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的影像呈现在历史文献纪录片中的发展实践
抗美援朝老兵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将于9月3日上映。《1950他们正年轻》是由宋坤儒执导的纪录片,该片用全新的视角聚焦71年前参加抗美援朝的普通年轻人,通过不同军种,不同时期参战的老兵真人讲述,以一句句平实细微的话语呈现出他们曾经热血的青春与梦想,也还原了最真实的战场。71年前,那些花一样年轻的战士走上了抗美援朝战场,有些人回来了,而有些人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1950他们正年轻》海报
《1950他们正年轻》历时四年拍摄制作,主创团队以“真实、珍贵、热血青春”的创作初心出发,走访了近50位志愿军战士,选取了26位收录在影片中,从不同军种、不同维度还原当年的战场故事。
影片中除了鲜见的历史档案和真实的历史影像,对历史当事人、亲历者的“抢救式”采访,成为该片深化主旨和成功传播的重要因素。口述历史是通过深入调查访问,保留、整理口述者的历史记忆,挖掘文字资料上缺少的细节,进入沉默的心灵的工作。因其具有叙述性、纪实性、社会性强等鲜明的特征,在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近年来,涌现出了许多使用这一创作手法的优秀纪录片,例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二十二》《英雄儿女》等。
口述历史中“记忆”的价值
所谓口述史采访,即对见证历史的有关人员进行口头调查或口头采访而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历史研究。为了确保史料的完整性、多样性,史学家们往往要与历史当事人进行口述访谈,通过笔记、录音、录像等方式整理形成口述史资料,以最大化地复原某一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
口述历史中,史料的来源基于讲述者对往事的回忆追溯,故“记忆”处于核心地位。这种研究方法乍看并不严谨可信,毕竟“历史”与“记忆”是两个截然不同,被严格区分的概念。但经仔细探究,世上并无完全客观真实的历史,所有对于历史的呈现和解读都具有一定人为干预的因素,再加之部分史料被毁坏、遗忘甚至隐藏,人们只能追求去接近历史,却不能完全把握历史。故口述历史通过对记忆的建构与呈现反而成为其特色所在。
《1950他们正年轻》海报
记忆本身的主观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就蕴含了一定的历史意义。口述者如何回忆、描述、表达某一段历史与其所经历的历史真相息息相关。例如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中,很多口述者虽对往事只字不提,却也真切反映了该段历史的黑暗与伤痛。
导演宋坤儒在媒体看片会中也提到:“电影里的他们虽然是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但讲的是他们的青春故事,当年怎么跳上桌子要报名参加战斗,怎么潜入敌营偷吃的,年轻的女战士们,在爱美的年纪怎么适应战斗生活……这些场景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更真实的人物。”
《1950他们正年轻》预告片段
每个人的记忆都是时代汪洋中的一道波浪,每个人物的生活故事都是社会大背景的一道缩影。作为历史见证人,讲述者们能够以其宝贵独特的个人记忆展现一个历史时代的风起云涌。
“历史”与“人”的统一
对于和历史研究有着必然联系的历史文献纪录片创作,从“剧中人”的微观视角出发,客观讲述历史成为必然,更注重典型叙事与宏大叙事相结合,多关注历史小人物的命运、情感和心态,以口述人的微视角、小切口追溯历史、还原历史,以个体生动、鲜活的故事讲述,反映时代风云,凸显历史主题。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海报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摄制的20集大型纪录片。该片还对抗美援朝的很多亲历者进行了抢救式采访。为确保节目内容权威翔实、史实严谨准确,摄制团队还采访了国内外权威专家,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国际背景、战役经过和历史细节进行权威解读和深度剖析。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从真实历史影像到亲历者口述,力图以宏观与具象两条主线不断融合交织,节目解说部分与口述史采访部分大致比例为6:1,解说承担着全片主题叙事的引领与推进功能,当讲述到战争的具体事件时,小切口导入口述人采访信息,对事件进行层层解读和佐证,进而增强了观众对历史事实由表及里的深入认知和理解。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片段
借助“记忆”,口述历史完成了“历史的人”与“人的历史”的统一。所谓“历史的人”,指的是把人置于总体的社会大背景中进行解读,而所谓“人的历史”则是对“人本位”的强调,是马克思主义人本逻辑的中国发展。传统的史学研究往往通过分析描述史书,勘测推理遗迹来进行。在此过程中,以“人”为主体的历史却要借研究“物”来实现,人的能动作用被弱化乃至忽视。相比之下,口述历史将口述者摆在了还原历史的核心地位。作为当时的亲历者与当下的叙述者,口述者能够以其丰富的情感还原历史复杂的原貌。
“集体记忆”汇聚身份认同
“集体记忆”最初由法国社会学家Maurice Hal- bwachs提出,他认为集体记忆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它往往指向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重构,其显现和存留更多地依赖于各种文化媒介,如影视剧、教科书、绘画作品等,这些文化媒介共同维系并重塑着人们对于过去的记忆和感受,是人们获取集体记忆的重要途径。
而口述史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媒介,其目的在于获取存留于人们脑海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将受访人的个体记忆连接为社会记忆,成为历史研究与精神传承的宝贵资源。因此,口述史采访呈现的个体记忆更容易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口述过程通常会从个体的自我价值和集体利益出发,强化了个体与集体记忆的契合与关联,使受众对这份记忆产生更加明确的印证和认知,从而激发受众对集体精神的高度认同。
《1950他们正年轻》预告片段
《1950他们正年轻》导演宋坤儒表示:“片中有一位老战士,临终前的愿望就是找到自己的战友遗体。不止老战士,祖国对这些牺牲的战士也念念不忘,一直在做接他们回家的工作,并尽力寻找烈士亲人。我希望这部电影上映以后,能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关注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帮助寻找烈士的亲人。”
历史文献纪录片通过口述史采访呈现,无声诠释了“英雄儿女”“最可爱的人”这些属于国家和民族最响亮的符号,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让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进行高度融合,更有效地建构当代人的集体记忆,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杜磊.口述史采访在文献纪录片中的独特作用——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J].中国报业,2021(12):12-13.
[2]张高洁.口述历史纪录片《生于1978》的记忆价值[J].电影文学,2019(16):53-55.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崭新视角解构医患关系,西瓜视频《你好,儿科医生》展现温暖治愈力量
【发布】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将联合实施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推优扶持项目
《见证》——《红色金融》:独特视角追溯党史,珍贵细节再现辉煌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杨博雅 陈朵儿
编辑:郭晓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