蛇精病摄影师 | 女洗手间 | 保镖学院 | 最想销毁的照片 | 毒品诱惑 | 小黑裙上位史 | 广西16岁婚姻 | 爱情违法的地方 | "复活"老照片 | 2016荷赛 | 排队的中国人 | 人体冷冻过程 | 梦露裸照拍天价 | 目击大爆炸的摄影记者 | 距离天津爆炸点15米处 | 王林的“摄影术”|  现场勘查试衣间  | AV工作者的B面 | 匪帮大叔的“朋友圈” | 你离VII有多远 | 如何拍出大长腿 | 摄影师脱了 | 拿相机的女人 | 空中裸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