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国外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在此大环境下,西安相继发布的各区县经济运行情况则显得备受关注,审视2019,展望2020,悦君根据统计数据编制了“2019年西安各区县市GDP总量排名表”,按GDP总量大小区间进行划分,呈现西安的经济拼图。
2019全市实现GDP总量9321.19亿元,比上年增长7.0%,这是西安统计局正式发布的《2019年西安社会发展公报》给出的成绩单。初步核算,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92256元,比上年增长3.9%。
事实上,因众所周知的原因,2019年西安城市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且固定资产投资快速下滑,最终名义增幅依旧客观可观,分析数据不难发现,西安经济发展呈现出工业生产稳步上升,服务业发展总体平稳,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表现均有特点。
在创新驱动方面,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9.6%,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4.9%,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22.7%,信息化学品制造业下降74.2%,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4.3%。
房地产投资也有变化,全年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2.1%,其中住宅投资增长9.0%,办公楼投资下降9.0%,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39.4%。
本次官方公布数据中另外一个重要信号就是城市常住人口的增加和城市面积的再扩大。2019年末,西安建成区面积达到729.1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020.35万人,大增近20万人,其中学历落户和人才引进占总迁入的56.6%。
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除了顺理成章的进入中国前十超大城市以外,亦侧面印证了西安发展全面向好的趋势从未中断,系列变革所激发的红利依然存在,城市发展潜力还有很大挖掘之处。
一超多强,三大梯队
从行政区划经济数据来看,西安13个区县呈现出“一超多强,三大梯队”的分布格局。
第一梯队,千亿阵营。2019年,除传统强区雁塔区、未央区及碑林区,经济新星长安区也顺利进入千亿俱乐部。纵观西安发展,少不了主城核心的贡献,雁塔、未央、碑林三区之和的经济总量就已占据全市一半。雁塔区以2271.01亿元连续多年位居榜首,较2018年增量为513.03亿元,名义增速更是高达29%,领先第二名未央区超1000亿元。身为经济发展的“龙头”,雁塔优势很明显,包括人口、资源、体量都很庞大,财政收入连续多年稳居全市前列。一方面,拥有丰富的教育科研及文旅资源;另一方面,存在“一区多制”的特殊区情,既高新、曲江等国家级新区,因此在电子信息、现代制造、文旅产业方面拥有压倒性的优势。西部强区GDP 制图©悦西安
事实上,放眼整个西部地区,雁塔区的经济总量也居于第二位,仅次于成都高新区,是整个中国西部地区唯二GDP率先突破2000亿元的城区。
排位第二之争的未央区与碑林区综合实力不相上下,2019年GDP分别为1255.07亿元和1013.97亿元,有趣的是此碑林区曾实现进位,其中2018年为965.26亿元,以不到5000万的微弱优势超越未央区,但2019年末,未央区顺利实现了反超,且增速大幅甩开碑林。
第二梯队,增长乏力。第二梯队即GDP在500亿元到1000亿元以内的区县,莲湖区为789.05亿元,新城区为605.93亿元,分别位列第5、6位,较2018年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出现负增长。
莲湖、新城两区是名副其实的西安老城区,辖区内没有国家级开发区来背书,土地面积仅占全市总面积(10096.81平方公里)的0.7%左右,合计仅约68平方公里。受制于土地稀缺,辖区内产业发展缓慢,老旧小区、厂房众多,加之招商引资动作寥寥,区域功能划分不清,这些对发展都有着极大的限制影响。从近年来急速衰落的东大街-钟楼商圈亦能窥出以上现象,两区急需破解当下困局,未来或将大力度探索城市更新。
第三梯队,郊区短板。位列最后的第三梯队既为GDP不足500亿元的区县,打头阵的是灞桥,481.19亿元;高陵区、阎良区、临潼区紧随其后,分别是374.44亿元、255.06亿元、242.69亿元;鄠邑区、蓝田县、周至县则徘徊在百亿元阵列。从名义增速看,队伍中有3区增速在1-2%之间,停滞不前,其余4区处于负增长,尤以鄠邑区的-17.04%降幅惊人。
不难看出,尽管西安以开发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势头正劲,但县域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临潼区于1997年最早“撤县设区”,目前常住人口80余万,也是目前远郊区中唯一拥有在建地铁的市辖区。辖区内拥有不俗的旅游资源,但产业发展乏力,入驻企业项目较少,无法形成集群效应,增速远不如长安区。
依托大西安“北跨”发展及建设工业大走廊,高陵便成为工业生产主战场,根据公开数据,工业总量最高时曾占据全市六分之一,借助辖区内汽车、新材料、能源、环保等多门类装备企业集群发展的优势,构建起高陵装备工业组团。但通勤仍旧是影响其整体发展的一大因素,辖区基础设施建设缓慢,配套服务暂不完善。位于秦岭北麓的鄠邑、蓝田、周至,三区县面积相加占西安总面积的61.7%,其中绝大部分又属于秦岭保护范畴。目前三区主要以自然保护为主,可使用土地面积稀少,工业、制造业发展受限,经济发展尚未有大起色,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西安市已经取消了对这3个生态发展县的GDP考核。
因地制宜,跑赢竞争
如何来理解现阶段西安各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分布?这里存在几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其一,西安很“小”。西安虽然作为省会城市,且被赋予了“国家中心城市”,但与成都、重庆、郑州相比,辖区过少,且行政区划显得较不合理,西安现11区2县,成都现11区4县5市,郑州现6区1县5市,重庆则更为夸张。
其二,西安很“大”。西安总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但可用土地较少,秦岭保护、大遗址保护、耕地保护等因素直接切割西安近四分之三,各种条件叠加已让西安几乎“无地可用”。由于这样的因素,在过去较长时间内,网友习惯将西安直接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进行经济对标,似乎也不够科学。
再次,西安远郊地理区位、产业结构与成渝郑远郊差别整体均较大。以巩义市为例,其GDP排名郑州第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千亿级铝工业基地,铝工业企业多达200余家,规模以上铝工业产值就达到700亿元,这些都是受生态保护制约的临潼鄠邑等区县可望而不可及的。
未来,若想跑赢异常激烈的城市竞争赛,那么关于西安各区县经济布局,起码保证要培育一到两个综合实力强大,产业发展优异,人才人力十分集聚的城市经济核心驱动区,引领整个西安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后期,西安很有必要进一步配置更多资源,尽早打造出至少一个3000亿元+的中心行政区,形成区域经济硬核,诸如余杭区之于杭州,昆山市之于苏州。其次是中间梯队,既GDP徘徊在几百亿元上下的众多区县,对于这些区域而言,同样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实际的经济发展潜力和人口流动情况,树立主次发展关系。最后是关于尾部区县,既经过多年发展,经济总量仍未超过200亿元的区县,如此态势显然并非人力因素,多是对应区域自身,发展经济的客观要素先天不足,所以才会有体量长期处于低位徘徊的情况。从长期而言,这些区域的发展方向也不会是经济,同样行政区划也有进一步改善的巨大空间。秦岭风光 摄影©悦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