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袭前的伊斯坦布尔,马格南大师痴迷的摄影圣地
▲ 点击左上角蓝字订阅"拍者"
上次关注伊斯坦布尔,
是因为摄影师Yener Torun,
这座古老的土耳其城市,
在他镜头中是这样的:
▲ Yener Torun(点击摄影师名字,阅读全文。)
而当它再度进入拍者君的视线时,
看到的却是这样的画面:
伊斯坦布尔街头的人们,
脸上弥漫着悲伤、恐惧与无助。
▲ 当地时间6月28日夜间,伊斯坦布尔一机场发生自杀式恐怖袭击,已致多人死伤。
我们不谈论恐怖袭击,
只是想通过一些人的镜头,
“走进”伊斯坦布尔,
这座散发着神秘古韵,
又满是现代气息的城市,
发生恐怖袭击之前的样子。
Ara Güler
Ara Güler出生于1928年,因为富商父亲的广阔人脉,从小便开始接触艺术界人士,接受艺术熏陶。高中时加入过电影俱乐部,并曾走上戏剧之路。
不过,一切在1950年迎来转变。那一年,他放弃了电影事业,进入伊斯坦布尔大学学习经济,并成为了土耳其一家报社的摄影记者。
从加拉塔大桥到巷子里的小茶馆,从圣索菲亚大教堂到墓地,上世纪50至60年代,他几乎拍遍了伊斯坦布尔的每个角落。
也是在那个时候,Ara Güler遇到了Marc Riboud和Henri Cartier-Bresson,并受邀加入了马格南图片社。
但无论之后他走过多少国家或城市,接触过多少声名赫赫的大人物,伊斯坦布尔依然是他“最杰出的代表作”。
这座城市的呼愁经由他的镜头,成就诸多“永恒”,他也因此被称为“伊斯坦布尔之眼”。
呼愁:在土耳其语中意为忧伤,指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失落感及由此引起的心痛与悲伤。
Ara Güler的摄影哲学,非常重视人的存在。
他认为摄影是一种不会说谎的艺术,因此他沉迷于以这种方式记录历史。
Aydin Büyüktaş
土生土长的土耳其人Aydin Büyüktaş,除了摄影师的身份之外,还是一位数字艺术家。受讽刺小说《平面国》的启发,他将伊斯坦布尔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示给世界。
几个月前,这一系列照片曾引发过极大关注。
他在创作时,混合了一般的拍摄手法,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无人机航拍技术,然后运用数字合成技术,完成最终作品。
一幅摄影作品,捕捉了“我”童年时代的僻静街巷,街巷中的水泥公寓和木造屋并排而立,街灯空茫,明暗对照的黄昏——对“我”来说它代表这个城市,已然降临。
这幅摄影作品吸引“我”之处,不只在于使“我”忆起童年时代的卵石子路,也不在于卵石路面、窗子的铁护栏或摇摇欲坠的空木屋,而是因为它暗示着,随着夜的降临,这两个走在回家路上、身后拖着细长影子的人,其实是在将夜幕披盖在城市上。
奥尔罕·帕慕克在自传体小说《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细腻真实地拼贴出当代伊斯坦布尔的城市生活画卷。
记录一座城市,
对当地人来说,
其联系始终掺杂着回忆。
而在外人看来,
感兴趣的多是异国情调,
或是美景佳人。
“我”在伊斯坦布尔
或是遇见的美景、或是邂逅的佳人、又或是留下的美好回忆,分享一些世界各地网友们在这座城市拍下的美好画面,多认识一点儿伊斯坦布尔。
▲ INS:willwillyjones
▲ INS:mirayucar
▲ INS:p_i_n_a_t_u_b_o
▲ INS:raffaellascozzi
▲ INS:paola_red
▲ INS:tnk_photos
▲ INS:doina
▲ INS:bulentbabaoglu
▲ INS:thomasedde
▲ INS:thesabahdealer
▲ INS:instanbulum
- The End -
来源:INSTAGRAM
每日邮报 摄影师官网
编辑:小麦
拍者微信:ipaizhe
投稿地址:paizhe.com
合作邮箱:ipaizhe2016@yeah.net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800米悬崖徒手求学路 | 云南"杀猪匠" | 盐城龙卷风 | 从毛泽东翻译成为一代外交家 | 大同富商特大绑架案 | 艾滋女童求学记 | 是谁买了北京"豪宅" | 抑郁症 | 保镖学院 | 广西16岁婚姻 | 目击大爆炸的摄影记者 | 距离天津爆炸点15米处 | 王林的"摄影术" | 李易峰超跑车祸 | 2016荷赛颁奖 | 八宝山入殓师 | 春光不可负 | 现场勘查试衣间 | 排队的中国人 | 青山裕企 | 战时爱情 | 重拍年轻时的恩爱照片 | 百年皇城 | 晚清档案 | 建国初期明星素颜照 | 警局摄影师的13万张底片 | "复活"老照片 | 民国女神 | "彩虹"私房照 | 街拍黑马炼成记 | 爱情博物馆 | 疯人院 | 持枪者 | 无码照片 | 女洗手间 | 毒品诱惑 | 小黑裙上位史 | 人体冷冻过程 | 匪帮大叔的“朋友圈” | 你离VII有多远 | 摄影师脱了 | 拿相机的女人 | 空中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