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传统村落分类及特征研究
——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马明
﹀
﹀
传统村落的大区划分
对于传统村落的调研是一直以来都在做的一件事。这一项目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内蒙古地区的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的大区划分
分类依据
1.文化
内蒙古草原是指内蒙古自治区及其周边一些地区的草原。土地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900-1300米。
以生态环境、组群、民族、部落聚居区、行政区域等为依据,内蒙古草原文化划分为呼伦贝尔草原文化区、科尔沁草原文化区、锡林郭勒草原文化区、鄂尔多斯草原文化区、阿拉善草原文化区五个区域。
内蒙古草原文化区
2.生态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从东到西,随着水热组合的不同,依次形成了景观各异的温性草甸草原、温性典型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温性荒漠等5种地带性草原。草原类型的多样性,表现出的草原景观也各具特色,决定了草原畜牧业畜种结构的多样性和品种的多样性。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
传统村落六大亚区划分
“文化+地理”的分类依据将内蒙古传统村落分为六大亚区。分别为:草甸草原亚区、典型草原亚区、荒漠草原亚区、沙化荒漠草原亚区、荒漠亚区、农牧交错带亚区。
内蒙古传统村落六大亚区的划分
1.草甸草原亚区
自然环境概况
范围:草甸草原亚区范围内主要山脉为大兴安岭。山地东西两侧是嫩江右岸支流和额尔古纳河水系的发源地。大兴安岭北麓西侧为呼伦贝尔高原。
地形地貌:地貌由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构成。全区地形总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属浅山丘陵地带。北部、西部和中部高。
气候土壤:草甸草原片区为内蒙古自治区内最湿润的地区,年降雨量达到350-500mm。年湿润度大于0.43,土壤以黑钙土、黑土、暗棕土壤和灰色森林土为主。
人文环境及生产方式
草甸草原亚区主要民族居住着汉族、蒙古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人等。
除了羊,还发展牛马等大型牲畜,“三河马”、“三河牛”是本区的名优品种。
本地区生态物种主要是以中旱生和广旱生的草本植物为主,群落茂密高大,生产力较强,平均产草量大于3000 kg/h㎡。呼伦贝尔中东部草原是典型代表。
2.典型草原亚区
自然环境概况
范围:典型草原亚区范围主要由呼伦贝尔市西部、兴安盟南部、锡林郭勒盟大部、赤峰市大部、通辽市大部、呼和浩特市全部、包头市南部以及鄂尔多斯市东部组成。主要山脉为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主要平原为西辽河平原和土默川平原。
地形地貌:大兴安岭山脉线以东的低山地带坡缓谷宽,宽阔的山间盆地与河谷平原交错。西辽河平原西部狭窄,东部宽阔,地势西高东低,南北向中部倾斜,海拔由西部950米下降到东部最低120米。土默川平原北靠大青山(内蒙古中部阴山山脉中段),南濒黄河及和林格尔黄土丘陵。南北窄,西部平均宽19公里,东部宽达200多公里。
气候土壤:典型草原片区年降雨量达200-400mm,湿润度为0.2-0.4,土壤以栗钙土、栗褐土为主。
人文环境及生产方式
典型草原亚区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人口占大多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民族。
草原红牛、敖汉羊、乌珠穆沁羊、鄂尔多斯细毛羊是本地区代表牲畜品种。
本地区典型的生态物种以旱生密丛草本植物为主,草高参差,一般在10-50cm,锡林郭勒草原是典型草原的典型代表类型。
3.荒漠草原亚区
自然环境概况
范围:荒漠草原亚区范围主要由锡林郭勒盟西部、乌兰察布盟北部、巴彦淖尔市大部以及鄂尔多斯市西部组成。主要山脉为阴山山脉和贺兰山;主要平原为后套平原;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以及腾格里沙漠为主该亚区的中南部,黄河贯穿其中。整体地势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形式。
地形地貌:后套平原的形成是因为黄河流过西套后,继续向北流,进入内蒙古境内,因受阴山山脉所阻,折向东流,穿过阴山山脉与鄂尔多斯台地之间的冲积平原。后套平原北抵阴山、南限黄河、西起磴口、东至乌梁素海,面积约一万多平方公里。
气候土壤:荒漠草原片区年降雨量达该区年雨量150-280mm,湿润度0.12~0.2,土壤以棕钙土为主。
人文环境及生产方式
荒漠草原亚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民族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人口占多数,且拥有回族、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适宜发展绵羊、山羊、骆驼等牲畜,“本地区主要代表品种是“白绒山羊”,为名优品种。
本地区生态物种主要是以强旱生、丛生小禾草组成为主,草丛低矮稀疏,草高不足20cm,植被地面覆盖率不到20%,生产力较低但牧草质量较高,平均产草量1000-1500 kg/h㎡。
4.沙化荒漠草原亚区
自然环境概况
范围:沙化荒漠草原亚区范围主要由巴彦淖尔市西部以及阿拉善盟东部和南部组成。主要山脉为雅布赖山和北大山;乌兰布和沙漠、亚玛雷克沙漠及腾格里沙漠分别位于该地区的西部、中部和南部。
地形地貌:雅布赖山系为东北——西南走向,最大坡度35度,一般15-20度。东南侧悬崖绝壁,西北侧坡度较缓。
气候土壤:年降雨量100- 200 mm,,湿润度0.09- 0.12,是草原中最旱的类型。土壤为灰漠土、风成沙土和部分棕钙土。
5.荒漠亚区
自然环境概况
范围:荒漠亚区主要为阿拉善高原,其中分布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亚玛雷克沙漠。海拔1300米左右,地势由南向北缓倾,地面起伏不大,仅少数山地超过2000米,最低处居延海附近为820米。
气候:该区几乎没有植被,在偶尔降雨之后可见一些速生短命植物,在一些季节性水源可以到达的地区有耐旱灌木顽强生长。骆驼是本区的唯一优势畜种。
6.农牧交错带亚区
自然环境概况
内蒙古农牧交错地貌类型包含平原、山地以及高原。其中平原有冲湖积平原,冲积平原,冲洪积波状平原。高原有岗台地与阶地,山麓平原与高原。山地有丘陵,低山与中山。
农业型村落根据村落形态分析绿色区域为外部农业生产空间,可以把村落的外部产业布局分为六种类型。分别为:农田修建在单侧、农田修建在单侧有逐渐包围村落的趋势、农田半包围村落、农田包围村落以及村落单边有农田和村落双短边都有农田。受气候影响生产方式主要有旱作农业和灌溉农业。支撑村落外部自然山水生态系统是村落选址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农业型村落选址主要有沿水系分布、垂直水系分布及滨水系分布三种类型。
牧业型村落生产方式主要是草场牧业。支撑村落外部自然山水生态系统是村落选址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牧业型村落选址主要有沿水系分布、滨水系分布两种类型。受地形地貌影响村落形态有组团型、离散型等。生态格局有荒漠草原,锡林郭勒草原。
半农半牧型村落主要以旱作农业和牧业为主。支撑村落外部自然山水生态系统是村落选址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农业型村落选址主要有沿水系分布、垂直水系分布及滨水系分布三种类型。受地形地貌影响村落形态有多种,生态格局丰富。村落风貌有依山傍水的合院型,逐水而居的离散型,与自然融为一体。建筑的选址有三类:建筑垂直等高线分布,建筑平行于等高线分布,建筑分布垂直与平行并存式。建筑布局呈线性、分散式及行列式布局成网状。建筑形态多种多样,涵盖农业型村落及牧业型村落的多种形式。这里的村民主要有汉族、蒙古族、满族及回族等,主要信仰有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多民族交融使得农牧交错型村落蕴含丰富的历史文脉。
思考
村落既是民间艺术的创造,又是民间文化的反映。内蒙古传统村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与自然相互交融所形成的一种村落形态,这与当地的“三生空间”相适应,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要让内蒙古传统村落的文化得到传承,必须从根本上研究其在物质层面与非物质层面所表现的特征,并对其进行分类研究。
本项目工作以内蒙古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对大量的内蒙古村落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地貌特点,按“大区-亚区-地区”进行分类,根据生产方式不同归纳总结各地区的村落特征,为内蒙古村落更新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初步结论如下:
1.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内蒙古传统村落的特征,分别为物质环境特征以及非物质文化特征。通过分析,基于同一亚区的传统村落提取出更多共性及个性特征,以农牧交错带亚区为例:村落以小型带状村落为主;农牧业混合的生产景观叠加以农业土地包围村落为主,建筑组群多以组团模式以线性及偏线性布局为主。
2.通过研究努力建立不同地域特征下的村落的特征数据库。旨在在村落未来更新与发展中遵循“天地人草畜”相协调的原则,在空间更新上注意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协调,助力乡村振兴。
研究不足:
由于内蒙古东西跨度长,文化及地貌类型多样致使村落类型丰富,研究针对内蒙古传统村落物质环境特征进行研究居多。在非物质文化特征未能予以深入剖析,种种不足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END——
回顾论坛精彩演讲,请点击“视频直播”(☜点击蓝色字体观看回放)
张建庭:风景优美 生态良好 历史深厚——以修复杭州新西湖为例
以城市之形思考
微信:chlaweb
网址:www.chla.com.cn
电话:010-88364851
010-88366270
邮箱:editor@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