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I未来教育|周光礼:大学教育转型和升级应以未来需求为导向
著名未来教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光礼教授
周光礼:大学教育转型和升级应以未来需求为导向
据UFEI大学未来教育指数科研转化率指标显示,全国985、211、以及“双一流”建设大学的技术合同交易额平均水平约为5.8万元/每项,平均科研投入产出比约为2.56%。
跨学科和应用导向已成为国际趋势
大学教育改革应顺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趋势,满足科技创新、产业更新所带来的未来人才需求。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是追逐世界科研前沿,取得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大学科研不能只面向论文,更应面向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对大学科研成果及学术成果进行评价时,惯用的评价标准是论文发表。而当代科研的主体形态是在应用导向下的基础研究,跨学科和应用导向已成为国际趋势。因此,建立多维评价指标,针对学科差异性灵活适用,才能更科学、更客观反映大学科研创新水平和价值坐标,多维评价学术组织亦成为国际趋势。
比如对大学文理基础学科的科研评价可以部分选用论文发表进行指标评价,而工科的科研评价则需要从专利和应用产品的维度去衡量。
基于未来工业重构创新学科体系建设
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未来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对产业进行着重塑,而且对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能力标准。
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应注意到工业4.0是以科研和创新为主体的工业,建立与工业4.0时代相适应的专业教育模式成为大学未来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方向。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三种不同的专业教育体系构建:第一种是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的“苏联模式”,面向行业的专业教育体系,依据产业部门、行业进行教育教学,强调培养专业对口及高度专门化的专业人才。第二种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后以面向学科的专业教育改革,总体思路是厚基础、宽口径,从按照行业设置专业走向按照学科设置专业。第三种是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建立以创新驱动并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育模式成为高校教改新方向。
大学未来教育应面向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驱动,高等教育需要面向未来人才需求的专业教育理念。同时,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凸显面向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未来教育趋势。
未来中国高校战略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无论是学术性、应用型或者新工科、新文科等人才培养都应面向实际问题的解决、面向国家创新体系,通过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建立基于未来工业的未来教育演变,作为大学教育发展战略方向,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应强调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专业实践与创业实践相融合,通过面向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大学创新学科和未来教育的竞争力。
原文链接:CRI国际在线|国广教育频道·未来教育指数
<UFEI大学未来教育指数官方发布平台>
http://jiaoxue.cri.cn/20190614/c910b921-b981-304c-1e5a-b44ff3e6de36.html
相关阅读>>
CCCI未来教育|以应用为目标,探究大学科研创新赛道的价值坐标
CCCI未来教育|对标产业发展,看中国大学专业更新与未来人才培养趋势