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文共享】世界三大大湾区产业集群发展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创产业研究院 ,作者中创产业研究院

版权说明: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中创产业研究院”,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等事宜,请联系原作者。


导读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世界三大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对比三个湾区各有特色的竞争优势。


图源网络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 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产业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


  ● 如果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二者结合起来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指产业成群、围成一圈集聚发展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区内或地区间形成的某种产业链或某些产业链。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从产业集群的微观层次分析,即从单个企业或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


  ● 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


  ● 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增强企业 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


  ● 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进入壁垒;


  ● 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使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等。



当今世界领头的三大湾区

  湾区发展一直都是一个人文与自然持续演化的过程。目前,全球经济总量60%、大城市75%都集中在大陆海岸线100公里纵深的区域内,形成湾区特征显著的经济地理形态,既是国际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人文形态演化的优胜劣汰。


  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临近岛组成的区域。从经济地理角度理解,按照区域经济、城市发展水平进行定义,目前全球经济体量最大,并且已经形成规模效应的三大湾区分别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


  三大湾区的发展历程相似,都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型经济类似的进程。他们都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但各自情况又有所差异。从最长板的辨识度来看,纽约湾区通常被定义为 “金融湾区”,旧金山湾区通常被定义为“科技湾区”,东京湾区通常被定义为“产业湾区”。


美国纽约湾区

图源网络


01 概述

  1、地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西岸,以纽约市为中心,包括纽约州、新泽西州、康乃狄克州以及宾夕法尼亚州 35个郡,主要有纽约、泽西、纽瓦克等城市。


  2、该地区总面积2.14万平方公里 ,人口数约2032万,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约1.72万亿美元。


  3、纽约是世界经济的核心中枢,主要产业包含金融、国贸、传媒、旅游、生物和制造业;代表产业有金融、航运、计算机;知名企业有IBM、花旗、AIG等。


  4、金融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取代传统产业、建设高效一体化交通网络、出台有力的人才引进培养政策是纽约湾区成功的法宝。


  5、美国纽约曼哈顿岛南部的华尔街不仅象征了美国的财富和经济实力,还见证了美国垄断资本的大本营、金融寡头的变迁。至今,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已有三分之一以上把总部设在湾区中的曼哈顿岛。纽约湾区还集中了世界金融、证券、期货及保险等行业的精英。支撑纽约湾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是其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



02 特点: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起点

  1、纽约以及邻近的港口城市如波士顿、费城等是美国工业化最早、城市化最高、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2、核心区内各城市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和互补的格局,如波士顿依托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等诸多高校为纽约提供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高新科技。


  3、由于日益壮大的贸易和工业带动了金融的发展,纽约很快就成为早期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之一。


  4、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纽约湾区出台了一系列的发展政策与落地措施。


03 纽约湾区产业结构——集群系统

  ● 第一个集群是以金融业为引领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各种实体经济的发展。


  ● 第二个集群是以高端人才为支撑的创意产业,包括广告业、娱乐业、传媒业、文化产业、艺术品收藏等。


  在这两个引领性产业之外,是为大规模高端人口聚集提供各种各样服务的产业集群,包括旅游、餐饮、商贸等。这样一个富有活力的经济结构,加上朝气蓬勃的多元化人口结构,形成整个纽约湾区活力四射、影响力巨大的大都市经济。


1、产业集群发展第一步

  政府和企业领头者及时意识到传统工业已经不足以支撑城市未来快速的发展,于是谋求转型。对日益衰退的第二产业进行了多方面改造,发展小型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能源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被大量淘汰或者向远郊迁移。利用纽约市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减免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吸引小企业到这里发展。


  与技术密集型的大企业相比,小企业能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同时恢复和巩固纽约市经济结构多样性的传统优势,保持其经济活力。


  利用纽约市及都市圈内大学、研究机构众多的优势,研究和开发高科技产品,适应后工业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2、产业集群发展第二步

  强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强与湾区内费城、波士顿等大都市的经济联系。


  明确分工协作和合理的功能定位,使得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出现多元化和互补性的格局,充分发挥纽约大都市的整体优势。


3、产业集群发展第三步

  1969-2000年期间,许多大型企业开始发展外向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部门。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从95万人增至203万人,占就业人口比重从25%升至62%,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也已占到全部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50%以上。


  1970年代后期,纽约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转向了国际化指向明确的强大的生产性服务业。纽约市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得以保持并强化。


  1980年底纽约湾区的经济破茧重生,回到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同时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


04 产业空间布局实例

  纽约湾区内制造业仍保持着自1970年以来从城市向郊区转移的趋势,而周边地区受到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和产业冲击,以农、牧、渔业为主的小城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纽约州东南部的长岛地区,原先是一个人口稀少的郊区,以种植蔬菜、土豆为主。由于其拥有纽约大都市区外围城郊农业带的特殊地域,长岛的种植业、捕捞业主要用于中心城市的蔬菜供应,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较单一。随着中心城市的经济和人口向郊区扩散,地处纽约近郊的长岛成为疏散工业和人口的理想去处,渐渐受到城市郊区化影响,长岛纳索县和萨福克县的大片农田改成新的居住区和工业园区,农业在长岛经济中的地位逐渐降低,以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逐渐占据长岛经济的主体。正是由于产业扩散的影响,中心城市慢慢成为金融、房地产、交通、教育等第三产业为主导的聚集地,发挥着指挥与控制职能。而周边城镇受到中心城市经济的辐射,促使其产业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竞争力也随之增强,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化水平更高的地区。



美国旧金山湾区

图源网络


01 概述

  1、1961 年成立区域性地方政府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Bay Area Governments,简称ABAG)。这个协会是一个契约型组织,也是一个正式的综合区域规划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强化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所以还具有行政区的特征。


  2、地处加州北部、太平洋东岸,包含加州的 12个郡,主要有旧金山、圣何塞、奥克兰、圣克拉拉等城市。


  3、该地区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数约 777万,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约0.83万亿美元,近年呈现出赶超纽约州的势头。


  4、旧金山湾区并非美国传统的经济、政治中心,更多依托新兴产业带动金融、旅游以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包括著名的“硅谷”。代表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互联网、生物产业,知名企业有苹果、谷歌、微软、特斯拉等。


  5、高科技产业、发达的城际轨道交通、优良的城市环境、具有竞争力的高校群和城市协调机制是旧金山湾区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法宝。



02 发展历程

1、20世纪50年代——硅谷的创立 

  旧金山湾区的微电子业是全美乃至全球微电子业的先导,而硅谷所在的圣克拉拉县 (Santa Clara County)是旧金山湾区微电子行业最具代表性的集聚地区。硅谷微电子产 业集群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各企业虽同在一个行业,但类型多样、发展重点不同,企业在相互竞争和学习中寻求发展。


  硅谷的发展就是起源于 斯坦福大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斯坦福研究园。其次,美国科技政策完善,技术创新投入较多,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聚集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再次,发达的工业和农业基础,为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硅谷坐落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中部,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还是美国著名的杏、 李等果品生产基地。1951 年,世界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园诞生, 并成为人们公认的“硅谷”发源地。硅谷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斯坦福大学的 副校长弗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他独具慧眼,发现正在兴起的高 技术产业对科学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并且在大学附近建立研究性企业也会给学校 带来益处。因此便成立斯坦福大学研究所,从事和国防相关的研究并帮助教师、学生创立发展公司,建立起斯坦福大学和当地企业之间的合作纽带。


2、20世纪60年代——扎实的发展基础

  随着第一批 创业公司在硅谷的诞生,奠定了其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基础,同时吸引了众多老牌公司如西屋、瑞森、IBM 等在该地区建立研究中心。20世纪60年代,硅谷借助国防部采购基金的支持,逐步成立了极富创新精神的微电子公司,在60年代后期成为航天工业和电子工业中心。


3、20世纪70年代——主要产业的转变

  20世纪70年代半导体工业成为硅谷经济中最大且最具活力的一部分,同时风险投资取代军费成为硅谷创业者的主要经费来源,硅谷自己的社会网络造就了自我支持的金融系统。


  硅谷的风险投资起始于五十年代末,现今,在沙丘路上仍聚集着全球最大最多的风险投资公司。在风险投资的助力下,诞生了仙童半导体公司、英特尔、施乐、苹果和微软,从硬件开发到软件兴起,硅谷几乎引领了其后每一次科技产业的变革。


  硅谷具备的正是能将科技研究发展形成对应的产业发展的商业环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技术“变现”。而风险投资的发展则助力了“变现”的重要过程。成熟的风险投资发展除了资金支持外,还会给创业公司提供投后管理在内的一切服务支持。从1996年至2015年,湾区内风险投资持续走强,从最开始的30亿美金发展到逾280亿美金一年。与此同时,旧金山湾区的金融业逐渐成熟。


4、20世纪80-90年代——计算机工业的支配地位逐步确立

  至20世纪80年代,计算及工业超过半导体业成为该地区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步伐都不断加快。目前,软件产业又进一步取代硬件制造成为促进硅谷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纵观整个硅谷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依靠的主要是私人、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民间力量,政府除间接参与风险投资运作外,主要是制定有利的政策、出台各种法律、法规,以及给风险投资以优惠,另外还对风险投资的高科技企业进行监管。


  因此,可以说硅谷是市场主导型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典范。它的发展充分利用了本地资源,创建独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网络,通过人才、技术、资金在本地的互动,最终使得该地区能够协调、迅猛地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成为全球知识经济的发源地。


5、20世纪90年代至今——产业集群的精确定位

  2016年湾区(CSA统计口径,含十二个郡县)GDP增速达5.4%,实际GDP的驱动力量从工业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主要贡献来自于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租赁业的大幅增长,是全美增长最有活力的地区。


  湾区内支柱产业功能分区成熟,差异化定位明显。旧金山市以旅游、商业和金融发展见长;东湾以重工业,金属加工和船运为核;北湾葡萄酒业发展良好;南湾是硅谷的所在地;连接旧金山市和南湾的半岛,则地产业发达。湾区内产业具备多样化齐头发展实力。其他传统港口城市群所具有的发达产业,旧金山湾区依旧具备且功能分区明显,发展突出。截至2014年,世界五百强公司中有30家总部坐落于湾区内,其中包括谷歌,苹果等科技巨头,数量仅次于纽约。


  除了硅谷,旧金山湾区的特别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城郊化发展。上文提到旧金山湾区是由九个郡101个城市组成的大型湾区。要串联起这样一个庞大的海湾城市群,特别是其正处于地震带上,海陆空交通网络的多样和坚实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伯克利教授理查德沃克对于旧金山湾区的案例研究中,谈到了旧金山湾区独有的郊区化发展进程。一般我们所认为的湾区城市圈应该像纽约和东京一样,城市化高度发展再逐步转向城郊化发展。但旧金山湾区的城郊化进程已经非常成熟,高度发达的产业功能区带动了周边地产,居民居住功能朝向郊区化发展。


  成熟的交通网络能够满足湾区内庞大的通勤需求。舒适宜人的地中海气候,发达的教育、经济和城市化为湾区吸引了大量的迁移人口,中心区域带高昂的租金和房屋价格又推动人们向中心区域外围寻找合适的居住区域,而便利发达的公路铁路交通网络能及时满足人们对于区域内中长距离的通勤流需求。区域内各城镇基建设施和气候并无明显差异,普遍宜居的条件使得人员向郊区迁居变得顺畅。这也就推动了居住功能郊区化的发展。



日本东京湾区

图源网络


01 概述

  1、东京湾区。位于日本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太平洋西岸,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琦玉县等“一都三县”,主要有东京、横滨、川崎、船桥、千叶等城市。


  2、该地区总面积约3.67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数约4396万,2017 年地区生产总值约为 1.86万亿美元。


  3、该区形成了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地带,地区经济总量约占日本的 30%。东京湾区是日本的金融中枢、能源基地、国际贸易和物流中心。


  4、集聚的现代金融业态、强大的港口物流、高度现代化的先进制造业、先进的轨道交通网络和人才聚集是东京湾的主要支撑。代表产业包括装备制造、钢铁、化工、物流产业,知名企业有索尼、三菱、富士通等。



02 发展历程

1、1997年以前——产业集群的形成阶段

  日本由于岛国的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历史上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经过战后复兴和高速成长时期的发展,日本经济的区域不平衡进一步扩大,出现了区域发展的“过密、过疏”问题,一些地区因产业过度集中造成了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实现区域间经济的均衡发展,日本从1962年至1998年先后制定了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为了配合各次“全综”计划的实施,还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法律。


  ●《工业重置促进法》(1972)

  ●《科技城法》(1983)

  ●《特定事业集中法》(俗称头脑布局法,1988)

  ●《区域据点法》(1992)


  五次综合开发计划和一系列促进区域发展的政策法规,虽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过密、过疏”问题,但是通过促使新兴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转移、分散和集聚,出现了众多产业集中区,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1997-2001年——推进产业集群发展阶段

  1985年日本签订“广场协议”之后,日元迅速升值,日本国内的许多企业纷纷到海外设立工厂,甚至把国内的生产企业全部移至海外,造成日本国内产业的“空洞化”。1992年“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经济进入长时间的通货紧缩。在这种情况下出台的日本当局在本国范围内指定“高技术集中和利用计划”的区域。这些指定区域担当了孵化器的作用,为新创立的企业提供了公共研究机构、办公场所,为创造更多的新企业做好了基础工作。


  ●《特定产业集群激活法》(1997)

  ●《创新促进法》(1998)


  标志着日本进入有意识地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这样不仅促进了现有产业的发展,更主要的是为促进创新型企业的产生建立了地方经济发展平台。这两项法律制度在实现振兴地区经济这一国家任务的同时,还起到了规划地区产业环境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推进了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3 、2001年以后——提升地区竞争力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推进阶段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进入了一个停滞发展时期,政府与学者苦苦探求经济衰退的原因与对策。由于产业集群能够提高区域内企业与产业的生产力,强化、促进企业与产业的创新能力,鼓励新企业的形成,通过扩大并增强集群本身的规模来影响竞争,从而倍受日本产业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当局为了提高民间经济活力,使对外经济关系顺利发展,确保经济与产业得到发展,使矿物资源及能源的供应稳定而且保持效率,颁布了以下政策:


  ●《振兴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规划》(2001)

  ●《知识集群创新事业》(2002)


  产业集群规划与知识集群创新事业政策促进区域内新开发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当地的新兴产业,并与当地已有的竞争力强的产业相结合,共同创造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注:特别鸣谢本文作者 陶白丁


◆ ◆ ◆ ◆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文责自负,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 ◆ ◆ ◆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国外规划4】别人家的湾区:旧金山湾区2040年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国际视野】东京大湾区核心现状知多少?

【国外规划】美国纽约湾区区域规划的四轮演变

【粤港澳大湾区系列】粤港澳大湾区从何而来?

【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空间一体化与格局

【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巨型城市区域”

【咨询报告】粤港澳大湾区的再认识:从边界增长角度

【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空间:网络与衍生

【研究】用“流”解译粤港澳大湾区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