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闽都大家|唐承华:行走自然记录灵魂感悟,跨界表达艺术中的“中国精神”

2017-12-29 邱陵 福州新闻网+


人物名片Character card

唐承华


唐承华,当代著名艺术家,1964年出生于福清,祖籍内蒙古,198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1992年于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研究生毕业,1995年毕业于日本爱知县立艺术大学研究生院油画专业、获艺术硕士学位,1999年到2000年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艺术研修。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12月19日,以“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为主题的中国写意油画家汇报巡回展在福清市美术馆开幕,展出国内十位著名当代艺术家新近创作的43件油画精品。


这场高水平、高规格、高质量的画展落地福清,要感谢一个人从中牵线搭桥,付出大量心力。他就是参展艺术家之一、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唐承华。“我是土生土长的福清人,16岁离开家乡求学、工作,这份对于故土的思怀就一直萦绕心间,能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发展尽一份力,理所应当。”唐承华如是说。


高大身材、英伦范儿的笔挺西装、“方便面”式的飘逸卷发、带“地瓜腔”的普通话……身边的人说,这就是“标志性”的唐承华给人的印象:亲和、幽默、豁达。他朗声大笑,记者传送给他的微信小程序“名片”应用,随之埋头研究起来,“搞艺术的,永远要对新奇事物保持旺盛的兴趣”。


2016年,装置作品《天边的云彩》在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展出。


唐承华的艺术,从狭义理解可以称他是“画家”,一位专注抽象概念的色彩大家;从广义上来说,他早已不受媒材、画种、方法的局限,进入率真而自由的创作空间,架上绘画、大型装置、时尚设计均有涉猎,从二维平面拓展到三维空间,作品风格开阔奔放,气势宏大,视觉冲击力极强。


作为擅长“跨界”的艺术家,唐承华说:“艺术创作应该是无限的,没有框架。艺术家要通过媒介的转换来实现对艺术的思考。”拥有17年海外经历的他,视新时代的艺术表达如何凸显中国精神为己任,探索昂扬进取、融汇中西的审美情趣。



2017年12月19日,唐承华向福清市美术馆捐赠作品《五月的风》。


在福清市美术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中国写意油画家汇报巡回展开幕式上,唐承华将自己精心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作品《五月的风》捐赠馆藏。画面中,深邃的幽蓝、青翠的浅绿、馨香的粉红、炫目的雪白凝重而典雅,它们在画布上的错落交织,幻化出瑰丽无比的色彩歌剧,准确传达了充满活力的自然季节。


“《五月的风》其实画的是深藏童年的记忆,那是南方才有的景致。”唐承华说,小时候他家门口种植了大片三角梅,长势出奇地快,粉红色的花朵和嫩绿色的枝叶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有大自然的浪漫美感,令人难以忘怀。“这幅作品是在南京创作的,但我脑海中呈现的就是家乡的画面,虽然朦胧,但却有清新的感觉。”


《五月的风》,2017年12月19日捐赠给福清市美术馆收藏。


唐承华从小生长在福清,16岁从福清华侨中学毕业,前往福建师范大学,后来毕业于美术系油画专业。此后,他先后赴日本、美国学习和工作了17年,再回到中国,留在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家乡一直是沉淀在心里的遥远情愫。“时间越久,情感越浓烈,成为我创作灵感的不竭动力。”唐承华痴迷于这种“恋乡”情结,时常放空自己,让心绪随之游走,畅快彻底。


坐在记者面前的唐承华是轻松的,将十位当代著名艺术家的作品成功“搬”到家乡展览,他直言“完成一个心愿”。为此,作为策展人的他提前3天从北京飞到福清,稍事休息就直奔展馆,和当地策展团队汇合,并亲自指导工作人员布置画展。深夜十点,南方刚迎来一股强冷空气的侵袭,大风呼啸,室内灯火通明,如同白昼。“小幅的画只要打一盏射灯,像这种稍微大幅一些的,可以打两盏,左右呈45°照到对角,可以消除阴影。”看到工作人员在调试画作前的射灯,效果并不如意,唐承华给出具体的方案,问题迎刃而解。


沉浸在回忆里的唐承华笑着说,家乡不仅养育了他,也是他走上绘画艺术道路的摇篮。“上小学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位语文老师,特别美丽,同学们都喜欢上她的课,而且把获得她的表扬当作是最有面子的事情。”唐承华说,和其他同学通过努力提高学习成绩获得表扬的方式不同,他是通过不间断地画画获得老师赞赏的,这是他喜欢绘画的萌芽阶段,但真正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门艺术是在中学阶段,从此坚定地行走在这条路途上。


长期在北方工作,郊区秋冬季节那光秃的枝头总带给他苍凉、荒芜、萧瑟的情绪,让他更加怀念家乡碧翠繁茂、草木如春的风景。他曾有一组名为《南方韵情》的系列作品,以宣纸和墨为载体,采用极具东方文化气息的扇面形式,又像古典园林里随处可见的花窗,画面里那些清新明快的色彩,给人以小桥流水人家的畅想。借助这种形态,他深情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唐承华创作照。


纵观唐承华的一系列作品,有评论人认为,他的作品的主题和内涵,与他丰富多姿的跨文化经历有密切关系。这种体验既有现实的、生活的,也有精神的、感性的,它们都从不同角度影响和作用于画家的艺术表现。从国内到国外,再从国外返回国内,他经历了一个轮回,这种轮回并非单一、双向的,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辩证式的演进。”


唐承华认为,实际上,他的作品所要表现的,就是那些自己真正体会到和感受到的属于精神层面的经历。创作和教学之余,他喜欢骑行,喜欢写诗,喜欢行走在自然风景中,把自己置身如画如梦的境地,思考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行走的风景》(综合媒介,2015年)


五月的风里裹着细若游丝的香/风来了/我看到了天边的云彩/我在田野里逆着光追赶/不觉间我竟伸出手/以为能触碰到/那些让风吹散了的天边的云彩


这首蕴含着浪漫情思的短诗,是唐承华行走自然的心灵写照。唐承华热爱描绘自然之美、四季之景、万物之力。为此,他的工作室就设在北京郊外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掩映在一片寂静的树林和一方清澈的水塘间。他喜欢在最贴近自然的状态下创作,如他的作品,蓬勃着醉人心脾的自然之美。


“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都是艺术家对于客观世界体验的主观处理,再通过艺术进行传达。”唐承华认为,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因素是其直接的生活感受,所以他经常外出写生,画一些“有现实意义”的作品。这意味着,他的感受来自自然,他面对自然获取的艺术灵感,这是他创作抽象艺术的根源。


“一年四季的自然景物不同,艺术家需要找到与之灵魂深处契合的表述方式,然后就其感悟思考,再转化为对于图像理解的形式、架构及画面的色彩关系,由此进入创作语境。”唐承华反对没有体验经历的随意创作,“抽象艺术也要以生活感受为基础,而这件重要的事情却可能被很多艺术家忽视了。”


唐承华正在创作《天边的云彩》系列作品。


2006年开始,唐承华创作了大型装置系列作品《天边的云彩》。彼时,恰逢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城区不少老旧房屋改造,拆卸下来的木质梁柱让唐承华眼前一亮,他花钱买回一大批原木,开始对它们进行艺术化“改造”。喷溅起的水幕打在湿漉漉的木头上,经过水的洗礼,斧头的劈削,电锯的切割,喷枪的润色,唐承华赋予了这些木头的特质以新的生命色彩。这还不够,他又找来四、五百斤的棉花,将“华丽蝶变”的木头高低错落地摆放其间,营造了一种虚幻而真实的独特视觉语言。


值得一提的是,唐承华还用影像形式记录下整个装置艺术的制作过程,在展馆现场同期播放,构成艺术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完成了艺术家与观众的思想对话。


《天边的云彩》(布面油画,2015年)


2016年,《天边的云彩》在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呈现,棉花被草坪所替代,缤纷的灯光照射在这些木头上,暗夜里水天交接处宛若延伸出一条彩虹,令人叹绝。同样在2016年,“回归与融合”——第二届国际当代陶瓷驻地创作在中国瓷都德化举行。此次创作唐承华打破了陶瓷传统概念的边界,将麻绳用陶泥浸泡后,缠绕在厚重釉色陶瓶上,在解构陶瓶原有造型的同时,塑造了一种全新的视觉形象,进一步丰富《天边的云彩》这一创作主题。


唐承华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创作数量和展览频率。除了对艺术本身的热情以外,唐承华还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劳作。有人把唐承华称为“手艺人”,他欣然接受:“艺术家有很多思考来源于劳作,我喜欢在生活和教学中多动手,并享受这种满足感,然后通过展览来分享这份喜悦,每一次展览都象征着我每个阶段的思考。”


《天边的云彩》(综合媒介,2007年)


从平面的二维空间,进入立体的三维空间,在唐承华看来是非常自然的过渡。“平面已经不能够满足我的需求了,我要从空间和平面中找到更好的媒介来表现我的艺术理念,用版画的痕迹语言来表现我的艺术主张。”



写生时的唐承华。


唐承华大学读的是油画,在日本攻读研究生的时候所学的也是油画,是什么让他“移情”版画,开始探索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


追溯他的从艺之路,可以清晰地看见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在福建师范大学读书时,正逢艺术界著名的“85思潮”,年轻的唐承华看到了波及东西方的当代艺术大潮汹涌澎湃,他决定到当时的亚洲文化中心日本继续深造。由于在国内版画氛围不如日本浓厚,设施也比较简陋,市场尚未培育成型,因此唐承华真正关注到版画的独特性是在日本期间。


“在日本学习,工作室条件非常好,更重要的是,有很多优秀的版画家,他们经常会举办个人画展,站在这些作品面前,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唐承华说,还有版画收藏家、博物馆、企业、文化机构对版画的热衷,使得版画市场红火异常,这激发了自己的兴趣。“我喜欢运用粗犷的线条和色彩块面构成的框架式结构,并在叠印的秩序性框架中穿插许多感性的痕迹,使画面有一种宏阔的气象和充沛的力量。”


在中西方绘画众多的表现手段中,线是最基本的、最能体现生命感情的手段,但对线研究最深刻、运用最自如的莫过于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唐承华始终在思考,如何把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的线意识、线技巧,用于版画乃至其它艺术作品中,凸显“中国精神”?


《那天,阳光灿烂》(布面油画,2015年)


上世纪90年代,“版画的间接性、制作性及其所遵从的程式是否阻碍了艺术家情感的自由表达”这个疑问在中国版画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与争论。2000年,唐承华开始创作布上综合材料《时间的痕迹》系列作品,对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答案。他把油画元素引入创作,以油画开放性的激情来打破版画含蓄性的程式,发挥两种绘画语言的双重优势,令业界叫好声一片。2005年,在中关村杂志社主办的“2005最佳风云榜”颁奖典礼上,《时间的痕迹》获得“最喜爱的美术作品”奖,沉寂多时的中国版画重现人们的视野。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综合竞争力不断攀升,中国文化受到世界范围内前所未有的关注。唐承华认为,艺术家应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探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怎样使中国文化艺术更强大,更具国际影响力。“如果不去搭建一个可以与多种文化对话的平台,寻求西方社会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认可,中国文化就会被边缘化。”


《唐丝漫延》(综合媒介,2011年)


他认为,中国油画在语言上的民族化探索步伐在不断成熟,而中国的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精神也日益被艺术家们所看重,中西文化差异,使得中国油画家经过了近一个多世纪的思考,花费大量的心血去探索两种绘画形式融合的种种可能。


唐承华曾以《唐丝漫延》为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在他看来,这是带有典型“中国风”的跨文化作品。他解释,中国先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则以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积淀的残絮形成纤维薄片,晾干后经过剥离可以用于书写,这是中国造纸术的起源。目前,这种手工技术仍然延续至今。


因感念于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他深入巴蜀盆地的四川夹江,在一个传统手工制纸作坊内,他亲身体验裁剪、散浆、打浆、充填等操作。在“桑蚕纸”运到北京后,再以版画制作的步骤,划线、刮刻、衔接,最终进入展厅,透出一股远古悠思的情怀,成为具有中国气派的当代视觉艺术。

《唐丝漫延》(综合媒介,2011年)


与此同时,唐承华对于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也分外引人注目,他的抽象艺术作品大受时尚界的关注。除了在纸上作画之外,他在布、陶瓷、真丝、纸塑等各种系列材质上进行创作,让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更近。“每当我产生创作欲望时,没有东西能约束我,进行自由表达,才是最重要的。”


由他参与创作设计的时装、女包、雨伞、鞋子、花瓶、床单、水杯通过不少时尚品牌走向社会,飞进寻常百姓家,他将自己的艺术观念以生活美学的方式向社会输出。“我觉得很多人强调自己做纯艺术,是一种不自信,才一再给自己一个定位。”在他看来,贴近生活的艺术才是更有生命力的艺术,艺术无界限,关键是有灵魂,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这种跨界混搭今后会是一个趋势和常态。


《时间的痕迹》(综合媒介,2011年)


各方评论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唐承华艺术里对抽象的探索,可以说是比较纯粹的运用抽象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他对世界的看法,他在现实中体验,甚至包括他的人生中的各种境遇,所以他的抽象绘画,特别是巨幅版画作品,到后来发展到巨幅的综合媒介油画,一方面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比如云、天、雾、水、流动、漂浮,树木,花草,这些在他的画面里都可以说是他对自然因素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对抽象艺术总体感悟去了解他这个人,他有着很丰富的对现实感受体会,但是,他更有作为艺术家那种本质,那种原发的热情和生命激情,这些年他的艺术在同行里面,不断在发展,不断在丰富,就是因为他始终对艺术抱有执着的热情,甚至是一种狂放式的热情,所以他的作品是高产的,另一方面是不断增加很多能量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甚至把唐承华的艺术看成生命能量的艺术,似乎是从这个角度看待他,我们才能看到他是如何如此热烈,如此热情的去从事各种语言的实践,从事各种材料的实践,这样一个时代,正是需要对艺术充满理想充满热情的艺术家。


邵大箴(著名美术理论家):他是一位勤奋的艺术劳动者,又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人。长期的艺术实践,尤其版画创作劳动,使他领悟到手艺的重要性。亲手操作,从选择工具、材料到整个构思、制作过程,唐承华感受到一种创造的愉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是一位出色的“手艺人”,并以此为之自豪。多年来,他的手艺不断在进步,在运用各种版画技术方面,技巧日臻成熟。他充分利用材料的可能性,发挥手操作的灵活性,赋予作品以表现力。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懂得艺术创造要达到更高的境界,既要靠辛勤的手艺劳动,更要靠自己的感悟人生和感悟艺术能力,那样才能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不拘泥于客观物象的表皮,也不被具体的绘画材质所拘束,驰骋于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表达自己显在潜在的感受。


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除了装置、油画、版画之外,唐承华也创作水墨或者纸上作品,并将它们命名为“风景”。仅从命名上就可以见出,唐承华的水墨不同于传统水墨。唐承华的这些题为风景的纸上作品,除了使用水墨外,还用了诸如色粉和油画棒之类的色彩和工具,它们既不同国画山水,也不同油画风景,更接近抽象的意念绘画。如果说它们是风景,那也只是艺术家的胸中丘壑。面对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唐承华没有采取非此即彼的取舍,而是采取亦此亦彼的包容。在唐承华的作品中,我们很少看到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化符号,我们看到的是可以跨文化传播的情感,是在人类现代性进程中可以普遍感受到的力量和忧伤。


贺绚(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工作部副主任):“写生”对于唐承华而言,决非现代美术教育所谓和提倡的一般意义上的“写生”,而是真正对于生命的写照以及源自性灵的关怀。胸中勃然,意在笔先,将内心不断蓄藏、叠压起来的情绪能量,通过写生捕捉,通过创作释放,赋心中自然以鲜活蓬勃的第二次生命。所以,我们发现,唐承华十余年游学英国、美国、日本和德国,当他穿着一袭笔挺西装回来时,带回来的不仅是四季交替、摇曳多姿的异域风情,还有他在跨文化的远游中,在“他者”的东方想象里试图寻找的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之根。有趣的是,他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和艺术实践本身,不也是他对于他个体生命的别样“写生”么?


贝阿特·莱芬塞德(德国路德维希当代美术馆馆长):唐承华作品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观众在第一眼看到作品时,就能够感受到他的那种高度自信和自主意识,他以这种自信调绘出的色彩旋律超越了纯粹的概念性的绘画(如风景、树木、河流、城市等等),激发了其内在的力量。唐承华的油画使用着一种非常自我的、不可能为人所混淆的语言,其方式是(完全象非正式艺术中那样)从油画内在的特质发展出新的图画来,而这些新作品同时又是被冲动的、强有力的姿态游戏所引导的。色彩和姿态作为黑色的笔触在整个画面空间中同等地施展着自己,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相互持续提升的对话过程。这使得唐承华的画作看起来像是两股力量的角力,在纯粹的色彩和饱满的黑色笔迹(作为线条痕迹和画笔的顿挫而为观众所感知)之间完成了力量的展示。



《南方韵情》(综合媒介,2011年)


代表作品

《时间的痕迹》系列作品、《天边的云彩》大型装置系列作品、《唐丝漫延》系列作品、《南方韵情》系列作品、《行走的风景》系列作品。


往期阅读

聚焦闽都文化,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


► 林海平:“胸有成竹”闯艺海  “高风亮节”慰心平

► “仁山人”林大岫:守大爱“惠风和畅” 沐丹青“岫色可餐”

► “长乐山翁”陈冷月:常有诗书振腹 谁言冷月无声

► “八闽书坛泰斗”陈奋武:胸凝正气,翰墨飘香

► “章草大家”黄宝春:遥对先贤探古意,痴迷翰墨出奇峰

► “报界先驱”林白水:逢恶必顶的“独角兽” 执笔扫清天下

► 王和举:坚守传统文化的沃土 提倡文艺家应有诗的情怀

► “梦山斋主”柯云瀚:书临碑帖出雄健,创“柯家法”心醉入道

► “百警寮主”封崇长:下笔题联句 倾心拜墨皇

► “古音传人”陈英木:沉醉十番音乐七十余载,矢志培养新人传承瑰宝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编辑:林少斌

监制:张志滨 刘必泳



福州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微信号昵称微信号
福州日报fuzhouribao福州晚报fuzhouwb
福州日报教育新时空fzrbjiaoyu福州晚报东街口dongjiekou-FZWB
福州日报HAPPY团fzrbhappy影像福州image_fz 
福州新闻网fzxww83762780homeland家园homeland_ma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