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美术馆15周年大展 | 大卷伸嗣:那些转瞬即逝的“存在”
坐落于中国西南重镇成都的A4美术馆至今已成立整整15周年。这15年,历史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迅猛发展,也同样见证了成都当代艺术生态的逐步建立。在此期间,A4美术馆既保持着对西南在地的持续关注,又持有着不断开放的国际视野。A4新馆落成之际,同时迎来了三大展览:大卷伸嗣个展“灵韵之光”,2023成都双年展平行展“感知地理”及 “A4美术馆十五周年文献展”。
筹备了三年的大卷伸嗣个展 “灵韵之光” 是日本当代艺术的代表艺术家大卷伸嗣在中国内地的首次个展,展览由国际知名策展人、艺术评论家,现任日本森美术馆高级顾问南條史生先生与A4美术馆馆长孙莉女士联合策划。99艺术网带来本次展览的深度报道及艺术家大卷伸嗣专访。
艺术家:大卷伸嗣
策展人:南條史生、孙莉
主办:A4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3年8月19日——2023年11月19日
01
“存在”之美
正如大卷伸嗣最为著名的作品《临界之气:时·空》在有限空间中变幻出无限可能,他的作品最为迷人之处在于呈现存在的不确定性。这里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物理上的临界状态,更是生命本身。在A4美术馆的个展中,《临界之气:时·空》在美术馆二层近乎全黑的空间展出,柔软的纤维在空中飘浮,如梦似幻,在人工程序所控制的气流影响下,时不时反射中柔媚而灵动的光泽。每一瞬间的形态都是全新的,正如作品的名字所言,在那将动未动之时,最能让观众体验刹那间的临界之美。
《临界之气:时·空》,图片致谢A4美术馆
艺术家希望作品不仅仅能呈现出美妙而转瞬即逝的光影,还有那些曾经存在的生命与灵光,这样的渴望在东日本311大地震之后变得更加强烈。如果那些他曾经体验到的东西终究会在某一刻彻底崩解,如何去讨论并展示那些已然消逝却确实存在过的东西?他想要证明这些“存在”,哪怕这些存在仅持续一瞬间。这样的思考与探索贯穿于大卷伸嗣本次个展当中。
Q:您创作的灵感时常会来自对周围环境中物的感知?这与“存在”有着怎样的关系?与我们分享一些有趣的经历。
大卷伸嗣:2014年我去美国驻村期间,天气非常冷,几乎天天在下雪,当时走出门看到冰雪融化成水,逐渐滴下来,那一刻特别想家,同样是雪景,为什么在日本没有引发这样深刻的思念感?我开始思考自我身份、自然景观与水的形态之间的关系。水的存在状态是多样的,冰是其中的一种。如果当冰最终融化为水,怎样证明它曾经的存在?于是当时我在想,如何找到一种方式去表现当下我所能感知到的东西?这也是我在之后的创作中不断去解决的问题。这次展出的雕塑作品《漂浮·背景I》就是希望展现雪正融化成水的临界状态。
《漂浮·背景I 》,图片致谢A4美术馆
同样,当我们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时候,它其实有很多无形的律动。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身体去感受。就像自然在歌唱,这种类似乐曲般的韵律感有时会跟我作品中的线条在某种程度上相呼应。我时常在作品中用视觉艺术的方式来表现这种无形的体验。比如这次展览出展出我最新的绘画作品,就是自然中的水带给我身体的感觉,我将这种抽象的感受通过视觉艺术呈现出来。
大卷伸嗣个展“灵韵之光”展览现场图,图片致谢A4美术馆
Q:本次参展作品使用了极为丰富的媒介和呈现方式,但其中有着共通的精神内涵。如果让您总结它们的共性,您认为是什么?
大卷伸嗣:首先它们都会与观看的人产生关联,这是重要的一点;然后就是我希望作品能呈现出“存在”的不确定性。
大卷伸嗣个展“灵韵之光”展览现场图,图片致谢A4美术馆
02
纹样的新生
观看大卷伸嗣的个展,我们很难忽视“花纹”在其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重力与恩宠》中立体的镂空花纹,还是《漂浮·构筑之诗》中空灵清透空间中的线条,亦或是《回响·无限》中铺满整个地面的纹样。
如果我们对艺术史稍作回忆,会想到20世纪初奥地利艺术史家李格尔对于装饰纹样的研究。他早期研究主要聚焦古埃及的棕叶纹、茛苕纹,而他要努力证明的是,在各种看似无关的装饰纹样之间,存在着某种看不见的内在动因。装饰纹样的嬗变既不是艺术的材料变化的结果,也不是艺术所采用的技术变革的影响,甚至也不是人们模仿自然物的冲动所指,而是人借助艺术纹样来装饰自己这一根本性的动因。正是他从全球范围开始追溯和考察植物装饰纹样的形式演变,这才有了后来的“风格问题”和“艺术意志”。
大卷伸嗣个展“灵韵之光”展览现场图,图片致谢A4美术馆
回到大卷伸嗣的作品来,那间空灵小屋中的《回响·无限》,那些布满整个地面的花纹实际上来自于艺术家儿时的记忆。他的童年在一条做日本和服布料买卖的商业街中度过。从小就穿梭于这些日本传统的布料花纹中,于艺术家而言,它们不仅仅是衣物的装饰纹样,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回响·无限》,图片致谢A4美术馆
在属于大卷伸嗣的纹样中,他不仅借鉴了日本的传统花纹,亦注入了当下以各种方式呈现的纹理,加之艺术家对于不同文化与历史的理解,通过各种诸如立体呈现、平面叠加等方式衍生出全新的花纹。这些花纹经历着一个叠加累进、不断更新的过程。
比如搭配了光影效果中《重力与恩宠》充满了类似人类发展史的纹样,或是展现虚实对话的黑色绢印版画。亦即是说,关于花纹,大卷伸嗣关心的从来不仅仅是所谓的传统纹样的当代转换,而是不断找寻属于自己的创造纹样的方式。于他而言,收集并呈现这些花纹不仅是文明不断交融与演进的证据,更是在他的创作中,悼念逝去,希冀新生。
《重力与恩宠》,图片致谢A4美术馆
大卷伸嗣个展“灵韵之光”展览现场图,图片致谢A4美术馆
重力与恩宠·瞬2017/10/17,图片致谢A4美术馆
Q:在那件空间装置《回响·无限》中,我们看到很多不同的花纹,它们都来自日本的传统纹样?
大卷伸嗣:做这件作品的初心,的确与日本的传统纹样有关。我从小长大的那条卖日本和服布料的街道后来被开放商取缔了,它就永远消失不见了,有时候觉得很伤感,怎样去保存那些曾给我灵感的回忆?我希望能够用当代艺术家的角色,去把那些传统的工艺中的精神保留并表达出来,使它们得到延续。
但这些花纹我后来发现也并非日本独有的,比如其中的唐草纹样,可能在中国传统药物古籍中就出现过,后来在全世界流行,它代表一种螺旋式的不停的生长的状态。因此有时候纹样的发展它不是属于独立的文化或个人,而更有一种文化交流之感。即便某一个文明后来消失了,但它留下的纹样就是它曾存在的证据。这就又回到了我们前面说的关于“存在”的话题。
大卷伸嗣个展“灵韵之光”展览现场图,图片致谢A4美术馆
Q:每次在不同地域的展出都会有新纹样的产生?
大卷伸嗣:对,实际上这些纹样是不断在叠加衍生的。每次在不同地方做展览,会根据当地的文化加入新的纹样。比如之前的展览中曾加入客家文化的纹样;在澳门的展览中,加入了桃子的花纹。
这次在成都的展览也加入了很多中国的动植物纹样,整个地面的花纹从设计到呈现,都是独一无二的,也首次在作品中使用了如此大面积的镜子。
大卷伸嗣个展“灵韵之光”展览现场图,图片致谢A4美术馆
03
过程与互动
如果我们向艺术家大卷伸嗣打探作品《回响·无限——瞬间与永恒》的布展方式,势必会被其繁琐与充满仪式感的创作过程震撼。为了本次展览的完美呈现,在长达一个多月的布展时间中,艺术家穿梭于不同作品的布展现场,而这件体量庞大的空间装置耗费了艺术家巨大精力,他需要在仅借助重力的条件下,用岩彩将提前设计好的花纹铺满整个地面。
实际上,创作过程亦是作品的重要一部分,而这仅仅是开始。作品的最终完成需要观者配合实现:在闭幕前的几个小时内,观众在花纹之上自行走动后将其抹除才最终完成了作品。除了玻璃栈道下的纹案会被保留外,其他区域的花纹变为曾经存在的痕迹。正如我们的历史一般:选择的部分被永久的记录与保留,其他更多的“存在”也同样以某种方式得以传承。
正如艺术家所言,作品与观众的互动成为他作品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无论是在他打造的特定场域中感受作品,还是亲身参与;无论作品本身呈现怎样沉重的概念,大卷伸嗣仍希望以能有效的和观众完成沟通。他从很早以前就对自己提问,作为一个艺术家,到底要让多少人理解他的作品,他才会满足?
大卷伸嗣个展“灵韵之光”展览现场图,图片致谢A4美术馆
Q:《回响·无限》在与大众的互动中最终完成,让我们联想到藏传佛教中坛城的沙画绘制过程,对于沙画的破坏也最终完成了仪式。而您某些作品中的形象,让人联想到宗教内涵。您自己是否有宗教信仰?如何看待作品中透露出的宗教感?
大卷伸嗣:日本是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如果在我作品中看到佛教的某些影响,是因为我从小受到家人对于宗教信仰的熏陶,会对佛教中所说的无常感更有共鸣。佛教它更多讨论存在,关乎生死,日本本身是多灾难的地方,有很多地震,所以对于死亡的思考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的。因而这次来四川做展,我其实还挺想去看乐山大佛!
我之前看过藏传佛教中坛城的制作过程,很喜欢。但我想相比于宗教仪式,我的作品更看重对于花纹的叠加累积过程,以及其中的再创造,而比起坛城的最终消失,我想我更在乎新生。
大卷伸嗣个展“灵韵之光”展览现场图,图片致谢A4美术馆
Q:您多数作品的现场体验感很强,不会因过度观念或学术而给大众的认知带来障碍,如何平衡作品中的观念与大众的接受度?
大卷伸嗣:假设有十位观众看了我的作品,有九位都是仅仅从审美的角度去理解去观看,但只要有一人能够了解和体会美背后的深刻意义,我想我作为一名艺术家应有的使命就完成了。
《漂浮·构筑之诗》,图片致谢A4美术馆
Q:作为持续创作的艺术家,重要的灵感来源?
大卷伸嗣:获得灵感这件事是很奇妙的过程,即便是天才艺术家,也不可能持续获得灵感,需要长时间的酝酿与铺垫。实际上为了获得灵感,我会做很多没用的事,就比如简单的朝远处扔石头。
不会因为你做了什么而直接导致一个结果,而是为了探索某一时刻,你看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但你又实际上什么都没做。你无法预测会发生什么,就是一直在做没用的事,说没用的话,但那些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过程。为了去获得灵感,艺术家需要去探索很多地方、经历很多事情,如果没有寻找与经历的过程,我感觉自己更处于一种“无”与“空”的状态。
现在社会中,大家都倾向于丢掉没用的东西,试图抓住有用的东西,但其实也把自己生命中很多珍贵的东西送走了。艺术家关注的都是那些看起来最“没用”的东西,那些其他人很少重视的角落。
大卷伸嗣个展“灵韵之光”展览现场图,图片致谢A4美术馆
编 辑 人 员 | |
Editorial Board | |
撰文、编辑 魏娜 版式设计 Alien 图片致谢 A4美术馆 | |
本文为《99艺术网》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告知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
点击图片关注 @ 99 ART 公众号
获取更多当代艺术
资讯&观点&收藏知识
[ 商业合作,请联系 ]
99BJ@99ys.com
常年法律顾问:泰和泰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 © 2023 99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