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月考”:他会一条路走到黑吗?
微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国第45任总统。转眼间,特朗普上任已经一月有余。延续他一贯的风格,特朗普这一个多月也贡献了不少“新闻头条”。民调显示,他上任首月的支持率为40%,创下了新任总统历史新低。
1月20日,特朗普就职当天就叫停奥巴马医保;1月23日,宣布退出TPP;1月25日,要求建设美国墨西哥边境墙;1月27日签署命令实施移民禁令;1月28日,签署命令禁止政府高官离职后5年内从事游说活动.....对于竞选期间的种种“承诺”,特朗普似乎秉持着坚定决心,但这些政策也引起了多轮抗议、示威、游行。
白宫与美国主流媒体的关系,似乎掉入了一个“冰窟窿”。2月24日,白宫甚至下“禁令”,称今后禁止《纽约时报》、CNN、《洛杉矶时报》等媒体参加白宫新闻发布会。这是多年来极度罕见的做法——传统上美国政界一直力图同媒体搞好关系。
特朗普在正式就任后话题热度不减,这在最近几任美国总统中也是不多见的现象。这种种不常见的转变不仅会在特朗普的任期持续下去,也会对美国乃至全世界不断产生影响。
今天,书评君的这篇推送意在对执政一月以来的言行加以总结分析,或者说来个“月考”,这对我们了解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朗普,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撰文|王亮
(清华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生)
三个层面的特朗普
回顾过去的一年多,特朗普从参选到胜选再到就职,新闻话题从来就没断过。可以大致将其分为“特朗普现象”和“特朗普冲击”两个阶段,按照特朗普的个性和行事风格以及美国政治制度的特殊性,将来很有可能出现“特朗普主义”这样的新情况。
所谓的“特朗普现象”,一般用来描述特朗普参选初期,人们对于美国自“占领华尔街”以来草根阶层的崛起及其利益诉求情况。特朗普参选以及在当时获得的支持更多的被解读为美国国内底层民意和舆情变化,当时恐怕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特朗普能最后胜出。伴随着美国大选进程的推进,特朗普一路过关斩将,对特朗普的担忧逐步从“特朗普现象”向“特朗普冲击”转变。这种对于冲击的担忧既包括特朗普对于美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冲击(例如选举人团制造成的选民总票数与最后选举结果相悖的选举制度、总统在三权分立体制中的地位等),也包括美国在世界上将向何处去的疑问(包括对待TPP的态度、美国与墨西哥的边界墙、美俄关系、美中关系等)。然而特朗普最终赢得了大选,则将这些隐忧变成了现实中的棘手问题。虽然很多观察家曾寄希望于特朗普当选后会逐步地回归“正常化”轨道,变成一个大家所熟悉的美国总统的样子(类似于过去的那种政客总统模式)。可是一个多月以来的执政经历看来并没有出现大家所期望的变化,特朗普有可能真的要兑现竞选时期的大部分承诺,“一条路走到黑”下去。
一个多月以来的执政经历看来,特朗普有可能真的要兑现竞选时期的大部分承诺,“一条路走到黑”。
至于是否存在“特朗普主义”,笔者认为现在提出这个概念为时尚早,不过却是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因为一般来说某某主义,需要经过系统化的总结和积淀,仅凭借特朗普一个月来的表现就下结论确实早了一些。然而另一方面来看,美国确实非常盛产以总统名字来命名的主义,从尼克松到卡特、里根再到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等。究其原因,在于美国的总统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容易将其个人的特点带入到执政实践中来。美国总体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在政治上表现为总统在其竞选时及当选之后容易倾向于标新立异,美国选民对此也是非常的适应甚至主动迎合这种标新立异,甚至要求总统候选人这样去做。二战后的美国总统任职两届期满共计八年以后的总统大选中,来自民主党或者共和党同一党派的候选人能接任总统位置的仅有1988年老布什接里根这一次。2016年的美国大选同样是在这样的规律下运行的。特朗普靠着自己的标新立异战胜了执政八年的民主党。
以上是美国政治制度运行的一般规律,如果结合特朗普的个人特点,恐怕会进一步放大美国政治制度本身及其运行中的的总统个人色彩。从针对墨西哥的边界墙、“穆斯林禁令”、放弃TPP等体现出来的美国国内优先倾向,从对华关系上时而威胁时而利诱体现出来的商人心态,从对媒体宣战和对其女儿的保护中体现出来的大亨气质,都可以构成未来“特朗普主义”的内容。这些表现与以往的政客类型的总统有明显的差别,我们会一时难以适应,但是现在因为特朗普的执政却实实在在地在各个领域形成了“特朗普冲击”。
“特朗普冲击”并不唯一
特朗普长期占据各国领导人中各种新闻的显著位置,而且还以负面新闻(包括其私生活方面的绯闻等)居多,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在大众传媒上有相当话语权的知识精英阶层对他的不认可。这种不认可的情绪不断持续甚至升级,有可能导致我们不能全面并且客观的认识“特朗普冲击”现象。
但是如果我们能抛开这些类似于在我们大脑中接近固化的“政治正确”的认识,放眼上世纪三十年代大危机后的美国历任总统的作为,就会发现“特朗普冲击”现象与其他总统的作为其实还是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美国外交政策及其智囊》
作者:(英)佩里·安德森
译者:李岩
版本:金城出版社 2017年1月
上世纪三十年代发源于美国,席卷全世界,造成重大破坏的影响,甚至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远因的大萧条,直接促成了美国总统权力的增强,导致三权分立的美国政治向着总统(行政)权力不断强化的方向不可逆转的推进。
从罗斯福开始的大部分总统在其执政期间对原有的政治秩序或多或少都构成了冲击,例如罗斯福的新政、杜鲁门的公平法案、尼克松时代的战略大调整、里根主义等。冷战以后的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三任总统也是在不同程度上对前任留下的来政治秩序进行调整,也是冲击的一种表现。
就冲击本身的内容而言,特朗普强调美国国内优先的论调接近于克林顿,国际大战略上的收缩可以和尼克松相提并论(尼克松执政时期也恰好存在比较明显的“尼克松冲击”),对于普通劳工阶层的重视似乎又带有杜鲁门的影子。所以说看上去很新的“冲击”其实都有其他历史上先例的痕迹在里面,更像是一次政策的杂糅。
冲击本身并不一定是坏事
既然历史上美国总统带来的大大小小的冲击并不少,为什么“特朗普冲击”遭遇了那么多的非议呢?这里面首先需要讲清楚的一点是,冲击并不一定是坏事。
笔者以前曾经谈过美国政治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钟摆可以再摆回来。现在的“特朗普冲击”是不是就结束了这样的平衡呢?显然不会。因为所谓的自我调节带来的平衡其实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非绝对不变的平衡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会存在两种状态,即质变和量变。一般情况下,量变是持续不断发生的。但是到了一个特殊的关节点,特定的条件下,事物的质变就会以剧烈甚至不连续的方式进行下去。特朗普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其带来的冲击也正是以这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会显得很突出,甚至在知识精英阶层一片“政治正确”的共识中十分突兀。
今年第74届金球奖颁奖礼上,好莱坞著名影星梅丽尔·斯特里普,把获奖感言变成了政治演讲,句句都在怼当选总统特朗普,把特朗普从头到尾嘲讽了一遍。
那么这种突兀的冲击确实是不合理,甚至不可接受吗?笔者认为大可不必。因为静态的平衡既不可能长期地存在,也不见得具备天然的合理性。例如美国开国初期对待人民权利方面,三权分立的主要机构之间保持了惊人的默契,直到杰斐逊的反联邦党的冲击,才推动了美国宪法修正案的通过。二战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面对劳工权利、妇女权利、黑人权利等很多方面都有类似的情况。
如果没有特立独行的总统利用他职权内的权力进行冲击,不合理的情况会继续维持下去。所谓近乎于不变的稳定并不是天然合理,改变也未必就是离经叛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特朗普冲击”主要还是在美国政治制度框架内的调整,特朗普行使的权力也没有明显越过法律授权。至于其总统权力受到的制约,也是美国三权分立政治框架的应有之义。所以对于美国政治体制框架内的权力斗争,改变的也就是之前的某种平衡状态,而非政治体制框架本身。
为什么会是特朗普?
既然美国历史上有很多来自总统发起的对原有政治生态的冲击,为什么特朗普的这次冲击这么显眼,以致于遭遇到了对美国政治体制产生破坏的质疑呢?
首先是特朗普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格局与秩序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美国自冷战时期积累,冷战结束后的巨大优势正在逐步地减小,尤其是相对于中国方面。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冲击,来自非盎格鲁—萨克逊移民的挑战,美国人有了“我们是谁”的疑问,开始产生趋于保守的转向。
二十一世纪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占领华尔街”,开创了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大危机以来美国国内严重的阶级对立。这样巨大的时代变迁,恐怕之前的总统中只有罗斯福和尼克松才遇到过。而在回顾之前的这两位总统在其任职初期的作为,也会发现当时遭遇到了较多的非议。
1月20日,特朗普在华盛顿国会山宣誓就职。
其次是美国的战略思维方式在发生重大转变。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美国要放弃其传统上追求的霸权地位,而是在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日益崛起的情况下不再仅仅追求霸权地位,而是更加“精明”一些,要充分计算霸权本身的收益(主要是对美国自身的收益)和成本(尽量由盟国分担)。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不惜牺牲美国之前追求的战略目标。针对这一霸权最大的潜在的威胁者——中国,仍然采取接触加遏制的办法,即使美国放弃了TPP,也不是为了中国,同样可以通过美国主导下的双边自由贸易体系来遏制中国,并且潜在威胁到中国所支持的RCEP。类似这样的冲击,同样可以在尼克松的“关岛讲话”中找到些影子。
最后是特朗普的一些特殊个人气质使其经常处在风口浪尖上。特朗普的巨富身份,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行事风格(例如对媒体的态度),比前任奥巴马大十五岁的年龄差带来的“逆向接班”等都是很好的新闻话题。不断保持话题热度,甚至是处于争议中,有助于特朗普兑现其竞选时竭力打造的“人民的总统”的形象。尽管美国历任总统在竞选时的承诺在就任以后未必能兑现,特朗普也未必能例外(第一个月的兑现不代表未来会持续这样),但是努力维护这样的形象,为此不惜向媒体宣战,还是有助于保持“竞选状态”的。这样无论是对于特朗普在未来的政治体系运作中保持权威,还是争取下届竞选中连任总统,都是有帮助的。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对于特朗普的四年任期来讲仅仅是个小小的“月考”,在这个月考中特朗普需要面对的内外挑战以及他的个人诉求已经有所展现。不过美国政治体系一直有这样的特点:能看清楚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运行过程(相对而言),却很难预料最后的输出结果。特朗普至少还有将近四年的漫长时间,究竟会有哪些“黑天鹅事件”与他有关,其实还难以预料,不过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就是研究现实政治运行的魅力所在。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王亮;编辑:走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扫一扫,赏给书评君一个红包?▼
▼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美国大选 | 见信如晤 | 雾霾 | 大学考试题 | 中国式相亲 | 中年人丑态 | 人生无意义 | 小津安二郎 | 作家的脸 | 二十四节气 | 博物君 | 朋友圈 |《西部世界》| 黄永玉 | 高房价 | 胡适 | 钱理群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荒木经惟 | 沈石溪 | 少年读经 | 加缪 | 心灵鸡汤 | 帕慕克 | 龙榆生 | 奥兹 | 奥威尔 | 阿列克谢耶维奇 | 民国试卷
点击图片
购买《是我把你弄哭了吗?》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