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双年展聚焦本土视角,“超融体”演绎国际化“双城记”
早在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就曾在《隆中对》中写到:“沃野千里,天府之国”,这也让川渝之地,自古以来就成为国人心目中、象征着丰饶与富庶的理想之地。而作为世界旅游名城的成都,在过去的岁月里,除了向世界展现着自身独特的城市魅力和历史价值之外,也在文化和经济上不断地向上攀升着。
2021成都双年展 现场
2021成都双年展 现场
2021成都双年展 现场
尤其在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更是为以成都和重庆为代表的、川渝地区日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共享“好生活”。这既是国家战略的重大部署,也是地方“抱团发展”的生动实践,以川渝合作助力川渝高质量发展。不仅充分发挥了“川渝一家亲”的地域优势和人文纽带作用,更充分激活了川渝的发展特色,把川渝优势特长凝聚成磅礴力量,迎来川渝地区更美好的前景、更灿烂的未来。并让川渝地区的文化和经济能够更好地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之中。
而正是在建构起一个国际化、学术性的文化“共同体”的前提之下,于2021年11月6日在成都市金牛区天府艺术公园内的成都市美术馆A区(成都市天府美术馆)、成都市美术馆B区(成都市当代艺术馆)拉开大幕的“成都双年展”,也以“超融体”为总主题,旨在呈现一场打破疆界、超越边界的全球超大型艺术盛宴。
超融体 展览海报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总策展人范迪安率领策展团队进行场地考察
曾有一位作家说过,城市与文化之间应存在着一个生态系统。不同的城市也成为承载着不同文化系统的独特“容器”,城市中的建筑、环境、文化、风俗等要素是构成一座城市文化的基础,而真正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艺术家,才是文化产业创新的真正动能和孵化器,只有人才能让文化自由地生长出不同的形态来。
2021成都双年展 现场
2021成都双年展 现场
作为后疫情时代规模最大、学术性最高的艺术双年展之一,本届成都双年展共邀请了海内外270多位艺术家参与8 个主题展版块。同样,在“超融体”具有国际化视角的学术系统架构中,那些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川渝地区的优秀艺术家群体,也成为“2021成都双年展”立足当下、延展本土语境的重要亮点之一。
01
何多苓
1948年出生,他是一位生于兹长于兹且扎根于成都的艺术家。成都本土文化最优秀的那一部分在何多苓身上体现得十分充分,那就是源于充分自信的、有意识地躲避潮流,有意识地与流行保持距离。在全球当代艺术和文化的发展,日益呈现出多态共生、多元互动的格局中,何多苓坚持以绘画为本体,旁观一切潮流,并不断地将音乐、诗歌、建筑及其它领域的认知融汇于自身的绘画之中,始终致力于在单纯的语言形式中完善个体的生命体验表达。
何多苓说:“‘超融体’意味着本次成都双年展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示开放性和包容性,而这正是成都这个城市的性格和特征。作为艺术盛会的最高形式,双年展应该是一个丰富的、复杂的综合体,多种议题被提出和并置,各种层面的观众可以在此观察、比较、思索,得出自己的结论”。
本次在超融体第一版块“多态共生”中,展出了何多苓近年来的创作。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更多地借助自然和历史记忆的广角镜,诠释现实变迁与时间循环的诗意性绘画。
02
周春芽
1955年生于中国重庆,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88年毕业于德国卡塞尔综合大学自由艺术系,现工作生活于成都、上海。作为国当代最受瞩目与认同的艺术家之一,周春芽以其极具个人风格的色彩表现,前卫且蕴藏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与自然追求的风格著称。1988年自德国卡塞尔综合大学硕士学位后返回中国后,周春芽在德国新表现主义与中国“文人画”传统的双重影响下,开创了中国当代艺术文人风格绘画。
周春芽说:“我认为成都双年展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一个展览,一个活动,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成都市的一个文化盛宴,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文化气质,还有文化底蕴。
今年在一个特殊的一个环境中,成都双年展又重新开始,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这两年全球疫情带来的影响,所以说如此大规模的成都双年展在这种情况下举办,意义非凡。
这一次成都双年展又是作为新建的两个成都市美术馆的开馆展,这个影响力不仅在中国,也将波及全球。而且这两个美术馆的规格也非常高,国家级的。本届成都双年展策展团队也是非常强大的,请了著名的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阵容也非常强大。这些都预示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周春芽整体的艺术生涯中广为人知的三个创作系列“山石”、“绿狗”和“桃花”,每一个都诉说着周春芽的自由主义人生追求。周春芽的创作区别于同时代的大部分艺术家,他没有加入时代主流的伤痕艺术潮流,而是选择直接世界的残酷,从中苦难中提炼浪漫和美好。他的作品存在一种微妙的“软暴力”,是他作为个体对世界中的陈规蹈矩的反思。周春芽笔下的风景、静物与人体元素皆是他个性的隐喻,既是传统中国文人,又同时是一位大胆激进的当代艺术家。
03
何工
1955年生于重庆。现生活、工作于成都、美国。1982年获西南师范大学(现更名为西南大学)美术系学士学位,1985年获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1986年留学美国堪萨斯州费伦兹大学(Friends University)学习艺术教育;1991年赴加拿大约克大学(York University)作访问学者研习艺术社会学,现工作居住于成都、洛杉矶。
何工是一位不见容于现在通行“艺术”模式和身份的艺术家。他从重庆学艺术伊始,到留学、移民与迁徙、回归的经历,他绘画、装置等多媒介艺术创作,可以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身份流变和文化游牧现象的其中个案。他的艺术更多地是艺术的自主与独立,并还原到艺术创作之初,逼近人与社会、人与精神、与视觉语言,以及艺术与生存本源性的关系之中。
04
刘家琨
1956年生于四川成都,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与重庆大学合并),后分配至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1984到1985年在西藏工作。1987年到1989年,被借调至四川省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1990年到1992年在新疆工作。1999年成立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曾参加首届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中国房子/建造五人文献展、德中文化年“土木——中国青年建筑师展”、法国蓬皮杜中心举办的中法文化年——中国新建筑等展览。应邀在法国巴黎建筑与遗产城博物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巴黎夏佑宫等多所院校及机构开办讲座。
刘家琨说:“‘超融体’这个主题,我理解是期望打破各种藩篱,跨越多个领域,把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在地与全球,展览与城市生活等等融汇一炉又进行全新塑造”。
刘家琨的建筑实践关注社会现实、尊重地域文脉、融入现场环境、提炼民间技艺,每一个项目的设计试图带着现实感解决当代建筑事宜。他的设计作品体现了当代建筑理念和对传统的精神继承,同时将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交融。他的设计始终关注人们需求的满足,在技术领域不断探究,阐述着公共生活与城市文化空间相互交织的关系。
05
李昌龙
1975年生于贵州,1999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2年至今任教于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中国北京。
李昌龙创作的主线之一是基于文明的断层线来思考新的地缘关系,其二是以具体的国家边境的冲突为基础地缘关系。地图成为画面的隐形的结构。在这一结构内,与此相关的政治图像、文化符号以及其它图像碎片又被以不同的方式组织在一起。在图像和符号的选择上,李昌龙采取的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研究的方法,即,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追问是什么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以及造成了持续不断的冲突,将多元文化符号、战争、地缘政治冲突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冲突与融合相互转化、边界模糊的人类共生池。
06
曾杨
1985年生于中国四川,本硕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管理博士,任教于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成都。
作为现代工业的象征,汽车的出现改变了一般市民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穿梭轨迹,其快速运动的特性最能体现中国社会改革开放40年的现代化进程状态。在本次2021成都双年展中参展的年轻一代艺术家,曽杨借助最传统的中国技艺之一,即髹漆来再现原本几乎古旧的汽车轮廓——这不是简单的在原车上进行髹饰,而是利用中国传统大漆脱胎工艺,通过大漆、布,瓦灰,糯米粉等材料和多层工艺将母体进行了材料置换和文化记忆转移。
“记忆建构”应该是艺术家最具有专业特征的社会使命。作为文化传递中最为柔性的空间,艺术作品有责任承担起储存、研究、阐释、呈现和共享文化记忆,并通过对美的传递来建立公共信任,重构社会集体记忆。天然生漆是中国智慧极具生命力的物质载体,在中国远古时期就被广泛运用,漆酚在漆酶的作用下自然成膜,是人与环境融合再造的成功演进实验。而在本作品中,天然的树脂材料在工业产物车体原型上有了足够的施展空间,35遍的髹涂,金髹、彰髹等十几种工艺的综合运用,近百个脱胎零件的组合再造,工业的标准化与传统工艺的不可确定性,现代化的速度与忘却时间的匠心打磨……作品通过有机串联起的层层矛盾构成了最为独特的中国文化记忆和记忆实践。
07
庞凡
生于1988年,国籍中国,现工作居住于成都。
“Astromantic 宇航员”系列来自一位有点疯狂的小哥,庞凡,成都人,街头艺术家。15岁因为热衷滑板结缘街头文化,而后,开始了自己特立独行的青春中二期。不过庞凡的青春期有点长,玩的也比别人大:走到哪里,都留下他别具一格的“外星符号”。庞凡的作品,像极了他这个人,乍看不明所以,内里却自成一派。细品他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创作,各种画廊博物馆的展出,不难看出,他总是以东方文化作为载体,把人性、宗教、文化以及黑色幽默融入主题。
end
99好物推荐
往期精彩 /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