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耗时4个月,这事终于有了好开头

丹妈和小伙伴 丹妈读童书 2023-06-08
自从和大家聊过虚构类、非虚构类图书的话题后,发现很多爸妈呼吁多推荐非虚构类的好书,历史类题材是其中呼声最高的类型之一。

其实这几年我们号分享过不少历史类的好书,各有特色和优点。只是,面对历史时,还是很多爸妈觉得无从选择。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
👉《彩色连环画中国历史》
👉《少年读史记》
👉《藏在地图里的中国历史》
    ……

我觉得这不是书的问题,而是孩子的情况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孩子,他也在不断长大,需求不断变化,永远不可能有哪一套书能作为标准答案。


所以我越来越意识到,如果想要给大家提供更深入、实用的帮助,我必须从表面的“选书”,进入真正的“历史学习”中去,摸索出一条能跟随孩子长大的历史阅读路径


这个任务对我来说,其实是“超纲”的。因为始终觉得自己认知太浅薄需要学习的还太多,而历史的话题很大,远远超出童书的范畴。


但是,我也不能就此裹足不前。今年下半年,叮当对历史也开始有兴趣,给了我迫切的压力和真实的样本,这一步终究还是要跨出去。


所以,差不多从6月份开始,我和编辑小伙伴刀妈一起着手这事,开始把历史书一套套往工作室搬,大批量地选书、读书工作。

书多到看不完,但还是阻挡不了剁手.....

新入手的,前几天才收到

刀妈说,买书真是太浪费银子了。我说,银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费时间费精力。不过如果能把这些书都好好消化,给读者选出好书的同时,还能提升自己,那还是非常值得去做的。

以及,我觉得这也正是我们的意义所在,只有真正看了足够多的书,才能掌握真实情况,给出合适的推荐。


一方面,我们看钱穆、陈寅恪、吕思勉、杨照等史学大师的书,打基础、找方向,摸索基本理论
 
另一方面,我们看市面上销量或口碑比较好的成人和儿童历史读物,分析特点、对比优劣,尝试组合出可以直接套用的、实操的阅读路径
 
经过好几个月的努力,我们终于交出了这份历史阅读启蒙


考虑到篇幅太长,我想把它分为上、下两篇发出,今天发的是理论部分实操部分(书单+听单+视频等)接下来会陆续介绍。(实在是太长,没办法那么快出结果。


这篇文章,我们先把这几个问题讨论清楚:

 01   历史到底包括哪些内容?

 02   学习历史的目标(作用)是什么?

 03   历史的阅读路径怎么规划?

 04   不同载体有哪些优缺点?

 05   如何看待历史争议?



01

历史到底包括哪些内容?


因为时间精力的关系,我们暂时只讨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要放到后面了。


在我们提到中国历史时,脑子里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成王败寇、问鼎中原的帝王故事,他们是历史的优等生,人们理所当然把最多关注给到他们。


比如被很多图书作为底层框架的《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名作,绝大部分内容就是讲改朝换代的大小事件。


但真正的历史绝不仅如此,如果把历史比作一个人,帝王政治是骨骼,文人墨客的大作、能工巧匠的宝器、贩夫走足的日常……就是五官、肤发、血肉,甚至是灵魂,让这个人真正“活”起来。


在吕思勉的《中国通史》中,就把历史分为政治史、文化史:


  中国政治史  

以中国古代王朝的更迭、朝廷的重大政策、帝王将相的主要事迹等内容为主体,符合我们普通人印象中对“历史”的了解。


  中国文化史  

包括社会制度、宗族关系、经济运作、道德刑法、衣食住行、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处处充满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
在我们的感觉里,中国政治史和中国文化史,是相对独立、割裂的两个不同范筹,别说是普通爸妈,就是很多专家们,也不一定把它们视为一体去研究。


但是,当我们把历史从“政治史”放大到“政治史和文化史”,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千丝万缕,本就是一体的东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来说,它们分别构成了“下层结构”和“上层结构”
 
✏划重点——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在历史上不走弯路,我们首先要看到政治史和文化史并存的状态,让孩子拥有中国通史的概念。


有了这个概念,我们后面面对五花八门的历史书时,就不会自乱阵脚,搞不清到底要给孩子看什么书。


02
学习历史的目标(作用)是什么?

在这里,我们是把学习历史的目标和作用混为一谈的,因为我们想达到的目标,就是历史应该发挥的作用。

1、终极目标

在提到孩子学习历史的作用时,人们往往喜欢用“格局炸裂”来形容。但其实这是非常模糊的用词,调动了情绪,忽略了答案。


我想借用杨照对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一观点的理解,确立我们学习历史的目标,那就是:
 


“……学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学What——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而是要探究How和Why——去了解这些事是如何发生的,为何会发生。”

“我们要超越表面的变化,探究历史背后的通则——什么样的人,碰到什么样的状况,依照什么样的信念,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因而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也就是“以历史为鉴”:明辨是非、解决问题、预测未来


我用大白话翻译一下,它其实是以历史为思考的材料、练手的工具,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构建独一无二的世界观察系统


这个系统,就是所谓的“格局”。
    

2、启蒙目标

前面讨论的是终极目标,说句大实话,它离我们的孩子太远啦,如果拿这个给孩子用,显然脱离了现实,会连累我们的阅读路径也变成空中楼阁。


所以,实事求事一点,孩子就是孩子,我们做家长的,能够让他们接触、喜欢历史,就很了不起了。


为此,我们为这份历史阅读路径定一个启蒙目标:


熟悉、了解中国通史主体内容,并对此产生一定的兴趣,为日后古文学习、历史学习打下基础,助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这样写,显得平平无奇、朴实无华,但如果孩子真的做到,爸妈们一定会说:真香。


比如刀妈的儿子刀弟,工作室的小小历史迷,8岁,刚上三年级,前几天做刀姐的初一历史试卷,有一道题目给的材料是这样的:
 

该材料对应的问题是:这一改革的影响是什么?


刀弟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读题解答:秦国除井田、开阡陌,种田多也算军功,而有军功就能升官,这样让秦国变得非常强大。

也就是说,从未正式学过古文的刀弟,凭借他对历史的熟悉,自然而然地看懂了这段《汉书》选文。


“跨界”的古文尚且有这样的积极影响,何况历史学科?所以我们的这个启蒙目标,是非常实用+可实现的。


为了方便实操,我们想再进一步,把这个启蒙目标,拆分成三个阶段性目标:兴趣启蒙-爱好培养-深入学习

  • 兴趣启蒙

这是一个相对自由的阶段,不局限于书籍类,只要能引发孩子历史兴趣的资源,都可以用上。比如经过叮当和刀弟验证过的历史音频,成功率就很高。


以及动画、纪录片、桌游、家庭讨论……我觉得,不用太在意形式,主要是,家长自己竖立一个“步入历史”的观念,抓住各种机会把孩子带过去。

  • 爱好培养

当孩子对历史有了兴趣,不管他是从哪种资源入门的,一定一定,要开始加入历史类图书。


因为音频、视频等资源,学习效率都是相对比较低的,而历史的知识面非常广,要想实现我们在前面定的启蒙目标,最终还是要靠文字。


“培养”二字,包含了脚踏实地的意思,扎扎实实把这一步走好很重要。

  • 深入学习

当历史成了孩子的爱好后,进入深入学习,这时爸妈反而轻松了。因为孩子有了自我驱动,根本不用人吩咐,他自己就想不断深挖。


爸妈的作用,主要是帮忙找到好的资源,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以及保持自已一直在进步,不要和孩子没共同话题


这三个阶段,我没有去划分具体的年龄,毕竟孩子的情况不同,标示了年龄反而不好参考。


不过,一般来说,建议从6岁左右开始历史启蒙,这时孩子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又对故事深深着迷,比较容易爱上历史。


03
历史的阅读路径怎么规划?

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目标设置,我们可以发现,历史学习是一件层层深入的事情。


从深度上来说,要允许孩子由浅入深,由粗到细。


从广度上来说,建议先从中国史入门,再扩展到世界史。


回到中国古代史,对应我们前面定下的目标,阅读路径可设置为:故事框架-时代细节-逻辑关系

1、故事框架

从帝王将相、朝代更替故事这个大骨架开始,对历史的主线有所了解。


我们会发现,市面上的大多数历史类童书、音频、视频等,其实都在做这个事情。故事,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有本能的喜爱。
 
(以上书为备选书单,并非全都推荐)
把各种故事放到朝代的框架中去,就能看到中国古代史的大脉络,让孩子得到一个完整的历史印象。


我觉得对孩子来说,这是非常丰厚的历史遗产,小小年纪,就认识诸多英雄豪杰、见识无数风云变幻,先不说格局,但眼界一定是开阔的。


这一块的内容,用音频故事、动画、绘本开始引入是不错的选择。

2、历史细节

对时代主线有了初步了解后,可以从文物、科技、诗词等不同角度去了解时代的细节。


如果说,故事框架框出了历史的高度,那么这些细节,就给出了历史的温度。


无论是精妙绝伦的文化瑰宝,还是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钱货交易,当它们通过文字、文物在孩子眼前重现,孩子的内在精神就有了实实在在的传承。


这时可用名家解读、国宝介绍、诗词文赋、历史小说等图书进行学习,包括虚构类和非虚构类。

3、逻辑关系

到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习“思考”,可以尝试阅读二十四史原著,接触第一手史学资料。


遍览史学名家的著作,了解不同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影响,研究历史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


关于这一块的内容,其实是“学到老,活到老”,我们也只能是给出有限的参考,和孩子一起边学边成长。


上面提到的这些,我们会在下一篇的实操内容中详细说,放心吧,该有的都会有的。


04
不同载体有哪些优缺点?

不同的阶段,适合不同形式的学习资源,图书、音频、动画、纪录片……都有可能。


我觉得,它们各有优缺点,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或不好,根据不同场景做选择,是最明智的。

📕 图书 


优点:审核严格,信息量大,学习效率高。
缺点:入门门槛相对较高一些,需要孩子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 音频 


优点:入门门槛相对较低,容易引发兴趣。
缺点:品质良莠不齐,较难判断,学习效率较低。

📽 动画 


优点:入门门槛最低,极易吸引孩子。
缺点:品质把控没有图书严格,容易陷入娱乐化,学习效率较低。

🎥 纪录片 


优点:品质较好,历史还原度高。
缺点:多为碎片化知识,难成系统。


05
如何看待历史争议?

在这次大量阅读历史类图书之前,其实我们都挺怕“历史争议”这个东西的。因为我觉得,有争议,意味着有不确定性,不确定的东西,怎么能拿来给孩子看呢?


但是看了很多位史学大师的著作之后,我们渐渐意识到,其实历史有争议,是正常的。


因为,过去已经过去,所有的后人,都未能亲历“那时”,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历史,都是前人根据文字、文物甚至是传说,用某种观念、逻辑推测出来的,非常主观。


比如说,被我们尊为历史开山始祖的司马迁,他写《史记》时,想达到的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然后“成一家之言”
 
这个“一家之言”,就是他的观点、看法之大合集,对同一份史料,别人说一,他可能说二,争议必然发生并存在。


但“一家之言”的前提,是有据可查、有据可依,它所凭借的“史料”,得是确定的、真实存在的,这个不能有争议。


接下来,我们会面对大量的、优秀的历史书籍,它们之间的观点并不那么统一。这时,请大家允许这个“不统一”的存在


事实上,它正是我们“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构建独一无二的世界观察系统”的终极目标中的产物之一,独立思考必然带来思维的碰撞,不可能千人一面。


         丹妈碎碎念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说这么多,有什么用?还不如给个书单,我照着买、照着读。是的,推荐一套书两套书并不是难事,但我们想趁这个机会,自己先把历史阅读脉络先捋清思路,框架有了,再往里面填书单。


但这个工程量巨大,而且书单还在不断地增添中......所以,别着急,这一块工作,肯定会做的,而且是我们的重点。正因为很重要,所以我们接下来会陆续介绍历史阅读启蒙实操文章,好好说、细细说,力图你能直接拿来用。


不过哪怕是我们如此较真去做这事,认知和时间也是有限的。在这里大声征集一下,如果你和孩子有特别喜欢的历史类产品,不管哪种类型,都欢迎在文中留言告诉我,比心~



丹妈往期推荐👉 阅读规划没做好,小学阅读易拉垮👉 非虚构类书籍的重要性👉 你家娃的阅读偏科了吗?👉 5-12岁家庭阅读框架+详细书单👉  选好绘本的4个关键点👉 自主阅读就是独立阅读吗?👉 如何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孩子思考?👉 如何做幼小衔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