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刘长铭: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

2016-12-05 王尚喆 中国网教育频道

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

文 | 刘长铭

 作者简介 


刘长铭

北京四中党委副书记、校长。民盟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西城区人大常委会委员。2008年3月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请鼓励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北京四中曾经做过调查,87%的学生认为他的人格和品格来自于家长,导致这一结果80%的责任在于家长。这说明很多的教育问题是教师无法代替的。


刚出生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何三年、六年、九年成长之后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走出了不同的道路?


这个差异就是由家庭造成的。这个差异是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形成的,而不是进入学校以后形成的,甚至可以说进入学校以后很多的差异来自于家庭。众所周知,父母长辈都是疼爱后代的,但是这种疼爱往往是适得其反的,父母可能是造成孩子人生悲剧的第一祸首。

 

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最好?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教育是艺术,也是科学,教育的原则是科学,教育的方法是艺术,科学意味着违反了一定要失败,艺术意味着在符合科学的原则上可以采取这种方式。


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我总结了家庭教育的几条箴言,对家长们进行教育引领:

家庭教育箴言


1.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要认为上名校才是决定一生;


2.夫妻关系永远第一重要,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所以在构建自己的家庭教育环境的时候,首先想到夫妻之间要和谐的相处;

 

3.永远要保持沟通,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4.孩子的任何缺点和优点都与家长有关,不了解孩子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对于家庭来说,教育是天大的事情,因为它决定了孩子的一生,但是教育又源于小事,越是细节的地方越体现教育。

 

总而言之,好的家庭教育,比上重点中学更重要。

 

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就是现实。

 

回想我们30多年来靠“抢跑”培养了这么多尖子学生、竞赛获奖者、金牌得主,可我们并没有看到当初我们期望的,从他们之中产生很多科学领域的大师,至少现在还没有。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过程:开始出生的时候有很多梦想,希望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好成绩。慢慢我们的期望逐渐降温,我们期望这个孩子能够正常毕业、升学、就业,将来能够成家、生儿育女、生活稳定、工作稳定、别下岗,能够在三、四十岁的时候身体健康、家庭和谐。进入老年,希望孩子孝顺。最后你不能动的时候,所有最初的梦想都没有了,那时的梦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边给我倒一杯水。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路都是这样一个过程,最开始有非常崇高的理想,但是最后当我们已经垂老的时候,才真正明白其实很多时候的培养都是不正确的。我始终不认为强化训练能培养出我们所谓成功的人,当然成功没有唯一的标准。有句话是“行行出状元”,我理解就是无论对哪种人群进行统计分类,最后得到的结果一定是正态分布的,最成功的人一定是极少数的,绝大多数是普通人。但是,普通人就没有幸福吗?普通人就没有权利谈幸福吗?其实平时生活中大量的人是普通人,但是他们生活得很乐观、很幸福。

 

别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的未来。


如何与孩子沟通应被当作一门艺术

在沟通这个问题上,请每一位家长都思考一下,我们有丰富的话题吗?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吗?在沟通的时候,想过沟通的技巧和艺术吗?除了学习之外,有没有其他的沟通话题?


我们是否曾经向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孩子只要把分数搞上去,别的你什么都不用管”。我们想培养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可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责任的教育已经彻底的丢掉了。什么都不用管,哪来的责任感?就会出现油瓶子倒了,孩子都会视而不见的情况。

 

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可能无言的方式更有效。不用说什么,上去拥抱一下他,拍拍他的背、他的头。其实孩子学习问题上,家长帮不上什么忙,这种无言的动作孩子全都能够理解。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更艺术的方式。比如有一个老师,他的孩子做了一件好事,从超市买东西手里拿一样东西没有结帐,等到停车场上车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个东西没有结帐,其实他拿走了也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情,但是家长认为这是培养孩子好品质的重要机会,所以让孩子把钱送还给了超市的收银员。孩子做完这件事情后,家长没有一句口头表扬,但是整个晚上,父母都表现得非常高兴。其实这种气氛孩子能够感受到,这就是对他最好的奖赏。

 

有时候,沟通需要一些时机。我讲北京四中的一个案例。在军训的时候,我们让每一个家长给军营中的孩子写一封信。军训差不多为期十天左右,我们让这封信统一在第四天的时候交到学校,然后我们争取第四天或第五天的时候让每一个孩子读到家长给他写的信。我们对家长说,不能以太忙没有时间写为理由,如果全班同学就你的孩子没有信,你的孩子可能很失落。平时家长不愿意谈的、羞于开口的话都可以在信里写出来。

 

为什么选择第四天或者第五天,因为绝大多数孩子这几天离开父母、离开家,特别是军营相当艰苦的环境,他已经开始产生对家的想念。在这个时候家长的一封信能够深深的进入他的心中,几乎没有学生看到信不落泪的。这就是一次很好的沟通。我讲这个例子是想说,沟通应该选择一种方式,选择一种场合,选择一种心境,选择一种时机。


宽容待孩子 做到“眼里能揉进沙”

我曾经在网上读过一个故事,讲的是芬兰一个小孩子在十岁那年,为家里做了一点事情,他觉得需要有一些回报,于是就写了张纸条:“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把信件送到邮局10芬尼,在花园里帮大人干活20芬尼……”


如果你的孩子突然有一天给你这样的纸条,你会作何反应?中国家长可能会暴跳如雷。而他的妈妈看到这个帐单没有说什么,把钱放在那儿了。小孩拿到钱的时候,看到妈妈给他写的另一个帐单:“彼得欠妈妈如下款项:为他在家里过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10年的吃喝0芬尼,为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妮……”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艺术。我认为,现在绝大多数家长缺少这样一种教育艺术。

 

我们很多时候会说:“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你打他、骂他都行。”这反映了家长的一种心态,在推卸自己应该担负的角色和责任。


在很多时候,家长会小题大作,儿子接到了一个女孩子的电话,妈妈可能会拿起电话在旁屋监听,或者一个女孩子接到男孩子的电话,很多家长立刻跟老师反映,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限制这个孩子电话、通信的自由等等。其实这都是过于敏感。

 

我们学校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我把这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则。他说:“校长,我现在明白了,做教育有的时候就是要眼睛里揉沙子。”我觉得这是教育的一种宽容,我们要相信孩子能把事情想明白,能从事情中悟出一些道理。

 

我曾经读过一个台湾作家写的故事。在他当老师的时候,有一次带孩子们到海边玩儿,孩子们希望下水,考虑到安全,他开始不同意,但是看到孩子那么迫切的要求,他同意了。但是,他让老师们在远处布置一条防线,让孩子们不能超过这个防线。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上来以后浑身湿漉漉的。


孩子们说笑着,一个小女孩把衣服脱下来了。显然,她的衣服脱的太多了,这个老师特别惊讶,想着是不是要制止,但是他克制住了。后来,他看到这个小女孩把衣服拧了拧,然后把衣服穿上了。旁边的男孩女孩没有什么异常,因为孩子们的兴奋点不在这儿,但是我们成年人如果大喊一声,这个孩子可能一辈子就毁掉了。所以,这就是我们眼睛里要揉的沙子,也是一种教育智慧。


家长要学会如何与老师沟通

当孩子长大,进入到了校园之后,教育孩子就不仅仅只是家长的责任了。这时候,老师开始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很多家长希望老师能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学生,但事实上,因为种种客观因素的存在,就算老师想做到,也很难做到。所以,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家长除了要把孩子交给老师,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和老师沟通。

 

如果家长善于和老师沟通,那么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会更有效率,效果也会更明显。孩子成绩不理想?孩子学校里遇到挫折?家长们听了心里着急,其实老师也很着急,但是,家长光着急也没用,重要的是,要怎么和老师配合,怎么和老师沟通。

  

孩子的成长好比一面多棱镜,可以折射出家庭的养育、学校的教育以及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当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时,孩子自然会展现闪耀璀璨的光芒。

  

家长和老师该如何沟通配合呢?我的建议是:多一些理解,多一份从容,多一分等待。


老师像父母那样关爱学生未必是好事

我的同事曾给我讲过一个她女儿的故事。

  

她女儿曾在少年宫舞蹈班里学跳舞。但不知为什么,也许是由于跟老师生疏而紧张的缘故吧,孩子总把动作搞错,学得不好,孩子也很沮丧。孩子的母亲,也就是我的这位同事,是一位曾在亚运会上得过七项全能亚军的优秀运动员,她深信女儿身上一定有着自己的良好基因,但看到女儿频繁出错的动作,感到十分困惑。

  

孩子的教练是她的大学师妹,于是她就给教练发了一封短信。过了一会,教练回复了一条短信,大意是说,师姐,你别着急,其实我特别喜欢你家宝贝……我的这位同事兴奋地把短信读给女儿听。不多久,她惊奇地发现,不论学习多难的动作,孩子再也不出错了,而且学得又快又好。

  

孩子上学后,每个家长都很在意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态度,特别希望孩子能得到老师的特殊关注。但是教师很难像家长一样对待每个孩子——不是由于责任心的缘故,而是由于角色不同,关注的方式也不同。

  

老师像父母那样关心和爱护学生,我认为未必是一件好事。老师应当比家长更有理智。当孩子没有受到特殊关注而产生失落感时,家长应保持冷静,运用智慧做好“补台”的工作。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悄悄地与老师进行沟通。我同事的处理方法就很好。其实我想,即使没有那条短信,家长在孩子面前编一个“善意的谎言”,也不失为一种教育的艺术。


如果家长不能保持冷静和理智,情绪上流露出对学校老师的不满,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发一通牢骚,使孩子对学校和老师产生了成见,那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凡是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的结果都是悲剧

家长与学校配合得越好,教育越会成功。

  

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凡是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的,结果都是悲剧,这在我的教育经历中无一例外。因此,在孩子面前,家长要极力维护学校和老师——不是假惺惺的做戏(因为孩子都能察觉出来),而是要真心实意地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做好孩子的工作。

  

我曾读过一篇外国短文,说是在一次儿童网球课后,老师不慎丢了一个小孩。等找到孩子后,孩子由于受到惊吓,哭得十分伤心。孩子的妈妈看到这情景,蹲下来安慰自己4岁的小孩,并且说:“己经没事了,那个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紧张,并且十分难过,也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必须亲亲那个姐姐,安慰她一下。”4岁的小孩踮起脚尖,亲了亲蹲在他身旁的工作人员的脸颊,并且轻轻地告诉她:“不要害怕,己经没事了。”

  

我想,一个善良、宽容、善解人意的孩子就是这样教育出来的。


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

中国常有“子继父业”之说。不论是从先天的遗传还是从后天的影响来看,“子继父业”都有一定道理。


但是今天很多子女都对父母的专业不感兴趣。原因很复杂,社会不断进步,分工越来越细,选择越来越多,这可能是一个主要原因。但可能还有另外的原因:家长越是有这样的情结,就越容易对孩子失去耐心,最终使孩子产生逆反。

  

我想,如果我的同事把孩子数落一通,整天“恨铁不成钢”,很可能会使孩子彻底失去对舞蹈的兴趣。

  

我曾遇到过一对夫妇,他们有一个在我看来非常优秀的孩子。也许是由于他们过于优秀的缘故,对孩子从不满意,甚至对孩子说,怀疑是不是当初在医院里抱错了,结果使孩子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幸好没有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急躁和揠苗助长可能会收到眼前的、显现的效果,但是在孩子精神上会造成什么缺陷(很多事例说明缺陷是存在的),很可能要等神经科学发展很多年以后才能知道。

  

所以,我更欣赏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


作者:刘长铭

编辑:王尚喆

排版:祝颖丽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


独家 | 顾明远:我不反对考试,但不赞成应试教育

独家 | 徐凯文:为什么教师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高发?

霞客 | 积极心理学者彭凯平: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主动精神不够

霞客 | 对话孙云晓:80后家长更尊重孩子,是中国一代父母的觉醒

独家 | 肖远骑:拥有坚毅品格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深度 | 名校情结是一种游戏规则,而且美国人比中国人更严重

独家 | 芬兰是否将废除分科教学? 10万+误读背后的真相!

专题 | 朱永新:不管世界怎么变,教育就做这一件事!

大家 | 钱理群:中国教育病症已不是观念问题,而是利益问题

专题 | 柳斌:校长若培养世界公民,中国将自动消亡!

霞客 | 对话熊丙奇:没有任何人否认营利性的民办教育,退步从何而来?

专题 | 清华大学谢维和:核心素养和提高学生成绩有关联性

独家 | 米卡·蒂若伦:芬兰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反馈,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给予

独家 | 朱永新:教育的最大失败,是把成长视为仅仅在学校才能完成的任务

独家 | 卢勤:什么样的家庭关系最受孩子欢迎?记住这十条就够了!

独家 | 国家督学张绪培:教育问题出在对两个词的“误读”

观点 | 中关村二小校长杨刚:课堂,学生核心素养生根的地方

独家 | 窦桂梅:向着朝阳那方,合力打造一所有行动力的理想主义小学

独家 | 罗崇敏:共生教育论


微信:educenter

微博:侃教育    

传递中国教育最强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