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寸进寸:孙祎萌和她编的10种好书 | 好书好编辑特别策划(九)
1.《洪业传》:燕京大学重要学人洪业先生唯一翔实传记,唯一经传主本人授权,根据传主口述加工整理的传记。简体中文版首次完整呈现。
获得中宣部、中央电视台、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共同主办的“2013中国好书”称号。
(我)特别要向洪业博士致敬:他建立燕京大学的中文图书馆,出版《哈佛燕京学报》,而且创办一项有用的哈佛燕京引得丛书,功劳特别大。
—— 胡适
陈毓贤在哈佛大学长年与洪业交往,近距离观察,并且访问三百多小时,她所撰的这本《洪业传》可称为一部翔实“信史”。
白先勇先生题写书名并推荐,附录余英时先生学术长文。
传记作家陈毓贤在她撰写的《洪业传》中把洪业称为“季世儒者”,这个称谓也就精确而概括的描述了洪业个人的人格和他相处的时代。
洪业生长于民国季世,历经惊涛骇浪的社会巨变,却始终能保持守正不阿,进退有据的儒家精神。陈毓贤称他为“儒者”是对他至高的礼敬。
王近仁流着眼泪跟洪业说,他前一年向燕京请假,替一个来自哈佛叫华纳的人当翻译员,又替他安排到西北探险。到了敦煌,他们在窑洞附近一个庙里住下,华纳说他要研究洞里的佛教古物……
但中国人对此类文物没兴趣,美国的诸大学却很想研究它,所以他正用甘油渗透了的棉纱布试验,看能不能把一些壁画搬回美国去……王近仁那时便猜疑这件事是不合法的,现在华纳果然又来了,还携了一大堆美国人来。他们带了一罐一罐的甘油,无数巨卷棉纱布,王近仁深信他们要把敦煌壁画都偷走。
洪业听了不寒而栗,华纳的计划成功的话,中国最重要的历史遗址之一就全会被掠劫了。
责编片语
延伸阅读:《逝者如斯集》《音容宛在》
2.《南天之虹:将“二·二八事件”刻在版画上的人》:一位有心人因不忍于“湮灭”,对一段历史、一个生命涓滴不弃的钩沉。
南虹,意思是要在台湾海峡两岸间架起一道彩虹。
两岸共处在同一个思想和文化的平台。
那些在抗战中奋斗的青年们竟被抗战胜利后刚愎自用的台湾当局判了死刑。这段倒行逆施的历史应该如何理解呢?
有一种刻板的认识,认为光复后出于各种原因,在台外省人和本省人在包括思想、文化在内的各领域彼此格格不入,互不相涉。横地先生的论文从台湾战后美术史的侧面说明:光复到一九四九年间,当时两岸其实共有一个相同的思想、文化的潮流。
责编片语
3.《纸上声》:知日派著名旅日作家李长声讲日本。收入作者近年来关于文学、出版与中日文化交往方面的随笔四十篇,考证严谨,信息量丰富,笔锋却举重若轻。
商务印书馆2013年度人文社科十大入围好书。
谈日本,要撒点香料?!
但愿纸上有声胜无声,不空留。
我们也爱看中国论,现在常有人论,但好像很讨厌别人说三道四,尤其不能受日本人指指点点。日本人最在意欧美人说它什么,又说它什么了,却也只像照镜子,孤芳自赏,并不把外人对他们的不解当回事,倒可能觉得不解才说明自己是独特的,沾沾自喜。
所谓独特,是比较出来的。没有比较,独特则无从说起。譬如说日本干净,那是跟本国相比的印象罢。美国人写了《丑陋的美国人》,受其启发,1970年代日本人也写《丑陋的日本人》,然后台湾的柏杨1980年代写了《丑陋的中国人》,可见任何民族都具有丑陋的一面。后出的书,意识先出的书,作者心里或许有一种自家更丑陋的潜意识。竞相出本国的丑,算不上坏事,但起劲儿比较谁个更丑陋,就近乎无聊了。
责编片语
延伸阅读:《风月好谈》
4.《如是我读》:指间风雨,胸中丘壑。读书人命运几何?当代版“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话题正在继续。一部密切关涉“读”、“书”、“人”的随笔小书。
北京大学中文系张辉教授阅读随笔首次结集,别具慧心地探索“为什么读”“读什么”与“如何读”。
一组关于书与人的赋格曲,省察读书人的德性与命运。
关乎读,关乎书,关乎人——“如是我闻,如是我读,如是我想”。
人们对开卷有益、“好读书不求甚解”等等说法的理解,已经过于现代甚至过于后现代。已经忘记了,如何阅读是知识问题,但更是读书人的德性问题。
无数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整个社会不读书,固然令人担忧;但“乱弹琴”,无法像尼采所提倡的那样“正确阅读”,则更加危险。也许,陈醴所谓“不肯读一部书,此病能使天下乱”,并非危言耸听。读书风气的更易,乃至士风的良性回归,应该从认真读书始。
责编片语
5.《权利的新生——美国宪法中的人权》:美国著名宪法学家抽丝剥茧详解美国宪法中的人权问题,关注权利如何在最激烈的争议——同性婚姻问题、妇女堕胎问题、死刑施用问题——中获得新生。
人权如何深植于宪法,成为一种“道德”?
宪法如何护佑人权,使权利获得“新生”?
一本书阐释美国温和派知识分子对于宪法及人权的典型看法。
迈克尔·佩里教授在本书上篇展示了二战以来人权如何发展为全球性道德的“国际化”过程,以及在此背景下,如何理解美国宪法中的人权基本规范。
迈克尔·佩里教授特别讨论了广受公众关注的几项基本权利,如免受酷刑(包括死刑)的权利、道德平等权、宗教与道德自由、同性婚姻及堕胎问题等,在当代美国社会中的变迁与发展。
6.《美术馆十讲》:当代美术馆建筑的一本入门读物。
美术馆在哪儿?我们究竟要在美术馆中看到什么?
美术馆是一个圈养着人类的动物园?
对一个来到陌生城市的访客而言,美术馆首先是一个显赫的地点,它占据着大多数西方城市的中心地位。
在“艺术圈”的忙碌人群中是看不到美术馆之外的世界的,因为他们的眼光免不了还是种孤芳自赏,套用那句大俗话,他们“不在美术馆,就在通往美术馆的路上”。
大多数美术馆并不“事先”存在,在它们匆忙地建成之前,或者在与它们不期而遇之前,大多数人对这类文化空间的功能并无太多心理预期——至少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的观众而言,观摩“原作”的现场并不如身临“艺术”的现境更重要,因为很少“原作”的意象会在他们心中牢牢扎根,他们来到美术馆其实是看人,而不是看作品。
延伸阅读:《亦文亦舞:舞在当下》、《十城画记》(即出)
7.《爱上纽约 世界舞台——纽约表演艺术之旅》:探访世界舞台的前世今生,寻求艺术之都的无限可能。
看剧,哪个才是好的座位?
世界最大的艺文表演场所在哪里?
在纽约,怎样上一节真正的舞蹈或音乐剧课程?
打破类型化艺术史写作范式,有别于地标式城市导览手册,以艺术从业者的身份与眼光畅游于世界表演艺术之都纽约。
在行走中探访,在体验中思索—— 历史的,当下的营利的,非营利的传统的,另类的知名的,新兴的本土化,世界化,网络化场馆、机构、个体创作、制作、运作欣赏、观摩、研究艺术、文化、城市 …… 一网打尽!
8.《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蚯蚓的故事》:将带我们经历一场地下冒险!寻找我们星球最重要的守门人,“撬动”整个地下王国的自然史!
它们消灭植物致病菌,翻动泥土,改造森林。
它们甚至是两次大灭绝事件的幸存者。
一本实至名归的“趣味自然史”。
一起来认识这个“使地质剧变、抚平坡地的搬运工,人类值得信赖的朋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 劝学篇》
蚯蚓这种听不见也看不见的看似卑微的生物,对自然生态却有着巨大而长久的影响,而且在未来的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利用与转化等领域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供挖掘。
9.《怎样观察一棵树:探寻常见树木的非凡秘密》:发现身边的自然奇迹。思考比了解更有意思,但比不上观察。(歌德)
2011年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
2011年《纽约时报》最佳园艺类图书
2016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
人人都知道树长什么样子,对吗?
但你真的观察过红花槭上精巧的花朵吗?
或是鹅掌楸正在萌发的嫩叶?
水青冈的枝条?
大自然经得起最仔细的观察
——梭罗
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
——罗丹
此处展示的是(从左至右)黑桦、北美柿和北美圆柏的树皮
—— 李潘 中央电视台《读书》制片人
当你仔细观察一棵树时,一个被形状和细节填充的新世界会向你敞开大门——你将看见你不曾知晓的美,你将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欣赏树木。当你能够从一棵树的生长轨迹中感受生命的四季,你会真正领略自然那激励人心的力量与美妙。
虽然银杏“果”的杏色惹人喜爱,但腐烂后就不那么招人待见了。它散发出的气味使它得名“臭弹树”
10.《弦诵复骊歌:教会大学学人往事》(敬请期待):九段既独立又关联的“学人往事”,细细密密呈现一段历史中的刻痕。
作为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中一种短暂存在而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机构,教会大学其历时不足半世纪,对近现代高等教育及学术研究却影响深远。因其“辉煌”,故有“弦诵”;叹其短暂,亦复“骊歌”。
猜你喜欢: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选购您心仪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