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懒癌”不是癌,“懒病”真是病

2016-05-11 语言锋标 武大冯学锋



癌,当然是病,而且是严重疾病。胃癌、肝癌、胰腺癌……令人恐慌的字眼。癌,就是恶性肿瘤,具有生命危险,所以人们“谈癌色变”。
懒癌,字面上看,当然是癌。其表征是“懒到了极致”:穿鞋靠挤,脱鞋靠踩凡有电梯,绝不走楼梯微信不打字,基本用语音一个本本一张床,可从地老到天荒……
以上表现就是所谓懒癌“症状”。有人称之为“慢性癌征”(indolent cancer),或者“无痛肿瘤”(indolent tumor)。
“懒癌”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流行,不少朋友常常挂在嘴边:“我是懒癌晚期啊……”
问题来了:胃病、肝病等等,凡“病”叫人着急,并不令人恐慌;胃癌、肝癌等等一定令人恐慌,令人毛骨悚然,以致“谈癌色变”。那么,为什么朋友们将“懒癌”挂在嘴边不仅不恐慌反而视为时尚呢?
因为,他们知道:懒癌不是癌,也不是病。
今天,锋标君告诉你:懒癌不是癌,懒病真是病。你还轻松么?当心真患上“懒病”哦!




“懒癌”不是癌



懒癌,形容一种生活状态,是夸张式取譬,比喻“懒”的程度,指“懒到了极致”。


以癌取譬,自然可根据其“病程”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



“懒癌”初期



主要表现为“拖延症”:今天的事情推到明天,明天又推到后天,一天拖一天。


“最后期限”是治愈良方。

 

 

“懒癌”中期




由“拖”到“懒得做”,安于现状。小到桌上瓶子倒了懒得扶,大到人生机会懒得抓。

 

“懒癌”晚期




不仅仅是“懒得做”,已到了凡事消极的地步。破罐子破摔,口头禅是:“不要和我比懒,我都懒得和你比”。

 

无论初期、中期还是晚期,“懒癌”只是比况,描述一种生活状态或态度。 这种状态和态度,传统的说法叫“懒得抽筋”。


比况性的“癌”还有许多。


语言癌




近两年出现的新概念,台湾地区最早提出。根据台湾《联合报》的界定,凡语句啰唆、累赘、不合常规的病态表达,称为“语言癌”。并认为“语言的癌细胞不当增生,扩散到了媒体、大众口中,也入侵到标语、告示及平面媒体,从口语内化为文字语法。”


有学者称,整个华语圈都有“语言癌”,只是表现程度不同罢了。


(请参见:“语言癌”、“直男癌”都是什么“癌”?

 


直男癌




由“直男”衍化而来,是对大男子主义者(男性)的一种调侃。直男癌者,多“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里,时时流露出对周边的不满。

 

现泛指漠视女性价值,不尊重女性,物化女性,甚至限制女性自由的男性。这类男性多表现为自恋、自以为是,而又自作多情。相对应的还有“直女癌”。


请参见:“语言癌”、“直男癌”都是什么“癌”?





“懒病”真是病




“懒癌”不是癌,“懒病”真的就是一种病了,是渐渐流行开来的一种心理疾病。

 

专家认为,“懒病”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身心健康。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公布的研究成果显示:全球每年都有大量成年人因运动量不足以及“坐沙发、看电视”的生活方式致死,人数大约在500 万以上。 


“懒病”已成为典型的“后现代心理疾病”。从症状上看,已经渗透到心理的知、情、意、行各个环节,生活倦怠、工作无精打采。

 

“懒病”是心理疾病,也与“抑郁情绪”相关。抑郁会使人缺乏动力、活动减少、回避社交等等。“懒”的时间比较长了,并且很难体验愉快感,甚至有轻生念头,建议去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





称“病”就是病吗




称“癌”不一定是癌,称“病”一定是病吗?


台湾漫画家朱德庸有本书叫《大家都有病》,嘲讽的是当今时代泛滥的“城市病”,并列举了该病的种种症状。


忧郁症、强迫症、恐惧症、上瘾症、狂买症、人格分裂症……


这显然是讽喻社会现象,类似的“病”还有很多。

 

红眼病:妒忌人的行为和心理

奖金病:过于计较奖金的反常心理

攀比病:不思贡献而单纯攀比收入

职业病:由于长期做某种工作形成的与常人不同的习惯

短视症:目光短浅、追求短期效应

公主病:心理年龄小依赖性强未婚女性的自恋行为

王子病:心理年龄小依赖性强未婚男性的自恋行为

思想病:想问题老想歪,抓不住关键和重点

冷热病:说情绪忽高忽低的人

相思病:极度地暗恋异性朋友

幼稚病:看问题或处理问题简单化

疑心病:“无病疑病”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从医学角度来讲,上述各种“病”都不是病。称某种负面社会现象或生活态度为“病”,是为了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真病不称“病”,是癌不说“癌”




说话有禁忌,交流讲委婉。有病,不说有病,文一点叫“有恙”或“违和”,白一点叫“不舒服”。


“你有病啊?”“你有药吗?”——多为打情骂俏,一定没病。


有癌,更是不能说癌。


电影《滚蛋吧,肿瘤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避讳“癌”,片中女主角是位身患癌症却乐观生活的达人。


电影《脑海中的橡皮擦》以“脑海中的橡皮擦”比喻“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即老人痴呆症)传递了人性温暖,贴切而富于人性关怀:患者的语言能力、空间辨别能力以及认知能力逐步衰退,就像橡皮擦一样慢慢擦掉记忆……

 


是癌不说癌,是病不说病;无癌称癌,无病称病,是语言的技巧,更是人性的光辉!

图片来源: 百度图片



 
猜你喜欢



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授权、投稿及相关事宜请联系。


  
本期撰稿人:郑婷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