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研学旅行来了,专家解读、国外经验,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导
语
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同时也强调,研学旅行应以公益性为基本原则,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
一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意见》对中小学研学旅行开展的重大意义、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都一一都作了阐明。
编者节选部分关键信息进行编排,与读者共享。获取全部原文可直接在网上搜索《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研学旅行是什么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2
研学旅行的意义
1
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2
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3
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3
研学旅行怎么开展?
1
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各中小学要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学校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并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2
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
各地教育、文化、旅游等部门密切合作,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等,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各基地要将研学旅行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突出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根据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
3
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制定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
学校要提前拟定活动计划并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并通过各种形式告知家长活动的相关信息,加强学生和教师的研学旅行事前培训和事后考核。
学校自行开展或采取委托形式开展研学旅行,都需要安排相关人员负责学生活动管理和安全保障,与家长、参与企业等签订协议书,明确各自的权责,切实保障学生安全。
4
健全经费筹措机制
各地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经费,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
交通部门、铁路部门、文化、旅游等部门通过执行儿童票价、减免门票等方式支持研学旅行开展。
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会同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将研学旅行纳入校方责任险范围,鼓励保险企业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对投保费用实施优惠措施。鼓励通过社会捐赠、公益性活动等形式支持开展研学旅行。
5
建立安全责任体系
各地要制订科学有效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方案,建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督促学校落实安全责任,审核学校报送的活动方案(含保单信息)和应急预案。
学校要做好行前安全教育工作,购买相关的意外险和责任险,与家长、研学旅行委托企业签订安全责任书。
旅游、交通、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别对研学旅行开展涉及的企业,交通工具,住宿、餐饮等公共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和监督,为研学旅行活动开展提供全面可靠的安全保障。
4
研学旅行的试点
2012年以来,先后选取安徽、江苏、陕西、上海、河北、江西、重庆、新疆等8个省(区、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并确定天津滨海新区、湖北省武汉市等12个地区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验区。
二
教育专家和校长怎么说?
对《意见》的发布,教育专家和各学校校长也相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教育专家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青少年成长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该过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体验性,二是群体性,两者缺一不可。
所谓体验性是说,青少年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他们需要亲身参加许多亲近社会与自然的实践活动,父母和老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成长,就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体验。
所谓群体性是说,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离不开群体性交往,再好的父母和老师都无法代替伙伴的作用。良好的研学旅行活动充分体现了体验性和群体性,因而受到特别的欢迎。
张志勇(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承载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
道德养成教育。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有组织的集体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是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生活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教育。组织中小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有助于中小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感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明确社会进步的方向,培育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国情教育。组织中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乡村、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科研院所,可以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取得的伟大进步,引导中小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培育中小学生的国情意识。
爱国主义教育。走进祖国名山大川,走进革命圣地,走进改革开放现场,引导中小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领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体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能够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引发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育中小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中小学生走进我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当代文化“现场”,走进历史“现场”,能够引导中小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内心激发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由衷的崇敬之心、敬畏之情、践行之志。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养成,创新精神只有在创新活动中才能培育。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各地校长
林卫民(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
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必须做足功课。
首先,学生必须检索自身的观念和能力储备的状况,没有前奏的知识,是难以很快进入“研学旅行”的学习状态;
二是教学中关注关键事件可以将“研学旅行”活动做得很精彩、有艺术感并能够增加学生的新观念;
三是教师的“临场智慧”,教师娴熟的技术和高度的智慧,能够让学生总是处在“旅行”、“研学”的热爱和分享状态,内在的学习动机得到了充分激发。
郭雄(上海市延安中学校长)
这其实是给我们校长吃了‘定心丸’,让学生转变观念,靠的不是课堂里的说教,而是对社会真实变化有所体验和感悟。
只有让指导教师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了解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整个活动才会更加行之有效。
张计蕾(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校长)
将研学旅行纳入教学计划,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喜好,学生可以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激发出自主学习的潜能。
对于教师来说,研学旅行同样是一种学习的机会,他们可以走出课堂和学校,用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学习并借鉴其他地区专业教育教学的经验。
黄玉峰(上海市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
研学旅行是一种“立体式的学习”,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校园,不仅能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衣食住行各类文化,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交织开来,让学生铭记终身。
有了《意见》指导,未来要更合理、更严谨地规划学生研学旅行的活动内容,并做好经验的积累。例如,此前每次旅行归来,他都将学生们的写作作品集结成作品集。
三
日本的修学旅行经验
在《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答记者问中,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回答道,《意见》研制过程的其中一个部分就是借鉴国外经验。
在《意见》研制过程中,我们就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以及欧美国家营地教育等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特别是对日本修学旅行的工作定位、领导机构、活动组织、经费保障、经验推广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和借鉴。
为此,我们就日本的修学旅行做一些介绍,为我国的研学旅行提供参考性的认知。
概况
在日本,研学旅行被称为“修学旅行”,1946年正式纳入教育体系的这项活动是日本学校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发展至今已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修学旅行作为日本小学、中学和高中教育重要的一环,据2008年的统计,实施比例高中为94.1%、初中为97.0%、小学为93.6%。
2
历史
日本的修学旅行最早为1882年,栃木县第一中学校(现栃木县立宇都宫高等学校)的学生由教师带领参观东京上野召开的“第二届实业博览会”。
1886年,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现筑波大学)的“长途远足”创造长达11天的修学旅行记录。而“修学旅行”一词则在长野师范学校(现信州大学)举行的类似活动中被命名,这次活动备受关注,并于1887年4月20日发行的《大日本教育杂志54号》上发表,该词汇从此被人们使用。
3
费用
在日本,公立小学、初中的修学旅行费用的补助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并且数额比重逐年增长。
国家财政支持减轻了参加修学旅行活动学生的家庭负担,让普通家庭能够负担起学生的修学旅行费用支出,为日本的修学旅行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推动力。
同时,修学旅行活动的经济带动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使政府有能力为下一轮修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加大财政支持。
4
组织管理
日本修学旅行是以单独的学校、班级为单位各自施行。由于日本实行地方自治,日本47个都道府县地方教委关于修学旅行的准则和标准并不相同。
每年各地教委出台本年度修学旅行的实施细则,具体包括实施旅行的学年、旅行天数、行程长短、所需费用以及随行教师的人数等,辖区内的中小学校遵照执行。
5
时间地点
修学旅行主要在小、初、高中的最终学年举行,但是近年来由于毕业负担增大,许多学校将修学旅行提前到2年级举行。
日本的修学旅行的目的地和内容依据年龄不同而倾向有别。
小学生的修学旅行,主要在附近的观光旅游地进行。例如关东以南地区的话,多数在日光、那须、箱根、伊豆以及信州等地;关东以北一般会在东京和神奈川等地举行;关西地区则多去奈良、京都、大阪、伊势志摩等地。主要活动包括观光名胜景点、集体泡温泉等,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锻炼人格等。
到了中学,则倾向于去陌生地区旅行,例如东北地方的去首都圈、首都圈的去关西近畿地区、关西的又去首都圈。参观地点包括国会议事堂、东京塔、日本银行总部、东京证券交易所等代表性景点。主要目的是体验和实践课本中的知识,提高能力。
到了高中,则更倾向于把参观地点定位在自然体验或了解战争的悲惨历史,修学旅行常去的有冲绳、广岛、长崎等。日本初高中常去的地方还包括电视台、报社、政府机构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毕业后可能去的工作场所。此外,九州、四国等基本不下雪的地方,修学旅行还可能去体验滑雪。
总之,修学旅行的目的是为学生们提供体验自然、感受历史和了解社会的机会。
到了晚上,全年级的同学还会聚集在一起开茶话会,欣赏节目表演、唱卡拉OK等,对于不少日本人来说,“修学旅行”是他们人生难忘的记忆之一。旅行中,有人交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有人明白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道理。
6
海外修学旅行
近年来,以学习外语、培养国际化视野等为由,组织学生去海外进行修学旅行的学校不断增加。2013年日本有9.3%的公立高中和35.2%的私立高中都开展了海外修学旅行。旅行目的地主要有东南亚、北美、欧洲、台湾、韩国等地。
但是由于海外修学旅行费用昂贵(私立学校在15万-30万日元左右、公立学校在10万日元左右),并且安全方面存在相对较大的风险,许多家长并不认可。
7
监督
此外,为了向社会各界提供广泛的修学旅行信息,监督各学校修学旅行的质量,日本还成立了一个公益机构:修学旅行研究协会。
据该协会的网站介绍,百余年来,日本的修学旅行的形式和内容随时代变化而变迁,但追求“安全性、教育性和经济性”的本质不变,今后也将继续秉承这三个基本原则,开展适应时代发展的修学旅行。
8
争议
在日本,至今已有130余年历史的修学旅行,并非一帆风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度被取消,但又很快恢复。
1988年发生南翔火车事故,一学校死伤30多名学生。一时间,国内右翼分子鼓噪,修学旅行受到重创。
目前在日本,关于修学旅行的存废的争论依然没有停止。部分高中取消修学旅行,其理由是现代社会,旅游已不困难,学校没有必要在授课之外,再组织学生跑到外地乃至外国“修学旅游”。
但呼吁维持这个制度的意见仍占多数。这种意见认为,年轻人在人生感受性最强的中学时代,与同学一起度过数日,这不但可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还能促进他们的人格发展。
参考资料:
中华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教育部就<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答记者问》
人民网《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中国日报网《海外游学值不值?看日本如何开展“修学旅行”》
文汇报《中小学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校门“立体式学习”》
新浪财经《11部门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不得以赢利为目的》
微言教育《研学旅行来了!教育部新政如何看、如何做?三位教育大咖全方位解读!》
编排:祝颖丽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编辑,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
独家 | 著名演员田少军:用心对待每个孩子,以艺术之铭,弘教育之道
霞客 | 积极心理学者彭凯平: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主动精神不够
霞客 | 对话孙云晓:80后家长更尊重孩子,是中国一代父母的觉醒
独家 | 芬兰是否将废除分科教学? 10万+误读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