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与抽象之分,本是源自西方现代美术中两种对立的美学观念。东方艺术发展至今的历程中,亦存在这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审美取向和美学演绎。欣赏艺术家潘剑大型个展《渐变》,能够从中感受到特定的空间内,线本身作为情感,而笔触的剧烈运动和停顿之间导致若干点的顿挫,秩序中的荒蛮可感但不可见。十年间的创作思绪,“渐变”的作品与“渐变”的展厅融合过渡,身处其中似乎伴随着某种回音引发精神触感,而由五感交织所掀起的内在涟漪,都成为了潘剑艺术作品中最真实的景致,这是一种绘画与哲学精神的内在观照。艺术家以油画作为媒介,将色彩创作出了一个神秘静寂的世界。
《A-190112》,180X1500cm ,布面油画、丙烯,2019 @潘剑
如果说艺术语言的存在价值在于表达,那么所有的内容则具有沟通与情感交流的功能。潘剑系列作品《渐变》既有理性冷静的观照方式,也有热情参与的叙事性抒情。看似单一线条的笔触打开了内在无比丰富的空间层次,抽象线条的重复在其中既隐含着艺术家的文化记忆与图像暗示,又转化为玄色中带着色彩的细微变化。观看潘剑早期黑色绘画系列作品所展开的玄秘空间,实际上看似是笔触相互挤压触发的张力,却是在罗斯科等艺术家的黑色系列作品之后对于绘画丰富性与精神高度的重建。
《空石林-2》,150x250cm,布面油画,2014 @潘剑
作品中艺术家对于树林的执着表达,树叶符号性的表征寓意短暂,停留;以及光影的不断探索,时间的推移,暮色晨昏仿佛似曾相识,但越来越趋于抽象。作为生活在当下背景中的绘画实践者,潘剑的画笔更像是他发声的出口,积压的情感一层一层的覆盖,他寻找出一种更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各种情绪交织其中,观看后既没有对当下生活强烈地呐喊,也没有尖锐的状态。这其实与潘剑喜欢阅读摘录李商隐的诗歌有关,诗中释放出汉语神秘典雅的气息,与他的作品如出一辙,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安置自己的内心。
《C-170118》,220X150cm,布面丙烯、木框,2017 @潘剑
即使是悲伤的吟唱,也奇迹般地为心灵注入能量。从内部去体验它内在的丰富性。形成独特的美学思想和对艺术的理解追求。这些与诗歌的影响形成跨媒介语境下的感官审美体验密不可分。构成“渐变”表现的是一种态度,内在的心性;心中的图像与画面勾连,幽美是艺术家演奏的交响乐和画外音。从这优雅色彩的画卷中,我们仿佛可以听见从作品中飘出来的悦耳动听旋律。
《C-170103》,100X100cm,布面丙烯、木框,2017 @潘剑
特定的场域虽在表象之外,却向深处突围。多年的学院派背景,深厚的绘画功底,用笔的洒脱和塑造上的松动流畅,潘剑代之以毛笔介入油画创作,体现油画的浓重、浑厚,使得作品更接近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韵味。此种方式是宋代绘画创作的观察方法在实践中对自然山水的观察与理解,更是做到了精中求神,与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精神通达至极。绘画观念从再现到表达的过程,为其发展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多年的研究、尝试,过程中的不断失败,不断重新开始,“渐变”之路不断形成。
《B-170209》,200X150cm,布面丙烯,2017 @潘剑
色彩是油画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丰富的内在情感。在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里,每个人有不同的色彩视觉感受,具有各种不同的象征意义。艺术家潘剑更不例外,主观性色彩的创造是客观色彩转换和升华的过程,是对画面色彩的解构、重建,表现的是特定环境的色彩气氛和效果。将画面的空间进行减弱,以不起眼的日常生活情景描绘出浓郁的艺术气息,游走于虚与实之间,增强油画色彩的艺术语言感染力。
《闪电边缘-20200114》,200X150cm,布面油画、丙烯 2020 @潘剑
艺术作品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潘剑的色调有着理科应用的严谨态度,运用他自己独有的色彩管理系统,例如收集各种色卡,色标,甚至全球权威色彩研发机构潘通色的不断类比、实验、校正,作为其色彩表现的来源,找出具有自己标准又严密的工作系统。
《L-180118》,200X150cm,布面油画、丙烯 2018 @潘剑
无论是创作手法上的大胆突破,运用蓝晒摄影印像原理,将树叶直接印在画布上,喷上颜料的不断尝试,作品诞生一如克莱因蓝一般冷静,坚定,深邃;充满独立,坚定,让人一眼就难以忘记。还是创作于疫情时期的红色系列,这些呈现的都是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时间作用的痕迹和对摄影法则的僭越。潘剑的作品,与其说是一场等待,捕捉或是创造,不如说是他的创作实践中图像的运用,并非完全退让于个人主观之后,而是不可预见的给予。
《L-180119》,250X150cm,布面油彩、丙烯,2018 @潘剑
潘剑在当代绘画中运用摄影图像原理,特别在艺术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的今天,摄影和绘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一实验性的探索,使得绘画存在着无穷开启的可能性。潘剑不懈的实验和探索,光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下,达到真实的形象,把偶然效果演变成为必然手段,不断产生化学反应。“渐变”的转换,犹如和弦共鸣一般奇妙,这使得他的微观风景具有交响乐一样的丰富与厚重,这是抽象表现主义的成功尝试。
《C-170108》,250X180cm,布面丙烯、木框, 2017 @潘剑
18世纪的一位英国哲学家提出“如画”的美学概念,要真正从美学理论的角度去理解如画美,我们首先必须分析近代西方美学的两个基本范畴即“崇高”与“美”。风景要“如画”,风景本身不是画,对风景的逼真模仿也不是画,只有“如画”才是画。这个“画”指的是理念、理想,只有赋予了理念,寄托了理想与情感,被复制的自然才会作为艺术的一幅作品。更重要的是,理念或理想不是作为工具运用于作画,而是将艺术活动作为精神活动的场域,在艺术家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倾注到艺术作品中去。
《A-20190160》,225X400cm,布面油画、丙烯,2019 @潘剑
随着艺术家对于绘画语言的思考与实践,从现实中提取图像,用色彩将其变成新的表现,逐渐趋于抽象。作品是最真实、最本质的存在,画面接纳了生机勃勃的尘埃,是对世界灰烬的耐心挽留。苍茫的长度、广度、维度交织在一起,同时性与暂时性一迸出现,激发出永恒和暂时的诗性表达,既矛盾又深刻共存。在艺术家潘剑大型个展《渐变》抽象的韵调中,普遍又神秘的气息使画面复归于一种无尽的生长性,充满沉思冥想意境之美。有着内在灵魂的表达,或许也是歌德所言的极性与上升的颜色哲学理论,与形态学现象的进一步阐释。
《Y-160101》,150X280CM,布面油画、丙烯,2016 @潘剑
总之,艺术绝非纯感觉之物,它是精神对物质的构建,是艺术家人格的表征,也是时代的症状。如果用音乐来想象潘剑的作品,那线条就是旋律,画中影就是音符,而节奏就是画面中构成的无尽情思。若是再用一曲古典音乐来形容这种感受,就像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门德尔松的《乘着歌声的翅膀》一样悠扬回味。那就让我们伴着这份抒情的旋律,一起去感受艺术家绘画历程中“渐变”的世界观和当代语言之思……
作者介绍
杨婷婷,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 史论专业。【Yes爱看】主理人/自媒体写作者。参展第26届中韩国际摄影交流展和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近几年分别发表摄影、艺术评论,杨延康《神贫的人》和《法国摄影师贝尔纳·弗孔的置景摄影》等。自创自媒体【Yes爱看】。持续报道并深度撰文业内艺术资讯,2020年获武汉影像博览会荣誉合作伙伴。
正在展出:渐变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10:00 - 18:00 (17:00 停止入场)展览时间:2021.6.5 - 7.4票价:60 元Exhibition on view: EvolutionDates: June 5, 2021 - July 4, 2021Open Hours: Tues - Sun, 10 am - 6 pm (Stop entry at 5 pm)Tickets: 60 CNY正在展出:身材焦虑主题展展览时间:2021.5.14 - 7.14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10:00 - 18:00 (17:00 停止入场)
票价:68 元Exhibition on view: About Body ShamingDates: May 14, 2021 - June 14, 2021Open Hours: Tues - Sun, 10 am - 6 pm (Stop entry at 5 pm)Tickets: 68 CNYOpen: Tues-Sun 10 am-6 pm17:00停止入场 Stop entry at 5 pmEmail: info@himalayasmuseu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