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曦云:我与博伊斯
BRIEF DESCRIPTION
当代艺术的无限开放,让每位个体都可以从艺术史的丰富积淀中自由吸收,自成一体。和最新的科技结合,触类旁通,是艺术创新的方式之一。整合艺术史中既有的观念、方法、语言,追根溯源,和艺术最原始功能贯通,溯源新生,是另一种方式。
在西方艺术史上,“博伊斯”这个名字是不能忽略的,他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社会雕塑”等理念和很多突破常规的行动,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不断地激发出一代又一代人的激情和创造力;同样,这些理念和行动,对中国艺术家也有相当大的鼓舞与启迪。博伊斯的“以艺术的名义和方式巧妙地介入社会”,很容易被中国艺术家理解和接受。
从2019年12月开始,昊美术馆(上海)开始实施一项名为“我与博伊斯”的持续性艺术项目,这个项目最初计划以每4个月邀请一位艺术家,用作品的形式与馆藏的博伊斯展览进行对话,并在博依斯展区以“展中展”的形式展出,并在此后1年多的时间里实施了6个不同的“我与博伊斯”项目的个展,99艺术网也就此对项目主持人/策展人杜曦云进行了专访。
99艺术网:最初为什么要做“我与博伊斯”这个项目?
杜曦云:杜尚:生活就是艺术。沃霍尔:商业就是艺术。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社会雕塑;神、天、地、人的维度。沃霍尔让人本能的喜欢,博伊斯让人难以回避、难以遮掩、难以下咽但营养丰富。
上海昊美术馆的平台和契机,让“我与博伊斯”能从无到有,渐次成形。
99艺术网:第一个“我与博伊斯”项目,是周啸虎的个展吗?请具体谈谈这个项目?
杜曦云:第一个项目带有回顾性,是周啸虎2008年8月实施的《侦探计划-追尾实训》。
周啸虎分别和10家私人侦探公司签订合同并付费后,10位调查人员依次互相跟踪,却不知自己也正被跟踪着。只有不断收到他们调查报告并在现场俯视的周啸虎,知道这是个循环互噬的信息圈:每个人在窥探和采集着别人的信息,又被其他人窥探和采集着。
2008年实施的这个作品,在当下依然保持着先锋性。它叩问的情境逻辑和所涉问题,在摄像头、人脸识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渗透的当下,方兴未艾。
99艺术网:你如何看待博伊斯和他的作品?
杜曦云:博依斯是古典价值观和激进美学的结合。热情的行动和开放的方法,保守着巫师、祭司、先知的职责。他也因此跨越了杜尚的虚无,和古代的艺术大师们一脉相承。
至于他的作品,是他“做案”后留在现场的道具,我们根据现场道具来心领神会。
99艺术网:在“我与博伊斯”项目中,你如何选择艺术家?与艺术家的合作模式是怎样的?
杜曦云:“社会雕塑”和“艺术要生存下去,也只有向上和神和天使,向下和动物和土地连结为一体时,才可能有出路”,是博依斯最触动我的地方。我结合这两方面来寻找中国本土的艺术家,和他们讨论,结合馆方的诉求,来促成展览的成型。
99艺术网:每次项目的主题是如何确定的?
杜曦云:作品方案成型后,主题也就自然产生了。这些艺术家们都比较成熟,作品方案和当下的社会问题,以及他们一贯的思路、美学,都结合的很精彩。
99艺术网:到目前为止,总共做了几期“我与博伊斯”项目?
杜曦云:总共做了6期:周啸虎、杨振中、赵半狄、尹秀珍、王广义、张羽。
99艺术网:请谈谈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项目?
杜曦云:《赵半狄的小窝》在沉沦的时代背景中,以反常的方式指向超现实的另一维度,和公众一起释放心绪、慰藉灵魂。小窝成为一个不断开放的平台,随着每一次“派对”而变化着功能,至今依然在不同的城市不断漂流着……
《一段高速路》,尹秀珍在美术馆的展厅里现场施工,带有神秘气息的黄油缓慢渗透着冰冷坚硬的水泥高速路,在一个消沉丧气的氛围中,这件作品柔软绵长的指向了坚持,让生命力在时间之手中延展自由的边界。
《人脸识别:寻找鞑靼人的后裔》,王广义把博伊斯传说中的鞑靼人、通灵者,放在种族叙事、人脸识别技术这个当下语境中,神学、社会学、历史学和美学的维度融为一体,在问题设置和美学转化方面的难度都非常高,但他非常巧妙的实现了。
99艺术网:2022年,“我与博伊斯”的项目还会继续推进吗?
杜曦云:看机缘吧。博伊斯对我们的启发是:一方面,初衷不改。另一方面,在不断的开放中随机应变的推进。
end
99好物推荐
往期精彩 /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