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 | 明暗之间:丸尾常喜笔下的鲁迅与日本

陈青庆 海螺Caracoles 2022-08-08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然而,我时常困惑地发现,当下许多年轻人对鲁迅似乎有一种既敬又“怕”的微妙感情。许多时候,每当人们提到鲁迅,似乎只能联想到以文章作为投枪匕首、永不屈服的民族斗士形象,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鲁迅作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


明暗之间:

丸尾常喜笔下的鲁迅与日本

文 | 陈青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师,

《明暗之间:鲁迅传》译者)


“鲁迅与日本”的双向流动


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市新台门的一个士大夫大家族。按照绍兴当时的惯例,士大夫子弟的人生规划一般是参加科举、考取功名,此乃当时首选的“正途”。倘若出仕无望,便会退而求其次,设法去给地方官当师爷;再不济就是依靠家中财产开设商铺。鲁迅的人生一开始亦是被如此设计安排。少年时跟随叔祖周玉田读书识字,以及后来被送进三味书屋习读经书,都是为了日后参加科考。


然而,在鲁迅12岁那一年,这一清晰可见的前景被彻底打碎。周家突生变故,祖父周介甫因参与科场舞弊下狱,父亲周伯宜也因突发肺疾卧床不起。于是,作为长子的少年鲁迅不得不奔命于当铺与药铺之间,默默承受着家庭的重负与旁人的冷眼,切身体会到生活由小康堕入困顿的巨大落差。16岁时,鲁迅决心“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进了当时备受乡亲邻里鄙夷的新式学堂,学习“洋务”。毕业后,他又赴日留学7年,由此与日本结下深厚的渊源。


这种渊源可以说是鲁迅与日本之间的双向流动,而且延续至今。一方面,留日经历给鲁迅的思想成长带来了重大影响,令他认识到惟有革命才能挽救危亡,而旧中国的“病根”并不在于国民肉体的愚弱,而是因为国民精神中“诚”与“爱”的匮乏,因为健全灵魂的阙如。鲁迅因此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疗救国民的精神。


另一方面,鲁迅的文学及其思想在日本,尤其在战后日本,产生了强烈而深远的回响。一直以来,日本学界都堪称鲁迅海外译介与研究的重镇。1945年日本战败后,日本知识界陷入深沉的悔恨与反思。中国革命的胜利让当时的日本知识分子意识到一个略带讽刺意味的事实,日本义无反顾地全面拥抱“西洋近代化”,结果却迎来了“帝国”的土崩瓦解,而不断抗争“西洋近代化”的中国,反而成功地实现了民族解放与另一种现代化。这引发了战后日本各界对中国的高度关注。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革命与社会革命的精神象征,自然成为日本战后知识分子的关注重点,也成为他们复兴社会、重建民族主体过程中的重要思想资源。于是,在战后日本的社会上兴起了一股阅读鲁迅作品的热潮。鲁迅的小说《故乡》也被选入日本的中学国文教科书,至今仍是其国文教育的经典篇目。与此同时,在日本学界,以竹内好、丸山升、伊藤虎丸等一众学者为先驱,逐步确立了独具特色的鲁迅研究体系。他们通过对鲁迅文学与思想的多角度阐释介入日本社会,影响了日本战后思想史的发展。《明暗之间:鲁迅传》的作者丸尾常喜,也是日本鲁迅研究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鲁迅论因深湛而独特的阐释体系而广受好评,获得了“丸尾鲁迅”的美誉。伊藤虎丸称丸尾常喜的鲁迅论代表了日本鲁迅研究的新阶段。


“丸尾鲁迅”

及其在中国的译介


丸尾常喜一生致力于鲁迅研究,1962年从东京大学中国文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大阪市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増田涉教授。増田涉是鲁迅的亲传弟子,1931年游学上海时拜鲁迅为师。鲁迅曾亲自为他讲解过《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中国小说史略》等作品。此外,増田涉亦是日本较早译介与研究鲁迅的先驱人物。在日本社会和文坛留下深远影响的《鲁迅选集》(岩波文库1935年版)中的绝大多数译文,正是出自増田涉之手。在増田涉的引领下,丸尾常喜踏上研究鲁迅的学术道路。尽管中途因家中变故一度辍学回乡做了中学教师,但他并未荒废学术,在1968年获得北海道大学的聘任,1990年至东京大学任教授,1992年以论文《关于鲁迅与传统的基础性考察》取得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08年5月,丸尾常喜因胃癌与世长辞,他临终之际仍在病床上准备着关于鲁迅的演讲稿。


简单来说,“丸尾鲁迅”的基本观点可用“耻”与“鬼”二字概括。“耻”关涉的主要是鲁迅文学的生成问题。自竹内好以来,“何为鲁迅文学的根源”一直是战后日本鲁迅研究绕不开的课题。竹内好强调,鲁迅文学本质上是一种“赎罪文学”;丸尾常喜则提出,鲁迅文学是一种“作为民族自我批评的文学”——来自个人乃至民族的“耻”之意识,是鲁迅文学生成的重要契机或曰根本动力。“鬼”是指丸尾常喜从中国民俗中“鬼”的文化观念出发,创造性地提出“阿Quei即阿鬼”的假设,巧妙地勾画出鲁迅文学中的民俗文化体系,开辟了鲁迅文学阐释的新天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翻译出版丸尾常喜的鲁迅研究成果:『魯迅:「人」「鬼」の葛藤』于199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的译名出版;『魯迅「野草」の研究』于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以《耻辱与恢复:<呐喊>与<野草>》的译名发行。本次出版的《明暗之间:鲁迅传》,则是『魯迅:花のため腐草となる』的中译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于2021年9月25日,即鲁迅诞辰140周年的当日正式推出。丸尾常喜的主要研究成果也集中于以上三部著作。至此,“丸尾鲁迅”在我国的初步译介工作可以说基本完成。


《明暗之间:鲁迅传》的风格


较之丸尾常喜另外两本专业性较强、以学者为主要受众的学术论著,《明暗之间:鲁迅传》是一本面向广大读者的鲁迅评传,其中并没有过多艰深的概念与学理的推演,而是以明白晓畅的语言,为大众展示鲁迅在丸尾常喜眼中的生活面貌和思想轨迹。全书共分为九个章节,每一章均以鲁迅居住过的城市为题。作者以地点为线索,从容不迫地追溯鲁迅人生轨迹的重要节点,基于多方材料的铺引,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呈现鲁迅内心世界的爱与憎、哀与乐、绝望与希望。


《明暗之间:鲁迅传》

[日] 丸尾常喜,陈青庆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


尽管丸尾常喜在后记中称本书为“通俗读物”,但字里行间仍可以窥见他作为一名研究者的治学方法和严谨态度。譬如,丸尾常喜的研究往往非常注重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语境的还原。本书的开篇并不直接介绍鲁迅的家族或晚清的历史,而是首先考察“绍兴”之名的由来,引经据典地梳理中国历史上出身绍兴的才俊义士,勾画出绍兴自古以来革命家辈出的历史传统,为读者理解鲁迅、徐锡麟、秋瑾、陶成章、蔡元培等同样出生于绍兴的历史人物骨子里的革命性格,提供了一个时代性的切入点。


不仅如此,书中有多处关于中国“鬼”文化的叙述——时而出现在少年鲁迅爱看的社戏之中,化作“无常”和“女吊”模样;时而出现在鲁迅决心“走异路,逃异地”后就读的江南水师学堂里,成为人们口中讳莫如深的“吊死鬼”和“淹死鬼”;时而出现在鲁迅的婚姻之中,化作鲁迅与朱安婚姻背后的无形推手。这些论述有助于读者思索历史现象背后的文化底蕴,理解传统文化在鲁迅思想成长与人生抉择中的影响。此外,丸尾常喜擅长在研究中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推进论述,所以书中不仅借助了大量鲁迅的文学作品、往来书信、日记、族谱等材料,将鲁迅的文学世界与其人生经历互相勾连,而且常常引用鲁迅同时代的人物评论、报刊报道等文献,借此推演鲁迅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


作为一名翻译经验尚浅的青年译者,我在翻译工作之余亦从事与鲁迅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时常既为丸尾常喜在书中的旁征博引拍手赞叹,又为自己未能遍读文献而自惭形秽。因此,每当遇到书中引文时,我总是毕恭毕敬地将原文及相关研究资料一一对照,以求忠实呈现原著风貌。不过,由于本书写作时代的缘故,原文中的部分信息,譬如《鲁迅全集》在中国共发行过几版等,已随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变化。为了帮助读者更准确地掌握最新情况,我参考相关资料,在不干扰译文的基础上加入少量注解。不过因个人才识有限,拙译肯定还有诸多有待完善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海涵,期待得到指正。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然而,我时常困惑地发现,当下许多年轻人对鲁迅似乎有一种既敬又“怕”的微妙感情。许多时候,每当人们提到鲁迅,似乎只能联想到以文章作为投枪匕首、永不屈服的民族斗士形象,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鲁迅作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然而,在通常被大众认为严肃的学术研究领域,中外学者多年来的鲁迅研究成果,早已发掘出一幅幅鲁迅生活与思想中诸多鲜活而生动的别样“风景”。《明暗之间:鲁迅传》就是这样一部以鲁迅研究为基础写成的鲁迅评传,或许它的问世能有助于大众重新审视鲁迅的文学与思想,获得一个更加真实而完整的鲁迅像。



本文原刊于公众号“燕京书评”,感谢公号授权海螺转载。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期编辑 | 廖曦雯

推荐 · 阅读

钱理群:这次,我和年轻人共读鲁迅|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

三联鲁迅书单

熊鹰 | 中日历史中的共通主体:中野重治“非他者”的鲁迅论

仓重拓丨试论鲁迅对“转向”的看法——以日本友人访谈录中的相关记载为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