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发展,发展中创新:哀牢山生态站的十年
生
态
站
建设边疆树海行,喜迎党的二十大。
版纳植物园将持续推出一系列文章,回顾版纳植物园这十年的建设成绩。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我们的亚热带森林研究平台:哀牢山生态站。
哀牢山生态站站区
云南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哀牢山生态站”)始建于1981年,隶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于2002年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2005年成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CNERN)。在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围绕生态系统长期研究的科学总目标,以站为单元,实行“监测、研究、试验示范”并重的运行模式,在统一规范下对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因子和生态系统过程进行长期监测,定期提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动态信息,并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野外实验和研究平台。
哀牢山生态站坐落于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太忠镇美丽的杜鹃湖畔,在幽谧的森林庇护下,哀牢山站在宁静中不断发展,在过去十年里,哀牢山生态站在生态监测、研究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试验示范和科普教育等方面都取得良好成效。
1
生态监测
2012年至今,哀牢山生态站严格按照CERN统一的规范,对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土壤、大气、生物等环境因子,以及能流和物流等重要的生态过程进行长期监测。
从最初的“数字哀牢山站”网站,到日益成熟的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哀牢山生态站在十年间共计分享了生物数据266740条,水分数据2184525条,气象数据2551038条,土壤数据9291条,这些大量、连续、准确的数据,凝结着在站工作人员栉风沐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责任,为科学研究和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基础支撑。
2
监测平台
哀牢山生态站在自然保护区内现有科研试验用地47公顷,这十年来,新建设野外观测场9个,完成20公顷永久大样地、塔吊1.44公顷样地、控水平台0.32公顷样地、次生林演替0.6公顷样地、哀牢山刺竹林1公顷样地、无量山黄草坝1公顷综合样地、无量山黄草坝1公顷铁杉林样地、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油麦吊云杉林1公顷样地和大湾林场思茅松林1公顷样地的野外建设工作和数据处理工作。
哀牢山站监测试验平台样地的建成,极大地提升哀牢山生态站森林监测样区的监测和研究能力,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平台支撑。
20公顷大样地
林冠塔吊平台
图1(左上). 思茅松次生林演替样地分布图 图2(右上). 尼泊尔桤木次生林演替样地分布图;图3(左下). 杂木林演替样地分布图 图4(右下). 成熟林演替样地分布图
3
研究成果
2011-2021年,哀牢山生态站共承担科研项目393项,合同经费37102多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8项,中国科学院项目148项,其他项目55项,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近500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6部,到站开展研究的硕士和博士近600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及获得国家专利4项。
4
试验示范
哀牢山生态站积极开展受损林地生态系统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试验示范,开展受损林地修复项目,推出了几种重要的推广种植模式,并对当地农民和乡土技术人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哀牢山红茶花繁育基地等示范工作获得了多个新品种及多项发明专利。
哀牢山生态站还与地方林业部门联合实施“引鸟防虫”示范项目,悬挂人工巢箱招引鸟类控制病虫害,在景东和贵州的多个松树人工林安装巢箱,成效显著,得到林业部门的认可和媒体的关注。除此之外,哀牢山生态站还积极推动景东亚热带植物园和射电望远镜天文台的建设。
哀牢山地区受损林地生态系统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试验与示范
思茅松人工林“引鸟防虫”示范项目
5
科普教育
十年来,哀牢山生态站举办的科普活动遍及景东县30多所中小学,参与师生达5万余人次,来自十多个国家的逾百名外籍科研人员参与了科普活动,2014年开始获得国家基金委、云南省科技厅、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和贵州省科学院的科普项目支持,2015年获得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2018年被中国林学会命名为全国林业科普基地。2022年,哀牢山生态站连续举办了四期生物多样性科普研学营活动,累计有8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通过这四期活动,科学的种子在小朋友们的内心扎根。华东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本科生暑期到站进行实习,通过实习,他们不仅掌握了野外工作方法,还学会了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探究实际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生物多样性科普研学
纵观历史,瞩目今朝,哀牢山站在过去十年中,克服了人员变动、雪灾、霜冻等困难,认真负责地完成了监测任务。踔厉奋发,哀牢山站的工作人员在不断的努力中多方面地充实着自己,不论是基础监测、科研支撑,还是自身基础建设、实验设备完善、人员技能提升,哀牢山站一直在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哀牢山站在过去十年取得的喜人成绩更激励着每一位在站工作人员再接再厉,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张亮亮
喜迎二十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