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察观|腾讯视频纪录片:用户思维下的创新与担当
近日,CDRC“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20)》课题组立足行业前沿,对业界纪录片平台开展系列学术调研,从平台理念、内容创作、用户互动等多方面对企鹅影视纪录片工作室总监朱乐贤进行深度访谈。朱乐贤结合案例一一解答,提供了许多业界第一资讯。由于篇幅限制,本期推送访谈部分精选内容,详细报告请关注CDRC后续发布的“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20)》。
朱乐贤
企鹅影视纪录片工作室 总监
近年来,腾讯视频纪录片在自制内容上频频发力,无论是播放量,还是内容口碑,或是用户活跃度,腾讯视频纪录片都交出了一张高水准成绩单,这也激励着他们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感:承担文化担当、记录当下中国、传播中国故事。他们以用户需求作为创作的起点,对内注重年轻化、国际化的表达,对外积极探索国际用户需求进而打开广阔的国际市场。在不断成长的中国纪录片产业中,腾讯视频纪录片以精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努力方向,脚踏实地的走出了一条健康发展之道。
一、承载社会责任感的平台定位
Q:腾讯视频对纪录片的定位是什么?
A:我们期待纪录片成为腾讯视频的文化担当。首先,纪录片相较其他类型的影片更需要担负起社会责任感。尤其作为一个大的媒体传播平台,我们在纪录现实方面发挥更多的力量,每年我们都会做一部和中国发展现状相关的正能量内容。比如已经上线的《佳节》《我们身边的四十个细节》《幸福在哪里》以及正在制作的《小康社会》。
第二,腾讯视频纪录片要满足用户的多样化内容需求,特别是当下年轻人的需求,例如《风味人间》《早餐中国》《我们的浪潮》,这些片子既记录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参考。
第三,相比电视剧和综艺,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力更强,更容易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向世人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发展现状。像《风味人间》《风味原产地》《纪实72小时(中国版)》《风云战国之列国》都是通过版权销售的方式发行到了欧美和亚洲。采用国际化的故事讲述方式输出到国际播出平台,对中国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非常正面、有益的作用。
二、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内容创作
Q:对于纪录片的内容创作,腾讯视频纪录片是如何布局的?
A:纪录片记录的是过去、现在和未来,而腾讯视频纪录片更注重记录当下,主要分为生活方式和青年文化两个方面。生活方式层面,我们做的主要是和年轻人衣食住行相关的内容;青年文化方面,2019年播出的《我们的浪潮》就是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探讨自我认知的主题。2020年将会尝试做一些更加垂直的新内容,例如母婴、教育等,虽然这些品类可能并不属于生活方式或是青年文化,但是在大众的连接度和垂直的需求度上是非常高的。
关于人文历史和科学自然的内容,我们也同样关注。人文历史类由于没有很强的时效性,内容也不会过时。这个品类的用户相对稳定,我们的策略是定期每年推1-2部影片,主要是让这批用户能够持续观看新内容。而自然科学类的片子也是非常重要的品类,这部分我们以采购为主,也有小部分与国际厂牌进行联合出品。
Q:从2019年腾讯视频纪录片指数报告上看,美食类纪录片仍是腾讯视频纪录片最主要的品类,那么接下来针对美食类纪录片还会有哪些创新性探索?
A:首先美食类纪录片是我们会持久做下去的内容,这和我们团队本身优势有关。同时经过反复实验,我们认为无论是从用户反馈还是商业回报来看,这都是表现最好的品类。在未来的创新层面,我们希望有三个提升:技术、表达方式以及用户定位。
去年播出的《奶奶最懂得》《早餐中国》等片子,就是我们在美食领域的一些新尝试。《早餐中国》项目立项时我们将用户定位在一二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第一季播出后用户画像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以大学生和刚刚步入社会的白领为主。但第二季开播后,我们发现用户开始下沉,学历原本以本科生为主,后来也覆盖到大专生甚至初中生,三线城市的地域分布也开始占比增加。片子开始朝向更广泛的人群进行覆盖,打破圈层,这其实是一个相对比较健康的现象。
还有一部片子是《奶奶最懂得》,在之前的美食类纪录片中,都没有主持人,而《奶奶最懂得》则有大米出镜主持;传统的美食类纪录片视角多以城市为主,即便不是北上广这样的特大城市,也是省会这样的一二线城市;聚焦的群体也多生活在都市环境中,我们还没有做过以乡村为背景的内容,而《奶奶最懂得》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以上所提到的空白。
三、精品化、国际化、产业化的努力方向
Q:腾讯视频纪录片是如何定义“精品化”的?
A:精品化的概念,可以从多个维度理解,首先一部纪录片作品要有一定的思想性;其次内容上要提供给观众非常多的信息和知识,要有引人入胜的视觉体验,音乐音效不但优美,更要贴合内容;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性,比如新的研究视角,新的发现,或者说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
精品化这一块突出的体现就是大片,如《风味人间》《蓝色星球》,有着动人的故事,极致化的视角体现,史诗性的音乐,千锤百炼的解说。它是叙事方式、视听语言在多个维度上的极致体现。创新也是精品纪录片特别是大片不懈的追求,2019年我们陆续推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纪录片,例如《风云战国之列国》,它属于Docudrama,和传统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相比,在叙事方式、拍摄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变化,还有《我们的浪潮》《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这些片子都有不同层面的创新,未来2-3年内我们是愿意进一步探索的。
精品化的一个理想状态就是腾讯视频纪录片的影片是高质量的、被用户认可并能真正带给用户营养的。
Q: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大多由传统电视台机构进行,一般的驱动逻辑也是国家投资,作为一个商业视频平台,为什么会把国际化作为努力方向?
A:产业化是确保纪录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国际化和产业化又是紧密相关的。我们在和BBC、Nat Geo、NHK、Discovery等国际一流纪录片制作团队交流中发现,虽然中国的独立类纪录片在国际上屡受好评,但中国工业化体系中生产的纪录片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作为一个内容生产团队,我们希望增强中国制作系列纪录片的能力,培养相关人才,最终不断提高并赶上国际上的纪录片产业化的水平。
腾讯视频本身也有国际战略的考虑,我们大部分的纪录片在内容制作时就会尽量使用国际通用的纪录语言。我们相信一部能走出国门的纪录片,也可以带来更多的商业回报。
Q:目前腾讯视频纪录片和一些国际一流纪录片制作团队主要有哪些合作形式?
A:以BBC为例,我们和BBC的合作是从采购开始,从2017年开始腾讯视频纪录片就购买了《地球脉动》第2季、《蓝色星球》第2季等一些史诗级大片。他们的大多数项目在5年甚至10年前就开始布局,这对我们都有很多的启发意义。2017年我们和BBC签署了一个三年的合作计划,其中包括每年有5部的内容合作,包括会参与到一些内容决策中。在未来也会尝试和BBC一起合作原创内容。
《从太空看地球》的中国故事,是由腾讯纪录片团队与BBC团队共同讨论产生。
Q:刚刚也提到了无论是精品化还是国际化,都是为产业化服务的,那么如何理解产业化?
A:产业化或者说一个纪录片的工业化生产体系,它应该是一个以制作人为核心的生产体系,从创意、调研、立项、拍摄、后期制作、上线等等方面,都需要有一个通盘的规划,要通盘考虑用户的需求,考虑成本的回收等。制片人要整体把控节目的质量,把控纪录片生产的所有环节。它要形成一个良性的投入、生产和回收的路径。这个工业化的生产体系既要体现纪录片生产过程中管理的艺术,同时也能够保证纪录片的高质量、精品化。
以上就是助推纪录片产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希望和外部合作团队要达成的共识。我们在不断地培养纪录片团队,进而希望推动整个纪录片工业化生产体系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发展。
总的来说,精品化是站在制作结果的维度,国际化是站在传播结构的维度,而产业化则是站在整个生产过程的维度。
腾讯视频纪录片近年来不断加码自制内容,以平实的记录发掘了许多平凡中国人的不平凡故事,这不仅是对纪录片爱好者的热情回应,也是对社会责任感的担当,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整个纪录片产业的发展。谈及未来平台发展,朱乐贤告诉我们:“我们希望腾讯纪录片工作室是一个始终以制作精品纪录片为核心的部门。”
新媒体课题组负责人:李宁
腾讯调研组成员:李宁、王羡茹、王宗辉
本文撰稿:李宁、王羡茹
《风味人间》执行制片人胡婧雯、《早餐中国》制片人潘钰卿对本文亦有贡献
传送门: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吴禾昆 张嘉琪
编辑:王羡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