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中国财产险行业信用展望

刘志强 黄丽妃等 中证鹏元评级 2022-07-22


"主要内容


中证鹏元对2022年中国财产险行业信用展望为稳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正面:


(1)保险产品监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提升,规范行业发展,引导行业持续回归保障本源。


(2)车险综合改革压力减弱,车险保费收入增速有望修复,非车险业务占比有望持续提升,险企业务的多元化有助于提升其经营稳定性。


(3)2021年监管部门新政出台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投资标的准入要求,可投资领域扩大,有利于拓宽保险资金运用范围,优化保险资产配置。同时,监管机构引导保险资金加大标准化产品投资,未来非标产品占比或将下降,有助于提升投资资产质量。


(4)监管机构拟允许保险公司通过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补充核心二级资本,保险公司资本补充工具进一步丰富。


关注:


(1)与头部险企相比,多数中小财险公司在客户筛选、风险控制、区域分散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实现承保盈利,未来承保利润或进一步向头部险企集中。


(2)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权益投资收益不确定性加大;国内信用市场复杂度提升,保险公司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3)2022年起偿二代二期工程正式实施,对险企资本认定趋严,行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性水平或将下滑,部分险企面临资本补充压力。


"




一、运营环境



2021年我国经济呈现稳健复苏态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消费逐步恢复,但总体表现乏力,2022年疫情反复或将抑制居民的消费意愿,一定程度上压制保险产品需求


2021年,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的持续推进以及货币宽松政策的实施,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世界主要经济体呈现经济增速提高、供需矛盾加剧、通胀压力加大、宽松货币政策温和收紧的格局。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国内经济呈现稳健复苏态势。2021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14.37万亿元,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分季度来看,一至四季度分别增长18.3%、7.9%、4.9%、4.0%,GDP增速逐季度放缓。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消费逐步恢复,但总体表现乏力,2022年疫情反复将抑制居民的消费意愿。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两年平均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0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6%,两年平均名义增长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4.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银保监会公布的财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数据计算,2021年财产险保险深度为1.02%,财产险密度为826.21元/人,同比均有所下滑。2022年多地疫情反复,经济复苏压力仍在,预计居民收入增速可能维持相对低位,同时对未来的收入预期较为谨慎,抑制居民的消费意愿,一定程度上压制保险产品需求。



2022年市场环境复杂多变,股票市场波动加大;城投融资环境延续偏紧态势,非标违约和国企改革带来的区域风险仍存在,部分房企债务违约风险仍较大


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且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性,稳增长仍是经济工作核心,“宽财政+稳货币”政策有望延续,或将助力权益市场回暖,但受全球经济下滑、通胀高企、疫情反复、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股票市场波动加大。


2022年,城投融资环境延续偏紧态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财政多次会议和报告均表明“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妥善化解存量债务”,城投融资增量有限,融资分化加剧,低级别主体融资压缩更为显著。2022年一季度,兰州城投和兰州建投陷入非标违约和舆论风波,重庆能源投资集团等多家地方国企申请重组,非标违约和国企改革带来的区域风险仍然存在。2022年多地楼市政策有所放松,但居民信贷需求疲软,购房意愿不足,短期内地产行业仍将处于相对低迷阶段,对于流动性压力和偿债压力较大的房企来说,依然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


2021年财险公司SARMRA评估平均得分上升,整体风险管理能力有所提升,部分财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低,偿付能力不达标,对后续保险、投资等多项业务的开展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2021年SARMRA评估结果[1],纳入评估的25家财险公司平均得分为74.6分,较上期评估提高3.46分,其中18家财险公司2021年SARMRA评估较上期评估得分提高,2家下降,还有5家尚未披露得分。从得分分布情况看,80分以上的财险公司仅1家,70分到80分的公司有16家,合计占比为68.00%,详情见附录一。


行业风险方面,截至2021年3季度末,共有3家财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及C类以下,分别为阳光信用保险、渤海财险和安心财险,其中安心财险因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等问题,2021年度风险综合评级连续3个季度为D类。据中证鹏元统计,最近一期风险综合评级较2020年四季度出现下降的财险公司共14家,其中13家的风险综合评级由A降至B,1家的风险综合评级由B降至C,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或D类的公司主要风险来自公司治理、资金运用、操作风险等方面,偿付能力不达标将对保险公司后续保险、投资等多项业务的开展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上升的共2家,分别是苏黎世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和融盛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综合评级均由B上升为A,详情见附录二。


    




二、2021年以来


财险行业监管政策梳理


承保端业务制度进一步完善,车险综改持续推行;投资端政策有所松绑,保险资金运用灵活性提升;公司治理监管加强,偿二代二期对资本认定趋严,有助于保险行业长期稳定发展


财险业务方面,车险综合改革持续推行,车均保费下滑,赔付支出增加,承保利润承压;新能源车险新规出台,主险责任范围扩大,财险公司需进一步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差异化定价能力;有关信用保险、保证保险、责任保险和农业保险等非车险业务的监管政策陆续发布,推动各领域保险经营行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投资业务方面,2021年以来保险资金运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监管机构引导保险资金加大标准化产品投资力度。监管机构允许符合要求的保险资金参与证券出借业务,投资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取消保险资金可投金融企业(公司)债券白名单要求以及外部信用评级要求;按照保险公司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和偿付能力充足率,分类设置可投资的非金融企业(公司)债券的最低外部信用评级要求;增设投资于非标准化金融产品和不动产资产的比例限制,防范非标准化资产领域投资风险。上述制度的发布实施有利于拓宽保险资金运用范围,优化保险资产配置,扩大保险机构自主决策空间,强化其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建设。



偿付能力方面,2022年起偿二代二期工程正式实施,对资本认定趋严,与此同时,资本补充工具进一步丰富,有助于保险公司资本补充。偿二代二期工程规定保险公司不得将投资性房地产的评估增值计入实际资本,完善了长期股权投资的实际资本和最低资本计量标准,将保单未来盈余根据保单剩余期限分别计入核心资本或附属资本等,对保险公司实际资本的认定更加严格;投资资产实行“穿透式”监管,上调对未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等基础因子,最低资本要求提升,短期来看部分险企存在资本补充压力,中长期来看,有助于提升保险公司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夯实资本质量。同时监管机构拟允许保险公司通过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补充核心二级资本,保险公司资本补充工具有望进一步丰富。



公司治理方面,2021年监管机构发布公司治理准则,明确各治理主体的职责边界、履职要求;出台银保机构大股东新规,明确了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认定标准,规范大股东行为;加强保险集团公司治理监管,新增完善了集中度风险管理、对外担保管理等具体监管要求;明确银保机构关联方及关联交易认定标准,对与资金相关的高风险关联交易设定比例限额,防范向大股东提供融资的乱象问题。上述制度的发布实施明确了保险集团可投资企业类型和投资比例限制,推动保险集团聚焦保险主业,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同时也提升了保险集团公司治理能力,降低其股权结构的复杂性,对保险集团关联交易、对外担保以及资源共享等事项进行了规范,促使保险集团公司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水平,有助于保险行业健康发展。






三、财险行业信用分析与展望



近年来财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增速呈波动下降趋势,财险行业集中度高,前三大财险公司市场份额基本维持稳定 


2020年9月车险综合改革正式实施以来,车均保费进一步向投保车辆实际风险水平回归,其保费收入持续一年处于同比负增长态势,受此影响2021年全年财险行业保费收入同比增速收窄至0.68%,财险行业整体保费收入及利润增长承压。从保费占比情况来看,近年来由于非车险保费收入持续增长,车险保费占比呈持续下降态势。受2021年1月车均保费低基数的影响,2022年1月财产险保费收入为1,774亿元,同比增长12.35%,车险保费收入为828亿元,同比增长11.74%。



我国财险市场头部效应明显,市场集中度高。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保险机构法人名单》,截至2021年6月末,财险公司共87家,其中内资险企66家、外资险企21家。从行业竞争情况来看,2021年财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3,676亿元,其中前三大财险公司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和太保财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市场份额合计占比为64%,较2011年下降约2个百分点,整体来看近年来前三大财险公司市场份额略有下降,但基本维持稳定。从细分市场上来看,车险市场前三大险企近年来合计市场份额占比维持在67%水平略微波动,与整体市场情况保持一致。



车险综合改革压力减弱,车险保费收入增速有望修复;多数中小财险公司的车险业务仍难以实现承保盈利,未来车险业务的承保盈利或将进一步向头部险企集中


2021年10月以来行业内各险企车均保费单月同比增速明显好转,主要系车险综改一年以来,各财险公司自主定价系数及产品费用竞争逐步趋于稳定和理性,车险市场竞争态势逐渐明朗所致。2022年行业内车均保费有望维持稳定,考虑到2021年低基数影响,2022年产险保费收入增速有望得到修复。



根据各财险公司发布的年度信息披露报告,2020年车险综合改革正式实施以来,各财险公司车险业务承压,且公司规模越小,车险承保利润率也越低,主要原因为中小公司定价能力较差,客户筛选能力较弱,且车险综合改革后中小公司通过低价竞争获取业务的可行性降低,竞争劣势凸显,而头部险企凭借广泛的网点、品牌以及保费规模较大对固定成本的摊薄优势,车险承保端继续维持盈利状态,且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未来车险业务的承保盈利或将进一步向头部险企集中。



得益于居民保险意识提升和政策扶持,非车险业务占比有望持续提升;受外部信用环境不利的影响及监管政策的引导,信保业务展业更趋谨慎;中小险企承保非车业务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受政策及需求刺激,非车险业务占比有望持续提升。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2021年我国非车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占财险原保费收入比例为43.16%,较2019年提升了6.07个百分点,其中健康险以27.34%的占比成为非车险第一大品种,责任保险保费收入占比为20.20%,仅次于健康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法制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各类经济赔偿案件增多,公众法律意识的提高,责任保险有望继续增长;农业保险占比为19.37%,《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2年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作物农业保险覆盖率达到70%以上、农业保险深度达到1%、农业保险密度达到500元/人,《关于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的通知》指出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将对13个粮食助产省份部分产量大县的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进行补贴,且未来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受外部信用环境不利的影响及监管政策的引导,信保业务展业更趋谨慎。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2019-2021年保证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及占比均持续下降,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社会信用风险整体上行,信保业务风险上升,《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明确经营融资性信保业务的保险公司应满足最近两个季度末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75%且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50%、信保业务自留责任余额累计不得超过上一季度末净资产的10倍等要求,同时在偿二代二期规则下,信用保险业务将占用更高的资本,受外部信用环境较差的影响及监管政策的引导,信保业务展业更趋谨慎。



承保利润方面,尽管非车业务发展迅速,但其盈利状况并不乐观。在36家已披露2020年健康险承保利润的险企中,仅11家实现盈利,其中超过半数的公司承保利润率处于0-3%区间。剩余25家均为亏损状态,其中56%的公司承保健康险业务亏损超过10%。从分布规律上来看,随着公司规模下降,承保利润率也呈下降趋势,且盈利波动性也有所上升,相对于头部险企,中小财险公司筛选客户能力较弱,在经营健康险业务时往往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



而在健康险以外的其它非车业务中,责任险承保利润分布同样呈现出规模效应,随着财险公司规模逐渐下降,责任险承保利润率也出现明显下降;农业险方面,由于公开披露该险种信息的中型险企较少,整体数据受个别样本影响较大,本文予以剔除,剔除后将头部险企与中小型险企对比可知,农业险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规模效应,中小险企因承保规模较小,地域集中度相对较高,无法充分分散风险,农业险整体承保利润低于头部险企;信用险方面,中型险企表现较好,头部险企因人保财险承保信用险业务出现大幅亏损致使平均水平降低,而中小险企因富德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阳光信用保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保信用险业务出现大幅亏损,也处于较低水平。整体来看,2022年中小险企由于品牌渠道、客户筛选、风险控制及产品定价方面较头部险企均存有一定差距,承保非车业务仍将面临较大的压力。



保险行业资金运用余额保持增长,投资端政策松绑,未来可投资领域扩大;投资资产结构较为稳定,债券及其他投资占比超七成,监管机构引导保险资金加大标准化产品投资,未来非标产品占比或将下降


近年来保险行业资金运用余额保持增长,投资端政策松绑,未来可投资领域扩大。受益于保费收入积累,保险行业资金运用余额呈持续增长态势,2021年保险行业资金运用余额为23.23万亿元,同比增长7.14%。


保险公司投资资产结构较为稳定,债券及其他投资占比超七成,监管机构引导保险资金加大标准化产品投资,未来非标产品占比或将下降。银行存款、债券投资等固收类投资收益稳定、久期长且期限确定,能较好地匹配保险资金的偏好与期限,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比例长期稳定在50%左右;股票及基金投资是保险投资提高收益水平的重要手段,但权益市场波动较大,权益投资比例稳定在10%-15%;其他投资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偿二代二期工程大幅上调了无法穿透的信托计划及资管产品的最低资本基础因子,《关于修改保险资金运用领域部分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增加了非标产品投资比例限制,在政策引导下,未来非标产品投资比例或将下降,但考虑到非标资产能提供相对较高的收益,未来优质的非标资产对于险资仍具备较高吸引力。



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权益投资收益不确定性加大,对保险公司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内信用市场复杂度提升,保险公司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投资收益方面,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投资收益不确定性较大。从近年上市险企总投资收益率来看,整体投资业绩波动趋势与权益市场当年走势相关度高,但受投资策略、投研能力、减值计提等多方面影响,各险企投资收益率呈现一定的分化。展望2022年,受全球经济下滑、通胀高企、疫情反复、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权益投资不确定性加大,对保险公司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货币政策稳健偏宽松,但美联储开启新一轮加息周期,2022年长端利率走势不确定性较大,固收类投资收益不确定性加大。近年来债券市场信用风险频发,部分违约主体为地方国企,弱资质国企的信用风险暴露加大了信用债投资难度,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出台较为密集,房地产行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部分信用债和债权投资计划等非标产品投资于商业地产,加大了前述类型投资的潜在市场风险,国内信用市场复杂度提升,保险公司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加大。整体来看,保险公司投资难度加大,投资收益承压。



近年来财险行业整体流动性情况良好,较头部险企而言中小险企更加注重流动性资产的配置,其流动性覆盖率普遍较高;偿二代二期工程对险企资本认定趋严,行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性水平或将下滑,部分险企面临资本补充压力;监管机构拟允许保险公司通过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补充核心二级资本,保险公司资本补充工具进一步丰富


近年来财险行业整体流动性情况良好,行业平均净现金流及流动性覆盖率整体呈上升态势。按照规模细分来看,随着财险公司收入规模逐渐降低,财险公司对应流动性覆盖率也越高,相应流动性覆盖率波动性也越高,原因在于头部险企经营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强,意外事项对其整体影响较小,因此无需保持较高的流动性覆盖率,且其波动也相对稳定。而中小险企经营稳定性较弱,更易受到各类风险事项的影响,因此会更加注重流动性资产的配置。



偿二代二期工程以回归保障本源为核心,将长期寿险保单的未来盈余按照剩余期限分别计入不同的资本层级,同时明确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要求,细化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并对再保险合同的资本认定进行了详细规定,使得相关险企实际资本认定更加严格,较以往出现明显下行压力。此外,偿二代二期调整了多个险种的风险因子,对巨灾风险、农业险、健康险等险种进行了一定的系数优化,同时改变了信保业务资本计量的方式,使其最低资本要求大幅上升,并对利率风险、嵌套式产品、控制风险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约束,使得财险公司最低资本要求更加严格完善。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披露的主要监管指标数据,2020年以来财险行业偿付能力充足率呈波动态势,整体保持在充足水平,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财险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83.7%,显著优于保险行业整体水平。2022年随着偿二代二期工程的实施,相关险企资本认定趋严,行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性水平或将下滑,部分险企面临资本补充压力。



2021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就《关于保险公司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拟允许保险公司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补充核心二级资本,以提升保险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保险公司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包含减记或转股条款,不含利率跳升机制及其他赎回激励,偿付能力顺序先于核心一级资本,整体损失可能性较资本补充债更大,同时投资者群体亦受到更多限制,预计保险公司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的发行难度和发行成本或将较资本补充债进一步上升。





[1]2021年6月,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开展2021年度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监管评估工作》,此次SARMRA评估一共有43家险企参评,其中18家为人身险公司,25家为财险公司。


作者 I 刘志强 黄丽妃 吴业军
部门 I 中证鹏元 金融机构评级部
关注公众号向后台留言可获得更多报告
转载请标明出处

欢迎关注#中证鹏元评级#视频号

 

   ●江西省及江西省城投面面观(附信用挖掘)

   ●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资质较好的区县级城投迎来更多支持

   ●加大投资者权利保护,推动集体行动制度应用——银行间市场违约与风险处置指南点评

   ●区域研究丨天津市及天津市投融资平台面面观

   ●湖北省城投债2021年发行特点研究  

   如何看待城投控股上市公司?

   ●双碳目标下的煤炭行业信用风险如何看?

   ●2022年区县城投债偿债压力展望 

   ●重庆能投破产重整,“城投信仰”还在吗?

   ●“央行23条”是否意味着城投债政策的放松?

   ●湖北省地级市核心平台发债利差对比及定价逻辑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中证鹏元评级)为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证鹏元)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中证鹏元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发布的原创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规渠道,通过合理分析得出结论,结论不受其它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特此声明。报告中观点仅是相关研究人员根据相关公开资料作出的分析和判断,并不代表公司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