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球之盐》:黑白影像背后的地狱与天堂

郭晓雅 CDRC2011 2023-03-31

学院奖报名请扫描文末二维码。


《地球之盐》是一部关于摄影师(photographe)的纪录电影。从这个词的词源说起,在希腊语里,“photo”的意思就是光,“graphe”意味着书写和绘画,而“摄影师”就是一个用光线来书写的人。


萨尔加多拍摄的图阿雷格妇女


很多年来,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一直将一张摄影作品挂在他位于柏林的办公室墙上。其中一张是一位失明的图阿雷格妇女的肖像,“尽管我每天都会看到她,但每一次都会令我潸然泪下。”


这幅肖像,来自1980年代初从巴黎返乡的巴西摄影师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的镜头。在买下它的25年后,文德斯与同样作为纪录片导演的摄影师儿子朱利安一道,通过萨尔加多少有的家庭录像、采访视频、新项目拍摄影像,以及其海量的黑白系列旧作,完成了这部满盈着人类大爱的纪录片。


《地球之盐》


这就是2014年10月15日在法国上映的纪录电影《地球之盐》,该片曾获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


01

“我看到了但丁的地狱”


“金矿”



影片开头是位于巴西的塞拉佩拉达金矿。满坑满谷,都是人。人的头,人的身躯,呜呜泱泱如同地狱轮回之鬼,却又明明是血肉之躯的人。听不到任何机械的声音,只有五万人的窃窃私语。看到这样的景象,萨尔感觉好像来到了时间的起点,他几乎能感受到那些人灵魂深处对金子的渴望。



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他们当中有知识分子、手握大学文凭的人、农场里的工人、曾经在城里工作的职员,但在矿坑里,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奴隶”。



每个人都想在这里寻得机遇,因为当有人找到金矿的矿脉时,所有参与挖掘该段矿脉的人,都有权利挑选一个袋子,真正奴役人们的,正是那些袋子里的东西,袋子里可能会有一公斤黄金,也可能什么也没有,那一刻将会决定他们是否能赢得独立和自由。所有的人,一旦他们开始踏上淘金之旅,便不会回头。


“饥荒”



1981年萨尔回到巴西,巴西东北部的儿童死亡率非常高,很多小孩在洗礼之前就死了,因为还没有受洗礼,因此他们没有资格进入天堂。



那里的教堂提供棺材租赁的服务,每个棺材可以利用十多次租赁棺材的生意非常好,还卖鞋子、香蕉和冰块,在这里生与死只有一步之遥。


在埃塞俄比亚的萨赫勒地带,当霍乱在这里爆发时,人们开始出现严重的脱水症状,腹泻会导致病人每日流失12升的水分,大概两三天的样子,他们就会因脱水而死亡。



这是一位父亲,正在准备着安葬他的儿子,他在跟他的儿子做最后的告别每个家庭随时都在准备着面对死亡。



在马里,这个孩子是一名孤儿,他的手里拿着他的小吉他,只穿着一件破旧的无袖衫,“请仔细看看他的姿势,你会看到他的坚定和果敢,他是那种知道自己要去往哪里的人。”


“屠杀”


1994年,卢旺达共和国的总统哈比亚利马纳被袭,许多民众随着逃亡坦桑尼亚,总统罹难时在卢旺达境内引起了胡图族人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屠杀,为了完成“人类的故事”专题,萨尔多次往返卢旺达,那里简直是人间地狱。



到卢旺达首都基加利有一条公路,路旁到处都是尸体,那是一条150公里的死亡之路,所有人都在逃亡和死去。1994年7月,戈马地区聚集了200万难民,引发了一场大灾难,霍乱、痢疾等各种疾病争相爆发,人们如蝼蚁一般纷纷死亡。



“我看着这位父亲前来送他的孩子,他把孩子扔在那个堆上,他在跟他的同伴闲聊,就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1997年刚果丛林,在亲眼目睹了卢旺达的种种不幸之后,萨尔离开了那里,这是萨尔的最后一次旅行,他曾经花了半生记录人类群体的苦难,在旅行中历经千难万险,染上过血吸虫,遭遇过囚禁,无数次在镜头落泪,最后发现人类才是真正极端暴力的生物,“对这个世界我已经无所可信,我不再相信那些所谓人类的救赎,人类不应该像这样活着,也没有人值得这样活着。”他开始质疑他的摄影计划,以及质疑自己在这场人类的浩劫之中所扮演的角色。


02

一封写给大地的情书


停下摄影的脚步后,因为父亲身体原因,萨尔和他的妻子一起回到了巴西老家艾莫雷斯,老家的农场曾是萨尔儿时的乐园,但此时由于当地乱砍滥伐,曾经的雨林已经消失,放眼望去尽是贫瘠荒芜,他们决定改变这一切。于是他们和志愿者一起,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种树,因为树木是生态的基本。


最开始,由于土壤层被破坏,他们种植的树苗损失惨重,但他们没有放弃,像呵护孩子一样种植树苗。渐渐地,随着植被范围的扩大,丛林逐渐恢复,儿时的故乡仿佛再次变成了马塔亚特兰迪卡丛林。


丛林景象的前后对比


大地治愈了萨尔破碎绝望的心灵,丛林渐渐重生所带来的喜悦,重新点燃了他创作的热情,他开始着手一个新的主题“关注生态环境”,拍摄这个项目最初的想法,是想揭示森林破坏或者海洋污染,后来萨尔惊讶地发现,地球上几乎有一半区域仍然还停留在创世之初的状态,他又重新决定拍摄一个与之不同的项目,以此表达对地球的致意。萨尔用镜头记录下那些壮美奇绝的景观,并开始思考物种的起源和进化。如同创世纪之初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创伤,他终于有了一个全新乐观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个星球。


萨尔拍摄的海鬣蜥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萨尔追踪到一种叫海鬣蜥的巨兽,这种巨蜥曾被达尔文称作“躲在暗处的鬼怪”,它身披重甲,相貌奇特,行踪神出鬼没,他和向导追踪了好几天,海鬣蜥才终于接受了他和他的镜头。

 

除了动植物和自然景观,他还拍摄了许多原始部落,文德斯曾提到“当你在拍摄经历贫穷与痛苦的人们时,你需要给被拍摄者一种尊严,来避免使自己成为窥视者,这并不容易。只有在你与镜头前的被摄者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并且你真正地融入了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处境才可以,很少有摄影师能做到这点。萨尔与被拍的人们一起生活,对他们的处境感同身受,他拍照片也是为了帮他们发声。”


萨尔与莫艾斯部落人


“他们让我在那住了几日,他们让我住在一件水泥房里,特别冷,他们要看看我是否能抵抗这种寒冷,由此断定我是否真的想留下来,我在那里住了一阵子之后,他们让我从那个水泥房里,搬进一个真正的房子里,我跟他们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亲密。”萨尔宁静的灵魂让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族民也能敞开心扉走入他的镜头。


萨尔拍摄的墨西哥北部塔罗乌马拉人


萨尔认为,拍摄人物肖像,绝不仅仅是拍一张照片那么简单,而是要去呈现和表达片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历时八年,萨尔终于完成了《创世纪》的项目,他想拍摄的,正是这些与地球和谐相处的生物,他希望这些照片能让现代生活中的人们,零距离地感受地球自然地存在,重新找回生命的本真,与自然和谐相处。


片尾的字幕写到:这个男人,也是这些照片的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伟大的规划和梦想,大自然的毁坏并非不可逆转,如今在Insstituto Terra已经重新出现了一千多眼新泉水,有250万颗树木已经长成,野生动物也渐渐地回到这片森林里,包括美洲豹,这片土地已经不再仅仅属于萨尔加多一家,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国家公园,它属于所有人,同时这也是一个示范,我们完全有能力恢复已经被毁坏的地球。


03

口述历史纪录片的独特价值


纪录片展现了萨尔著名的大专题拍摄系列,如《劳动者》、《创世纪》、《迁徙》等。可以说,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由惊人的黑白照片和萨尔沉着2而又悲悯的自述拼接而成的。然而影片中首先能看到的是一种近乎诗意的、沉水肃穆的美。其次是内容带来的,对于文明和野蛮、苦难和欲望的复杂承载。萨尔总是将镜头对准苦难,但是他摄影手法与审美的独特,让其充满诗性的气质。



《地球之盐》以口述体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萨尔飘摇而又伟大的一生。口述历史打破了传统文献研究的史学研究方式,随着音频技术的进步,使得其与视听艺术创作充分结合,形成独特的口述历史纪录片。


一方面,历史本是由个体组成的一个宏观概念,因此个体记忆的记录拓宽了历史的记述范畴,在这个解构主义风靡的时代,口述历史拥有鲜明的去中心化的特征,消解了单一视角的权威性,将书写历史的权利归还于每一个时代的参与者。


另一方面,口述历史实现了个体记忆作为历史研究客体的角色转换。与宏大历史叙事方式不同,口述历史成为摆脱主体话语霸权的关键点,实现了主体间平等的交流。


纪录片的另一个名字是《萨尔加多的凝视》,将影像与口述语言相结合,重现了其生命中的地狱与天堂。“地球之盐”这个词本来源于圣经,在英文里指一个绝对高尚和纯粹的好人。而文德斯曾解释说,是悲悯扩大了萨尔加多的视野,人性即是“地球之盐”。如同萨尔在镜头背后的人生,即使见过地狱,仍可建造天堂。




第十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报名页面!

报名后组委会将反馈PDF文件到您的邮箱,届时可打印报名表。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文献影像中的国家记忆刀锋出鞘!总台纪录片《刀锋》真实再现长津湖战役全貌CDRC×微博一周纪录片报告|梦想与现实如何抉择,倾尽全力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面具之内》:倾听“伪装者”们的故事《三十,而立》:长人生,短纪录在现场|《大工告成》研讨会专家学者语录精选
CDRCx微博|致敬抗美援朝英雄儿女,铭刻家国情怀振奋人心纪录片《大工告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杨博雅 陈朵儿

编辑:郭晓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