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藏往事 丨拉萨皮革厂,穿过你的岁月 温暖我的春秋

藏二代 2022-06-22

以下文章来源于西藏商报 ,作者韩海兰 赵越





文图:韩海兰  赵越

来源:西藏商报




探寻拉萨皮革厂,就像跟阔别多年的老友相约。


对于皮革厂,在我脑海中是东嘎桥头往北的位置,为此我们也多走了很多冤枉路。以至于徒步一个多小时后看到淡绿的水泥门框上写有“拉萨皮革厂”时,忍不住激动、兴奋。



拉萨皮革厂的“老”,从刚踏进厂门就开始了。大门淡绿的颜色、脱落的墙漆、裸露的水泥、布满尘土的塑料椅、墙壁的涂鸦、几十公分粗的白杨……拉萨皮革厂的一草一木中都流露着岁月的沉淀。


坐落在东嘎桥头西北方向的拉萨皮革厂,非常安静。进了大门,顺着水泥路面往西,到岔路口右拐,便可以看到一面写有“YAK”的白墙。“YAK”,是牦牛的意思,也是拉萨皮革厂的商标,更是有近60年厂史的拉萨皮革厂的“灵魂”。



拉萨皮革厂前身是格尔木昆仑皮革厂,1959年12月,从格尔木迁到东嘎桥西北边,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1960年正式投产后,填补了西藏没有皮革产品的历史。它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也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这些发展历程,从皮革厂的建筑、陈设可见一斑。


沿着“YAK”的标志继续往里走,便正式进入了拉萨皮革厂的工作区。几幢外墙上写着“浸水车间”“片皮车间”的房子就是拉萨皮革厂的加工车间。居住在拉萨的我们早已习惯八廓老城区低矮而又冬暖夏凉的藏式特色建筑,眼前的几幢苏式厂房高大简洁,每幢房子都由主体建筑和“阁楼”两部分组成,这个“阁楼”除了遮有瓦片的屋顶,其他都是玻璃,起着很重要的通风和采光的作用。



秋日的拉萨皮革厂,厂房旁边的各种树木颜色浓烈,墙体并排一线,屋顶却错落有致,艺术感十足。经过多年的沉淀,这些如艺术品一般的厂房建筑,岁月在它身上留下很深的痕迹——房顶的瓦片已经下陷,泛蓝的玻璃也残缺不全。


甚至是厂房里面,高大的屋顶以木质结构为主,远观对称整齐,近看却已让鸟儿安了家。曾经运作的转鼓、片皮机,锈迹斑驳;软化皮质的铬水已经搁置了7、8年,泛着死水特有的颜色和味道;“厂务公开栏”记录的数据已模糊不清;1994年元月的“产品质量检验制度”清晰地写着片皮的质量要求;黑板上的凤凰在一堆数据中展翅;那口写着“ENGLAND”的“锅”已闲置多年;静谧得出奇的厂房,偶尔踩到一块软绵绵的羊毛,也会惊自己一跳……而厂房所有的样子,如同工作戛然而止一般,有着毫无准备的凌乱。伴随着弥漫在空气中的毛皮味儿,这种感觉越发强烈。但作为拉萨皮革厂最早的“浸水车间”“片皮车间”,这里早已停产。



从老厂房出来,踩着咯吱响的枯枝叶走半分钟,穿过水泥路便进入制革车间,全然一新的样子。厂房的设备是1990年改制时德国援助的,只是为了环保,制革工作已停产几年了。


离制革车间最近的就是新厂房,里面摆着近20个大转鼓,门口一排晾皮革的架子,环形的电动装置可大大减轻人工劳动。新厂房里的机器设备都是新的,环境也整洁很多,只是临近今年收购原皮的时间,厂房也没有作业。



经过前面的工序,最后被带到制鞋车间,写着“亚缂”的鞋箱有一人多高,一排一排摆放整齐;鞋模在靠近窗户的位置放着;那台在1990年时一天就可生产400双鞋的机器放在房子中间;“设计室”的门上写着“闲人免进”……


拉萨皮革厂,记录着西藏皮革事业近60年的发展历程,如同“YAK”一样,倔强而顽强。在几代人的辛苦付出和汗水浇灌下,如今的拉萨皮革厂屹立高原而生生不息,它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拉萨皮鞋”是大家心中的明星产品


1971年7月,14岁的扎西多吉通过招工形式进入拉萨皮革厂工作。与皮革打了半辈子交道,扎西多吉的手粗粝得像一块皮革。从学徒工到设备管理人员,又从车间主任到厂长。可以说,拉萨皮革厂培养了扎西多吉,而他也亲历了这个老厂的岁月变迁。



在未进入工厂前,扎西多吉在林周县澎波农场放牧。14岁那年,恰逢拉萨皮革厂招工,他顺利进入皮革厂成为一名学徒工。通常,学徒工要做满三年,老师傅觉得合格才能转正。第一年,扎西多吉从配料工干起,负责皮大衣配色、粗细毛分类;1972年,他服从安排调岗至机修车间做修理工,这一干又是两年。


从农场到工厂,工作环境骤然发生变化,一切都得熟悉。扎西多吉回忆,刚进厂时皮革厂大约有500名工人。车间、库房是砖瓦房,工人宿舍是铁皮房。当时,皮革厂还属于计划经济时期,上级单位下达的订单多,年轻工人也有把子力气。为了能保质保量地完成领导交代的工作任务,他们有时会通宵达旦地加夜班。“那时候觉得生活很充实,有活干、有饭吃,特别幸福!走在上下班的路上,远远就能听见大家伙唱歌的声音。”扎西多吉说。




1974年9月,一个好消息彻底把扎西多吉的生活改变了!经过皮革厂推荐,扎西多吉将前往西北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上大学。在那个年代,大学生是何等的荣誉,扎西多吉高兴得好几天没睡好觉。就这样,1974年9月至1978年8月,扎西多吉在西安念完了四年的本科课程,主攻轻工机械。


“进修”之后回到厂里,扎西多吉凭借过硬的本事留在了机修车间,从事设备修理工作。一年后,他又调入设备管理科,负责设备的维修、更新、引进以及设备资料管理等。从管理员到副科长,从副厂长直至退休,扎西多吉在皮革厂工作了45年。在这风风雨雨的45年里,有许多故事和记忆。



1994年,拉萨皮革厂注册了商标“亚缂”。在此之前,老拉萨人都喜欢叫它一声“拉萨皮鞋”,这是人们对拉萨皮革厂产品的认可。1990年前后,拉萨流行一种皮鞋样式——“元宝鞋”,即鞋头浑圆的一种皮鞋,一双售价在20-30元间。这种皮鞋火到什么程度呢?扎西多吉说,如果你想提前订购或者是多买几双,必须要到皮革厂找领导批条子。可见,拉萨市民对“元宝鞋”的热衷。


牦牛皮革至今远销德国


拉萨皮革厂是国企,所使用的原皮取自那曲、山南、日喀则和拉萨,无论是皮鞋、挂件还是箱包,采用的是牦牛头层皮,制作工艺备受市民青睐。对于很多60、70后的人来说,拥有一双拉萨皮革厂制作的皮鞋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对于他们来说更有一种情结在其中。


1990年进厂的陈小云是现拉萨皮革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作为地地道道的藏二代,与西藏有着不解之缘。1990年,年仅16岁的陈小云应招进入拉萨皮革厂,原以为只会干三五年,不想一待就是几十年。从少不更事的年轻小伙变成办事沉稳的中年大叔,他肩负着新时代皮革厂发展的重任。


陈小云


1990年,拉萨皮革厂有职工200人左右,主要有制鞋、制革、服装和机修4个车间。陈小云所从事的是皮革整理,主要是皮革的推平、干燥和烫压等。制革工作是纯体力劳动,制成一张皮革需要耗费很大的劳动力。


拉萨皮革厂制革期是每年的4-10月份,冬季由于气温缘故,生产皮革需要采取保温措施,成本较大,11、12月采购原皮,1-3月份工人放假。“采购原皮都是从业近20年的老师傅们去,一共三个采购组,一个组4个人,分别前往那曲、山南、日喀则等地。”陈小云说。



陈小云进厂的时候,恰逢拉萨皮革厂技术改造,作为相对有文化知识的一波人,他们既不能耽误制革工作,还要尽快掌握从德国引进的制革、制鞋设备。为了适应新设备的操作,陈小云一行还到成都制革总厂进行了3个月的培训,回厂之后就用起了新设备。


“技术改造之前,大部分都是手工操作,需要很大强度的劳动力。1992年,德国设备安装并调试完成,制革开始机械化生产,代替了一部分劳动力,劳动强度下降很多,年轻的我们对企业充满期待。”陈小云说。




陈小云刚进厂就经历了技改,技改刚完成,1995年时,全国的经济体制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过渡:取消了定量供应,职工需要从市场上买米面油;拉萨皮革厂从单一的供货商向供、产、销转变,生产销售的重任分摊到了每个人身上。


“1995到1998年,皮革厂各车间开始独立核算,实行车间承包制。制鞋车间从制革车间买皮革,做成鞋卖出去之后,再给制革车间付皮革钱。”陈小云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从1995年开始,陈小云做起了皮革销售。



用牦牛皮生产的皮革制品透气性好、耐磨,因此区外市场对拉萨皮革厂生产的皮革也有需求。为了将车间生产的皮革销售出去,陈小云曾带着拉萨皮革厂生产的底格、面格等各类皮革前往青海、兰州、西安、沈阳销售。


然而,面对刚刚过渡的经济体制和复杂的市场,销售出去很有成就感,但也怕遇到风险。陈小云说当时区外市场上有形形色色的“皮包公司”,很怕卖皮革“欠账”。“我们当时在西宁卖了几万块钱的皮革,对方就是拖欠着不给钱。没办法,我们每天上班都去门口等,最后终于把账追回来了。”因为坚持和细致,陈小云在做销售时并没有给企业造成什么损失。



很快,完全步入市场经济后 ,拉萨皮革厂打破了车间承包制的销售模式,于1998年成立了单独的销售部,所有的销售任务都由销售部负责。而这时,年仅24岁的陈小云已成为销售部的副主任。当时拉萨皮革厂在市区开了三家直营店,那曲、山南、林芝也有直营店,厂里的职工从事销售工作。


说起这些年皮革销售情况,陈小云说,从1998年到现在,皮革价格是涨了又降。皮革厂年平均产值400-500万元,销售达700-800万元。最好的时候是2012、2013年,产值达700多万元,销售1300-1400万元。




为了环保,拉萨皮革厂的制革工作已经搬离出西藏。随着市场和受众要求的变化,拉萨皮革厂在广州和重庆成立了分厂,以牦牛皮革加工生产样式新颖的鞋子。除此之外,网购的冲击让陈小云做出了新的选择。“之前是在职职工经营直销店,积极性不高。现在成立了亚缂皮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实施店长负责制,聘请专人从事营销,直销工作有了很大进展。”陈小云说。


1997年分配进厂的玉珍是亚缂皮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作为一名从事销售10余年的老员工,她的全部心力都花在了产品研发和销售上。


玉珍


玉珍说,目前公司有藏族设计师专门从事特色鞋子的设计;广州和重庆的设计师负责潮流款。“他们开发出来之后要到厂里进行核对,核对完才开发。因为藏族人的脚型与内地人有区别,藏族人的脚背高,脚掌较宽,如果按照内地的开发穿不了。”玉珍说。


在玉珍等人的努力下,拉萨皮革厂生产的鞋子已经摆脱陈旧的模式,各种休闲、时装、旅游鞋有几百种,样式也越来越受年轻人喜欢。亚缂皮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从今年6月成立至今,已销售鞋子上万双。但面对网络冲击,玉珍还在考量。“面对消费群体的年轻化,我们的经营模式和产品结构都有了很大转变。而现在我们正在计划开网店,希望老品牌搭上新网店,实现线上线下同步,网店预计年底上线。”玉珍说。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拉萨皮革厂生产的牦牛皮革至今远销德国,是知名品牌ECCO的主要原材料。而区内而言,为了保留产业,并将民族特色皮革制品做大做强,陈小云希望将那曲、阿里、山南、日喀则等地区的皮革产品聚拢到拉萨皮革厂,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打造皮革特色产业园,带动特色皮革产业发展。





相关阅读



1、布宫脚下  镌刻于心的雪城记忆

2、布达拉宫粉刷,牛奶蜂蜜冰糖藏红花让他成为芳香城堡

3、布达拉宫 好啊莲花湖的珍宝

4、劳动人民文化宫,拉萨人集体狂欢的大舞台


5、在拉萨,布宫下面留个影

6、80年代拉萨文化宫卖羊肉串: 我一天赚了100多

7、历时5年拍摄 讲述一个老喇嘛和布宫60年的情缘故事(附电影纪录片《布达拉宫》)

8、揭秘布达拉宫僧人的宿舍和他们的日常生活

9、布宫孜廓路,每一个生灵都在今世里歌咏

10、拉萨江思霞(北京路)的众生相

11、西藏往事:流沙河----此岸是洪峰,彼岸是清流

12、西藏往事:新华印刷厂, 周末我们就坐拖拉机去逛“拉萨”

13、西藏往事:汽车四队胡师傅,我开的解放车车牌号是300

14、西藏往事:军械厂,躁动的青春 阳光灿烂的日子

15、西藏往事:警察学校,老师都没蔬菜吃 看着树叶都想咬一口


16、西藏往事:西藏军区总医院,白杨树下的苏式建筑

17、西藏往事:三级站 ,我们都是搬运工 姑娘浣衣躲扛包

18、西藏往事:拉萨大修厂,北郊的“北大”

19、“西藏往事”:一条心保边疆 锦绣河山万年春

20、西藏往事:川藏运输线上的女修车工


21、西藏往事:嘎玛农场苹果树下摘苹果的时候

22、西藏往事:拉萨水泥厂,从“迷你城市”到拉萨的798

23、西藏往事:家书

24、1980年代的拉萨,像羚羊一般的幻影 一闪即逝

25、拉萨北郊记忆(一):一条河流的航标


26、拉萨北郊记忆(二):邮电大楼 ,往南是家往北是童年

27、拉萨北郊记忆(三):拉萨啤酒厂 ,青工喝醉了酒才敢唱《情网》

28、拉萨北郊记忆(四):解北商场,我曾在那里买到过三床高原牌毛毯

29、拉萨北郊记忆(五):解北商场,开业时还在二楼窗口抛撒过彩电票

30、拉萨北郊记忆(六):二0三车队,那时为了抢菜吃 我们把锅都端到公厕里去

31、拉萨北郊记忆(七):军械厂,童年的玩具枪和老电影

32、拉萨北郊记忆(八):军修厂,第一代职工来都自内地的军工厂




《西藏商报》简介


2000年1月1日,因应西藏改革开放的形势和西藏日报报业发展的需要,西藏日报社第一份子媒体《西藏商报》正式创刊。自创刊以来,《西藏商报》编委会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西藏日报社党委的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始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坚持“追随时代步伐,传递社会信息,把握经济命脉,服务百姓大众”的报纸导向定位,增强可读性,突出实用性,提高服务性,大力宣传中央和自治区的各项富民惠民政策,热情讴歌我区各行各业、各族人民的伟大创造,忠实记录城市生活的点点滴滴,真诚传递各族人民的心声意愿,为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为提升西藏商报的影响力、公信力做出了重要贡献。西藏商报作为一张我区唯一的都市报,在社会常态下,我们理解对西藏社会的服务,是为读者提供权威、充足的新闻信息和新闻解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