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书房行走 | 第三十六期:走进于溯教授的书房

南京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2024-02-05


      上书房行走  走进南大人的书房




学者介绍


于溯,天津人,1983年生。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2006),文学硕士(2008),文学博士(2011)。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文学和文献学。发表过论文和随笔《中国古典文献中的模块化书写》《行走的书簏:中古时期的文献记忆与文献传播》《范晔〈后汉志〉篇目考》《陈寅恪“合本子注”说发微》《文史结合的三种类型》《宣传:中古文学的另一个开端》《互文的历史:重读五柳先生传》等。





身无彩凤双飞翼,我与狸奴不出门 | 于溯


书房集联



据我观察,想到要置办书房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种是房太大的,一种是书太多的。房太大是什么感觉我不知道,书多就是累。做学生的时候,我们这些文科生书都多,是以最怕换宿舍。按我室友的话说,宁接退学通知,不接搬家通知,退学么好歹也就搬最后一次了。我自己是浦口五栋鼓楼二舍四舍东八西八陶三招待所,9年住了7个宿舍,每次搬家都像渡劫。那时候也舍不得雇三轮车,一箱箱书上楼下楼都是自己扛,雨淋过手滑过腰扭过楼梯踩空过,折腾一次人和书都不免小有损伤。工作以后出来租房,也换过几个地方,虽然搬家都是找搬家公司了,但是那段时间买书量有点失控,每次下架打包拆包上架,也足以让老腰“叫歇”几天。



读博时的宿舍



想有间书房,无非是想给书一个长久的安顿。这话说得可能有点大,有钱人不过是给房买书,我们有书人居然要给书买房。当然和世间大多数豪言壮语一样,听着再解气,语法上也是虚拟语态,所以我的书上都钤一藏印曰“无斋藏书”,斋号并无出典,就是没地儿放书的意思。其实换个角度想,书也是我买的,我还要给它买房,是何道理?于是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常常蹲在出租屋里思考人、书和空间的关系,从而错过了南京买房的最佳时机。



住过五年的小单间,一面墙为书房,

一面墙为卧室,一面墙为餐厅,一面墙为客厅

“无斋藏书”



人为什么要买书呢?这是一个问题。要说为了阅读,那有图书馆;要说为了收藏,除非染指古籍,现代出版物都是工业时代的可复制产品,谈何收藏。想来想去,买书也就是图个乐,和逗虫养鸟侍弄花草一样。甚至诛心地说,书非得据为己有,也是满足人性本来的贪婪,只不过这个占有欲释放在了价值为社会普遍认可的物件上了而已。非要把买书藏书说成是多么高雅的事业,其实大可不必。



在法国汉学研究所(IHEC)书库


在安特卫普

逛旧书店

佛罗伦萨一家旧书店



但不管高不高雅,只要有乐趣,就可能上瘾。我好像初中就上瘾了。说起来那个年头,我老家天津的书店还是挺多的,尤其是有特色的小书店,整体行业远比现在景气。像南京路小学旁的开明书店,长沙路的作家书店,规模都不大,好书却不少。作家书店也代卖旧书,我就以极低的价格买过一套二手《宋书》,这是中华点校本二十四史里我拥有的第一部。其实当时也不知道《宋书》写的是什么,倒是多年以后做硕士论文,题目定在了刘宋,这也是缘分吧。如今冷清萧条的古籍书店,一度有好几家门店,和平路是专卖旧书的,紫金山路是卖新书的。我初中学校离家七公里,不算近,但因此放学可选择的回家线路很多,换线则可经过不同的书店。走紫金山路正可去古籍书店,但是得在人家下班前赶到,这就让我练就了飞车本领。据我的邻居兼同学说,他曾从骑出校门就开始撵我的车,结果骑到家都没追上。如果走八里台,又有高教书店,我记得在那里买过一本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可能是看中它薄。薄是我当时买书的一个重要标准,因为上课可以偷偷夹在课本里看。中考之前,还因为逛书店闯了个祸,当时天色已晚,我着急进门,书包就放在车筐里没拿,结果就没了。这件事让老师大为恼火,说第一次见到中考前就把书包扔了的学生。



早年所得的书籍



上了高中,学校离家更远,而且等我放学全市都下班了,晚上逛书店已经不可能。烟台道古籍书店离学校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如果放弃午饭,上午下课铃一响即飞驰而去,下午上课前是能赶回来的。我在古籍书店买的余冠英先生的《乐府诗选》,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现在都还在书架上。


中学时候读书很杂,常常是自以为能看懂就想要,但是胡打乱撞,也会有知识上的收获。初中时买过一本书叫《学林散叶》,特别喜欢,后来知道书名是来自《艺林散叶》,于是又弄来读,高中老师没收了我的《艺林散叶》,但是告诉我这个叫世说体,于是我又看了《世说新语》。还有一次新买得《道林·格雷的画像》,和同学炫耀,结果人家不屑地说,你这哪个出版社的啊,封皮花里胡哨的,译得好不好啊。我这才慢慢知道了些出版社、版本之类的知识。


在天津读中学的时候买的书籍



懂得这点皮毛,就可以在旧书市场找乐趣了。那时对我来说最迷人的所在,就是南开大学东门对面、八里台桥下每周末的书市。说是书市,其实就是旧书摊,良莠混杂,人声喧沸。我忘了是在哪位老先生(可能是孙犁或者张中行)的随笔里读到过一种买旧书的招数:要一次拿个五六本问价,真想买的夹杂其中,不使卖家知道,以防坐地起价。这办法我试过多次,都不成功。后来认识了些书友票友,逐渐发现,人无论上了哪路的瘾,瘾君子的特征都一样,就是一见所好,眼就放光。我想这个破绽,当我傻兮兮在那儿整合书的时候,书贩子早看到了。


巴黎十三区的小书店,特色是汉学书籍

法国里尔,旧书集市

里尔集市所得,TAKOU,即大沽



何止见书眼放光,瘾君子干聊起书来眼都是放光的。对不知其中味的听者来说,细数书店和猎获,可能就是无聊的报菜名,可对讲的人来说,那真是一段段结结实实的快乐。既然有快乐,付出些代价是应该的,就是想不到玩儿别的上瘾充其量最后卖房,买书上瘾最后要买房。还记得当年就在开明书店,我买到过本小书叫《讽刺幽默诗选》,里面有首诗题为《写在某君骨灰盒上》,内容仅一句:


这一回,总算解决了房子问题。


可恨这诗读得太早了,没能理解到位。不要说那时候,到我在出租屋里思考人、书和空间的关系的时候,还是没理解透彻。


《讽刺幽默诗选》



说到和空间的关系,我“早年”真有两个和空间相关的阅读体验,迄今印象深刻。不过这两个空间都不是书房。第一个空间应该说是我自己。大概三四岁的时候吧,老发烧,天天就呆在床上,靠着床头看故事书。床对面是大衣柜,柜门上有穿衣镜,我有时候看故事出神,不经意瞥见镜子里的自己,就感觉特别疑惑——刚刚在森林里打怪兽的我,就是镜子里这个人?这个人就是我?不知道是烧糊涂了还是什么原因,我常有这种体验,而且乐在其中,觉得故事能把我从我的壳里带出来,镜子又把我打回去,没有书我就出不了壳,没有镜子我就不知道自己出了壳,所以书和镜子的组合太棒了。


第二个空间是儿童医院的病房。那个病房是什么样子呢,两面是墙,两面是玻璃,玻璃外是另一间病房,另一间病房的玻璃墙外又是另一间病房,然后是护士站,然后又是病房,也不知道一共有多少间病房。护士站是世界的中心,监视着一切,哪个小孩说话,哪个小孩下床,都会马上招来训斥。病房里没有钟表,白炽灯日夜不熄,好像时间是停止的。白炽灯,白墙,白色的天花板,病友们无声无息地填充着白被子和白床间的空隙,远处是盯着这一切的白护士站。困在这么一个声色时空组合里,我唯一的指望就是父母来救我回家,可是因为药物的作用,每天探视的时间段我还都在昏睡,连提出诉求的机会都没有。好在只要父母来过,就会在我床头放几本书,书一打开,白墙就关不住我了,护士站能看见我我看不见它了,家也没有吸引力了,为什么要回家呢,我要坐上鹦鹉螺号,和尼摩船长去地中海,然后去南极。


柬埔寨的旧书



南极没有去成,结果来了南京。到这里也快二十年了,逛了更多的书店,买了更多的书,忍不住幻想有个书房。可是儿时的经历也告诉我,书的本质是反空间的,我们读书,就是为了超越自己先天有限的躯壳,挣脱后天被施加的桎梏。被资本套上枷锁而换得一间书房,然后把自己关在里面追求精神自由,会不会有点可笑又可悲呢?


办公室藏书

读书会


可是人到中年,往往就是要走上年轻时看着可笑又可悲的路。搬家折腾累了,房租一路走高,也都是现实问题。我现在算是将要有一间不兼职卧室餐厅客厅的正经书房了,虽然还在打书柜阶段,可说真的,一站在房间里,满眼都是书上好架的样子。而且我突然意识到,站在图书馆里,面对的是平行分类、垂直分级的书籍;而在自己的书房里,面对的是以差序格局环绕着你的书籍:他们有的亲如兄弟,有的谊同挚友,有的是泛泛之交,也有的知面不知心。我可以想象以后推开书房门,看见这熙熙攘攘一屋子人,我坐下来和熟人叙叙旧,找生人聊聊天。我们进可以思飞九天外,退可以小楼成一统。我得承认,如果没有书房这个空间,很难有这种感受。那么,书房就像当年的那面镜子吧,它给我套上枷锁,却也将见证我的逃离。



现在住所的书柜一角








于溯教授

推荐书单

1.  杨伦笺注,《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  王明珂,《华夏边缘》,允晨文化,1997。


3.  袁行霈笺注,《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


4.  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译林出版社,2004。


5.  钱钟书,《谈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6.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7.  福柯,《规训与惩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8.  奥威尔,《1984》,译林出版社,2013。


9.  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10. 胡宝国,《将无同》,中华书局,2020。







往期回顾 点击查看

第一季 上书房行走-走进南大人的书房 

(1-20期)

第二季 上书房行走-走进南大人的书房

  (20-28期)

● 第三季  上书房行走-走进南大人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十九期:走进南大校友黄乔生教授的       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期:走进胡阿祥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一期:走进史冬泉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二期:走进刘俊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三期:走进陆远老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四期:走进繆炳文先生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五期:走进童强教授的书房








策       划 | 程章灿

统       筹 | 史梅

执       行 | 翟晓娟

编       辑 | 张宇




欢迎南大师生报名参加此栏目

晒自己的私家书房

或者你想看谁的书房也可后台留言给我们

我们会尽力满足的哦

联系我们:zhangyu@nju.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书房行走 | 第三十六期:走进于溯教授的书房

南京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