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红色金融》:独特视角追溯党史,珍贵细节再现辉煌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见证》栏目积极筹划制作了六集系列纪录片《红色金融》。《红色金融》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主要拍摄地为上海、赣州、萍乡、延安、吕梁、青岛、招远等地区。该片通过探寻旧址旧居、历史文物、档案文献,采访革命后人、专家学者等形式,重回当时历史场景,见证中国红色金融发展历史脉络,也见证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意志和金融智慧。
以下,我们将从社会价值、故事内核以及叙事方式三个方面对历史文献纪录片《红色金融》进行细节分析。
1
独特视角:从金融看党史
“一手抓枪杆子,一手抓钱袋子”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国化的践行成果,建党一百周年的历史同时见证和展现了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史。红色金融事业不仅是中国红色政权的经济生命线,也为革命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华民族金融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红色金融》立足我党金融事业的发展,以中国的红色金融发展史为核心来补充讲述党的发展历史,从之前少有涉猎的角度讲述了一段看似为大家熟知的建党和建国的历史故事。
因为以往少有专门的纪录片进行系统梳理和呈现,《红色金融》在充满神秘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节目制作的难度。节目组进行了密集的史料收集整理工作,寻访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和新的细节,如:留守国家银行的故事的珍贵史料、极为珍贵的张人亚历史影像。该片从红色金融从无到有这一特殊角度,分别以《风起——山沟沟里的国家银行》、《秘密——红色尽染山林》、《较量----封锁线上的博弈》、《烽火——抗日救国货币战》、《绝密——黄金争夺战》、《决战——黎明前的较量》为题,仅用六集每集三十六分钟长度的纪录片勾勒出一幅宏大光辉的金融发展画卷。
(张人亚影像资料首次披露)
2
真实故事:从历史到现实
《红色金融》采取历史与现实双线结合的方式,尽量还原真实的红色金融历史故事,真实讲述红色银行成立及发展、红色货币演变的历史,充分展现红色金融文化在今天的传承和发展,并在每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为观众呈现出中国红色金融事业服务于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实践,见证了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可歌可泣的革命史。同时,该片将现实中的人物与历史相连接,邀请相关历史人物的后代进行故事的补充讲述,为陌生的历史故事加入鲜活的人文情怀以及更强的可信度。
由于“金融”内容的专业性较强,所以不管经由何种传播渠道,对受众都是一个挑战。而在《红色金融》的观赏过程中,观众往往能够被影片呈现出的真实的历史与现实人物故事所感动,从历史故事中获得较为专业的“名词解释”,比如:为掩护游击队员脱险,毛泽覃烈士带领部队在瑞金红林山区被国民党军包围英勇牺牲的故事,以及为其坚持守墓七十多年的张桂清老人的故事;积极帮助中共策反税警团的黄竞武烈士牺牲在黎明前最后一刻的故事;面对国民党的各种明面上的挤兑措施,毛泽民带领国家银行灵活应变打赢金融战......
(张桂清老人及其儿子为毛泽覃守墓)
但创作者的目的并不是将这种感动变成情感卖点,也并没有在作品中任其放大,而是理性客观叙述事实,留给观众更多空间体会和接受。对于文献纪录片的创作者来说,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功能不只是文化的储存,更是文明的传播,不仅仅提供阅读,更要提供思想。比如王一民烈士为保卫黄金设下的埋伏圈套以及如何成功从日寇手中抢回被掠夺的黄金的过程,甚至从其女儿口中探听到抢夺战中其带领手下装扮成殡葬队伍前后包抄的细节,片中同时展现了当时藏有武器的殡葬队伍前行的马车,以及被改造的马车上为方便存放黄金的车内设计。“史料故事+真人补述”的方式更加增强了文献纪录片的真实性,也缩短历史与观众的接受距离。
(槐树庄战役目击者以及王一民烈士后代口述细节)
该片秉承“回到历史细节中去做描述,从人性的根本处去思考”的目标来讲述共产党红色金融风雨兼程的发展道路,透过历史的遗存去触摸概念化的历史人物的情感和命运,通过文明的延续去寻找对于传统文化的感悟和思考。辅助大量的专家访问和细致的案头工作将深刻的问题浅显化,把不可捉摸的历史转化成深入浅出的电视语言,引导观众在故事性的叙事中进行思考,感受到思想的力量。
3
交叉叙事:从演绎到纪实
《红色金融》整体的叙事结构在大的时间顺序下依照阶梯递进式进行,叙事的各个部分间运用一种具有戏剧性的结构形式,叙事各部分循序渐进,逻辑性较强。这种结构利用我国金融事业发展的脉络去叙事,趋于呈现一定的因果逻辑。
(毛主席指导看守金银等硬通货)
阶梯式的结构在财经类纪录片中的应用利于设置悬念,加强了纪录片的观赏性,设置一个个疑问,又把一个个疑问解开,强调了叙事的逻辑,属于单线叙事结构,其在明确的主题牵引下,划分出一个相对固定的外在结构即时间顺序下党的发展的历程,将每个时期不同历史人物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现实中相关人物的故事进行交叉串联,这些内容之间的关联即为各个部分之间的关联,从而流畅地勾勒出我国宏伟的红色金融史。
(前赴后继发展历程中的共产党员)
文献纪录片的画面可以分为四部分,事件发生现场的画面、真实再现的画面、文献史料的画面和人物口述的画面。《红色金融》此类涉及到带有历史性质的纪录片的拍摄,常常使用“摆拍”。“摆拍”主要是对事件发生空间的“还原”,从而让受众对于叙事者叙述的事件不再通过凭空想象去感知,而是可以通过画面来认知。因为大量的文献纪录片所能收集到的影像资料较少,不能够完全纪实呈现当时的历史过程,故采用大量的演绎部分来重现当时的故事原貌,以“演绎+纪实”两种形式的交叉叙事还原事件的发生过程。
(相关影视资料)
(西安事变纪念地历史变化)
比如,开篇中大樟树下开展的金融培训班:通过影视资料演绎当年苏维埃国家银行刚刚成立时在大樟树下开办金融培训班,对比事隔多年的今天,同样在这里拍摄一场现在现实中的金融机构的特殊党课,从而在同一空间中将历史与现实勾连起来,引导观众重温历史的印记。
(现实中金融机构的特殊党课)
画面中还运用到许多插画、特效以及特殊镜头来展现无法完全还原的历史,比如从当时仓储黄金的文物酒缸上的枪孔内部向外拍孔外的阳光充分展现出当时艰苦环境中人们所期待的黎明,具象化地表现抗战时期广大人民黑暗中寻找光明的不懈奋斗。还有运用动画展现军事转移、运用特效展现的炸弹效果以及书信效果的展示,通过演绎的方式在不违反已知的真实理解,不违反对于经济事实的记录的情况下,受众不仅仅据此可从听觉上对叙事内容进行理解,更可以从视觉上对事件人物与事件环境有更为形象化的认知。
(酒坛子上的枪眼)
(战火中的烈士们)
(黄竞武及其父亲的书信)
为了无限地逼近真实,该片也用到各种历史资料,如文字、照片、影像资料等的插入,在给被述事件真实性佐证的同时,也让受众对事件有了更客观、深刻的洞察与理解。主要涉及博物馆讲解员、专业人士、事件亲历者等人物的口述画面,借由他们的叙述,让纪录片得以很好的串联发展,并让观众对事件的生涩意义有清晰理解,也对事件的真实意义进行竭力追寻等。而不管何种身份的人物进行口述,其画面呈现的都是现实的空间,是由他们的声音完成历史空间的建构。专家学者、历史人物相关人士等的口述画面已然成为《红色金融》绝大部分的空间营造手段之一。
(相关真实历史影像资料)
4
结语
《红色金融》拒绝宏大叙事,彰显人文关怀,塑造出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其深入挖掘历史细节,通过具体人物故事,带领观众重回历史现场,重温红色金融故事,感悟伟大成就的来之不易,以及感悟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国际金融贸易频频擦枪走火的当下,《红色金融》更显其社会价值,具有深刻的教育和警示意义。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杨博雅 陈朵儿
编辑:翟 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