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书房行走 | 第二十六期 : 走进全根先先生的书房

南京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2021-03-08


      上书房行走  走进南大人的书房




学者介绍


全根先(1963-),浙江萧山人,1987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现为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中国记忆资源建设总审校。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中国文化史、目录学史、口述史学、影像史学,从事中国现当代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记录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与保护,以及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的口述历史采访。出版专著(含合著)主要有:《口述史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员的视角》《中国近现代目录学家传略》《我们的文字》《金刚经史话》《我的抗联岁月》《中华文明史》《中国文化通史》等20余种,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民论坛》《国家图书馆学刊》《文献》《文津学志》《世界遗产地理》《人民政协报》等发表文章100余篇;目前主持课题主要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重大项目《当代中国公众历史记录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大学《新中国成立重大历史事件和相关历史人物的口述史及研究》(子课题负责人)等。




西山脚下有书香 | 全根先


我出生于江南农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一直到上初中,我们家都没有摘掉生产队“倒挂户”的帽子,完全没有生活于“鱼米之乡”的那种富足感。好在家里有几本陈旧得发黄了的古典小说,以及长辈们偶尔讲起的历史故事,使我较早地有了一点文化浸染。如果往前推,我们家倒也算是“耕读之家”了。记得小时候最对不起家里的事情,就是有时会偷偷拿一点家里的旧东西或是鸡蛋、鸭蛋之类去供销社卖,然后到新华书店去买几本连环画看。实际上,这些连环画是我最早的藏书了,只可惜这些书早已荡然无存了。


书房一角


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也使我与书籍结下不解之缘。可以说,我一直在读书、编书和写书。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衙前中学(现杭州市萧山第三高级中学)的老师,他们以不亚于大学教授的教学水平向我们传授文化知识,并给予我们父母般的亲切关怀,为我们今后的人生指明了正确的航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80年,我考上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历史系,有幸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并遇到了一大批优秀的老师和同学。直到今天,我仍然与几位老师保持着较多联系,如教中国古代史的龚延明先生、教世界古代史的毛昭晰先生等。大学毕业后,我考取了南京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秦思想史。我的导师刘毓璜先生,建国以前毕业于中央大学历史系,出生于具有深厚家学渊源的大家庭,学问根基深厚,治学十分严谨,为人真诚耿直,对我的治学道路影响很大,铸就了我对于历史挥之不去的浓浓情怀。


与导师刘毓璜先生合影

跟陈翔华先生(左四)周绍良先生(中间)合影

跟龚延明先生合影


在上大学尤其是读研究生期间,我有了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可以买一些我喜欢的书了。1980年9月,刚进大学的我就购买了《古文观止》,这两本书一直伴随我至今。1984年9月,我到南京大学读研究生,很快就买了我一直想拥有的《史记》。第二年,我有幸到南京市电大兼课,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又买了《资治通鉴》《左传》《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战国策》《百子全书》《十三经注疏》等中国古代经典,以及一大批西方哲学和文学名著。其中,《古文观止》《史记》《资治通鉴》等书曾反复阅读,经常是我出门的必备图书,给予了我丰富的精神滋养。


《古文观止》

《史记》与《资治通鉴》


研究生毕业以后,我来到国家图书馆《文献》杂志编辑部工作,从此开始了编辑生活。1991年秋天,我担任书目文献出版社(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总编室主任,次年又负责《北京图书馆馆刊》(现《国家图书馆学刊》)的具体筹办工作,与学术界的联系更多了,收藏的图书也越来越多,很多还是作者的亲笔签名本,其中不乏学术名家,珍藏至今。这一时期,我不仅读书、编书,也参加一些著作的编写工作。例如,我参加编写的《中华文明史》(第七卷,总纂),这套书后来还获得了1995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获;参加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大典》,担任政治、军事部分编委,研究能力有所提高。顺便说一句,在国家图书馆,我要特别感谢任继愈馆长、胡沙副馆长、李希泌研究馆员,他们在我进馆最初几年给予了我许多指导和鼓励,使我在曾经“一切向钱看”的年代能安心学习和工作。1995年,我调至国家图书馆中文采编部,长期从事学位论文采编工作,亲手经过的学位论文不下30余万种,这一记录恐怕很难被别人轻易打破。


1988年刚到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工作

跟同事顾犇合影

合影(右二,李希泌先生)


2014年春,我调到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工作。中国记忆项目于2012年正式启动,其宗旨是“为国存史,为民立传”。具体说来,就是以中国现当代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为专题,以传统文献为基础,以口述史料、影像资料等新类型文献的建设为核心,为国家图书馆构建富有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拓展国家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并为社会提供新颖、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自成立以来,目前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项目主要有:大漆髹饰、蚕丝织绣、中国年画、东北抗日联军、中国远征军、我们的文字、我们的英雄、学者口述史、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等多个专题资源建设项目。通过口述史采访,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并适时向公众提供服务,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北京电视台等许多媒体对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相关活动均有报道。


在口述史采访过程中,我收获的不仅是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献,还获得了很多历史知识和人生经验,更有内心深处的一份感动。2016年9月,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李敏老人(其丈夫陈雷也是东北抗联老战士,曾任黑龙江省省长)应邀来国家图书馆参加纪念“九一八事变”85年周年活动。李敏同志和其丈夫陈雷曾经因为随抗联部队到过苏联,受到过不公正的对待,蹭过监狱,仍始终不渝地坚守着自己的革命理想,离休以后一直致力于抗联精神宣传。我在陪同参观国家典籍博物馆“红色记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馆藏文献展”过程中,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她一边认真地参观,一边跟我们讲革命故事,还不时地唱起当年的抗联歌曲,其情景令人感动。2018年7月21日,李敏同志在参加宣传抗联精神活动中不幸因病去世,我深感悲痛,撰写了《歌声长留山水间》(刊登于红色文化网)、《用生命谱写抗联赞歌》(发表于《人民政协报》)以表怀念。


跟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李敏老人合影


我还有幸结缘了一大批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像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家和先生,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陈鼓应先生,“五笔字型”发明人、“改革先锋”王永民先生,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全山石先生等,在各个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深受教益。2019年11月,国际著名马头琴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齐宝力高先生到北京演出,在与他的交谈中,深为他的敬业所感动。通过与他们的交往,阅读他们赠送的著作,我的内心是一种洗礼。


采访刘家和先生(中),左二为蒋重跃教授

跟陈鼓应先生合影

跟王永民先生(中)、于殿利先生(右一)合影

跟全山石先生合影

跟齐宝力高大师合影


在北京西山下,我构筑了自己的书房“西山居”,由我的老同学、书法家周崇坚先生题写。在这个不大的书房里,经常是我下班以后、周末和节假日的工作场所。我在这里完成了《中国优秀博士论文提要》《中国近现代目录学家传略》《国家图书馆与中国近现代目录学史研究》《金刚经史话》《中国图书馆史·附录卷》等著作撰写,审阅和整理了《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锦绣流光:黄能馥口述史》《一生一事:顾方舟口述史》,以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中形成的《大漆髤饰传承人口述史》《我们的文字》《文字的记忆》《我的抗联岁月》等,从而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并引导我向口述史学、影像史学、公众史学等新的学术研究领域进发。在理论学习与项目实践基础上,我于2019年9月出版了《口述史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员的视角》一书,作为近年来学术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书房一角

书房一角


近年来,因为各种机缘,我还认识了许多收藏家,与他们交朋友。他们堆积如山的丰富藏书,经常使我这个坐拥国家图书馆这座“书城”的人感到汗颜,同时我又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典籍的浩如烟海、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感自己的渺小与不足,与当初从乡下出来草木愚夫般的我实在强不了多少。十分荣幸的是,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总有许多的师长前辈、学界朋友对我进行提携和帮助,督促我不断前进,感谢您们一路同行!在此,我想以前不久写的一首诗《像树一样生长》作为结尾:


像树一样生长

 

全根先

 

如果生命是一棵树,

那就让我像树一样地生长;

无论栽种到什么地方,

总有适合她生长的土壤。

 

如果生命是一棵树,

那就让我像树一样地生长;

无论遭遇什么风雨,

都无惧酸甜苦辣的品尝。

 

时空一刻不停地旋转轮回,

什么样的树都曾有过芬芳;

在贫瘠的干土乃至石缝中,

顽强的生命依然排列成行。

 

在一个金桂飘香的季节,

混沌未开的小子选择了家乡;

在一个乌云笼罩的年代,

小子从来就没有失去过希望。

 

犹如饱经风霜的一棵老树,

早已将姹紫嫣红雨打风吹淡忘;

保持赤子一般纯洁的心灵,

喜悦地去迎接早晨升起的太阳。







 全根先先生推荐书单



1、刘家和著:《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2、郑师渠总主编:《中国文化通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版。

3、陈鼓应解读:《庄子》(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之一),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版。

4、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彭林著:《彭林说礼》,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6、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7、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编:《我们的文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8、刘润为著:《当代思潮论集》,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2018年版。

9、(清)全祖望撰:《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10、(美)唐纳德·里奇著,邱霞译:《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19年版。 











(向上滑动点击查看)

往期回顾



上书房行走丨第一期:走进徐雁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期:走进苗怀明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期:走进钦文老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四期:走进周嘉昕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五期:走进张志强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六期:走进胡文兵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七期:走入海的女儿王颖院士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八期:走进张学锋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九期:走进张伯伟教授的书房(上)

上书房行走丨第九期:走进张伯伟教授的书房(下)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期:走进南大校友徐海先生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一期:走进沈树忠院士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二期:走进丁帆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三期:走进张鑫龙同学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四期:走进莫砺锋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五期:走进李良玉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六期:走进吴小山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七期:走进翟学伟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八期:走进黄荭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九期:走进南大校友张明先生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十期:走进张辰宇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十一期:走进南大校友陈红民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十二期:走进叶子老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十三期:走进洪修平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十四期:走进南大校友许勇先生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十五期:走进周宪教授的书房















策       划 | 程章灿

统       筹 | 史梅

执       行 | 翟晓娟

编       辑 | 张宇




欢迎南大师生报名参加此栏目

晒自己的私家书房

或者你想看谁的书房也可后台留言给我们

我们会尽力满足的哦

联系我们:zhangyu@nju.edu.cn





“4.23”

世界读书日

系列活动

策划 | 程章灿

统筹 | 史梅

执行 | 翟晓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