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建国和参展艺术家们眼中的“云雕塑”
2023年5月1日,作为“云雕塑”首次线下走向公众的展览实践在北京松美术馆开幕。在这次展览中,主办方邀请了六位(组)策展人,每位/组策展人再根据自己的展览主题与内容邀请艺术家,策划组成各自的展览单元。
“云雕塑”展览现场
其中包括由冯兮策划的“现成的生活·现实的技术”;李佳策划的“空间三种”;苏磊策划的“智能、技术生态与体验”;苏伟策划的“幕间:四个案例”;王澈策划的“生长的河-走怒江”;周翊&董菁策划的“技艺”。六个单元共计邀请了 33 位艺术家及其作品。这些展览单元之间相互关联又具有各自独立的学术指向,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云雕塑”的艺术视野和学术态度。
“云雕塑”展览现场
99艺术网也对本次展览的艺术总监隋建国和5位参展艺术家进行了采访,谈谈他们对于“云雕塑”看法。
隋建国
“云雕塑”展览 艺术总监
99艺术网:最初为什么会提出“云雕塑”的概念?
隋建国:“云雕塑”是“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旗下的以微信公众号为形式的学术平台,理念是“基于肉身经验和雕塑的视野——关注从三维空间出发的雕塑、装置、及身体等相关展览与事件的发生,引领未来雕塑新浪潮。”“云雕塑”的线下功能,则是以“云雕塑”为平台,与社会各类出版、传媒、展览、教育等机构展开合作。
“云雕塑”展览现场
单纯从字形字义上看,“云”本身有点儿无影无形的意思,同时还含有与时代信息相对应的“云技术”的隐喻等。“云雕塑”平台最为核心的理念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是在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时代去探讨雕塑相关的问题,是要保持一种开放且包容的态度,寻找更多理念和实践上的可能性。
“云雕塑”展览现场
99艺术网:在没有媒介和材料限定的当代环境中,如何界定雕塑的概念?它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什么区别?
隋建国:我认为自从观念艺术之后,艺术的创作和发展就不再受媒介材料的限制了。当话语和文字等日常行为,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都成为艺术时,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开始拒绝物质形式对于自身的限定。而后来给艺术观念发展带来转折性影响的艺术家是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瑙曼有一个简单而深刻的认识:“如果我是一名艺术家并且我在工作室里,那么我在工作室里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是艺术。在这一点上,艺术更多地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种产品。”瑙曼将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定,转变成艺术存在的核心价值,即“只要我宣布我是一个艺术家,那么我做的任何事应该都是艺术”。诺曼坚持认为可以用审美经验取代实际的物质对象,感知本身就可以被看作是作品的主题,或者说观众面对艺术品时感受到了他们的身体或他们的内心。
“云雕塑”展览现场
基于这样的观念,瑙曼开始以自己的身体丈量自己工作室的空间,在工作室内随意地做各种动作,如从椅子上下来再走到桌子上、倒着行走,翻滚等等,并用录像记录下这些动作行为。在这里,瑙曼将自己的身体等同于工作室和艺术媒介,他身体的每个细微动作也都被认定为作品的一部分。
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在工作室的行为记录
可以说,瑙曼的艺术理念推动了对于观念艺术超越,或进一步发展。原本的观念艺术只是用艺术家的观念屏蔽了物质形式的限制,而瑙曼则延展了身体之于艺术的意义,让身体作为艺术观念和媒介的本体来呈现。
“云雕塑”展览现场
在这样观念的影响下,身体就成为了艺术家创作的出发点。最初我们在讨论“云雕塑”概念的时候,就确定了基于肉身经验和雕塑视野的基本出发点。从这个点出发,可以以更宽阔的视野去面向未来,也能够在不同的创作中找到更为开放的可能性。
“云雕塑”展览现场
99艺术网:这次展览中的六个不同单元,探讨的问题非常广泛,从新数字技术到在地性的行走等都包含其中,您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的主题设置?
隋建国:这次展览的主题单元都是策展人自己选择的,“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和松美术馆作为主办方,只是给策展人和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
“云雕塑”展览现场
最初,我们找到不同的策展人,请他们去公号上浏览“云雕塑”的理念和相关内容,并提出能否策划一个与之相关的展览?之后策展人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策展方案和邀请艺术家。从策展理念到被邀请的艺术家名单,完全是由策展人自己决定的,“云雕塑”和主办方不做任何干预。而在展览中广泛展开的不同主题单元和探讨方向等,也是与“云雕塑”平台所倡导的开放理念相一致的。
“云雕塑”展览现场
(艺术家访谈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蔡雅玲
参展艺术家
99艺术网:你如何理解“云雕塑”的概念?
蔡雅玲:“云雕塑”,我们现在的一切似乎都可以依靠上传到云端来永久保存,也可以随时下载。这里的“云”这个前缀我理解是一种不受束缚、超越原有限定的概念。雕塑本来是一个极其传统的、实体的物质艺术门类,在当下,是时候被重新定义了。
蔡雅玲 《Nude》
99艺术网:这次参展你带来了哪件作品?为什么?
蔡雅玲:这次我的作品是《Nude》,一个来自《百美影》中的图像制作的巨大珠帘,高三米,一个羞涩的亚洲封建时期的女性不着一物地背对我们手扶一朵装饰花,摆出了符合世界对于“异域东方美”的想象。人们在穿越时,往往看不清图像是什么,当穿过后站在远处,才看清了完整的样貌。但这时,我的意愿已经达到了。如何冲破内心的种种枷锁是我一直以来的思考,也是对于观众的提问。
蔡雅玲 《Nude》
雕塑这个一直以被认为稍带有“男子气概”充满坚定物质感的门类,在这个展览中通过这些柔软、琐碎、脆弱、闪耀的作品打碎了它的边界。
范西
参展艺术家
99艺术网:你如何理解“云雕塑”的概念?
范西:刚知道展览的名字,有种虚实交互的关系感。
99艺术网:这次参展你带来了哪件作品?为什么?
范西:这次跟策展人一起选取了《叶子》和《跟连续有关的线索:分散,聚集》这两件作品。
范西 《叶子》
最开始在讨论展览方案的时候策展人给出了展览空间和概念上的想法,当时我对两个对应空间的呼应关系很感兴趣,相似的空间似乎被对调了,所以我想到了视觉相似的两件作品。
范西 《跟连续有关的线索:分散,聚集》
这两件作品都是基于叶子的形态,一件跟移动有关,另一件是静止状态的。想象观众在步入不同空间里分别看到这两件作品的时候,也许会感到有点蹊跷。
范西 《跟连续有关的线索:分散,聚集》
康靖
参展艺术家
99艺术网:你如何理解“云雕塑”的概念?
康靖:我片面的理解是,以很开阔的视野看待雕塑。
康靖作品 “云雕塑”展览现场
99艺术网:这次参展你带来了哪件作品?为什么?
康靖:我有两件作品参展,一件《信天游》,是疫情期间,我参加湖北梁子岛的一个艺术驻地活动即兴做的。当时那个岛处于半与世隔绝状态。因为,每天只有一早一晚两趟渡轮进出岛。于是,我就想看能不能游出去。虽然是找了一处看似离对岸最近的点,我还是打怵。我水性还行,但游泳方式都是野路子,像所有农村娃一样,从小在家附近水塘、小河里跟着玩伴们泡多了误打误撞就能瞎扑腾着浮着游那种。
康靖 《信天游》作品视频截图
犹豫好久,最后,终于抱着一截圆木下水了,我想,万一中途没劲了,那圆木或许能救我的命。一块驻地的艺术家蔡应愿意帮我拍摄,正好他带了相机。第一次游,他一直用跟焦在找我,因为,游一段时间太远了肉眼就不太看清楚人在哪了。其实,一下水我就打退堂鼓了,一是水有点凉,再一个风大,我抱着木头游很累,硬着头皮游半天发现才游了一小段,看着茫茫水面心里有点绝望。当时之所以没退回来,可能是虚荣心在作祟吧。一是在前一天在酒桌上说了要做,再者,有个同行在帮忙拍摄也很重要,你会觉得这个事好像庄重起来,必须全力以赴。游到中间最慌,表面的水经过太阳照射温度还行,但下面就感觉不时有冷水流。加之有几个大水鸟一直盘旋在我上空狂叫,不知是不是因为我闯到它们地盘了啥的。本打算游累了在中间趴在木头上歇会,但当时一刻都不敢停留。好容易看到对岸的树木越来越近,那种感觉真的很美妙,远远看到岸边浅水区有些我不太能识别种类的水鸟伸长脖子惊诧地看我,我竟高兴地哼起歌来,等到我脚能触碰到地面,才发觉陷在淤泥里的腿脚很沉,肌肉很僵硬。
康靖 《信天游》作品视频截图
回来游到中间时,正好有个小游艇驶过,在我附近急停了一下,又快速地驶离,留下渐远渐弱的轰鸣声和刚刚被划开的水面慢慢愈合。现在,展厅里展示的视频是我们第二次游时拍摄的视频。因为第一次拍摄的镜头一直在找我,水的环境不太明显,于是我们就想着把相机固定机位摆在岸边,镜头对着水面和对岸,这样,我游到一定距离看不见了也不停机也不调焦,好像在拍风景,其实我在里面,只是肉眼看不见,直到我再次出现游到岸边才停机。
康靖 《无题》展览现场图
《无题》是在展览现场,我准备了一摞纸,一盆水、笔、勺子、针管这些能相互链接起来的物品。我自己(观众参与也可)在纸上用水涂抹、书写、泼洒。然偶晾干,再重新将纸摞起来。这件作品是我2018年时想在个展上实现的,不过不是现在的样子。当时跟李逦聊,我们想做的体量大些,想用大的褶皱的铁皮一层一层摞起来直至房顶。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施。策展人冯兮年前跟我说展览的事,这件作品又从记忆里浮现出来。不过,我做了调整,用最轻便的材料A4纸(国际通用的纸张)。可以在各种机器里通用,只不过这次得需要人力涂抹书写,也剔除了墨或者颜料,为的是让作品尽量少受到无关因素的干扰。
康靖 《无题》展览现场图
这两件作品都跟我现在的感受十分贴近,多少能体现我目前对有和无以及空间的理解。
刘成瑞
参展艺术家
99艺术网:你如何理解“云雕塑”的概念?
刘成瑞:我首先想到的是博伊斯的社会雕塑概念,参与其中,将社会作为雕塑或一件伟大的作品。进而推演到“行为”,这是我多年创作的惯性思维,不是雕塑行为,也不是行为雕塑,而是行为本身的可叙述性和雕塑般的逻辑。“云雕塑”至少在字面的意思中,除了包含社会雕塑、行为和雕塑本身之外,还带有某种轻盈的东方意味。而且“云”和“雕塑”有着完全不同的物质结构和象征意义。云随风而逝;而雕塑可以不变,比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暴露在风中的雕塑除外,风和时间会重新雕琢,比如那些被风化的石刻。
刘成瑞 《云》 60x90cm
刘成瑞 《雪》 60x90cm
99艺术网:这次参展你带来了哪件作品?为什么?
刘成瑞:展出“生长的河——走怒江”行程中的几件作品,准确点说是几件很自然发生的即兴创作。参加王澈的项目我是比较有经验的,一起走过内蒙,去过岷江,上过青藏高原…… 因此,这次走怒江我没做任何准备,也没想过完成一件准备充分的作品,因为团队有很多人,大家创作方式又都不一样,不可能让大家停下一两天为了我做作品。所以,我的这几件作品都是在旅途间隙中完成的。
刘成瑞 《怒江写诗图》 100x150cm
其中《怒江写诗图》是我们两台车早上先去了野瀑布,下午跟梁硕他们车汇合后,大家又要去,我看江边感觉不错就自己一个人留下来,做了这件作品。一个坐在石头上,身旁有篝火,用电脑写诗的人,江是水也是天,我是现代人也是古人。我不是在表演,真在写。这次展览有路途中写的27首诗,其中几首就是在那块石头上写的。
刘成瑞 《牧灵》视频静帧
刘成瑞 《牧灵》行为影像_4k_16/9_彩色有声_13分24秒-2022
《牧灵》是我们去爬山,一个火山口形成的山,山下是一个石头砌的废弃的羊圈,我想到自己小时候放牧的情景,想到我们家在山下圈羊和牦牛的圈,结构和气质都很相似,感觉有神在那居住,正好大家也要在山上待一段时间,就做了这件作品。还有几张我在路途中的观景台拍摄的风景,对应一路四季:春、夏、秋、冬。观景台是个很特殊的存在,尤其是在自然环境中。
刘成瑞 《山》 60x90cm
当然,展览中的作品是做了减法的,旅途中想象力没有羁绊,作品随时即兴发生。因为落实到展览时,会考虑成本,观众的时间成本和实现作品的物质成本。
刘成瑞 《水》 60x90cm
沈凌昊
参展艺术家
99艺术网:你如何理解“云雕塑”的概念?
沈凌昊:我很认同隋老师提出的“云雕塑”的理念:基于肉身经验与雕塑的视野,搭建时间、空间、自然、社会、物质、技术等面向历史与未来的新艺术。在我的创作中,也同样以跨学科的工作方法来打通各种媒介的界限,通过对于新材料与技术的探索,打通所有媒介的边界与可能性。
沈凌昊 《光的涟漪:河流、雨水与时间》
99艺术网:这次参展你带来了哪件作品?为什么?
沈凌昊:本次展览的作品“光的涟漪:河流、雨水与时间”延续了我对于光、摄影与绘画的创作脉络,呈现不同时间、空间状态下的涟漪形态,作品使用特殊工艺调配的感光材料制作,在黑暗中表现为具有“时间性”的色彩肌理,并延展观众在观看作品时的感知与体验,如同一种瞬间即逝的幻觉。这件作品是我在去年疫情封控期间完成的创作,当时身体的限制与工作空间的收缩,让我重新思考创作与我们的关系,也开始尝试在比较小的架上作品的尺幅中讨论光与空间的边界,这个系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沈凌昊 《光的涟漪:河流、雨水与时间》
艺术家:蔡雅玲、范西、郭城、耿雪、韩磊、金宁宁、康靖、厉槟源、刘成瑞、刘符洁、李巨川、李怒、梁硕、刘亚洲、刘展、琴嘎、佘海晴、沈凌昊、谭英杰、王月悦、谢墨凛、辛云鹏、杨光南、阎实、阎洲、渣巴、郑达、曾宏、郑路、张淼、张思锐、张一、赵银鸥
策展人:冯兮、李佳、苏磊、苏伟、王澈、周翊&董菁
艺术总监:隋建国
出品人:丁泽华
展期:2023年5月1日-8月27日
编 辑 人 员 | |
Editorial Board | |
撰文、编辑 郝科 版式设计 Alien 图片致谢 松美术馆、被采访艺术家 | |
本文为《99艺术网》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告知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
点击图片关注 @ 99 ART 公众号
获取更多当代艺术
资讯&观点&收藏知识
[ 商业合作,请联系 ]
99BJ@99ys.com
Copyright © 2023 99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