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闽都大家|“问耕斋主”王立根:戮力“闽语”潮头立,踏遍“文山”不老根

2017-07-11 王礼林 福州新闻网+

人物名片Character card

▲王立根在写字。

王立根,男,汉族,笔名“力耕”,书斋斋名为“问耕”,1943年8月出生于福州鼓楼工人家庭。曾任福建省阅读学会副会长、福州三中教学理论研究室主任。现任福建省语文学会名誉会长,福建省耕读书院名誉院长。


1949年至1954年就读于鼓楼一小(原模范小学);1955年至1961年,初中到高中就读于周宁县一中;1961年考取福建师院(现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1965年毕业,被安排在福州市第十四中学教语文;1980年调往福州一中,期间于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福州三中直至2003年退休。


1985年获福州市优秀共产党党员称号;1986年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 1988年被省教委授予“先进教研组长”光荣称号;1994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光荣称号;1998年被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科教兴市”先进个人。


6月8日,是全国高考第二天,关于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题的名家评析纷见报端,他也再次成为媒体拥趸,采访者络绎不绝。其不负众望,精辟入里地点评道:“作文题充满正能量,体现了新时代的特征及美学追求、价值取向。考生可表达对当代中国飞跃发展的由衷自豪和热爱,除要有正确的立意,还要讲求布局。最关键一点,要如何寻找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或议论,或抒情,或记叙。”


他就是福建省语文学会名誉会长、特级教师王立根。近日,本网《闽都大家》栏目记者有幸在王老位于西湖畔的家中,与他有了次深度交谈。


究竟王立根是怎样的人?王老自评:老实、踏实、专注。其笔名叫“力耕”,意为“戮力耕耘”;其斋名叫“问耕斋”,意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一直在劝谏自己要学老黄牛,在语文教育岗位上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在他努力下,不但桃李满天下,其开创的“闽派语文”还为福建语文教改开辟了一条新路,让福建“语文教育”走在国内前列。



▲王立根著《临池心语》。


2017年7月2日,第六届闽派语文论坛在福建石狮闭幕,孙绍振、陈日亮等福建语文教学的泰斗、大师等齐聚一堂,为福建语文教育的发展又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而这个“闽派语文论坛”正是王立根开创的“闽派语文”为促进福建语文教育事业创作所开展的实践活动之一。


究竟何为“闽派语文”?他又为何要发起创立“闽派语文”?故事得从15年前讲起。


语文教学历来被称为在“刀尖上跳舞”或“戴着镣铐跳舞”。王立根和语文界有志之士常深刻反思,努力探寻一条语文教学改革创新之路。2002年,王立根似乎找到了突破口。当年,他当选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其立刻确立创建了有福建“海西”特色的学会工作思路,后来则形成“闽派语文”的八字宗旨:“求实、去蔽、创新、兼容”。


八字宗旨,伴随着福建语文学会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得以传播,“闽派语文论坛”就是其中最主要的活动之一。论坛主要通过专家报告会,邀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和福建省著名特级教师上教学观摩课,以及一线老师与专家共同研讨等多种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地探讨语文教育健康发展和语文课改中面临的新问题,为福建省一线的语文教师提供广泛交流沟通的平台。


王立根对 “闽派语文”充满雄心壮志。他认为“闽派语文”要立足八闽,走向全国,引领语文课改的潮流。建立闽派语文,不是封闭在福建省内,而是要融入到时代大潮中去,充分体现福建的特色和贡献;使闽派智慧引领语文课改的潮流,成为语文课改的中坚。


王立根


为此,他可谓呕心沥血。退休后的他,患有心脏病、脑痿缩等疾病,而更不幸的是因一次车祸还落下残疾。但他仍带领着福建省语文学会,先后举办了2004年福建师大博士生导师孙绍振教授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2007年福州一中语文特级教师陈日亮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等活动。


通过论坛等系列活动,“闽派语文”这一福建创新的语文方法不但在八闽大地迅速扎根,也开始在全国语文教育界产生影响力。不得不提的是,王立根协助编写的、由教育部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在山东、山西、甘肃、河南、黑龙江等省开展实验以后,反响强烈。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巢宗祺教授在公开场合中这样评价道:“福建省的海西课本是所有通过的课本中最有特点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本处处长臧爱珍赞美有加:“福建省这个海西课本有新东西。”


▲王立根在展示其书法作品


“对于文字,我似乎有一份痴心相许。浮生半日闲,只痴痴地品一个字,痴痴地弄几笔墨。于是有了《老根说字》。”在《老根说书》扉页“作者的话”里,王立根如此写道,聊聊数字,道尽深情。一个个汉字,是王立根毕生挚爱。


而阅读这些承载汉字的书籍,更是成了王立根一生从不停歇的习惯。他说:“我对生活的要求是,只要有房住,有书读,就足矣。”究竟王立根何以对书如此深情?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何影响?要探知这一切,就得深入他的童年。


在王老的讲述下,让人看到了那个时代寒门学子的身影。1943年,王立根出生在福州鼓楼一贫穷工人家庭。兄弟姐妹六个,饭都吃不饱,更别说读书。但恰是因为物质的贫乏,让他从书中获得精神满足。从小学起,他就想方设法阅读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和童话。


1955年,小学毕业,其人生迎来一个巨大转折点:父亲让其去周宁县投靠姐姐。不久,姐姐因耳疾回榕,留他独自在周宁。而正是在这段独自求学的经历,培养了他刚毅的性格和不畏困难、自立自强的品质。


那时,他从学费到生活费都得靠政府补贴。生活拮据到何种地步,王老回忆道:“我那时经常没做作业,因为我没钱买笔和笔记本。”


那时每月有8块助学金,但为省下零花钱,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菜金只吃一半。他还经常帮学校老师喂鸡、喂兔子,挣取零花钱。营养跟不上,让那时正处长身子期间的王立根,身材廋弱。


▲《高中语文知识手册》


但贫困和孤独并未压垮他。在周宁期间,他对书如饥似渴,课余几乎都泡在校图书馆。他对书有多痴迷?有几次图书馆关门后,他就从小窗偷偷爬进去,因满是灰尘且光线阴暗,加上读得津津有味、精力透支,好几次他晕了过去。“晕过去没事,过会我自己就会醒来。再爬出去。”谈及此事,王老浅浅地笑道。


校图书馆看书还不过瘾,他一有空便往新华书店跑。营业员是福州人,在看书上还给他行了很多方便。由于对经典迷恋、大家迷恋,中学时读了大量世界名著,还读完了《鲁迅全集》《茅盾文集》《巴金文集》等许多书。而因读书,他还为此跟郭沫若有了书信往来。


1958年,还在上高一的他,读郭沫若剧本《屈原》《虎符》后,把读书心得寄给郭沫若,还恳求郭老寄一两本书给他。想不到十天后,郭老叫秘书给王立根寄来一大摞书。该秘书还用钢笔字写了一封短信:“郭沫若院长收到您的来信,他很钦佩您的求知精神,他工作繁忙,叫我寄上几本书,希望您学习进步。”


这封署有“中国科学院”的特大信件,在周宁一中顿时轰动,成师生美谈。而郭沫若的回信,更是让王立根倍受鼓舞,在文学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老根说字》首发式上老友陈章汉题赠“根的魔方”。


20多年来,王立根历任十多届高中毕业班教学,成绩均列省市前茅。他培养许多写作尖子,有400多人次在全国省内外刊物发表文章。其中有十多人获全国华东福建省一、二等奖。这些同学均已成材,有的成为新华社记者、著名编辑、留美博士生、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等。


“每当读书时,我仿佛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接触到一个世界上最健谈的人。他们带着我走进一个不同的国度或者不同的时代,跟我讨论一些我从来不知道的学问和生活问题。”说到读书,这是王立根的感触。因为书籍对自己的影响,他也常常向外人播撒“读书”的种子。


他常常告诫学生:“我们每读一本好书,都是与大师对话,读脍炙人口的名篇更是一种享受。正如古人所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


在语文教学上,王立根一直立于潮头,爱读书爱思考的他,常常提出许多发人深思的观点。比如,他提出:要想当好语文教师,首先需要的是终身受益的知识储备。在他看来,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读书是教学的准备,是竞争力的“内功”,是成功的积累。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教学质量好不好,比的就是“准备”,比的是日积月累,比的是博览群书。


▲《高中语文教与学》


如此多观点中,不得不提素质教育,因为王立根为此耗费了许多精力,提出过许多有建设性的观点。如,1988年他在《福建日报》上推荐陈陶然同学作文,并在作文的评语中写道:“因为应试,不得不使学生如背重负,像一个精疲力竭的行路人那样的颠踬。一边是功课的重压,老师的督促,家长的监视,一边是对美好大自然的神往,对正常文娱生活的渴望,这种矛盾致使一个个学生心神不定,读书竟然成了一种艰难,枯燥,使人心烦的事,学习固然是一种严肃耐心,细致的劳动,但毕竟也是一种精神和体力的愉快劳动,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不能唤起他们对知识的愉悦?”


王立根曾说:“在中国,语文的教学改革不能过激。”一直以来他并未因年龄增大而保守,相反他始终都能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1999年他在《语文学习》等杂志中发表文章呼吁让学生“少一点书匠气,多一点书卷气”。同年,他在媒体发表的《补课能补出好素质吗?》一文,引发了省市教委工作人员、师学、家长等长近一个月讨论,大家对有偿补课加以抨击、为“减负”壮威。


为了素质教育,王立根还主编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一书,长达40万字,该科研被列为国家教委95规划重点课题之一,被《人民教育》杂志誉为:“一条优质优化的教学高速公路。”


▲王立根《老根说字》。


王立根的“好人缘”让人印象深刻。在5月27日王立根的新书——《老根说字》签售会上,有别于他人简短、沉闷的新书签售会,他签售会尤其的热烈、欢快,因为他的许多学生,纷纷前来为其献花、鼓劲。他和学生间的真挚感情,让人感动。


而这得益于王立根对待学生独特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应该要仰视着看每个人,每个人其实都有潜力和优点。不论是我的朋友还是学生。”王立根说道。在其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不仅用真诚和善意对待事业,也用真诚和善意对待每位学生。


王立根的教学原则是:对学生精神成长的帮助,远比科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要培养健康、快乐有当担的人。为此,在语文教学上,他追求的是理性与情感统一、科学与艺术统一的教学风格,创设一种和谐、自然、生动的育人氛围,做到知识、能力、智力、人格的相互渗透,和谐一体,试图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何解?比如,在讲坛上王立根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力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他的教学历来是开放的,他经常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命;还组织学生游览于山、流连西湖,参观林则徐祠堂、戚公祠,开展社会调查,编写《红土地纪行》等学生社会调查专辑、编辑班级文艺刊物《涌泉》等。并请著名作家到课堂上与学生零距离的接触、座谈。


▲《作文智慧》


为了学生,王立根做了许多语文教师鲜做的事情。他曾经与全班50多位同学一一通信,在通信中谈理想、谈读书、谈写作,还经常在课堂上组织讨论会、辩论会、口头作文等,使语文教学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


正因为他爱学生,学生也爱他。而他对如何处理师生关系会有如此深见解,却是由于学生信中的一句话。


王立根说,当他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总想扮演“严师”角色,忘记了自己首先是普通的人,有情感、有个性、也会犯常人错误的人!自以为是“真理的代身”,不容学生有半点质疑、冒犯。“这样一来,失却了正常的沟通形式,每节课都显得异常沉闷,我说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恹恹欲睡。后来,一位学生写给我的一封信中的一句话让我深思:‘老师,只有当我忘记您是我的严师时,你才会变得可爱起来。’”


因为爱学生,他努力思考如何解决“学生怕写作文”的难点。为此,他在长期作文教学中总结了许多独特见解,如:作文需要个性,更需要灵性;让学生说真话,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这是作文教学的起点也是归宿;要作文,就要做有思想的人,作文可以没有修辞,但不能没有态度等。他还专门写了《作文智慧》一书,书中有与著名作家、教授的对话;有与学生的心智交流;有对作文以外的思考。


一路的坚守, 王老跟“文”结下了不解之缘。临采访结束,王立根表示:虽然自己年迈,但只要还翻得动书,就要让“闽派语文”继续造福八闽教育事业。


代表作品

教学上形成鲜明特色,教学方式开放,尊重学生个性,被学生称为教学风格独特的教师,他身体力行素质教育,并善于在实践中反思,总结经验,不仅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将自己多年来对语文教学的点滴感悟撰写成论文、随笔和杂感:1979年刊印首篇语文教学论文《优秀作文精讲》,在校园内部发行,此后著作不断。


1984年,王立根应中央人教社之约,为全国语文教师编写《教参》(高中1、2册各三单元);其《作文教学应重视发展学生智力》《构建素质教育语文课堂模式》《论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等论文均选入全国语文学会论文集,还获福建省颁发的社会科学十年成果三等奖;1988年,王立根被福建省推荐为全省唯一的代表参加了中国教学学会,并在会上作典型发言,其发言稿《新时期作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还被选入会刊《教书育人》;《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构建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等均获福建省教育研究论文一等奖。


出版作品主要有:《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学生素质教育训练丛书(语文科)》《语文科课时训练》《高中语文教与学》《新世纪3+X语文复习丛书》《作文智慧》《语文基础知识》《老根说字》《临池心语——王立根临习书法心得》等书共计200多万字。



各家评说


2000年3月教育部主办的《人民教育》,在“福州三中构建学科教学模式的采访纪实”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题介绍了王立根老师的教学经验,文中写道:学生普遍认为听王立根老师的课,可以花最少的时间,出最好的成绩。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曾给王立根写过三个题词: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可爱的人。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杂家。


谢冕(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对王立根所著的《作文智慧》曾赞叹道:凭王立根老师的思想和知识,完全可以登上北大的讲台。


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对王立根所著的《作文智慧》曾高度评价:王立根是语文特级教师中难得的有水平、有理想,能与时俱进的一位。善于从具体个案的分析中作触类旁通的点拨。这种点拨正是从感性上升到智慧的桥梁。


钱梦龙(曾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特约编审。)不但为王立根所著《作文智慧》作序还评价道:您这本书凡是关乎“作文智慧”的话题,方方面面,林林总总,都有所涉及。这对丰富学生的整体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获得作文大智慧,肯定是很有裨益的。


往期阅读

聚焦闽都文化,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


► “书生报国”郑振铎:生如夏花的一代才华 以文化传人为己任

► “闽都文化守望者”黄启权:白首志千里 编修传薪火

► “同光诗老”陈衍:谁知五柳孤松客 却住三坊七巷间

► “架桥人”杨际岚:三十载《台港文学选刊》春华秋实,牢记窗口和纽带使命

► “遂真园翁”沈觐寿:椽笔高情扬正大 褚瘦颜肥竞风流

► 文圈“小诸葛”林焱:顽童人生“玩”出的大文化

► “中华民族英雄”高士其:永不下“火线”的科普战士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礼林

编辑:林少斌

福州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
微信号昵称微信号
福州日报fuzhouribao福州晚报fuzhouwb
福州日报教育新时空fzrbjiaoyu福州晚报东街口dongjiekou-FZWB
福州日报HAPPY团fzrbhappy影像福州image_fz 
福州新闻网fzxww83762780homeland家园
homeland_ma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