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鲁迅书单
三联鲁迅书单
心灵的探寻
钱理群 / 2014
《心灵的探寻》是钱理群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第一本专著,是国内鲁迅研究界中的标志性作品。这本书可以说是钱理群自己的“鲁迅观”。在他的笔下,鲁迅许多原先不为人们熟知的魏晋风骨、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都得到了展示,在80年代极大地丰富了鲁迅的面貌;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对“鲁迅”进行着投射。
钱理群曾经说过:“我研究他,不是在学院中把他当作研究对象,而是把他当作引导者,首先学会怎样做人,然后有体会,写成书就是《心灵的探寻》。至于人们承认与否是无所谓的。”他这本书并不求在学院体制内得到承认,更在意与公众分享“我之鲁迅观”,进而让大家从“鲁迅”中受益。而三十年来,这本《心灵的探寻》在思想界、知识界,也包括学术界,都得到了应有的好评与重视。
与鲁迅相遇
北大演讲录之二
钱理群 / 2018
钱理群在告别北大讲坛之前的“最后一次演讲”的现场录音整理讲稿,试图把鲁迅还原到历史现场和时代氛围之中,对其生命足迹、思想脉络和文学作品一并进行“文本细读”。
钱理群对鲁迅的读解,超越了知识与学术的范畴:他的课堂,是生命与生命的慰藉、心灵和心灵的对话、思想对思想的碰撞。
钱理群中学讲鲁迅
钱理群 / 2010
钱理群在北京大学讲完最后一轮鲁迅研究后,整理出版了《与鲁迅相遇》,但这并非他的“天鹅绝唱”,退休后,他在几个中学分别开设了“鲁迅作品选讲” 的选修课。2009年又到台湾清华大学讲授了这门课。本书乃根据这四处课程的录音整理而成,每一部分还附选了学生的优秀作业。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修订本)
王晓明 / 2021
一部影响深远的鲁迅思想传记,代表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界努力冲破启蒙话语,力图回到“鲁迅本身”,从个体生存的心理结构和思想困境的角度去重新解读鲁迅的重要尝试。
王晓明先生以鲁迅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为经纬,以其三次努力抵抗自己的“鬼气”和“绝望”为主轴,把鲁迅思想气质中的怀疑、矛盾、阴郁乃至黑暗刻画得深入骨髓,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会在情感和心理的共鸣中,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鲁迅那巨大的精神痛苦和思想悲剧。
作者曾解释如此理解鲁迅的原因,是“想要打破那一味将鲁迅往云端里抬的风气,想要表达对鲁迅的多样的情感,不仅仅是敬仰,是热爱,还有理解,有共鸣,甚至有同情,有悲哀;我更想要向读者显示生活的复杂和艰难,不仅仅是鲁迅,也是我们自己,不仅仅是过去,也是现在和将来”。
反抗绝望
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增订版)
汪晖 / 2008
汪晖1988年的博士论文,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在鲁迅小说世界的复杂的精神特征与鲁迅内心世界之间找到关联的纽带”。作者以颇具原创性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模式,通过对鲁迅思想与文学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做了深入的描述与分析,努力发掘出鲁迅精神结构的矛盾性、复杂性和悖论性特征,揭示了鲁迅历史“中间物”意识的深刻内涵和“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并以此呈现鲁迅小说在叙事原则、叙事方法上的文化心理内容。
声之善恶
鲁迅《破恶声论》《呐喊·自序》讲稿
汪晖 / 2013
本讲稿根据汪晖2007年7月中国文化论坛“首届文化素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上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
汪晖对鲁迅两个经典文本的再阅读和再阐释:《破恶声论》呈现了鲁迅早期思想中对现代性经典问题“什么是启蒙”的思考与回答;《呐喊自序》则蕴含了鲁迅弃医从文的秘密,揭示了他文学写作的根源和动力所在。
汪晖的读解深入浅出,不仅紧扣文本,而且将文本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从而带领读者逐渐抵达鲁迅思想的深处,并通过鲁迅理解所谓“革命”和“文学”对20世纪中国的意义。
绝望与希望之外
鲁迅《野草》细读
孙歌 / 2020
一般认为,《野草》是最能透见作者“灵魂的真与深”、最能揭示鲁迅个人真实的生命状态的作品,孙歌将鲁迅和《野草》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借助竹内好与沟口雄三的独特思想路径,来重新解读鲁迅与传统的关系,五四落潮后鲁迅的孤独、战斗与坚守,以及鲁迅在“绝望与希望之外”追寻生命原点的深刻体验与人生思考。
通过逐一细读23篇文章,作者重新阐释了诸如“中间物”“明暗之间”“无物之阵”等《野草》中的核心观念,尤其对鲁迅的 “求真”意识和他的“反传统”思想做了独具匠心的体味。作者认为,鲁迅不是一般的“反传统”,而是“一直在传统中用断裂、决绝的方式继承一些最关键的要素”,因此既要厘清“传统”的多面性和多义性,又要辨析传统在现代的分解和转化,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求真”就与明末的李卓吾一脉相承,实际上他是“进入传统的脉络有选择地进行继承”。
近代的超克
[日]竹内好 著 / 孙歌 编 / 2016
本书遴选了竹内好写于上个世纪四十到六十年代的数篇代表作品(包括名文《鲁迅》《近代的超克》等),昭示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他的思想方式与知识立场形成与发展,及其一贯的、与众不同的思想物质。
本书是日本鲁迅研究的扛鼎之作,对鲁迅的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形而上高度与深度,“回心说”的提出首开以“忏悔”和宗教感切入鲁迅研究之先河,对日本与中国的近代历程亦有十分透彻的洞见。
从“绝望”开始
[日] 竹内好 / 2013
《从“绝望”开始》收入竹内好1953年的《鲁迅入门》和40—70年代所写的多篇鲁迅杂记。
鲁迅的绝望一直是鲁迅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如何理解鲁迅绝望的内涵,涉及如何理解鲁迅特有的战斗精神。对于鲁迅而言,绝望是一种“抗战”的状态,而这“抗战”的对象,却是终于不能证实其为实有的黑暗与虚无。鲁迅强烈的沉潜欲,构成了他最具战斗性格的杂文的支撑。竹内好借助于鲁迅,提出了一个有关后发达地区自我变革的思想课题:在进行思想变革的时候必须警惕新包装之下的旧内容。它是否仅仅是作为一个外来的权威凌驾于旧秩序之上?这也正是今天重新阅读竹内好的意义。
鲁迅 救亡之梦的去向
从恶魔派诗人论到《狂人日记》
[日] 北冈正子 / 2015
周树人在仙台医专退学后,回到东京开始从事“文艺运动”。本书讲述他在此期间学到了什么,怎样学的,又产生了怎样的主张。作者北冈正子呈献的处在学习成长过程当中的“鲁迅”,与后来人们所熟悉的“高大全”自然有很大的不同。从这个“鲁迅”身上可以知道,“国民精神之发扬,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摩罗诗力说》),并非面向旷野的空疏的呼唤,而是一个正在求学的青年自身精神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的确,这是个优秀的青年,他在成千上万同往日本的留学生当中,可谓阅人之所未阅,集人之所未集,并且道人之所未道,他首先在自身当中确立起了中国亘古未有的关于“诗”与“人”的理念,其广博与峭拔,或许通过书中所呈现的那个置身于历史现场的周树人才更容易体味到。
鲁迅与终末论
近代现实主义的成立
[日]伊藤虎丸 / 2008
对留日时代“初期鲁迅”的阐释和对《狂人日记》的解读,作为“伊藤鲁迅”的本体论,具有一个出色的学术模型所具有的优点。
作者对“竹内鲁迅”框架的继承与突破,把鲁迅放在明治三十年代背景下的问题提起,对鲁迅与尼采关系的微宏兼备的阐释,对《狂人日记》的处理,均是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道人之所未道,体现着学术的继承性、独创性、开放性和可能性——在作者看来,“鲁迅研究”非但不是一个过去的课题,而更是一个具有现实性和未来性的课题。
走近鲁迅
萧振鸣 / 2020
这不是一本研究鲁迅的生平、思想及其著作的书,而是近三百则鲁迅的故事。这些故事是鲁迅的近三百个人生片段,它们连缀起来成了一种故事文体的鲁迅传记,还原了一个活生生的肉身之鲁迅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它们虽不能完全概括鲁迅一生的每一个细节,但故事的细节会让读者更贴近鲁迅的人生,也折射出鲁迅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字里行间读鲁迅
黄乔生 / 2017
对于鲁迅这样丰富复杂、多面立体的文化巨擘,不能用简单的贴标签、戴帽子的方式来看待。细读鲁迅文本,体察字里行间的情感思绪,把握分寸,避免偏颇,是学习鲁迅的正途。细读文本,常能发现问题,领会涵义。
本书收录的文章,通过解读鲁迅著述、译文、语录乃至手迹和照片,以小见大、由表及里,或能有助于读者感悟和认知鲁迅。
鲁迅的世界
鲁迅 著 / 王家平 选编 / 2015
鲁迅研究学者王家平先生编选的一部鲁迅文集。以鲁迅的随笔、书信、日记、演讲、序言等更具个人化特质的文字为主,选编了120篇短小精悍的散文、杂文等,按照其内容进行了细致的主题分类,呈现了鲁迅先生多样的精神取向和丰富的审美面貌。
鲁迅评传(修订版)
曹聚仁 / 2011
曹聚仁的《鲁迅评传》,在国内外众多关于鲁迅的传记和评传中,是极具个性的一本。作者与鲁迅,是同时代人,且是当时文坛交往甚密的文友,因此对鲁迅的了解、认识和评价,具有直接鲜活的印象,以及一般作者、研究者所无法企及的深入。
曹聚仁曾对鲁迅说“与其把你写成一个‘神’,不如把你写成为一个‘人’的好”,写作时则保持“不需要仰视也不必俯瞰”的视角,对鲁迅的生平、脾性、家庭,师友多有揭示,对鲁迅的心路历程、社会人生、文艺政治等观念也多有阐发。
作者写作此书,正是在上世纪50年代的香港——“可以自由地撰写鲁迅”特定的时空中,自然产生出的是极富特色的作品。作者对鲁迅的理解,能道他人所不能道者,即使在今天,对鲁迅研究乃至爱好者,也依然具有相当大的阅读和参考价值。
鲁迅年谱(校注本)
曹聚仁 / 2011
曹聚仁在与鲁迅的交往中,自忖受益良多,因此终其一生尊敬鲁迅,在鲁迅逝世二十周年之际出版了《鲁迅评传》,十年后,鲁迅逝世三十周年之际又编次出版《鲁迅年谱》,以为纪念。
本书分上下卷,上卷为“鲁迅年谱”,记述鲁迅一生著述行纪,同时将视野扩大到政治、文化、语言革命以及日本影响等等诸多方面;下卷为鲁迅“作品评论及印象记”,收辑时人评论鲁迅的著名文字,希望这部分“有如一个人的影子”,“正可以衬托”鲁迅的“轮廓”。编年谱时,曹先生身在香港,资料有限,难免出现讹误。此次出版,以注释的方式对年谱进行了校订,以便使较佳的面目在大陆面世。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 2014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文字,围绕其个性习惯、为人风范、家庭生活、交友创作等方面而展开,笔触细腻,深情婉转。特别是对鲁迅先生病重期间的回忆文字,格外真挚感人。
鲁迅藏浮世绘
北京鲁迅博物馆 编 / 2016
本书收入由北京鲁迅博物馆珍藏多年的鲁迅收藏的全部浮世绘作品,其中包括在日本已经绝版的极其珍贵的第一书房版《浮世绘版画名作集(第二期)》的三十幅名家名作,每图附有精当的评介。
书中另有专文,对鲁迅与浮世绘的关系以及第一书房版《浮世绘版画名作集》的由来做了详细的分析、考证,可以作为欣赏画作时的背景资料。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三联学术通讯”,感谢原公众号授权海螺转载。文中图片皆来自原文。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期编辑 | 李炜欣
推荐阅读
李国华 | 鲁迅言说“中国”的话语形态论析 ——以《且介亭杂文》为中心
仓重拓丨试论鲁迅对“转向”的看法——以日本友人访谈录中的相关记载为主
熊鹰 | 中日历史中的共通主体: 中野重治“非他者”的鲁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